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去杠桿去杠桿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去杠桿是什麼意思?去杠桿化通俗理解
1、通俗來講去杠桿就是減少負債。
去杠桿是什麼意思?去杠桿化通俗理解
1、通俗來講去杠桿就是減少負債。
2、定義:去杠桿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3、實質:其實杠桿的本質就是負債。借入資金後投入經營,可以實現以小(少量資本金)搏大(更大的總資產),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加杠桿。所以,只要有債務融資,就會有杠桿。我們國家金融體系以間接金融為主,也就是以銀行信貸為主,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量中佔比最大,所以經濟中的杠桿小不了。
(1)去杠桿對於礦產行業的影響擴展閱讀
1、中國經濟去杠桿化的關鍵是穩住債務,遏制個人負債率過分上升、企業債務明顯偏高和地方財政過分上漲。
2、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3、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B. 去產能效應給鋼鐵行業帶來什麼影響
進入九月,市場持續關注的鋼鐵行業中報業績已悉數發布,行業盈利豐厚態勢確定。
2017年上半年,在需求繼續維持穩中向上態勢的情況下,隨著我國供給側改革不斷推進抑制行業供給,鋼鐵行業盈利持續好轉,各上市鋼企營業收入同比均大幅上升。
盈利好轉之下,鋼鐵企業短、長期償債能力均有所改善。長江證券統計顯示,2017 年以來,行業資產負債率呈持續下行態勢,1
季度環比下降0.48 個百分點,29 家上市鋼企中僅10 家資產負債率有所上升,其餘19 家均出現不同程度回落。2017
年上半年,行業流動比率為近兩年來相對高位,29 家鋼企中僅7 家流動比率有所下降,其餘22 家均有所回升。
2016 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指出要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對於鋼鐵行業目標杠桿率,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稱通過3-5 年去杠桿,鋼鐵行業杠桿率應降至60%以下。在當前行業盈利高企的格局下,行業去杠桿有望進一步加速。
鋼鐵行業在2017年上半年跑出優異行情,這種態勢是否可以延續?
從去產能以及各項督查等綜合來看,供給側的改善將繼續發揮效應,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需求端來看,下半年PPP及各
項重大工程項目的推進,以及基建投資的托底作用,需求仍將平穩釋放,因此市場基本面仍有改善的趨勢,所以下半年鋼市仍會有好的行情出現。
具體來說,對於2017年下半年,鋼鐵價格最主要的推力可能還是來自於限產預期。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8月21日,環保部、發改委、工信部等十六部委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
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在全面完成「大氣十條」考核指標的基礎上,今年10 月到明年3
月,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PM2.5 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15%以上,並將目標分解到各個城市。
廣發證券研究團隊認為,環保高壓或常態化,而環保持續高壓不僅將限制鋼廠的產量釋放,還將使得環保不達標的鋼廠逐步退出市場。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研究員徐莉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採暖季「2+26」城市鋼鐵產能限產50%,如此強烈的限產預期,讓後期給供給收縮產生了強烈的預期。
而有鋼貿商向記者表示,進入九月份,鋼鐵產品進入傳統的消費旺季,鋼鐵供給需求端的收緊可能將會繼續給鋼鐵企業帶來較大的盈利預期。
國企是很堅強的。
C. 金融去杠桿對股市的影響有哪些
你好,金融去杠桿影響股市主要通過三條路徑:一是銀行委外業務收縮,雖然目前出台的文件中並未明確限制委外投資股票的規模和比例,但近期市場已開始擔心後續監管加碼;二是金融去杠桿將影響無風險利率和風險偏好;三是如果金融去杠桿導致債券等金融資產出現集中調整,則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造成市場波動。
去杠桿對股市的影響:
中國金融去杠桿的首要波及場所是貨幣市場,從余額寶的收益上,數億計投資者已經親身體會到了去杠桿產生的威力。但對貨幣市場的沖擊影響,人們感知到的是金融去杠桿的廣度,在深度上的體會還是要回歸到股市中。
