1. 開放經濟彈性匯率下貿易管制的後果是什麼
第十章開放經濟下的內外均衡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在上一章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考察內外均衡的含義,以及不同匯率制度下宏觀經濟政策的效果。通過本章學習要求學生以IS-LM-BP模型為核心,正確評價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學習重點和難點:本章的學習重點是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以及它的政策的含義,難點是IS-LM-BP模型的推導和變形。第一節IS-LM-BP模型的推導一、內外均衡的含義1.在開放的經濟中,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2.經濟增長是長期目標,短期目標是三個。對內均衡指內部經濟處於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狀態;對外均衡指國際收支達到均衡。二、開放條件下IS曲線的推導根據國民收入均衡條件求出IS曲線的幾何和代數推導。進出口變化、匯率的變化會引起IS曲線的移動。三、開放條件下LM曲線的推導根據貨幣市場均衡條件求出LM曲線的幾何和代數推導。匯率變化會引起LM曲線的移動。四、國際收支平衡線——BP曲線的推導根據國際收支均衡的條件求出BP曲線的幾何和代數推導。BP曲線表示國際收支平衡的利率和收入組合。五、IS-LM-BP模型將BP曲線引入到IS-LM模型中,從而形成一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的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是我們研究開發經濟下宏觀經濟政策效果的重要工具。第二節固定匯率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一、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因為要維持匯率穩定,貨幣政策很難同時兼顧內外兩個政策目標,政府運用貨幣政策的能力會受到限制。二、固定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若國際資本流動對利率變化反應比較敏感的話,擴張性財政政策對刺激就業、提高國民收入比較有效;反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三、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是以資本具有完全流動性為假設前提的開放經濟模型,該模型系統闡述了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短期效應問題,政策的效果直接取決於國際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和匯率制度的安排。第三節浮動匯率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一、浮動匯率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與目標由於浮動匯率可以使一國經濟自動達到對外均衡,因此,在浮動匯率制下,政府的政策目標只有一個,即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達到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實現對內均衡。二、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與固定匯率制下的貨幣政策作用不通,浮動匯率制下貨幣政策對國內生產與收入有較強的影響力。三、浮動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浮動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受國際資本流動性的影響,國際資本流動利率彈性越大,財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就越有限。四、資本完全流動下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當國際資本完全流動時,財政政策完全無效,而貨幣政策則是有效的,即一國貨幣當局在浮動匯率制下可以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主要參考書目:1.[美]托馬斯·A·普格爾,彼得·H·林德特:《國際經濟學》(第11版),國外經濟學教材庫,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2.薛敬孝:《國際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3.Meade,J.E.:.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4.向松祚譯:《蒙代爾經濟學文集》(第三卷)(國際宏觀經濟模型),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5.向松祚譯:《蒙代爾經濟學文集》(第二卷)(一般貨幣與宏觀經濟理論),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核心概念內外均衡BP曲線IS-LM-BP模型米德沖突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思考題1.試述宏觀經濟目標的主要內容以及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主要政策工具。2.試推導IS-LM-BP模型。3.