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中,可變匯率制下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考察的是資本完全流動的情形,資本完全流動意味著資產所有者認為國內證券與國外證券之間可以完全替代。因此,只要國內利率超過國外利率就會吸引資本大量流入;或者只要國內利率低於國外利率,就會使資產所有者拋售國內資產,引起大量資本外流。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著重分析了在資本完全流動的前提之下財政、貨幣政策的不同效應。引入浮動匯率制下的情形(1)貨幣政策-無論在哪種資本流動性假設下,貨幣政策在提高收入方面都比固定匯率制下更加有效(P624-625圖)。(2)財政政策-在資本完全不流動的情形下,浮動匯率下收入的增長大於固定匯率下的收入增量;在有限資本流動性的情形下,財政政策的擴張性影響仍然有效,但是收入的增長幅度小於固定匯率制下情形;在資本具有完全流動性的情形下,財政政策對於刺激收入增長是無能為力的。
『貳』 宏觀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什麼區別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作政府需求管理兩大政策,其運作通過增加或者減少貨幣供給來調節總需求。調節貨幣供給角度來說,們區別於貨幣政策通過銀行系統,運用金融工具,由金融傳導機制使之生效;而財政政策則通過財政系統,運用財稅工具,又財政傳導機制使之生效。
財政政策指通過政府支出和稅收來影響宏觀經濟政府行。在短期中,財政政策 主要影響物品和勞務總需求,刺激或減緩經濟發展直接方式。政府經常通過同財政政策工具操作來影響經濟走向。政府預算支出狀況、預算赤字與GDP比值、稅種與稅率變動等都理財規劃師所需要密切關注經濟指標。比如興建公共工程,增加政府支出,減少出口稅,增加出口貿易量等!
貨幣政策指政府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量來影響宏觀經濟行為。貨幣政策主要通過影響利率來實現的。貨幣量增加會使短期利率下降,並終刺激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使總需求曲線發生位移。再貼現率市場經濟國家基準利率,其升降直接影響各類市場利率走向。同時法定準備率調整及公開市場業務操作都會影響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利率水平。理財規劃師判斷各種金融工具利率走勢基礎於根據貨幣政策操作對基準利率和貨幣供應量變化做出預測。比如提高銀行存款、貸款利率,從而影響人民的消費行為,或者向市場增加或減少人民幣總量,改變市場通脹或通縮的狀況!
『叄』 開放經濟中的固定匯率制度下的短期政策 效應( )
貨幣政策、貿易政策無效,財政政策有效
『肆』 針對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情況,央行採取了哪些宏觀貨幣政策你認為效果如何
央行主要了採用了加息提准等貨幣緊縮政策,效果有 但是還沒有很好的體現。經濟是降溫了;
『伍』 (宏觀經濟學)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為什麼要假設實際匯率與名義匯率是同比例的
20世紀60年代,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和J.馬庫斯·弗萊明(J.Marcus Flemins)提出了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模型,簡稱M-F模型),即通常所說的經典M-F模型。 該模型擴展了對外開放經濟條件下不同政策效應的分析,說明了資本是否自由流動以及不同的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其目的是要證明固定匯率制度下的「米德沖突」可以得到解決。
模型假定:
1.假定價格在短期內是不變的;
2.假定經濟中的產出完全由總需求決定;
3.假定貨幣是非中性的,貨幣的需求不僅與收入相關,而且與實際利率負相關;
4.假定商品和資本可以在國際市場完全自由流動,資本的自由流動可以消除任何國內外市場的利率差別。
模型結論摘要
1. 在沒有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短期是有效的,但長期來看是無效的,在浮動匯率下則更為有效;
2. 在資本有限流動情況下,整個調整結構與政策效應與沒有資本流動時基本一樣;
3. 而在資本完全可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時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但在浮動匯率下,則是有效的。
兩國模型(一般討論兩國模型為例)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適用范圍蒙代爾自己認為,要對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應用有所限定,模型的結論並非不可避免,它們並不適用於所有國家。……供參考。
『陸』 人民幣匯率政策與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沖突
我國現在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所以分析如下,你可以試著畫圖看:
浮動匯率制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先看財政政策的作用,浮動匯率制下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作用過程:政府擴大公共支出或降低稅率,IS曲線向右移動至IS′,內部均衡點相應的移動至e1點,實際收入水平向右移動至Y1,交易性貨幣需求增加,在貨幣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本國利率水平上升。收入的增長使進口需求上升,經常項目赤字;利率上升使外國資本流入,資本項目順差。只要e1點所對應的本國利率水平高於國際收支平衡所需的利率水平,外國資本就會持續流入,外匯市場上形成對本幣的過度需求,在浮動匯率制條件下就會導致本幣升值,BP曲線向上移動至BP′。本幣升值導致出口需求減少,IS曲線向左移至IS〞,與LM和BP′曲線相交於e2,本國經濟恢復到穩定均衡狀態,本國收入水平下降至Y2,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果受到了削弱,本幣升值對財政政策的效力產生擠出效應。
在資本不完全流動的情況下,浮動匯率制下的財政政策只產生了部分的擠出效應,而在資本完全流動的條件下則會產生完全的擠出效應。在資本不完全流動條件下,BP曲線越平緩,擠出效應就越強;BP曲線越陡峭,擠出效應就越弱。當實行資本管制時,本國利率上升後外國資本無法流入本國,擴張的財政政策也就不存在因本幣升值而產生的擠出效應。
再看貨幣政策的作用,浮動匯率制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作用過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將導致LM曲線向右移動至LM′,本國實際利率下降至i1,產出增加至Y1,新的內部均衡點位於e1,利率下降導致資本外流,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本幣貶值,導致BP曲線向下移動,本幣貶值刺激本國出口需求的上升,IS曲線向右移動,本國產出水平進一步上升,導致利率水平回升,當BP和IS曲線同時移動到BP′和IS′時,與LM′曲線相交於e2點,本國經濟恢復到均衡狀態,對應的均衡利率和均衡產出水平分別為i2和Y2,在資本不完全流動的情況下,浮動匯率制下擴張的貨幣政策使產出水平從Y0經過Y1達到Y2,因此浮動匯率和貨幣政策的配合仍然是有效的。
