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單杠力臂上教案
一、活動目標:
1、知道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了解一些過年版的風俗習慣及待人接物權的禮儀,感受和家人過春節其樂融融的熱鬧氣氛。
2、能連貫、清楚的講述一件過年趣事,會使用幸福、滑稽等常見形容詞。
3、能用語言、繪畫等方式創造性的表達所見所聞。
二、活動准備:
1、教學資源《春節習俗》、《壓歲錢的傳說》;教學掛圖《壓歲錢的傳說》;喜慶的背景音樂,如《恭喜恭喜》。
2、有條件的可懸掛對魚,裝飾鞭炮等,增加春節氣氛。
3、繪畫紙,彩筆人手一份。
❷ 五年級下冊 怎樣才能省力 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怎樣才能省力》是冀人版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巧妙的用力是本冊書的第一個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組織學生探究簡單機械的作用及簡單的原理。本課時是從總體上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用到的多種簡單機械及其包括哪幾種形式。本課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組織學生體驗使用簡單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讓學生初步簡單機械的類型及工作方式。本課由三個部分組成:組織學生動手體驗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活動1拔圖釘比賽);聯系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事例來認識簡單機械(活動2簡單機械的應用);對找生物器官與簡單機械結構的聯系(動物的省力「工具」)。
2、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能設計3種以上省力的方法;能說明一種簡單工具是如何省力的;能通過對圖片或實物的觀察,發現在動物的行為中,哪些屬於省力行為,並對自己的觀察結果說明理由。
科學知識目標: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什麼是簡單機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與其他同學探討生活中所見到的省力的方法。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能舉出2個以上使用簡單機械提高工作效率的實例;能在生活環境中找到動物省力的行為。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對簡單機械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並綜合實驗現象和生活經驗,對簡單機械的使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經過前兩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合作探究與實驗探究的能力,但仍然缺少綜合分析能力及用語言准備表達的能力。不過由於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十二三歲了,已經初步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對於本課的簡單機械能夠省力這一理論,理解起來的困難度應不會很大。
三、教法與學法:
科學學習以探為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課活動1採用的是以學生探究發現法,通過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分析討論得出簡單機械可以省力這個結論。活動與拓展主要採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通過討論、交流,把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再通過教師的點拔,得出簡單機械的分類。
四、分析材料:
在進行拔圖釘比賽時,注意,所釘圖釘不能過深過緊,否則用手拔和用磁鐵吸的方法會非常困難,甚至有可能失敗。
五、教學流程:
1、情境引入:
教師展示圖片: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以及當時人工建造時的場景圖片。請學生說一說自己掌握的古人搬運的情況。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交流,能初步體會到古人就能懂得利用簡單機械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從而產生探究慾望。
2、新知探究:
活動1、拔圖釘比賽:
把圖釘按在木板上,請各組討論,你有幾種方法可以將圖釘拔出,並指導各組實驗。(提示學生在實驗中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別是用撬圖釘的方法時,一定不要用太大的力量,以免圖釘飛起傷人)。之後請各小組交流體會。學生會總結出,利用工具(簡單機械),可以更快將圖釘拔出,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環節意在培養學生設計實驗並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
活動2、簡單機械的應用:
環節1、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看書中第2頁,有四項工作需要完成,並提供了相應的幾種簡單機械,你能把哪種機械和相應的工作結合起來更省力?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可適時點撥。
教師把學生的說法進行提煉總結:簡單機械可分為杠桿、輪軸、滑輪、斜面。
環節2、教師提出請學生組內學習交流:書中第3頁的8幅圖片,分別利用了我們學到的哪種簡單機械?
學生組學,展示交流。
教師點撥總結。
環節3、請同學看書中拓展,動物的省力「工具」,先由學生組內討論,書中四幅圖中的動物,它們身體上哪些器官具有省力的作用?應用我們所學的簡單機械的方式,它們分別利用了哪種方式?
