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和聯合杠桿系數的關系是
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和聯合杠桿系數的關系是:聯合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聯合杠桿系數=每股收益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
聯合杠桿系數就是指總杠桿系數。
總杠桿系數(DTL)是經營杠桿系數(DOL)和財務杠桿系數(DFL)的乘積,即DTL=DOL×DFL
一、經營杠桿系數
經營杠桿系數(DOL),也稱營業杠桿系數或營業杠桿程度,是指息稅前利潤(EBIT)的變動率相當於銷售額變動率的倍數。
變動規律是只要固定成本不等於零,經營杠桿系數恆大於1;產銷量的變動與經營杠桿系數的變動方向相反;成本指標的變動與經營杠桿系數的變動方向相同;單價的變動與經營杠桿系數的變動方向相反;在同一產銷量水平上,經營杠桿系數越大,利潤變動幅度越大,風險也就越大。
計算公式:
經營杠桿系數=(銷售收入-變動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其中,由於 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即為 息稅前利潤(EBIT),因此又有:
經營杠桿系數(DOL)=邊際貢獻/ 息稅前利潤EBIT
二、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杠桿系數(DFL),是指普通股每股稅後利潤變動率相當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也叫財務杠桿程度,通常用來反映財務杠桿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
計算公式:
DFL=(△EPS/EPS)/(△EBIT/EBIT)
式中:DFL為財務杠桿系數;△EPS為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額;EPS為變動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潤;△EBIT為息稅前利潤變動額;EBIT為變動前的息稅前利潤。
公式二:
為了便於計算,可將上式變換如下:
由 EPS=(EBIT-I)(1-T)/N
△EPS=△EBIT(1-T)/N
得 DFL=EBIT/(EBIT-I)
式中:I為利息;T為所得稅稅率;N為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數。
公式三:
在有優先股的條件下,由於優先股股利通常也是固定的,但應以稅後利潤支付,所以此時公式應改寫為:
DFL=EBIT/[EBIT-I-PD/(1-T)]
式中:PD為優先股股利。
三、總杠桿系數
總杠桿系數是指公司財務杠桿系數和經營杠桿系數的乘積,直接考察了營業收入的變化對每股收益的影響程度,是衡量公司每股獲利能力的尺度。
計算公式:
銷售收入 - 變動成本= 邊際貢獻(1)
邊際貢獻 - 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2)
息稅前利潤 - 利息 = 稅前利潤(利潤總額)(3)
經營杠桿DOL =(1) / (2)
財務杠桿DFL = (2) /(3)
總杠桿DTL = (1) /(3)
四、總杠桿系數對公司管理層的意義:
首先,使公司管理層在一定的成本結構與融資結構下,當營業收入變化時,能夠對每股收益的影響程度做出判斷,即能夠估計出營業收入變動對每股收益造成的影響。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的總杠桿系數是3,則說明當營業收入每增長(減少)1倍,就會造成每股收益增長(減少)3倍。
其次,通過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利於管理層對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進行管理,即為了控制某一總杠桿系數,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組合。比如,經營杠桿系數較高的公司可以在較低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經營杠桿系數較低的公司可以在較高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等等。這有待公司在考慮各相關具體因素之後做出選擇。
⑵ 「安全邊際率=1/經營杠桿系數=1/銷售量的敏感系數」是如何推導的
推導過程:
安全邊際率=(銷售收入-盈虧臨界點銷售額)/銷售收入
=(銷售收入-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率)/銷售收入
=1-固定成本/邊際貢獻
=(邊際貢獻-固定成本)/邊際貢獻
=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
而:經營杠桿系數=邊際貢獻/息稅前利潤。
所以,經營杠桿系數×安全邊際率=1
從而:安全邊際率=1/經營杠桿系數
又: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銷售量變動率,正好等於銷售量的敏感系數
所以:安全邊際率=1/經營杠桿系數=1/銷售量的敏感系數
例:某企業准備投產新產品,預計單位變動成本為30元/件,固定成本總額為17萬元,變動成本率為60%,銷售量為1萬件。 計算安全邊際率。
解: 根據變動成本為30元/件,變動成本率為60%, 且變動成本率=變動單位成本/單價, 即60%=30/單價, 故單價=30/60%=50元.
