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經濟里什麼叫杠桿謝謝!
經濟杠桿
經濟杠桿(economiclever),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或經濟組織利用價值規律和物質利益原則影響、調節和控制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經濟活動,以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經濟手段。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獎金、匯率,等等。運用經濟杠桿,就是根據國家或經濟組織的既定目標,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對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單位和當事人造成有利條件或不利條件。利用這種經濟利益的變動作為閥門,以影響、調節、控制它們的經濟活動,促進或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
擴展:
《中國經濟史》對經濟杠桿的說明國家和企業必須運用各種 經濟杠桿調節國家和企業之間、企業和勞動者之間以及勞動者相互之間在 再生產過程中的物質 利益矛盾,正確處理國家和企業、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運用 經濟杠桿,體現為國家和企業把實現既定目標同企業和勞動者的物質利益結合起來,從生產、交換、分配和 消費各個方面影響和調節企業和勞動者的行為,保證國家和企業既定目標的實現。運用 經濟杠桿管理 經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們過去習慣於用行政手段推動經濟運行,而長期忽視運用經濟杠桿進行調節,學會掌握 經濟杠桿,並且把領導經濟工作的重點放到這一方面來,應該成為各級經濟部門特別是綜合經濟部門的重要任務。」中共十三大指出:「計劃管理的重點應轉向制定 產業政策,通過綜合運用各種 經濟杠桿,促進產業政策的實現。」中共十六大進一步強調:「完善國家計劃和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 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運用 經濟杠桿,必須符合客觀 經濟規律;要掌握經濟信息和市場動態,做好 經濟預測工作,靈活運用各種經濟杠桿;同時要注意各種經濟杠桿的綜合運用,配合進行。供參考。
B. 使社會走向博雅的杠桿什麼意思
你提到的就是中國目前所要達到的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其實就是社會精神的建設。「博雅」這個觀點很新穎,或許可以為新政府所用。桿杠可以有很多,發達的經濟基礎,教育水平,全民的素質等,不是單一的!
C. 什麼是全社會杠桿率為249
2015年全社會杠桿率為249%,李揚稱中國的債務水平從全球看不算太高,一直以來,中國的債務問題不僅是各方人士關注的高頻話題,也是海外評級機構十分關注的一個方面。近期,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披露的最新研究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債務總額為168.48萬億元,全社會杠桿率為249%,其中,居民部門債務率約為40%,金融部門債務率約為21%,政府部門債務率約為40%。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這樣的債務水平,從全球來看不算太高,且中國政府的債務處於可控范圍內。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10.6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16萬億元,合計26.66萬億元,佔GDP比重約為39.4%。即便將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加入,以更寬的口徑估算,政府債務水平達到56.8%,仍低於歐盟60%的預警線。與此同時,日本這一數字為200%,美國超過120%,法國超過120%,德國80%,巴西100%左右。
盡管如此,但在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2015年全社會杠桿率249%這個數字仍然不低,若再不重視中國實體經濟和全社會杠桿率過高的問題,將帶來較大的風險隱患。降低全社會杠桿率就是降低全經濟風險,也是經濟穩健發展的前提。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杠桿率偏高則企業債務負擔偏重,使得企業很大一部分現金流用於還本付息,而用於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資金減少,不利於企業釋放活力與經濟增長。全社會杠桿率偏高增加了經濟運行中的風險,一旦企業資不抵債大規模爆發,將沖擊到銀行體系的穩定性,甚至誘發金融危機。
宋清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世界經濟局勢撲所迷離的背景下,中國亟需加快金融、房地產、鋼鐵等行業風險出清的步伐,加強抵禦風險的能力。這些高杠桿行業必須率先出清,否則「脫虛向實」將是一句空話。
將如何去杠桿
「綜合來看,對於負債率超過80%的企業,需要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即通過減虧止虧、增收節支以及妥善處置低效資產等措施,把資產負債率控制在合理區間,減少佔比過高的金融杠桿,規避企業經營上的風險。」宋清輝說道。
白朋鳴則認為,對於一些產能過剩行業來說,降低杠桿率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首先是償還債務,可以通過出售資產減債等方式;其次是通過上市或其他方式增資來降低杠桿率;最後是債轉股,通過組建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銀行不良資產,來把債權債務關系轉變成控股與被控股關系,達到降低杠桿目的。
D. 為什麼說中國全社會的杠桿率已經很高
據測算,2012年中國全社會的債務規模達到11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占當年GDP的215%。李揚強調,上述數據顯示中國全社會的杠桿率已經很高,「去杠桿」在所難免。
E. 經濟杠桿是什麼意思
經濟杠桿:
經濟杠桿(economic lever),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或經濟組織利用價值規律和物質利益原則影響、調節和控制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經濟活動,以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經濟手段。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獎金、匯率,等等。 運用經濟杠桿,就是根據國家或經濟組織的既定目標,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對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單位和當事人造成有利條件或不利條件。利用這種經濟利益的變動作為閥門,以影響、調節、控制它們的經濟活動,促進或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
F. 什麼是經濟杠桿在社會經濟是一個什麼角色
經濟杠桿(economic lever)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或經濟組織利用價值規律和物質利益原則影響、調節和控制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經濟活動,以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經濟手段。
在生產總過程中發揮調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例如,在經濟管理中利用價格杠桿,提高某些短線產品價格可以促進這些產品的生產,降低長線產品的價格可以減少該產品的生產。在流通中,通過提高供不應求商品的價格可以減少需求,降低供過於求的商品價格可以限制生產,這就是調節供求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
G. 惡是社會歷史前進的杠桿嗎
杠桿比率
認證股的吸引之處,在於能以小博大。投資者只須投入少量資金,便有機會爭取到與投資正股相若,甚或更高的回報率。但挑選認股證之時,投資者往往把認股證的杠桿比率及實際杠桿比率混淆,兩者究竟有什麼分別?投資時應看什麼?