BP曲線越平緩,資本流動性越強,貨幣擴張後導致本幣貶值的幅度就越大,政策效果就越強;BP曲線越陡峭,資本的流動性越弱,貨幣擴張後導致本幣貶值的可能性主要就由經常項目來決定,貨幣政策的效果也就相應的受到削弱。
同理分析可以得出,在資本不完全流動與浮動匯率制條件下,緊縮性財政政策基本無效,緊縮性貨幣政策基本有效,政策作用的效力主要受BP曲線斜率的影響。
『柒』 今年以來宏觀調控政策效應及貨幣政策取向變化後對經濟金融產生的影響
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演變對蘭州經濟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25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調節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應有發揮,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實現了以經濟"短缺"為基本特徵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轉變,增長方式也由粗放經營開始向集約經營轉變,人民生活已告別短缺,跨越溫飽,步入小康。與此同時,國家宏觀調控機制也能動地作用於經濟運行,有效地確保了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蘭州經濟25年來也經歷了一個波浪式跌盪起伏的周期增長發展過程,呈現出自身的特殊性。
我國的宏觀調控與市場化過程相伴隨,先後經歷了總需求大於總供給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總需求小於總供給背景下的擴大需求型兩個階段。其中1997年以前,面對賣方市場的情形,宏觀調控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來實現經濟總量的平衡。1997年以後,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擴大,形成了買方市場的情形,政府實施了更具有市場經濟意義的一系列財政和貨幣政策。具體說來,根據經濟運行態勢和體制環境不同,我國的宏觀調控主要經歷了六個階段:①1979-1981年;②1985-1986年;③1988-1990年;④1993年下半年-1996年;⑤1998-2003年上半年;⑥2003年下半年-至今。本文著重從後四個階段談談國家宏觀調控對蘭州經濟的影響。
一、1988-1990年治理整頓時期
(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始於"六五"中後期全國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在"七五"中期其所日趨積聚的諸多問題顯露出來,信貸投資和消費失控,通貨膨脹加劇,經濟秩序混亂。為此, 從1988年10月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治理整頓的方針, 把穩定通貨、物價作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首要目標,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大力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努力增加有效供給,整頓商品流通秩序。在貨幣政策方面,提高利率,實行保值貼補,穩定存款;適當收縮信貸規模、控制貨幣發行、控制職工貨幣收入的增長。在財政政策方面,開征特別消費稅、徵收預算外調節資金、延期歸還企事業單位的國庫券本息等。在行政手段方面,對漲價過猛的商品(如農業生產資料)實行專營,對部分商品實行控購(如控制社會集團的商品購買)、清理公司、憑證供應;凍結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並相應增加國家的物價補貼。通過治理整頓,使居高不下長達20個月的零售物價指數從1989年4月起開始回落,治理整頓初見成效。這個時期宏觀調整和緊縮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國家行政措施和增加物價補貼,以直接調控為主。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果
與國家治理整頓背景"高增長、高通脹"略有不同,蘭州市呈現"低增長,高通脹"局面,即所謂的"滯脹"。自1979年開始的三年調整整頓期和黨的十二大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後,全市經濟在1982年逐漸步入正軌,1983-1985得GDP每年增速均在11%-17%高位運行,1984年達到高峰,除1985年與全國持平外,1983、1984年分別高出全國0.5個和1.8個百分點。進入"七五"時期,受"六五"中後期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影響,"七五"初期,蘭州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就已開始急劇膨脹,增長率突破26%,高於全國4-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受1987年一產下滑12.4個百分點,1988年三產又滑落10.2個百分點影響,呈逐年下滑之勢,GDP增長率由1985年的13.5%、1986年的12.3%、1987年的7.8%,滑落至1988年的3.8%;物價上漲指數從1987年始逐步回升,由9.8%上升到1988年的25.1%。
國家緊縮政策實施後,對蘭州市經濟產生了以下影響:
1、一定程度上初步控制了蘭州市總需求的膨脹,投資、消費全面下降,市場極度疲軟。198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急劇下滑,僅為8.13%,比1987年下跌18.14個百分點,1989年呈現負增長,比全國下降7.2%的降幅還低4.23個百分點;消費活動由非理性的搶購迅速降溫,消費水平增速由1988年的36.82%滑落至1989年的11.48%,1990年出現負增長,下降13.15%。
2、供需總量失衡的矛盾大大緩解,出現部分商品的買方市場,物價上漲得到遏制,通貨膨脹勢頭得到緩解。物價上漲指數從1989年開始由1988年的上漲25.1%快速回落,1989年物價指數為116.3%,到1990年出現負增長。
3、本已低速運行的經濟急劇滑入低谷。由於採取"急剎車"力度過大,經濟增長率在"七五"後三年都在低於5%的水平上運行,1991年經濟增長跌至2.2%。整個"七五"時期經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波動,年均增速僅為6.41%,分別低於同期全國、全省1.46和3. 15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後幾個五年計劃期的最低點。
二、1993-1996年適度從緊時期