既然變動成本率為60%,則邊際貢獻率為40%, 設保本量為 x, 在只需保本的情況下, 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50*x*40%=170000
x=8500
保本量=8500
安全邊際量=實際或預計銷售量-保本量=10000-8500=1500(件)
安全邊際額=50*10000-8500×50=75000(元) 或 =1500×50=75000(元)
安全邊際率=(1500÷10000)×100%=15% 或 =(75000÷500000)×100%=15%
⑶ 為什麼銷售額越大,經營杠桿系數越小<br/>
"經營杠桿系數DOL=M/M-F=1/(1-F/M)當基期邊際貢獻越大的時候,F/M越小,分母越大,所以DOL越小,則經營杠桿系數越小風險也越小,即降低風險。
M=(P-V)Q,當降低單位變動成本,提高銷售量的時候,M會變大,所以會降低經營標桿系數。 即銷售量越大,經營杠桿系數越小,而銷售量越大,銷售額就越大. "
⑷ 為什麼銷售額越小,經營杠桿系數越大用公式能推導嗎
經營杠桿系數=(銷售收入-變動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演化規則
1.在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經營杠桿系數說明了銷售額增長(或減少)所引起的營業利潤增長(或減少)的幅度; 2.在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銷售額越大,經營杠桿系數越小,經營風險也就越小;反之,銷售額越小,經營杠桿系數越大,經營風險也就越大。 3.在銷售額處於盈虧臨界點前的階段,經營杠桿系數隨銷售額的增加而遞增:在銷售額處於盈虧臨界點後的階段,經營杠桿系數隨銷售額的增加而遞減:當銷售額達到盈虧臨界點時,經營杠桿系數趨近於無窮大,此時經營風險趨近於無窮大; 4.在銷售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影響經營杠桿的因素主要是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金額。固定成本加大或變動成本變小都會引起經營杠桿系數增加。這些研究結果說明,在固定成本一定的情況下,公司應採取多種方式增加銷售額,這樣利潤就會以經營杠桿系數的倍數增加,從而贏得「正杠桿利益」。否則,一旦銷售額減少時,利潤會下降的更快,形成「負杠桿利益」。
⑸ 經營杠桿系數與銷售量的敏感系數是什麼關系
他們是一個式子,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都是利潤變動百分比 / 銷量變動百分比.
⑹ 簡述經營杠桿、財務杠桿、總杠桿之間的關系
財務杠桿系數制DFL=EBIT/ [ EBIT- I - D/(1-r)]
其中:EBIT—— 息稅前利潤 I——利息 D——優先股股息 r——所得稅稅率
經營杠桿系數DOL=(EBIT+F)/EBIT
其中:EBIT——息稅前利潤 F——總固定成本
總杠桿系數DTL = DFL* DOL = (EBIT+F)/ [ EBIT- I - D/(1-r)]
其中:EBIT—— 息稅前利潤 F——總固定成本 I——利息 D——優先股股息 r——所得稅稅率
註:EBIT = 銷售額S - 變動成本總額VC - 總固定成本F
⑺ 經營杠桿系數的倒數怎麼推導出來的
經營杠桿系數表達式DOL=M/(M-F)的推導過程:根據定義可知,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ΔEBIT/ EBIT1)/(ΔQ/ Q1)。
產銷量的變動與經營杠桿系數的變動方向相反;成本指標的變動與經營杠桿系數的變動方向相同;單價的變動與經營杠桿系數的變動方向相反;在同一產銷量水平上,經營杠桿系數越大,利潤變動幅度越大,風險也就越大。
其中,由於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即為息稅前利潤(EBIT),因此又有: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EBIT+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EBIT=(EBIT+F)/EBIT=M/(M-F)
為了反映經營杠桿的作用程度、估計經營杠桿利益的大小、評價經營風險的高低,必須要測算經營杠桿系數。一般而言,經營杠桿系數越大,對經營杠桿利益的影響越強,經營風險也越大。
⑻ 利潤對銷量的敏感系數與銷量對利潤的敏感系數的不同
兩者互為倒數。
應該是利潤對銷量的敏感系數。因為關注的肯定是利潤變化,而不是銷量變化。
⑼ 銷售量與經營杠桿系數有什麼關系
固定成本不變,經營杠桿系數說明了銷售變動所引起的利潤變動倍數,故:銷量變動後的EBIT=銷量變動前的EBIT(1+DOL×銷售量變動百分比);銷售額越大,經營杠桿系數越小,經營風險也就越小;反之銷售額越小,經營杠桿系數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