想知道是否把這兩個名詞混淆,可問一個問題:假設同一股份有兩只認股證選擇,認股證A的杠桿是6.42倍,而認股證B的杠桿是16.22倍。當正股價格上升時,哪一隻的升幅較大?可能不少人會選擇答案B。事實上,要看認股證的潛在升幅,我們應比較認股證的實際杠桿而非杠桿比率。由於問題缺乏足夠資料,所以我們不能從中得到答案。
杠桿比率=正股現貨價÷(認股證價格x換股比率)
杠桿反映投資正股相對投資認股證的成本比例。假設杠桿比率為10倍,這只說明投資認股證的成本是投資正股的十分之一,並不表示當正股上升1%,該認股證的價格會上升10%。
以下有兩只認購證,它們的到期日和引伸波幅均相同,但行使價不同。從表中可見,以認購證而言,行使價高於正股價的幅度較高,股證價格一般較低,杠桿比率則一般較高。但若投資者以杠桿來預料認股證的潛在升幅,實際表現可能令人感到失望。當正股上升1%時,杠桿比率為6.4倍的認股證A實際只上升4.2%(而不是6.4%),而杠桿比率為16.2倍的認股證B實際只上升6%(而不是16.2.%)。
H. 全社會杠桿率極高以什麼作為基礎2019年全社會的直接債務高達
據測算,2012年中國全社會的債務規模達到11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占當年GDP的215%。李揚強調,上述數據顯示中國全社會的杠桿率已經很高,「去杠桿」在...
I. 經濟中的「杠桿」是什麼意思
在經濟學里,杠桿有抄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指「財務杠桿」,一個企業在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借貸籌集資金,投入生產,獲得更多的收益。就是用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但這樣風險也大。一般企業都會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既能多掙錢,又保證可控的風險,指標就叫做「資產負債率」。廣義的杠桿涵蓋所有「以小搏大」的經濟行為,但核心還是借貸。
杠桿,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主要表現為:由於特定費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財務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
合理運用杠桿原理,有助於企業合理規避風險,提高資金營運效率。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有三種形式,即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復合杠桿。
J. (世界歷史)什麼是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科學技術特別是科學技術革命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作過精闢而形象的概括,認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特別是極大地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把火葯、指南針和印刷術稱為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封建社會的貴族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幫助資產階級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機和機器的應用,成為「18世紀中葉起工業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
近代以來,曾經發生過四次科學技術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在18世紀70年代,它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主要標志,推動了西歐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次產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迅速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以電力的發明為標志。電力取代蒸汽機成為新的動力,使社會生產力又一次得到迅猛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主要標志。第四次科學技術革命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它以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現為標志,推動了人類社會由工業經濟形態向信息社會或知識經濟形態的過渡。
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首先,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一,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科技發展使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提高,使勞動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變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例,使勞動力結構向著智能化趨勢發展。其二,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微電子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智能機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使人們的勞動方式正在經歷著由機械自動化走向智能自動化、由局部自動化走向大系統管理和控制自動化的根本性變革。其三,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革。新的技術革命在推動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同時,使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導致就業結構的變化。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比例迅速增高,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比例日益增長。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規模的擴大,進而推動生產的分工和協作的廣泛發展,並使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最終必然會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
其次,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代科技革命把我們帶入了信息時代。伴隨科技迅速發展而來的是「知識爆炸」,要求人們不斷更新和充實知識,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學習已日益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處理、儲存和傳遞信息的手段,給學習、工作帶來極大便利。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等手段,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們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增多,為人們全面自由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使人們能更多地從事科學、藝術、文化、教育等事業的創造性活動。
最後,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引起思維變化的最切近的基礎是實踐。科技革命首先通過改變社會環境來促使思維方式的發展,如擴大了人們的交往,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現代科技革命對人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更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影響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工具,引起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在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人們具有了新的知識理論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能夠運用新的理論工具和現代化技術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現象、新領域、新課題。
總之,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能在科學技術上不斷進取,就可能實現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事實表明,我國制定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蓬勃發展,是正確的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