(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經過三年治理整頓,1991年我國經濟開始逐步走出低谷。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後,我國經濟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八五"時期除1991年外,其它4年全國經濟增長都在兩位數以上,伴隨經濟的高增長,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房地產業嚴重膨脹,開發區盲目擴張,信貸投資猛增。面對再次過熱的國民經濟,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加強了宏觀調控。以整頓金融秩序為重點、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採取適度從緊的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總量控制、結構調整和改進調控方式等經濟政策,出台了宏觀調控16條措施,加強和穩定農業基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政策方面,強化交通運輸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工業的發展,重點是煤炭、電力、鋼鐵、建築材料和石化工業的發展;大幅度地增加農業優質品種的產量;按照規模經濟、合理布局和突出重點的原則,積極發展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在財政政策方面,通過稅制改革、清理預算外資金、增收節支等手段,將財政赤字控制在預算規模之內。在貨幣政策方面,央行運用多種手段改進金融調控方式,注重對貨幣供應量進行調整,改變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和貨幣結構不合理的局面,採取"對沖"措施,收回央行再貸款減少基礎貨幣投放,通過兩次利率下調,調整了貨幣結構,通過控制固定資產和消費基金的過快增長,將現金發行控制在預定的調控目標之內,為抑制通貨膨脹、實現經濟"軟著陸"創造了條件。這一時期國家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是堅持以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為主,再輔之以產業政策、外貿政策以及利率、匯率、價格、關稅等經濟杠桿,國民經濟調控方式實現了由直接調控為主向間接調控為主的轉變。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果
本輪調控中蘭州與國家的背景基本一致,都出現了"高增長,高投資,高膨脹",但受地處西部內陸邊遠地區限制,蘭州市經濟發展與國家宏觀政策等因素影響明顯滯後,存在著一個政策時滯期。全國經濟1991年就已開始回升,GDP增長率由1990年的3.8%上升到9.2%,1992年達到高峰期,為14.2%;蘭州經濟則從1992年開始逐步回升,由1991年的3.4%上升到6.4%,1994年達到高峰期,增幅為12.6%。投資增速全國1990年開始回升,1993年達到高峰;蘭州則從1992年開始回升,1994年達到高峰。1993年全國經濟就已開始回落,蘭州則從1995年開始回落。
經過三年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蘭州經濟逐步走出低谷,1996年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
1、以重工業、基礎原材料產品為主的工業格局相應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空間,生產開始得到有效調整,扭轉了1992年以前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逐步下滑的局面。1993-1995年工業增加值以9-15.3%的高速運行,佔GDP的構成由1992年的45.85% 逐步上升到1993、1994、1995年的50.91%、51.51%、52.02%。
2、投資結構得到大幅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邁出重要一步。1994年國務院五部委確定建設蘭州商貿中心後,為了改善投資硬環境,政府加大了對舊城區的改造,進行了幾條主幹線道路的拓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1993-1995年基建投資中用於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均超過了50%,改變了過去投資主要以二產,尤其是工業為主的格局。在國家1994年投資逐步回落時,蘭州市則受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投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1993-1995年投資年均增速達37.31%,高於全國1.97個百分點,使整個"八五"時期投資年均增速達26.56%,成為蘭州市各個五年計劃中重點建設搞得最好、增長最快的時期。投資結構方向的調整,同時也加快了蘭州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八五"時期全市三產年均增速達8.81%,比"七五"提高了4.25個百分點。
3、物價指數逐漸回落,總體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在控制物價指數方面,市上通過加大實施各項宏觀調控和平抑物價的力度,加強對直接影響人民生活的糧油、肉、菜等商品的最高限價、差率控制,同時大力組織供給,物價上漲指數在1996年由1994、1995年的21.9%、15.5%回落到5.7%。在降低通貨膨脹率的同時,經濟增長幅度由1994年的12.6%逐步回落到1996年的9.1%,實現了"軟著陸",使"八五"時期成為蘭州市改革開放20多年中(除"十五"前三年)的頂峰期,GDP 年均增速達9.12%。
三、1998-2003年上半年擴大內需時期
(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1997年,為鞏固前三年"軟著陸"成果,中央在繼續實行"適度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針對通貨膨脹水平不斷下降的新情況,實施穩中求進的政策,兩次下調利率,使經濟運行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1998年由於遭受國內特大洪澇災害和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上體制轉軌,經濟轉型和經濟國際化進程加快,國內商品供求矛盾逐步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黨中央、國務院及時調整宏觀調控政策,由"適度從緊"、"穩中求進"轉向了"擴大內需",從反通貨膨脹轉為防止出現通貨緊縮趨勢,主要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還輔之以產業和貿易等各種政策工具。積極財政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擴大政府支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五年中,又推出了一些其他配套政策,如:增發國債用於企業技改貸款貼息;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國企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以及城鎮居民低保對象等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增加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調整抑制消費需求的稅收政策,開征利息所得稅、鼓勵消費信貸、延長法定節假日等;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加大退稅力度,支持出口;對高新技術產業給予稅收優惠,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國債投資向中、西部傾斜,支持西部大開發等等。此外,財政政策還進行了分稅制和稅制改革,加強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加快"費改稅"步伐,擴大中央財政收入,強化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社保基金的支持。在貨幣政策上,目標是穩定幣值,支持增長,對內保持物價穩定,對外保持匯率穩定。一是通過取消貸款規模限額管理,代之以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二是注重運用存款准備金、再貼現、再貸款等多種手段對貨幣供應量的調節,積極試點公開市場業務,靈活運用利率手段,自1996年以來連續8次降息,以刺激消費和投資,拉動市場需求;三是發行特別國債充實銀行資本金,降低不良資產,防範金融風險。從這一時期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表明國家宏觀調控水平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從以前注重追求增長速度,轉變為既注重增長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長質量和結構優化升級上來。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果