學生組學,交流
以上3個環節是讓學生對生活實踐進行分析綜合梳理,得出科學結論,再把結論應用到實際中去,從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讓學生懂得,科學來源於生活實踐。
3、當堂檢測:
簡單機械分為 、 、 、 。
4、課堂小結:
師:通過本課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交流。
通過檢測與小結,讓學生對本課所學進一步鞏固,掌握重點。
板書設計:
怎樣才能省力
1、利用簡單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常見的簡單機械包括:杠桿、輪軸、滑輪、斜面。
❸ 課後說課的課後說課與反思
(一)課後反思的意義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交互作用的一個動態的復雜過程,教師通過從學生那裡獲得及時的反饋信息可以反思自身的教學過程與先前的說課設計,從而掌握學生的現有認知與目標認知水平之間的差異,以便對下一步的說課設計、教學過程加以調控、部署,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國著名心理學家,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發展心理研究所教授林崇德先生認為,作為教師才華的核心,是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即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地計劃、檢查、評價、反思、控制和調節的能力。因此,為提高說課質量,而進行反思後的課後說課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課後說課案例
課後說課不同於課前說課,課前說課是口頭表達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設想及理論根據,按照「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教」的教路展開,側重於理論認識。而課後說課是根據課前說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實際課堂操作,通過反饋,總結評價,說出成功之處,欠缺之處,改進之處。是按照「教的怎樣?為什麼會這樣?如何改進」的思路展開,側重於從實踐效果的角度分析認識。因此,必須認真運用教學理論去分析研究,找出經驗教訓,探索新問題,發現新認識。現以《滑輪》一節內容為例,從四個方面:說教學達標情況;說教法運用情況;說學生活動情況;說課堂結構實施情況,進行課後說課。
本節主要內容講授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原理及其實驗,還有4個練習題,完成了教學任務,基本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由於教學內容較多,時間較緊,拖堂時間2分鍾。
1. 說教學達標饋況
(1)展示教學目標:①知道什麼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②理解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各是什麼。③會組裝滑輪組,會判斷物重由幾段繩子承擔。④常識性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質。⑤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本節課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較好,但缺少滲透品德教育,應該給學生點出通過實踐得出理論知識的簡單認識和樸素的唯物辯證法。
(2)根據課堂學生問題的回答,學生實驗操作的表現,以及課程結束前的測評反饋情況,可以看到學生對各知識點達到目標要求的層次,並且會進行滑輪實驗操作及組裝滑輪組,能夠用正確方法判斷物重由幾段繩子承擔。由於時間較緊,對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培養不夠,有個別同學對動滑輪的杠桿實質認識不清晰。
2. 說教法運用情況
本節課主要採用了實驗啟發式目標教學法,圍繞目標,通過實驗引入、教師誘導、學生觀察思考,較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也培養鍛煉了實驗操作技能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1)實驗啟發式教學降低了學習坡度,激發了學習興趣,適合學生愛動的心理特點。對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各個知識點都是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操作引入問題,讓學生觀察,引導分析討論思考,自己得出結論。學生學得主動,有興趣,知識點感到易學易懂。
(2)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製造輕松愉快氣氛。用生動有趣的科學漫畫引入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由於開頭較好,整堂課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維。把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加強了學生參與、投入教學過程的機會,親身感受、經歷了探究滑輪使用規律的過程,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由於採用實驗啟發目標教學法,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觀察,在教師引導啟發下,都能順利地得出結論,記憶深刻,熟練地應用結論解答問題。
(4)本節課的難點是使學生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質。課堂上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將一個特製大木滑輪分別作為定滑輪和動滑輪,學生清楚地觀察到每種情況下的支點、動力臂和阻力臂,判斷出杠桿的種類。這樣比畫圖說明要直觀易懂,理解深刻,不大費勁即可攻破難點。
(5)在教學中,有的地方預先考慮不細。例如演示定滑輪的作用時,向下使用彈簧秤,沒有考慮彈簧秤自身重力大小。演示定滑輪不省力也不費力設計的實驗太繁雜,增加了教學難度,這個實驗可改為:在通過定滑輪細繩的兩端各掛一個質量相等的鉤碼,滑輪靜止平衡,這時定滑輪兩邊細繩拉力大小相等。說明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也不費力,這樣更加明白易懂。
3. 說學生活動情況
(1)教學中由於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高昂,積極參與,爭先恐後舉手回答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2)教學中由演示實驗變為分組實驗,每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操作、觀察、分析、歸納得出正確結論,使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理解記憶深刻。多次分組實驗,使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得到較快提高,一次比一次操作熟練正確。
(3)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總結出滑輪組使用拉力大小的規律:不看定滑輪,僅看有幾段繩子和動滑輪組相連結,就能判斷拉力是物體重量的幾分之一。既掌握了具體的規律,又學會了總結規律的方法。
4. 說課堂結構實施情況
(1)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程序是順理成章的。沒有遇到學生思維的障礙,各環節之間聯系緊密,有講有練,基本上都能完成當堂目標測評。
(2)各環節時間分配與預計不大符合,前松後緊,例如學生認識什麼是滑輪、定滑輪、動滑輪,本來估計2分鍾,卻實際用了5分鍾。另外有些環節講後感到時間分配不合理,比如滑輪的理論探索用的時間長,實際應用練慣用的時間少,不符合精講多練的原則。
(3)本節課結束後,發現板書內容多,重點不醒目。教師語言有些地方重復較多,不夠簡練准確。
《滑輪》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課堂結構、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方面是可以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感覺是比較順手的,學生表現反映是滿意的。下次講授這節課時,大體上可以不動,僅需在幾個方面稍加註意改進:①教師進一步熟悉教材教案,語言要簡練確切,減少不必要的重復。②課堂結構各個環節時間分配,課堂前半段要緊湊一些,後邊滑輪組組裝練習稍微加強,克服拖堂現象。③教師在操作滑輪實驗時,要注意分析彈簧秤本身重力對實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