從最近的中國股市來看,特別是滬深300指數最近承受的拋售壓力,已經明顯顯示出中國金融去杠桿的影響正從貨幣市場逐步擴散到股市中。在滬深300指數中銀行類板塊的承壓更為顯著,從K線的形態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頂部大陰線,這是股價對這一輪金融去杠桿、資金逐漸昂貴的直接表現。為什麼在股市中首當其沖的會是銀行類的板塊呢?銀行類股票是在上一輪的央行降准降息中收益最為顯著的股票,每當市場利率下降時,銀行股票往往會得到支撐走強,這是對行業的基本面體現。同樣,在這一輪的金融去杠桿過程中,曾經的最大收益者將輪回為最大的壓力承受者。
目前市場主流預期,中國股市將會面臨一波預期之中的、可控的有效回調。這一波的回調將會是後期健康穩步增長的蓄力過程。伴隨著整個金融去杠桿的有效推進,資金將會從龐大的影子銀行、金融市場逐步流向有競爭優勢、具備強大增長前景的企業中去,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和行業才能夠有效生存,而浪費型、產能過剩的行業將會面臨淘汰出局的結果。當然,這是通過市場的力量來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比此前採用行政力量去主導要聰明的多。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
D. 居民去杠桿對股市的影響力有多大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杠桿是什麼意思:桿桿在金融業的意思:以小資金,變大資金,搏大收益,放大杠桿收益大,損失大(例如您自有資金有10萬元,通過杠桿可以放大1-5倍杠桿,放大五倍杠桿就是50萬,您自有資金10萬,加上放大杠桿的50萬,一共就是60萬,您可以拿這60萬來炒股,炒樓)。
2015年6月開啟了一波股災,其實最大利空就是管理層去股市資金桿桿,而當時的股市一片高潮,炒股就能賺錢的時刻,很多股民放大杠桿來炒股;千算萬算管理層來了去股市資金桿桿,場內資金一片恐慌出逃,引爆了一場股災;所以去杠桿的危害性有多強,任何一個政策能致富一批人,也能讓一批人破產,看誰的反應快,跟政策走。
E. 去杠桿對股市是否有影響
股票當中的杠桿也就是金融杠桿當中的一種金融杠桿能夠起到成倍放大收益和風險的作用。因此投資人在使用這種工具之前就必須了解投資項目當中的收益預計,而且也需要了解可能會遭受到的一些風險。
股票市場的杠桿可以將投資人的回報放大但是它也可以將損失放大,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棟房子首付款是20%那麼您就使用了五倍的股票市場杠桿,如果房屋價格增幅10%投資回報就相當於50%但是如果100萬的房子價格下跌了10%。
那麼五倍的股票市場方法也就相當於損失了50%,100萬的投資損失了10%且加上了五倍的股票市場杠桿,也就相當於本身的資金一分都不剩。
去杠桿對股市的影響有多大:
首先,「金融的去杠桿化」對中國影響很小。由於實行資本賬戶的管制,中國絕大多數的對外金融投資都是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投資的形式進行。這類投資一向穩健保守,基本不會涉足高度杠桿化的金融,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能與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損失相提並論。
其次,「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投資者的去杠桿化」對中國的影響也相對較小。一方面,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程度有限,同時外國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上的份額和在金融中介中所起得作用都很小,另一方面,由於國際收支長期順差,中國經濟不依賴外部資金。
F. 礦業行業的宏觀環境影響有哪些
一、 新常態下的礦業寒冬
(一)新常態下需求不振對礦業有重大影響
「新常態」是目前經濟類網路和各種媒體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中國已經進入「經濟新常態」也已成為市場的共識,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在此階段,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增長從過去以第二產業為主轉變為第三產業為主,增長方式從以大量資源消耗為代價的量的增長轉變為創新驅動的質的增長,從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
過去三十年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高速增長已經到了「天花板」,有「量」就能增長、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過剩成為了新常態下最常見的經濟現象。其中房地產市場,對中國經濟和金屬材料有重大影響。
就大宗商品中的金屬而言,中國大陸的生產量和消費量已經佔到了全球的40-50%,中國已經創造了太多的全球第一。正是如此巨大的消費,形成長達十幾年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過去多年聞礦而「瘋」而「狂」的景象還歷歷在目,多少投資者由此而一夜暴富。超高利潤誘導巨額投資,逐漸產生過剩產能,在消費需求增長下降甚至負增長的背景下,三年前礦產品價格開始下跌,甚至是斷崖式暴跌,導致目前礦業行業極其困難,太多的投資者深陷其中。就如曾經極其紅火的煤炭行業一樣,從巨額利潤到幾乎全行業虧損,就是一個生動而殘酷的寫照!