與國家本輪宏觀調控背景一致,"九五"初期蘭州經濟"軟著陸"後,到1998年經濟一直呈下滑態勢,由1996年的9.1%下滑至1997、1998年的8.7%和8.3%,增長率一年滑落0.4個百分點。物價上漲指數也逐年下滑,由1996年的5.7%滑落至1997年的1.5%,98年出現負增長。1999年蘭州經濟發展出現拐點,自2000年起,一路穩定走高。
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五年來,蘭州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
1、基建投資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一、三產升,二產降,城市基礎設施狀況得到大大改善。基建投資結構在"八五"得到調整的基礎上,"九五"初期又回復到以二產投資為主的局面,1996、1997年其比重達到62.37%和57.23%,三產投資比重下滑至37.63%和42.76%,一產維持在0.01%以下。隨著國債投資向西部的傾斜,尤其是農林水利、鐵路、通訊、環保和城市基礎設施的重點加強,蘭州市基建投資中用於三產的比重穩步提高, 1998年上升至57.68% ,1999-2003年為69-77%之間,交通運輸郵電業投資佔三產比重達到33-45%之間,用於一產的比重上升至1.3-5.9%之間。二產比重下降至20-29%之間,投資乘數效應的釋放,使1999-200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0.42%,超過同時期全市GDP增速0.78個百分點。
2、企業技術改造投資得到進一步加大,經濟增長模式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長逐步向集約型的內涵增長轉變。以高新技術對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輕紡、儀器機械、建材等傳統產業進行的升級改造,為蘭州市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經濟效益和實力。2000-2003年全市用於工業技術改造的投資占技改投資的比重逐年上升,由35.43%上升到75.05%。四年累計投入141.07億元,年均增長23.23%。工業技改為新一輪經濟加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工業增加值增速在"九五"末期止跌回升,由1998年的5%上升至1999、2000年的7.01%和7.9%,進入"十五"時期擺脫前兩年的弱勢增長,呈現出逐年加快發展的好勢頭,2001-2003年工業增速分別達到10.1%、10.84%和11.9%,促使1999-2003年年均增速達9.53%。
3、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有力的拉動了經濟的全面增長,避免了蘭州市經濟增長率持續下跌的趨勢。2000-2003年經濟增長率逐步反彈,2003年達到11%。"九五"時期GDP年均增速8.58%,"十五"前三年達到10.48%,為最高期。三次產業結構也由1999年的5.7:51.7:42.6調整到2003年的4.2:52.8:43,總體上呈現一產降,二、三產升,產業間及產業內部結構更趨合理,增強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四、2003年下半年以來冷熱兼治、雙向使勁時期(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面對經濟在"十五"前三年連續"加速增長"之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增長速度、部分行業盲目重復投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貨幣信貸增長偏快、以及亂占濫用耕地、糧食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等問題,繼發了部分行業、部分地區工業、投資"過熱",農業、服務業"偏冷"的"結構性失衡",出現了一定范圍的"油荒"和"煤荒",煤電油運等供應全面緊張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避免出現大起大落,同時為了抑制高耗能產業的盲目發展,從2003年8月起,以央行提高商業銀行准備金率為標志,國家逐漸加大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轉型力度。特別是從今年4月份以來,面對物價上漲逼近5%的臨界線,國家果斷地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財政政策由前幾年的"積極"取向逐漸向"中性"方向轉變,貨幣政策由前幾年的"穩健"逐步轉向"適度從緊",並對市場機制還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如土地管理等,適當運用一些行政手段。具體包括:
一是加強貨幣信貸投放調控。央行在去年8月將存款准備金率提高1個百分點的基礎上,今年4月又提高了0.5個百分點。同時,央行加強公開市場操作,向貸款增加較多的商業銀行發行500億元定向票據,收緊放貸能力。出台了加強窗口指導和銀行監管的措施,將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起來,要求商業銀行一方面嚴格控制對鋼鐵等過熱行業的信貸投放,另一方面支持有利於調整結構、擴大消費和增加就業的項目資金需要。
二是圍繞產業政策准入,嚴格用地管理。開展了土地市場特別是開發區的清理整頓。從5月份開始凍結土地審批半年,農轉非用地半年內停止審批。停止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和高檔別墅、高爾夫球場等房地產開發的土地供應。配合做好制止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盲目投資工作,嚴格加強用地管理,防止突擊批地。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准入標準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對違法違規佔地嚴重的地方,暫停土地使用審批。堅決收回違規多佔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三是全面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對在建和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和審核,對國家明令禁止的、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不符合環保規定、城市規劃、信貸管理和項目審批程序等有關規定的在建項目停建緩建,並視情況進行處理。暫停審批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辦公樓、培訓中心和各類會展中心、大學城等項目。
