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廣場協定後,日本人的工資薪酬變化如何日本國內經濟有哪些變化
廣場協定後,日元被迫對美元升值,因為此日本經濟打擊挺大,特別是出口,工資倒不是有太大變化。
在協定後的十年間,日本經濟基本是原地踏步沒有增長,當然中間也由於碰到98年金融危機等緣故,這期間工資也沒有太多變化。
進入2000年後,日本經濟開始了緩慢的增長,因為經濟規模大,即使是緩慢的增長也是很可觀的,日本的經濟已經屬於高度發達經濟體,其國民收入也很高,就算是原地踏步了十幾年,工資還是很高的。
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終於越過了日本,雖然雄心萬丈下一個目標直指地球超霸美國,但人均收入還只有日本人均的十分之一。
不過我想,在改革開放初期,小平同志去日本考察,看過相關報道,當時說過日本人均收入是中國的40倍,也就是說中國用了短短三十年時間,將差距縮小到了十倍,經濟規模越大,增長越可觀,中國經濟屬於超高速的發展,用不了幾年,隨著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走高,人均GDP很快就會達到一萬美元,到時會大大的拉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Ⅱ 敘述日元升值匯率變化對日本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日本舉國上下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當時輿論認為:擴大出口,尤其是增加對實力最強、最為富裕的國家——美國的出口,是振興日本經濟的捷徑。因此,日本政府在戰後不久就提出了貿易立國的口號,把擴大出口作為國策。
為了發展經濟,擴大出口,穩定的匯率是不可缺少的。戰爭結束後,美國方面作出了有必要加快日本經濟復甦的決定。1948年10月,美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決定將日本經濟恢復作為美國的主要目標之一,提出了包括設置固定匯率在內的9項穩定經濟原則。經過美國佔領當局和日本方面的反復研究,終於決定自1949年4月25日開始,實行1美元等於360日元的固定匯率政策,這個固定匯率一直保持了22年,一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變。順便提一下,當時,美國方面曾經有過讓日元兌美元匯率固定在330日元等於1美元的設想,但到最後關頭,由於考慮到通貨膨脹的發展,將日元對美元匯率又下調了30日元,固定在360日元等於1美元,這使得日本經濟界人士欣喜萬分。
連續保持22年之久的360日元=1美元的固定匯率,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使得日本企業能夠在20多年的時期內,不必理會匯率的變化,而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新產品開發、擴大產品出口等方面,為日本經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可否認,持續、穩定的匯率水平,對保證日本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擴大日本產品的出口,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經濟增速明顯加快。特別是60年代的經濟增長倍增計劃期間,日本經濟的增長速度更是驚人,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
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對美出口的增加,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長,使得長期以來一直扶植日本發展的美國,開始對咄咄逼人的日本產品出口產生越來越大的不滿。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美貿易就開始摩擦不斷。最初的日美貿易摩擦主要集中在棉紡織品等輕工產品方面。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貿易摩擦開始向幾乎所有重要工業產品領域擴展,
隨之而來的是,美國方面對日本的壓力也開始增大,在金融方面要求日本將日元升值。
第二:
史密森協議後,日元開始向浮動匯率制度過渡。
在主要是來自美國的外來壓力下,特別是美國政府於1971年 8月單方面宣布以放棄美元兌換黃金、對進口貨強制性徵收10%進口關稅等為主要內容的緊急經濟政策,從根本上動搖了布雷敦森林體系,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的劇烈動盪,日元匯率開始上升。日本政府為維護360日元=1美元的匯率水平,多次讓日本央行人市干預,拋出日元,購買美元,但這些措施都無濟於事,日元匯率還在上升。盡管如此,歐美國家仍在不斷批評日元匯率升值幅度不夠。在此背景下,1971年12月,西方十國財政部長在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館召開會議,決定將日元匯率升值16.8%,即1美元=308日元,並以此作為標准匯率,可上下浮動2.25%.同時,當時的西德政府也同意將馬克對美元匯率升值13.8%.這就是被經濟學家稱為史密森協議的主要內容。但是,由於美國的貿易逆差繼續擴大(比如1971年到1972年,美國的貿易逆差從27億美元擴大到68億美元,而日本的貿易順差則從78億美元增加到90億美元),美元匯率仍在繼續下滑,1973年2月13日,美國財長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10%,在此情況下,日本也只好讓日元向浮動匯率制過渡。
從上可以看出,日元匯率制度的變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日元匯率從固定匯率制過渡到浮動匯率制,是在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後才實現的。實際上,到了20世紀70年代上半期,日本產業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是日本有條件允許日元升值的強大的物質基礎。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出口的增加,主要靠的是日本本國企業的發展,而不是通過引進外資,由外資企業主導本國產品出口來實現的。而且,日本企業的許多核心技術,都是自己開發的,這就為日本企業日後承受日元升值帶來的壓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美國則由於長期陷入越戰泥潭,通貨膨脹嚴重,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逆差,企業競爭力受到日本、德國等的嚴重挑戰,不得不將美元貶值,以期擺脫困境。