中國大陸佔全球人口約20%,而其生產和消費的主要礦產品大多超過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倍,在這種背景下,仍然指望中國拉動全球需求較大增長是不現實的。盡管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仍然有一定增長,但增長速度和額度在明顯減緩。需求增長乏力的狀況,仍將在比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存在。
(二)3-5年內價格震盪、探底仍將持續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采礦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從2012年開始,采礦業利潤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且下降幅度逐年擴大,2013年為-17.34%,2014年為
-23%,今年1-8月為-57.3%;在規模工業利潤中,2011年采礦業佔18.9%,今年1-8月下降到5.05%。目前看來,礦業企業經營形勢極為嚴峻,可以預見,朱訓老部長過去反復呼籲的「四礦」問題將會重新出現。
我們不少同行一直期盼著今天能夠像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在2009年迅速實現「V」型反轉一樣,期待礦產品價格重回快速上漲的軌道,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我認為,在3-5年內,礦產品價格仍將在目前價位上震盪,部分品種還有進一步探低的可能,之後可能有一定的上漲空間,但絕不可能重現過去「黃金十年」的輝煌。
事實上,各大礦業公司大多在價格暴跌、虧損持續的情況下,進一步擴大產量,從而控制單位成本;比如鐵礦,即使在價格從高位暴跌約70%的情況下,具有資源和成本優勢的國際礦業巨頭仍然在增加產量。因此,即使價格暴跌導致大量高成本礦山關閉,市場供應也不容易減少,目前的鐵精礦和煤炭產量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希望通過產能消失和產量大幅度減少,實現礦產品價格回歸到合理價位,需要的時間比我們預想的要長得多。
(三)中國礦業行業先天不足,保生存是首要目標
與國際同行相比,中國礦業企業面對的困難和問題更多。
首先,國內礦產資源普遍為中小型,品位低,開采難度大,而且礦權獲取、土地、林地、環保審批及地方協調難度較大,代價也高;礦業行業市場化程度不高,體制總體較為僵化,企業多而小,部分大而不強;大部分企業負擔重,債務比例高,成本高企,面對礦業寒冬,缺少應對之策和有效措施。
其次,中國的礦業經濟是諸侯經濟,國有礦業仍然占絕對優勢,以行政區劃控制礦產資源是一大特色,即使在目前礦業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兼並重組也少有發生;等蘋果全爛了才想到賣,並不是一個好主意。以市場方式解決礦業問題應該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第三,中國大宗礦產品資源自身稟賦條件差,對外依存度高,56%的鐵礦,83%的銅礦,57%的鋁土礦,57%的原油,都需要進口。目前,中國大量高成本的中小鐵礦企業紛紛倒閉,即使是我們優勢礦種全球產量第一的煤炭,也在海外低成本礦的沖擊性下,丟盔棄甲,陷入困境,這就是現實。
作為礦業行業的一員,對目前的經濟和礦業形勢要有清醒的認識,把困難估計得更加充分一些才會更安全;礦產品需求不旺,價格低迷,是礦業行業的新常態。我們不應該抱怨市場,因為誰也不能左右市場(個別大鱷短時間內也許可以)。苦練內功,控製成本,才是我們應該做和必須做的事。在礦業高潮時期形成的管理體系和諸多舉措,在目前礦業寒冬背景下進行改革和調整,是必然的事。首先要保生存,然後才能謀發展。
二、 新常態孕育大機會
(一)危機下的積極因素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長速度是沒有問題的,在目前經濟基數很大的背景下,即使5%的增長,也是不錯的速度。根據有關方面的測算,到2025年,主要礦產品需求仍將保持一定的增長,但增長速度和增長量會明顯減緩。
我們也看到,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等的新興市場,隨著其經濟增長尤其是工業化速度的加快,將成為新的礦產品需求增長的重要區域;西方發達經濟體隨著經濟的逐步復甦,對礦物原材料的需求也會有一定增長。
目前的礦產品價格相當部分在現金成本附近。近年來新增或即將新增的產能,由於其巨大的資本開支及建設投資,大部分綜合成本已經遠高於產品價格,陷入礦山投產即虧損甚至面臨關閉的狀態。由於成本紅線和高成本產能的消失,礦產品價格進一步下跌的空間有限。
在新的歷史時期,礦業企業間的兼並重組將會日趨活躍,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指引下,中國礦業企業參與全球礦業市場的力度和廣度將會進一步加大,將成為新時期全球礦業市場最活躍的力量之一,全球礦業格局或將由此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
(二)中國部分優秀企業已經具備參與全球礦業競爭的條件
過去三十年,中國市場和中國礦產品生產和消費為全球經濟及礦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礦業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隨著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礦業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
中國企業在市場泡沫高企時期「走出去」,成功案例不多,教訓和代價不少。但是我們不應該去指責這些先行者,因為成功從來就不是那麼容易得來的。而且國際礦業巨頭也犯同樣的錯誤,礦業危機下大量的國際礦業公司出現巨額虧損或撥備損失,比如某國際礦業巨頭2011年用40億美元買下了一個礦床,三年後賣出僅5000萬美元,這就是市場!