四是提高建設項目市場准入標准。將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經濟實用房除外)等部分行業建設項目資本金比例提高了15個百分點,其中鋼鐵項目資本金比例由25%提高到40%以上;水泥、電解鋁、房地產開發項目資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35%以上。並相繼制定出台了一些相關產業政策和行業標准,切實按照產業政策和環保、安全、能耗、技術、質量等市場准入標准,從嚴審核新建項目。
五是強化經濟運行調節。加大煤電油運協調力度,促進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銜接,限制不符合產業政策、沒有達到市場准入條件企業的用電用油用煤額度。加快能源、電網建設,制定有序供電方案,優先保證城鄉居民生活和重點單位的用電需求,充分挖掘煤電油運企業的生產潛力,努力保障重要物資運輸。調整煤價和電價,實行新的用電政策。全國范圍內提高電價,取消地方出台的優惠電價,對高耗能行業實行差別電價,積極疏導矛盾。組織開展全國資源節約活動,號召把節能特別是節約用電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六是鼓勵和扶持糧食生產。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包括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購買農機補貼、農資價格管理、農業稅減免、對糧食購銷市場全面放開等。
這一時期國家運用了"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宏觀調控主要向兩個方面側重,既 "防熱",控制部分行業投資過快增長,適時適度調控回升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苗頭性問題,防止局部過熱現象蔓延;又"升溫",加大對農業、交通、能源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避免大起大落,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與前三次宏觀調控不同,本次調控充分體現了適時適度,區別對待,不"急剎車",不"一刀切",注重實效的方針。1至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34.8%,增幅比前4個月回落8個百分點,其中5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長18.3%,增速比4月份和3月份分別回落16.4和25.2個百分點,投資增長過快勢頭有所遏制,房地產等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勢頭開始回落,糧食價格趨穩,重要生產資料價格漲勢減緩。財政支出增速成明顯減慢,銀行信貸有所控制,貸款余額比上月回落1.3個百分點。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1%,增速比前4個月回落0.1個百分點。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應
這一時期蘭州與國家宏觀調控背景略有不同,結構性失衡問題表現的不明顯,也未出現過熱現象,但宏觀政策影響已開始顯現。"十五"前三年蘭州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一直保持在9.9-12.85%之間,2003年僅為9.97%,均低於全國,且差距日漸拉大,2003年相差16.74個百分點,年均增幅低於全國7.07個百分點,尚未出現固定資產投資過熱的現象。2001-2003年全市工業年均增速與三產年均增速相差僅0.26個百分點,2003年相差0.9個百分點,二、三產同步協調發展,而同時期全國工業與三產年均增長相差3.03個百分點,2003年差距高於3年年均增速2.87個百分點,三產增速僅為6.7%,低於三產年均增速0.83個百分點。與全國27省會城市對比分析,2003年除第三產業處於中下游序列,蘭州GDP、二產增加值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處於下游位置,也未出現"過熱"的跡象。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尤其是蘭州市經濟發展受政策影響明顯滯後特點,省市早動手,防患與未然,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將各項政策落到實處。為緩解三農問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和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如安排糧食生產直接補貼資金,繼續推進稅費改革,降低和取消了農業稅,加大對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為嚴格控制部分行業出現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蘭州市對有關行業的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認真清理檢查,從產業政策、行業規劃、市場准入、環境保護、土地管理等方面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為切實加強對耕地的保護工作,從嚴控制農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從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看蘭州市上述宏觀調控效應已初步顯現。
1、銀行貸款大幅回落,新增貸款短期化特徵明顯。自4月份起貸款增量減緩,增幅回落逐月加大。上半年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78.21億元,較上年同期少增31.81億元,比年初增長8.1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74個百分點,回落幅度比1-4月落差拉大3.66個百分點。5-6兩月環比增加貸款同比減少27.89億元,占上半年新增貸款的35.60%,而上年同期為47.21%。從貸款結構看,六月底工業短期貸款比年初新增27.65億元,同比增長34.22%,比前4月增幅回落15.92個百分點;中長期新增貸款28.24億元,主要重點支持電力、公路、電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城市居民住宅開發項目等,同比下降37.62%,比前4月增幅回落8.1個百分點,其中基建貸款上半年降幅比前4月擴大43.37個百分點,技改貸款增幅比前4月回落5.72倍,增加額度佔新增貸款比重比前4月回落1.53個百分點。技改貸款大幅回落將會給企業今後結構調整帶來資金約束。
2、土地市場嚴格審批,主要影響全市基本建設和房地產開發項目,尤其是後期影響較大。截至5月底,全市各類開發園區由22個撤消、合並為6個,使違規設立、違法圈地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時,作為建設項目載體的土地,今年縮減用地規模,半年內停止土地審批,對於對土地依賴程度較大的基本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影響較大。2003年,在全市土地購置費中,基本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分別佔33.63%和45.36%,更新改造僅佔15.76%。上半年基建和房地產開發的土地購置費分別佔全市的31.89%和58.77%,更新改造與2003年持平。基本建設購置費同比下降33.13%,房地產開發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30.37%。土地規模的縮小影響了全市投資規模。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比前4月回落15.29個百分點。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回落21.87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回落7.36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中住宅和辦公樓投資比重比上年略有下降;更改投資上升1.58個百分點。土地市場的從嚴審批,對於下半年即將舉辦的"蘭洽會"和以項目促發展的蘭州而言,會導致部分新增項目無法立項,部分招商引資項目無法簽約,影響新開工項目上馬和後期項目儲備,進而影響全市後期投資與經濟增長。