由此可見,內因與外因(尤其是內因)的綜合作用,使得日元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
後開始逐步走上升值之途。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外來壓力已經非常巨大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在匯率制度方面的讓步也是非常不情願的,可以用「擠牙膏」方式來形容它在這方面所做的每一個讓步。
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盡管實現了浮動匯率制,從1971年開始到1985年之間,日元的匯率的升值過程還是比較平穩的,中間還有反復。但是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匯率的升值速度明顯加快。
第三:
廣場會議後的日元急速升值破壞了日本經濟結構的順利轉軌
眾所周知,1985年美英法日德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促使日元、德國馬克對美元升值的協議,從此之後,日元匯率開始迅速上升,進入了長達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到1995年,日元曾一度升至80日元等於1美元的水平。
廣場會議後日元匯率的急劇升值,既是日本政府試圖以此緩和日美貿易摩擦,避免兩國關系惡化的舉措,也與日本政府想藉此機會提高日元國際地位,進而提高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有關。日本有些人士以為,經過戰後40年的發展,日本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日元升值意味著日本不但在製造業方面已經「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美國,而且在貨幣領域,日本也開始挺起了腰板。
日元的急劇升值,對日本經濟最大的影響,是促進了日本企業的對外投資。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企業就掀起了一輪對外投資的熱潮。比如,1965年度日本企業的對外投資金額僅為1.6億美元,1970年度達到9億美元,到1973年度增加到35億美元。但此時的日本企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資源開發等領域,是對日本國內經濟結構的補充。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的企業海外投資,主要是傳統的製造業企業,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為降低成本,佔領海外市場,而被迫進行的海外投資。因此,可以說對日本企業來講,廣場會議之後的海外投資,顯得有點倉促和無奈。
20世紀80年代以來,盡管日本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但此時日本在國際
上具有競爭力的行業仍然主要集中在汽車、鋼鐵、家電、造船等傳統產業方面,在以信息產業、生化等為代表的高科技方面還沒有發展到成規模的產業的地步。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傳統行業的企業大量到海外投資,由於國內缺乏新興的高科技產業接替出走的傳統行業所造成的空白,形成了日本國內所謂的產業空洞化現象,破壞了日本經濟結構的順利轉軌。
在正常情況下,假如接替傳統產業的新興行業己成氣候,能夠挑起日本經濟的大梁,即使大量傳統企業到海外投資,對日本國內就業和需求應該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日本經濟很可能不會陷入長達十幾年之久的低迷狀態而不能自拔。但實際情況是,不但日本的大企業紛紛出走到海外投資辦廠,而且為這些大企業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業為了繼續向大企業提供產品,為了自己的生存,也被迫跟隨大企業一起到海外投資辦廠。有的日本大企業,甚至在自己到國外去投資辦廠之前,要求為其提供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業先去投資,為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如豐田公司在中國的做法)。大企業和大批中小企業到國外投資,必然使得國內就業人數下降,導致內需不足。內需不足反過來又影響企業在日本國內的投資需求,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是致使日本經濟長期陷入通貨緊縮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面臨升值壓力,日元全力保持穩定
第四:
從1996年以後,美國政府開始改變匯率政策,美元匯率逐漸升值,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美元兌日元匯率一度升到1美元=140日元左右的水平,不過,進入2l世紀以來,特別是「911事件『以來,由於美國經濟進入衰退邊緣,再加上美國國內有不少人士認為美元幣值被高估了10-20%,認為這是導致美國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美國政府又開始調整匯率政策,有意無意促使美元貶值。但是,對於美國政府的這種政策變化,日本方面非常不安,想方設法不讓日元匯率升值。僅今年4-6月,日本政府就動用4.6萬億日元入市干預匯市,購買美元,阻止日元匯率升值。
日本政府幹預匯市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企業產品的出口,以外需來彌補因長期蕭條帶來的內需不足。另外,在通貨緊縮環境下,讓日元匯率貶值,還能起到緩和通貨緊縮的效應。由此可見,日本政府及經濟界人士吃夠了在條件不完全具備時貿然讓日元匯率升值的苦果之後,現在開始清醒了,正運用各種手段來防止日元匯率的升值。
Ⅲ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開始升值,請問之後日元轉而貶值的轉折點和成因是什麼,謝謝
日本房產泡沫破列之後 日元就開始貶值了吧
Ⅳ 廣場協議簽署之後 日本的經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附原因...