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礦業企業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和水平,部分企業已初步具備了逐鹿全球礦業市場的能力。在先進礦業開發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及成本控制方面,在低品位、難選冶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小型復雜礦床的開采方面,中國礦業企業在某些領域已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並且創造了不少礦業開發的神話。中國礦業目前主要缺乏的是國際運營人才和經驗,這些只能在實踐中解決。
(三)「走出去」是中國礦業企業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
中國礦產資源開發總體過度,保有資源儲量較低,人均保有量水平極其低下,大部分礦業公司僅僅限於在國內發展,空間非常有限,難度會越來越大。
目前,全球礦業市場極其低迷,相當部分的礦產資源和礦業公司價值被嚴重低估,有實力和能力的礦業企業要藉此機會,大膽「走出去」,參與全球礦業市場的合作與競爭,這是中國礦業企業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最大的礦產品市場。在這一時期,如果我們沒有培育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跨國礦業集團,在礦業領域就是重大的失敗!
過去十幾年,中國商品走向全球,今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資本全面進入全球資本市場指日可待,中國礦業企業和投資基金,必將藉助這一東風,與國際礦業企業進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合作,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及礦業市場的振興。
三、 新常態下應有新作為
(一)政府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目前相當部分與礦業有關的法規,都是在礦業非常火爆的時期制定的,對於規范當時的礦業市場秩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反過來,行政審批過度嚴格,礦業權的獲取和市場流轉都存在過多限制,要完成一個完整礦山開采證照的辦理,手續繁瑣,時間跨度漫長,這些都會對礦業行業的市場化造成較大的制約。此外,在礦業行業利潤豐厚的時期,國家及有關省份出台了許多嚴苛的稅費政策,有的地方政府把礦業權當作土地等同管理,就連探礦權申請在先獲取的基本條件,也一律被招投標程序代替,這些不利於礦業市場的健康良性發展。
近年來,國務院對諸多審批審核事項進行了重大改革,如國家發改委和工商部門就項目審批、企業登記管理、兼並重組等下放了許多權利,出台了許多便利規定,希望通過簡政放權來激活市場。我們也非常期待礦業相關管理部門和財稅部門能夠盡快完成相關改革,給處於寒冬中的礦業企業一些溫暖,幫助礦業企業渡過難關。
(二)關注背景異常與環境污染的區別,做好礦山環保監管
確保環境安全是礦山企業必須堅守的底線,紫金礦業在這方面曾經犯過錯,吃過大虧,教訓極其深刻。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礦業企業二十多年來,在礦山環保方面的進步是巨大的,政府對環保方面的監管也是極其嚴厲的,一些方面監管的嚴厲程度遠遠超過海外監管。
在這里我要說的是,礦床的發現主要是通過水、水系沉積物、土壤和岩石元素的異常來實現的,對金屬礦而言,也就是現在所謂的「重金屬污染」。但實際上,我們必須把自然背景的「重金屬異常」與開發產生的「重金屬污染」嚴格區分開來,尤其在勘查階段,環境地質工作非常重要。目前媒體上經常出現所謂的
「土壤重金屬污染」,據我了解,大部分應該都是自然形成的「土壤重金屬異常」,也就是背景異常。希望我們的地質和礦業同行以及監管部門能夠高度重視和關注背景異常與開發造成環境污染的區別,否則整個礦業行業將遭受「無妄之災」,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借鑒海外環保管理的先進經驗,提高科學監管水平。
(三)大力支持礦業企業「走出去」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為礦業企業「走出去」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礦業企業國際化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希望政府能夠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比如,為「走出去」企業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便利通道,利用充足的外匯儲備為企業海外並購和項目建設提供低息資金支持,同時在項目審批方面提供更多便利。