試述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重要內容。4.試比較在固定匯率制下,資本完全不流動、資本不完全流動和資本完全流動三種情況下貨幣政策的效果。5.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資本完全不流動、資本不完全流動和資本完全流動三種情況下,試比較:(1)擴張性財政政策在短期內(國內貨幣供給尚未來得及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效果(假設最初國際收支是均衡的);(2)擴張性財政政策在長期內(中央銀行為維持固定匯率採取干預措施之後)對國內實際收入水平的影響效果。6.浮動匯率制度下的政策目標與固定匯率制下有什麼區別?7.比較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下的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的效果,並對之加以解釋。8.試分析在浮動匯率制下,資本完全不流動情況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9.試分析在浮動匯率制下,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
2. 開放經濟中的固定匯率制度下的短期政策 效應( )
貨幣政策、貿易政策無效,財政政策有效
3. 固定匯率下開放經濟自動平衡機制是怎樣的
1、運用貨幣政策 運用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調整貼現率使利率發生變動 , 引起本國幣值發生變動和刺激國際資本流動 , 以引起外匯供求狀況改變 , 進而引起匯率變動。當匯率上升,有超過匯率波動上限趨勢時,該國貨幣當局常常提高貼現率 , 帶動利率總體水平的上升。這一方面使通貨收縮 , 本幣實際幣值提高;另一方面吸引外國資本流入 , 增加本國的外匯收入 , 從而減少國際收支逆差 ,使本幣匯率上升、外幣匯率下降 , 使匯率維持在規定的波動范圍之內。當匯率下跌、低於規定下限時 , 則降低貼現率、帶動利率總體水平的下降 , 使國內貨幣供給增加、本幣對內價值降低、資本外流,本國外匯需求增加, 最終使匯率在規定的幅度內變化。 2、調整外匯黃金儲備 一國為了滿足其對外政治、經濟往來需要,都必須保有一定數量黃金和外匯儲備,黃金和外匯儲備不僅是國際交往的周轉金,也是維持匯率穩定的後備力量,還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的手段之一。管理當局經常利用所掌握的黃金和外匯儲備 , 通過參與外匯市場上的交易(買賣外匯)平抑外匯供求關系 ,以維持匯率在規定的上下限內波動。 3、實行外匯管制 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異常嚴峻和國際收支長期惡化, 黃金外匯儲備不足 , 無力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買賣外匯以進行干預, 則藉助於外匯管制手段 ,如直接限制外匯支出、 甚至直接控制匯率的變動。 4、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款 一國出現暫時國際收支逆差而且有可能導致匯率波動超過規定幅度、同時動用外匯黃金儲備不足以干預外匯市場時 , 就可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借款。這將減輕或避免為糾正國際收支不平衡而匆忙對本國貨幣宣布貶值、 或採取緊縮性宏觀政策、或訴諸管制等非常措施給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5、實行貨幣法定升值或貶值 當國際收支長期存在巨額順差時 , 一般會導致該國貨幣匯率大幅度上浮 , 超過規定上限,貨幣管理當局應對本國貨幣進行法定升值,但是盡管順差國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容易引起通貨膨脹,可政府能夠採用沖抵政策減少順差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 其結果是順差國貨幣法定升值的內在壓力被嚴重削弱。而當國際收支長期存在巨額逆差、通過上述 1—4 種手段不能使匯率穩定時,貨幣當局就常常實行貨幣法定貶值 ( 以法令明文宣布降低本國貨幣的含金量 ) , 當貨幣貶值後與其他貨幣之間就形成了新的黃金平價 ,表現為外匯匯率上升。這樣可以減少由於維持原來匯率而使本國外匯黃金儲備流失 , 還可以提高本國商品出口競爭力, 增加出口收入 , 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也有利於維持新的匯率穩定。例如在 20 世紀60 年代以後 , 日本、聯邦德國等國家經常存在巨額貿易盈餘, 往往不願及時使其貨幣升值以減少或消除國際收支順差 , 實際上被迫採取匯率干預措施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逆差國。據統計在 1947—1970 年間 , 共發生過 200 多次貨幣法定貶值 , 而貨幣升值僅有5 次。
4. 在開放經濟與固定匯率體系下實施貨幣政策是否有效
你好,網路團隊為你解答:
你所提的問題可以用蒙代爾的不可能三角理論解釋,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一國的經濟目標有三種: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但是 一國不可能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以及資本自由流動三大金融目標,只能同時選擇其中的兩個。也就是說,資本完全流動(也就是開放經濟)的固定匯率之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和限制。進一步說,貨幣政策的效果也受了很大的削弱。例如,在通貨膨脹情況下本國應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但這會使國外資本流入,央行為維持匯率固定需要投放資金去沖銷外匯,而銀行等金融機構很容易獲得國外熱錢,這將導致無法達到收縮銀根的目的。也就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效果。因此開放經濟下固定匯率實施的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也可以看成是無效甚至適得其反