經濟停滯後被人稱之、失去的十年,原因日元升值,出口下降,經濟泡沫破裂,日本是外向型經濟體,對外貿易對經濟影響太大。這也是我國對於人民幣升值一直很警惕的原因以防重蹈日本覆轍。
Ⅳ 1985 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其原因究竟是日本大藏省自身的失誤,還是美國人逼的
這2個因素都是存在的,廣場協議的確是老美逼日本簽的,除了擔心貿易制裁外,主要是日本本土有美國駐軍,其實日本國內政治很大都掌控在老美手裡,所以簽這種協議是無可奈何的。而日本大藏省的失誤在於本來把賺到的大量外匯去購買老美的實體資產,沒能避免升值造成的大規模損失,這也直接導致了日本泡沫經濟的到來,由於日元升值及美元貶值,製造業根本沒利潤,資金迴流到日本本土只能流入到房地產投資,所以當時就把東京的地價炒到了天價,導致泡沫經濟破裂以後日本需要20-30年時間去填這個坑。
Ⅵ 日本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股市是大跌還是大漲啊
首先。。我認為中國的情況和日本廣場會議有所不同。
在廣場會議上,日本是同意日幣升值!可以說這個是個很蠢的行為,因為他告訴世界一個很簡單的信息「買我日幣,你一定賺錢」,所以很多國際貨幣炒家都買了大量的日幣(誰和錢有仇?),這個日幣,有了更多的日幣,所以推動了當時的日幣的資本市場(貨幣多了,導致通貨膨脹是必然)。
中國的情況顯然不同,中國政府至少不會對外說「我們人民幣同意升值」之類的話,所以,升值力度不可能像日幣當年一樣,而且也不會有如此眾多的國際貨幣炒家買人民幣,貨幣通脹的程度不會和日幣一樣。
再退一萬步來說,即使人民幣被國際炒家看上了,他們存了很多的人民幣,他們也不敢投資啊,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人民幣就會貶值了,而當年日本是承認日幣會一定升值的,所以,國際炒家才有膽子在那麼長的時間內,把日幣用來炒作日幣金融市場!在中國,他們應該不敢長時間持有人民幣吧。
Ⅶ 廣場協議怎麼收割了日本
《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是指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簽訂的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因此美日英法德簽訂協議以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 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國內泡沫急劇擴大,最終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廣場協議":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簽訂後,上述五國開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跌幅20%。[2]在這之後,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為代表的美國當局以及以弗日德·伯格斯藤(當時的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為代表的金融專家們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干預,最低曾跌到1美元兌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
從1980年起,美國國內經濟出現兩種變化,首先是對外貿易赤字逐年擴大,到1984年高達1600億美元,占當年GDP的3.6%。其次是政府預算赤字的出現。在雙赤字的陰影下,美國政府便以提高國內基本利率引進國際資本來發展經濟,外來資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斷升值,美國出口競爭力下降,於是擴大到外貿赤字的危機。在這種經濟危機的壓力下,美國寄希望以美元貶值來加強美國產品對外競爭力,以降低貿易赤字。
1977年,美國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布魯梅薩(Michael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聯邦德國的貿易順差為理由,對外匯市場進行口頭干預,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措施來刺激美國的出口,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他的講話導致了投資者瘋狂拋售美元,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1977年初,美元兌日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達到41.38%。美國政府震驚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總統發起了一個「拯救美元一攬子計劃」,用以支撐美元價格。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導致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隨之高攀,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超過兩位數。例如,在1980年初把錢存到銀行里去,到年末的實際收益率是負的12.4%。
1979年夏天,保羅·沃爾克(PaulA.Volcker)就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為治理嚴重的通貨膨脹,他連續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的結果是美國出現高達兩位數的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短期實際利率(扣除通貨膨脹後的實際收益率)從1954年—1978年間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間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飆升,從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匯率超過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到1984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億美元。
Ⅷ 《廣場協議》對日本的經濟發展影響有多大
使得日本的經濟出現了很大的危機。日本經濟在此之前經歷了很大的繁榮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繁榮都是虛假的繁榮有著很大的泡沫這個協議的簽署使得房地產業一蹶不振出現了經濟危機。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在日元的快速升值,和房地產的泡沫化解。
隨著美元的升值製造出了經濟繁榮的假象。房地產的泡沫越來越大在數據上看日本經歷了高速的經濟發展,但是當房地產的泡沫破了以後大量的資產被拋售民眾手中的資產縮水,此後日本的經濟開始停滯不前。
Ⅸ 日元匯率變動是怎麼影響日本長期利率,並使其陷入流動性陷阱中的
從廣場協議說起。
廣場協議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使美元有秩序的貶值,至此之後,日元大幅升值。日元匯率上升,導致大量貨幣流向債券市場,由可貸資金理論,在債券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債券需求上升,即需求曲線向右移,導致利率水平下降。
不到三年時間內,美元對日元貶值50%。
當利率低到一定水平,人們都認為不可能再低了,對貨幣供給無限吸吶,彷彿無底洞一般,這便形成了流動性陷阱。
Ⅹ 為什麼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外資會大量注入日本
廣場協議主要是用來針對最大債權國日本的,日元升值不單變相讓日本手裡的美債貶值,而且打擊了日商在美投資利潤降低,對於這些熱錢太多的日投資者來說,無法在外使用就全部投入國內投資,於是大量熱錢擁入日本房地產瞬間被炒熱,無異也相當於國際資本投資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個穩賺不賠的保險,導致大量外資注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