我們要虛心向國際先進同行學習,把我們自身的優勢與項目所在地的客觀情況良好結合,嚴格按照國際先進標准要求自己,高度重視社區的和諧協調發展;參與海外投資的企業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優勢和力量,形成合力,抱團出海,避免惡性競爭。
(四)行業協會應成為企業避風取暖的場所
中國礦業聯合會及有關協會作為礦業企業的行業組織,在礦業寒冬下要發揮積極作用,在政策法規和稅費方面,認真聽取企業意見,積極、系統地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礦業行業的現狀和訴求,營造一個良好的礦業發展環境,為正在經歷寒冬的礦業企業提供避風取暖的場所。
相關報告推薦:
G. 金融去杠桿對P2P有什麼影響
一場金融去杠桿的持久戰,清理整頓的不只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於在夾縫中求生存的P2P平台來說,資金端和資產端的不匹配程度將進一步加大。P2P在經歷一系列的監管高壓之後,這場淘汰戰役顯然會更加激烈,倒下的很有可能就是你投資的平台。
5月7日,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在其公眾號發文指出,當前的金融去杠桿在主觀上是為了金融安全和金融穩定,客觀上也正在對實體經濟產生一定壓力。在此背景之下,
在夾縫中求生存的P2P平台將會受到很大影響。
「根據《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單一網貸平台個人最多借款20萬元,企業法人最多借款100萬元,所以現在互金平台借貸基本上都以個人或小微企業為主,但是實體經濟在受到沖擊後,很多平台將面臨資產荒問題,資產端壞賬率也會不斷攀升。」深圳一大型P2P平台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金融去杠桿,P2P平檯面臨資金端、資產端雙重壓力
P2P模式的核心邏輯在於一個互聯網平台通過網路一端對接有借款需求的個人或小微企業,另外一端對接有理財需求的投資者,如果把這兩端拆成兩個平台,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線上理財資金端和線下資產端。
互聯網金融平台一旦難以獲取優質資產,將會對線上理財資金端造成壓力。因為P2P線上理財平台募集來的資金並沒有很好的去向,從而形成資金站崗,還要支付投資者利息的局面。
互聯網金融業內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按照政策監管要求,P2P只能是信息服務中介平台,賺取業務差價。但這一行業目前面臨的現狀則是,很少的平台有充足的風險准備金進行剛性兌付,大家玩的實質是空手套白狼的生意,所以需要引入資金來覆蓋之前的壞賬對平台形成的經營壓力,一旦壞賬超過平台風險准備金,行業隨時都可能爆雷。這種擊鼓傳花似的游戲核心在於必須有源源不斷的資金進入才得以持續。
因此,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何不少P2P平台都會有新手專享標,而這個新手專享標的收益率通常以短期標的1個月為主,並且收益率基本上都高於同期收益率一倍以上。
以小牛在線為例,小牛在線新手專享標期限1個月,收益率高達12%,並且注冊就有3次購買機會。而同屬於短期理財產品的天天牛收益率僅5%。
網貸之家4月份的報告顯示,截至4月底,P2P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4.33萬億元,過去一年累計成交量增長近2.5萬億元。與此同時,P2P網貸行業的貸款余額增至9576.2億元,環比小幅增長3.98%。
不過,即便P2P網貸成交量持續增長,上市公司和券商對於P2P的熱情也在逐漸消退。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已過去近4個半月,僅有3份關於P2P的券商研報,而2016年全年有33篇為主題的券商研報,2015年則有77篇。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金融熱潮進軍P2P行業的上市公司也正在陸續退出。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譽衡葯業、益民集團、冠城大通、盛達礦業、匹凸匹、高鴻股份、東方金鈺、新綸科技、奧拓電子、華鵬飛、佳士科技和天源迪科等12家上市公司剝離了P2P業務。
H. 去杠桿對股市的影響有多大
杠桿對股市的影響:
中國金融去杠桿的首要波及場所是貨幣市場,從余額寶的收益上,數億計投資者已經親身體會到了去杠桿產生的威力。但對貨幣市場的沖擊影響,人們感知到的是金融去杠桿的廣度,在深度上的體會還是要回歸到股市中。
從最近的中國股市來看,特別是滬深300指數最近承受的拋售壓力,已經明顯顯示出中國金融去杠桿的影響正從貨幣市場逐步擴散到股市中。在滬深300指數中銀行類板塊的承壓更為顯著,從K線的形態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頂部大陰線,這是股價對這一輪金融去杠桿、資金逐漸昂貴的直接表現。為什麼在股市中首當其沖的會是銀行類的板塊呢?銀行類股票是在上一輪的央行降准降息中收益最為顯著的股票,每當市場利率下降時,銀行股票往往會得到支撐走強,這是對行業的基本面體現。同樣,在這一輪的金融去杠桿過程中,曾經的最大受益者將輪回為最大的壓力承受者。
目前市場主流預期,中國股市將會面臨一波預期之中的、可控的有效回調。這一波的回調將會是後期健康穩步增長的蓄力過程。伴隨著整個金融去杠桿的有效推進,資金將會從龐大的影子銀行、金融市場逐步流向有競爭優勢、具備強大增長前景的企業中去,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和行業才能夠有效生存,而浪費型、產能過剩的行業將會面臨淘汰出局的結果。當然,這是通過市場的力量來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比此前採用行政力量去主導要聰明得多。
I. 礦產勘查要與後續產業協調發展
礦產勘查是為礦業、能源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等後續產業提供礦物原料的。鑒於近95%的能源原料和80%的工業原材料均取自礦產。所以,礦產勘查工作搞得如何,不僅直接影響到礦業、能源、原材料工業持續穩定的發展,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將帶來巨大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廣大職工的共同努力,至2005年底止發現的礦產有171種,探明儲量的礦產159種和15000多處礦產地。在此基礎上興建了國有礦山8000多座,鄉鎮礦山和個體小礦20多萬處,礦石採掘量1990年達50億噸,在世界上居第3位。不僅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礦產資源,保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還使我國跨入世界礦業大國和能源原材料生產大國的行列。煤炭、水泥產量在世界占第1位,磷礦石採掘量占第3位,硫鐵礦、鋼、有色金屬、化纖產量占第4位,石油占第5位,黃金產量占第6位。由於大型礦產地的發現和開發,全國新建有300多座礦山城鎮。
但是近幾年來,礦產勘查工作由於經費投入不足,而嚴重地滯後於礦業和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造成比例嚴重失調。據統計資料,1955~1985年間,採掘業、原材料工業和製造工業的年均增長率是9.6%、11.4%、14.2%,而「一五」到「六五」期間,地勘費年增長率僅6.3%。又如1981~1988年間,礦業產值、原材料工業產值和工業總產值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1%、16.4%和19.3%,而同期地勘費增長率僅為5.8%。進入「七五」以後情況更為嚴重,其中有兩年(1986、1987年)為負增長。正是由於出現這種倒塔型結構,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一些重要礦產探明後備資源嚴重不足,而且形勢日趨嚴峻。目前45種主要礦產中有12種不能滿足需要,其中15種支柱性礦產中有6種不能滿足需要。已明顯影響了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石油工業近幾年增長緩慢,就是礦產勘查與後續產業的發展之間比例失調造成的後果。全國由於能源原材料不足造成1/4的生產能力不能發揮作用,每年損失上千億元。若不從現在起切實加強礦產勘查工作,實現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則到2000年,45種礦產中有一半不能滿足需要,現有鐵、錳礦山的生產能力將消失10%,銅、鉛、鋅礦山將消失40%,金礦山將消失70%。資源緊張還有另一方面原因,即資源浪費大。一是開采中浪費大,總回收率僅為50%;二是耗用水平高。解決資源緊張局面要堅持開源節流並重方針,而在開源方面主要是加強礦產勘探工作。所以,大力加強礦產勘查工作是刻不容緩的迫切任務。正因為如此,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切實加強地質勘查工作,使它同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