3、宏觀調控的重點工業行業增速減緩,產成品庫存上升。受國家宏觀調控直接和間接影響的有色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建材製造業上半年同比增長13.85%,低於全市限上工業增速6.2個百分點,比1-5月回落4.03個百分點。1-5月產成品庫存45.03億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5.49%,其中主要集中在有色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分別比去年同期上升2.28倍和50.56%。從短期看,受煤電油運及資金緊張和國家對部分原材料能源的調價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的生產、銷售及效益會受到一定製約,但從遠期看,部分行業市場准入門檻的提高以及對能源的加快建設,將會抑制產品結構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以及產能盲目擴張的企業,減緩企業競爭力,對於以重型、資源型、基礎產業型為主體的蘭州工業而言,優勢企業規模將會得到擴大,結構會得到優化,效益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上游產品原材料供應緊缺狀況會得到大大緩解,全市工業發展前景看好。
4、部分生產資料價格逐月下降。在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下,蘭州市鋼材、水泥等部分生產資料供需矛盾得到緩解,出廠價格開始逐月回落。上半年全市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7.34%,漲幅比1-5月份回落1.11百分點。但部分生產資料價格漲幅仍然較高。1-6月普通大型鋼材、焊接鋼管和電爐硅鐵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5.66%、12.95%和48.63%。
5、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農民現金收入呈現兩位數增長。糧食播種面積受蔬菜、瓜類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上升的結構調整和建設征地等影響有所下降。據統計,2004年蘭州市夏糧播種面積為125.39萬畝,與上年的127.8萬畝相比,減少2.4萬畝,減幅1.88%。為了彌補夏糧播種面積減少的損失,加快了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的開發,優質高效農作物比重提高。今年蘭州市完成優質農作物播種面積 77.93萬畝,占已播農作物面積比重28.58 %,比上年提高4.11個百分比。其中優質糧食播種面積55.98萬畝,同比增長20.13%。由於今年優質專用小麥、優質加工型馬鈴薯售價高,比較效益較好,農民種植積極性較高,兩者的播種面積大幅上漲,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了30%(增幅分別為37.42%和42.84%);優質專用玉米6.63 萬畝,同比增長15.3%。預計夏糧總產可達23.18萬噸,增長3%左右。夏糧平均畝產184.86公斤,與去年相比單產增加8.76公斤,增長4.97%。由於積極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同時農副產品價格的全面上揚也激發了農民種養殖的積極性,確保了農民的增產增收。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996元,同比增長10.5%,為近幾年來最高。伴隨"三補一減"措施效應的逐步顯現,預計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會有一個快速增長。
.
.
.
參考資料:http://www.gsjsw.gov.cn/html/rkzlyj/21_19_01_68.html
『捌』 請運用兩國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分析不同匯率制度下財政、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
0世紀60年代,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和J.馬庫斯·弗萊明(J.Marcus Flemins)提出了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模型,簡稱M-F模型),即通常所說的經典M-F模型。
該模型擴展了對外開放經濟條件下不同政策效應的分析,說明了資本是否自由流動以及不同的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其目的是要證明固定匯率制度下的「米德沖突」可以得到解決。
『玖』 國際收支平衡的效應分析
當一國國際收入等於國際支出時,稱為國際收支平衡。一國國際收支的狀況主要取決於該國進出口貿易和資本流入流出狀況。
一國國際收支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市場機制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調節,但這種調節的力度有限,特別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在很多情況下要實施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以彌補市場對國際收支平衡調節力度的不足。但是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其所實施的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別分析在浮動匯率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一、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由於匯率是隨著市場變化自動調節的,因此,無論國際收支是處在順差還是逆差狀態,市場機制都會自動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這種調節機制可從下面的分析中看出。
在圖1中,由曲線LM和曲線ISo的交點Eo決定了初始的均衡產出為Yo,均衡利率為io。
均衡點位於國際收支平衡曲線BP的左上方,說明出現國際收支順差。
在浮動匯率的情況下,如果國際收支是順差,本幣價格(即匯率)就會提高。本幣價格提高,又會引起出口減少進口增多,ISo曲線會向左移。由於這一點,經常項目這一塊的順差會減少,或逆差增加。要實現國際收支均衡,就要使資本項目中的外資流入增加,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提高國內利率水平,這樣BPo曲線不斷上移。當順差不斷縮小時,均衡點和BP曲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不斷接近直到最後這一距離消失。這時新的均衡點出現,亦即是IS1、LM、BP1三條曲線交於E1。在這一點上,貨幣和產品市場以及國際收支實現均衡。