5. 1在開放經濟下,試分析固定匯率制度下財政、貨幣政策的相對有效性. 2在開放經濟下,試分析浮.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有效。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剛好相反。
6. 羅伯特·芝德對不同匯率體系下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分析是怎樣理解的
羅伯特·亞歷山大·芝德因為對於不同匯率體系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分析以及對於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的分析而獲得1999年度諾貝爾獎。
芝德最重要的貢獻是在20世紀60年代完成的。60年代早期,芝德發展了用於開放經濟條件下的穩定經濟的貨幣與財政政策。芝德把反映對外貿易、資本流動、匯率這些因素的國際收支曲線BP引入了希克斯IS-LM模型,使得IS-LM模型里兩條曲線交叉構成均衡變成了三條曲線交叉構成均衡,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芝德-弗萊明模型。特別地,他論證了匯率體制的重要意義: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更有威力,在固定匯率下則相反。他的分析是建立在這樣的假設前提下的,即國際資本可以在國家之間自由流動。在這個假設前提下,他進而分析到,在固定匯率體系下,由於匯率不能自由地變化以調節對於貨幣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因此,政府必需出面人為地干預貨幣市場以使得這一關系保持平衡。如果此時國外和國內的利率不一致,那麼必有大量的(在理論上是無窮無盡的)貨幣流人(當國內利率高於國際利率水平時)或流出(當國際利率水平高於國內利率時),直至到最後國內外利率趨於一致時。因此,在最後經濟處於均衡狀態時,固定的匯率以及國內外相同的利率已經確定了貨幣的流通量,或者說IS、BP兩條曲線的位置已經決定了LM的位置,用更專業化的術語說此時LM的位置是一個內生變數,而不是外生變數。所以說政府無法再用貨幣政策對經濟施行干預。因此,貨幣政策是無效的。
相對於固定匯率體系而言,浮動匯率體系下的匯率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在浮動匯率體系下,政府可以完全控制貨幣的流通量。此時,政府的行為決定了LM的位置。而國際市場利率又決定了BP。這兩條位置已固定的曲線的交叉點就決定了國民經濟的規模。如果此時政府試圖採取某項財政政策以刺激經濟繼續發展,例如,增加政府支出等,則增加的政府支出將導致對貨幣的更大需求並由此推高利率。而高利率又必然吸引國外資本的流入,這就會導致國內貨幣的升值,從而影響到出口。當出口降低後,政府試圖通過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措施就失效了。所以說,在浮動匯率體系下,財政政策是無效的。
根據同樣的分析原理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固定匯率體系下,財政政策是有效的;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是有效的。
7. 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制度下 減稅對一個效果開放經濟的匯率和產出的影響
我國減稅對於匯率的影響,對人民幣而言是降低了匯率。對於經濟的開放效果貿易額越大,當然損失就越大,這是理論計算。但是,就產品的價格而言,中國的產品相對於美國產品,資本價格不能夠准確體現相互產品的實際價格。在許多意義上,除了貿易資本共贏之外,中國產品的勞動價值含量要遠低於美國產品的勞動價值含量,也就是說生產一個節能燈泡中國花人民幣1元,美國要花最少2元的人民幣。這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效果。這個產出的匯率效果資本主義國家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從貿易的實際意義上,都利於中國的開放經濟。中國還是吃小虧而沾大便宜。這一點,美國人無法理解。西方經濟學家們怎樣算也算不出來。
8. 匯率和經濟開放程度的關系
一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一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深,進出口貿易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較大者,匯率變動對該國經濟進程影響就較大:反之,則較小。一國商品生產是否多樣性。匯率變動對生產單一商品的國家的經濟影響較大;對商品生產多樣化的國家影響較小。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程度。聯系密切的國家影響就較大,對較少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活動的國家影響就較少。通貨的兌換性。一國貨幣完全自由兌換、在國際支付中使用較多者,影響就較大;否則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