在圖2中,均衡點Eo處於國際收支平衡曲線BPo的右下方,這表明該國經濟出現了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逆差會使匯率下降,從而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際收支狀況改善,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出口增加,順差增加或逆差減少。由此,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的利率水平會下降,BPo向右下方移動。曲線移動使均衡點靠近國際收支均衡曲線。這個過程繼續進行下去,ISo曲線移至IS1,BPo曲線移至BP1,國際收支平衡實現,新的均衡產生,新的均衡點為E1。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市場機制發揮著自身的正面作用,有效地進行著自動調節,使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又使國際收支不斷保持平衡。但在有些情況下,如經濟過冷或過熱,政府也會運用宏觀經濟政策來加以主動調節, 以使國民經濟按合理的速度發展。政府採取的主要政策有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這兩種政策的作用過程,都會引起利率的變動,從而使得BPo曲線產生上下移動,其作用的效果要比封閉經濟中的情況復雜一些。如果設定政府無論是採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為了使國民經濟進一步增長,那麼,在浮動匯率下,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所呈現的效果則大相徑庭。
一國採用積極財政政策,一般是在國際收支處於順差時,而且這種順差主要是由凈出口增加而引起的。政府增加支出,需求擴大,IS曲線右移,收入水平增加,價格上升,出口下降;在貨幣供給量不變時, 國內利率上升,BP曲線向上方移動;價格上升和收入持續增加會導致進口持續增加,進而使外貿出現逆差:與此同時,在國際資本高度流動的條件下,利率上升會導致國外資本大量流入,在此期間外資流入額往往大於進口增加額,國際收支仍出現順差。順差不斷增加,會使本幣供不應求,本幣出現升值壓力。由於匯率是自由浮動的,本幣匯率上升,出口競爭力減弱,Is曲線向左移。這表明在浮動匯率條件下,財政政策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在開放條件下,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乘數放大效應會比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小一些,這是由於在開放經濟中乘數效應中的一些環節會通過貿易或投資轉移到國外去。例如,政府投資幾十億元建一座發電站,但部分設備、材料、技術從國外進口,那就會增加國外的總需求,使得政府增加的開支對本國經濟的刺激作用減弱。如果一國處於經濟過熱階段,政府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其收效也不大,只是作用過程與上面所述過程相反。
在浮動匯率下,政府使用貨幣政策,其作用過程為:政府如果增加貨幣,利率下降,資本外流增加,逆差增加:利率下降,投資增加,收入增加;進口增加,逆差增加。但由於逆差太大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進而導致出口增加,外貿狀況得到改善,IS曲線向右移,國民收入增加,同時BP曲線會下移,這個過程持續一定時間,新的均衡就會實現,經濟以更快速度增長。當然,這種條件下的貨幣政策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於一個國家金融市場成熟程度,外貿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外貿結構等。不同的國家在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所以在浮動匯率下採取貨幣政策的效果也不一樣,但總體來說,調節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如果是經濟處於過熱階段,政府採取緊縮貨幣政策,過程與上所述相反,效果一般是會比較明顯的。
二、固定匯率制度下國家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在固定匯率制度條件下,匯率主要不是由市場來調節的。在本幣波動較大時,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都會主動採取干預措施,下面看看在固定匯率下,在一國分別存在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時,政府實施貨幣政策的調節機制是如何運行的。在圖3中, 曲線ISo和曲線LMo的交點決定的初始均衡點Eo(io,Yo)在初始時表明國際收支是順差。而順差使本幣在外匯市場上供不應求,面臨升值的壓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為了維護固定的匯率,政府的主要辦法是增發貨幣,使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從圖形上看,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使曲線LM0右移至LM1位置。在一般情況下,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會提高本國絕對價格水平。其他與本國發生貿易關系的國家絕對價格水平不變或提高幅度小於本國絕對價格水平提高幅度時,這會使出口需求會下降,ISo曲線左移, 同時BPo曲線向上移動,從而使均衡點和國際收支平衡曲線接近。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時恰好所有與本國有外貿業務的國家物價水平也上升且大於本國物價水平上升的幅度的時候,則這一結論不成立。國外需求減少的這一結果,會使國際收支中順差減少;當ISo移至IS1,BPo移至BP1時, 曲線LM1與曲線IS1的交點恰落於BP1曲線上,國際收支平衡得以實現。交點E1成為新的均衡點(虛線為調整後的情況)。
在圖4中,初始均衡點Eo處於初始平衡曲線BPo的右下方,說明經濟發生了國際收支逆差,逆差導致對國外貨幣需求的增加。為了維護固定的匯率,政府出售外匯儲備購買本國貨幣,從而導致本國名義貨幣供給量減少,在圖形上表現為LM曲線向左移至LM1(虛線)。在一般情況下,本國名義貨幣供給量減少會導致國內絕對價格水平下降。與本國有貿易業務關系的所有國家綜合絕對價格水平不變或下降幅度小於本國下降幅度時,需求增加,IS曲線右移,BP曲線也會向下移動。當ISo移至IS1(虛線),BPo移至BP1(虛線)時, 曲線LM1與IS1的交點恰落在BP1之上。新的國際收支平衡形成,E1點為新的均衡點。
以上兩種情況只表明在固定匯率條件下,政府被動運用貨幣政策後,新的均衡是如何實現的,這只反映了部分狀態下的調節機制,並不能說明這種政策就是有效的。事實上,在固定匯率條件下, 由於匯率的自動調節機制不存在了,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所實施的貨幣政策,盡管不能說一點效果也沒有,但從普遍和長期的角度來看,其作用是很小的。所以,一般而言,在經濟衰退時,就不能依靠增加貨幣供應的辦法來刺激經濟;在經濟過熱時,也不能依靠減少貨幣供應的辦法來控制通脹。設想在經濟不太景氣或者在上面圖形中反應出的新的均衡點仍然達不到政府所期望的發展速度時,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便採取擴大貨幣供給的辦法,貨幣增加,LM曲線右移,利率下降, 資金外流;利率下降和貨幣供給量增加,導致收入增加,收入增加會使進口增加。上述變化又會使國際收支出現逆差,造成本幣貶值。在固定匯率下,貨幣當局必須拋出外匯,購買本幣,從而減少貨幣供給量,但這個過程繼續下去,LM曲線回復原位,顯示貨幣政策無效或效果不大,所以其對經濟的整體調節作用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再設想在經濟過熱時,政府採取緊縮貨幣的辦法,貨幣供應減少,利率上升,外資流入,順差增加;收入下降,進口下降,順差增加;價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順差增加; 以上因素推動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為維護固定匯率,政府又不得不注入本幣,買進外幣,政府緊縮貨幣政策失敗。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的財政政策一般會取得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政府實施增加支出的財政政策,支出增加,IS曲線右移,收入水平上升,在貨幣供應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利率必然上升,外資流入增加;收入增加,進口增加,但由於外資對利率反應的彈性大,利率下降會使外幣流入數量很大。所以,一般來講,政府支出增加到一定的幅度,順差會增加很多,於是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為維護固定匯率,政府買進本幣,賣出外幣,LM曲線向右移。結果,一方面是官方外匯儲備增加,另一方面是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經濟可加速增長。如果該國是處於經濟過熱階段,為減緩經濟發展速度,政府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一般也會取得預期效果。其中主要原因是減少支出,在貨幣供給量不變時,利率會下降,外資大量流出,逆差最後會很大,本幣面臨貶值壓力,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會買進本幣,賣出外幣。本幣供應減少,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所以對於國內金融市場尚不完善、貨幣政策效果本來就不明顯的發展中國家來講,採用固定匯率制度可以使政府能更加有效地使用財政政策去調節經濟運行。而對於金融市場成熟的發達國家來講,由於貨幣政策在此匯率制度下起不到好的調節經濟的效果,所以都轉而採用浮動匯率制度,在此匯率制度下,政府的貨幣政策會取得好的調節效果。
『拾』 國際收支反映的是一定時期的流量
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由對外經濟往來、對外債權債務清算而引起的所有貨幣收支。它有狹義與廣義兩個層次的含義。狹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於經濟、文化等各種對外經濟交往而發生的,必須立即結清的外匯收入與支出。廣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內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所有經濟活動的貨幣價值之和。它是一國對外政治、經濟關系的縮影,也是一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升降的反映。國際收支狀況通常是通過國際收支平衡表來反映,它是系統地記錄該國在一定時期內國際收支項目及金融的統計表,這一統計表是各國全面掌握該國對外經濟往來狀況的基本資料,是該國政府制定對外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亦是國際營銷者制定營銷決策必須考慮的經濟環境。[1]
中文名
國際收支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性質
交易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
釋義
經濟主體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
快速
導航
賬戶結構
賬戶關系
調節理論
產生發展
調節政策
經濟影響
其他信息
概述
國際收支(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國際收支
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的凈金融交易的帳目表。通常被分成經常帳,它包含有形貿易(凈貨品的出口和進口之間的差異)和無形貿易差額(如航運,銀行和旅遊服務的支出和收入);資本帳,該帳戶的短期和長期資本的流入和流出(如來自直接投資、證券、地產等收入)。有形及無形貿易、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都有機會出現盈餘(如出口大於進口)或赤字(如進口大於出口),但原則上整體國際收支則應該沒有盈餘或赤字。
概念發展
早在17世紀初葉的重商主義時代就有了國際收支概念。當時的葡萄牙、法國、英國等一些國家的經濟學家在提倡「貿易差額論」即通過擴大出口限制進口的方式積累金銀貨幣的同時,就提出了國際收支的概念,並把它作為分析國家財富積累、制定貿易政策的重要依據。但由於當時的國際經濟仍處於發展階段,國際收支被解釋為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的差額。
隨著國家經濟的交往不斷擴大,國家收支的含義也不斷發展和豐富。在金本位制度崩潰後,國際收支的含義逐漸被擴展為反映一國外匯收支。凡是涉及一國外匯收支的各種國際交易都屬於國際收支的范疇,並把外匯收支作為國際收支的全部內容,這是國際收支就是人們所稱的狹義國際收支的概念。這一定義以現金支付為基礎,即只有以現金支付的國際經濟交易才能計入國際收支,對其他的債權債務則不予理會。但是,一國在對外交易中,並非所有的交易都涉及貨幣的支付,如補償貿易。其中有些交易根本不需要支付,如以實物形式提供的無償援助和投資等。這些不涉及貨幣支付的對外貿易中在國際交易中的比重不斷增加,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國際資本流動日益頻繁。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收支的概念又有了新的發展,由狹義的概念逐步發展為各個國家使用的廣泛概念,即IMF制定的概念。
定義
IMF在《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中規定:國際收支(BOP)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全部對外經濟往來的系統的貨幣記錄。它包括:一、一個經濟體和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收益交易;二、一個經濟體的貨幣黃金、特別提款權的所有權的變動和其他變動,以及這個經濟體和其他經濟體的債權債務的變化;三、無償轉移以及在會計上需要對上述不能相互抵消的交易和變化加以平衡的對應記錄。[2]
國際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經濟體(通常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之間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的貨幣價值之和。它有狹義與廣義兩個層面的含義。狹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於經濟、文化等各種對外經濟交往而發生的,必須立即結清的外匯收入與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