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會出現匯率超掉(國際金融)
匯率超調
摘自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
當貨幣供給增加之後,匯率的最初貶值會大於匯率的長期貶值,即本幣會「超跌」。這種匯率對於貨幣波動的即刻反應超過了長期反應的現象,稱為「匯率超調」。匯率超調是一種重要現象,因為它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匯率的日常波動可以有如此之大。
匯率超調的經濟解釋來自於貨幣平價條件。如果我們假定在貨幣供給增加之前,人們沒有預期到美元/歐元匯率的變動,匯率超調現象將比較容易理解。
在這種情況下,美元利率與某一給定的歐元利率相等。美國貨幣供給的永久性增加對歐元的利率不產生影響,但會使美元利率下降,並低於歐元利率。貨幣供給增加後的美元利率會一直低於歐元利率,直到美國的價格水平完成長期調整。但是為了使外匯市場在這一調整過程中保持均衡,歐元存款的利率優勢必須被美元相對於歐元的預期升值所抵消。
簡單說,在美國貨幣供給增加以後,利率和匯率會立即下跌,但是美國國內的商品價格並不會立即下跌,而是緩慢的下跌。商品價格的下跌會使美元相對於歐元的匯率有上升趨勢,所以從長期來看,美元對歐元的匯率應該是先跌後升。而只有當美元/歐元匯率過度時,市場參與者才會預期到美元相對於歐元將出現升值。
匯率超調是短期價格水平剛性的直接後果。如果假設當貨幣供給增加之後,價格水平能夠立即調整到新的長期水平並使得實際貨幣供給並不增加,那麼,美元利率就不會下降。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要以匯率超調來維持外匯市場的均衡。只要匯率立即跳到新的長期水平,市場就會繼續保持均衡狀態。
⑵ 泰銖遭做空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14年前索羅斯大肆做空泰銖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這些年來對這次事件的分析文章數不勝數,但始終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什麼因素才是導致泰銖慘敗的關鍵? 有人說是因為泰銖可自由兌換導致的。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慶幸於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因此便沒有被做空之憂。這種想法非常幼稚,全世界可自由兌換的貨幣那麼多,為什麼美元,澳元沒有被做空? 有人說是因為泰國外匯儲備太少導致的,只有區區幾百億美元。持這種觀點的人同樣慶幸於中國外匯儲備之雄厚,認為世界上沒人能做空擁有3萬億美元儲備的中國。這種想法有一定道理,但也經不起推敲。舉個例子,中國股市目前市值近30萬億人民幣,可高盛一篇文章就使滬深兩市狂跌7%。就像肥水之戰中的前秦,空有百萬雄兵,一句「秦兵敗矣」的喊聲便將其徹底擊垮。 還有人說是因為泰國政府的匯率政策有問題,泰國選擇緊盯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而此時泰國房地產和股市泡沫嚴重,短期外債過多,銀行呆壞賬嚴重,匯率已經明顯虛高。
⑶ 為什麼97金融危機時拋售泰銖,買進美元,會導致泰銖直線下跌
80年代時候,泰銖與美元保持一定價(相對固定),1美元=24泰銖(大致數),8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良好,泰國經濟發展也好(當時被稱為亞洲經濟發展四小龍之一),一個國家的貨幣幣值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兩者發展均良好,這個相對固定的比價沒有什麼問題.
90年中期,泰國經濟發展緩慢了,美國經濟發展穩定,兩種貨幣還保持相對固定的比價,泰銖的價值明顯被高估了,索羅斯正是利用這個機會,在泰銖沒有貶值之前通過各種渠道借了大量泰銖,借來後兌換成美元(以1美元=24泰銖價格),當借到一定數量後,通過他在國際金融市場影響力和泰國與美國的實際經濟狀況,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引起擁有泰銖的人們在市場上拋售泰銖,並且還利用期貨市場杠桿作用,使拋售放大.當時泰國政府利用外匯儲備在市場上購買泰銖(大概250億美元),用光了儲備還不能維持泰銖穩定,泰國放棄了努力,泰銖貶值.(1美元=40泰銖,這是大致數)
這時索羅斯就拋美元,購泰銖,進行償還,從中獲取借時與還時的差價,1美元賺了16泰銖.這是釘住單一貨幣(美元)匯率制度的問題造成的.
⑷ 泰銖對人民幣匯率 2015年為什麼跌
貨幣兌換 1泰銖=0.1804人民幣元 1人民幣元=5.5447泰銖 匯率查詢途徑: 1.在期貨外匯行情軟體上附帶外匯行情走勢; 2.各大財經網站也有外匯報價; 3.通過手機自帶的外匯查詢工具也可查詢匯率情況; 4.手機期貨行情軟體大多也帶有主要貨幣匯率
⑸ 為啥泰國政府在97年7月宣布不再干預本國匯率後,泰銖(泰國貨幣)就開始狂跌
貨幣價值是和該國經濟水平與前景預期有關的
泰國當時經濟存在巨大泡沫,泰銖理論上應該貶值,但泰國政府用政策干預使泰銖保持高匯率
一旦宣布放棄干預之後,國際投機者立刻大舉賣空泰銖以獲利,同時投資者的恐慌性賣出也加劇了跌勢
⑹ 最近人民幣兌泰銖為什麼一直都在降
由於全球資金爭購泰國資產,泰銖海內外市場價格正向十年來最高收盤邁進。因海外市場搶購泰銖,促使十六日一度升值百分之二至二十九點九銖兌一美元,創一九九七年以來新高。
泰銖在西方資本的圍追堵截下不斷升值,人民幣兌換泰銖的匯率當然會越來越低。
⑺ 為什麼與美元脫鉤,實行浮動匯率,泰銖就會跌呢
量子基金大量賣,如果想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泰國必須大量買,可是泰國政府沒有這么多錢,所以只好放棄,任由它自由浮動,就是自由下跌
以量子基金為首的國際炒家,當時利用杠桿賣出了幾千億美元的泰銖,像泰國這樣的小國,根本沒有這么多錢接貨。
後來量子基金以同樣的方式攻擊港元,香港政府勝利了,量子基金損失慘重。因為香港背後有中國政府。據說,97年的時候,中國政府動用火車運了大量美金給香港。
⑻ 1997年泰銖為什麼貶值
根本原因是泰銖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和經常項目赤字。
具體操作:對沖基金在泰國的銀行開立泰銖賬戶,然後向泰國的銀行借入大量泰銖,並按照泰國央行的匯率換成美元,造成泰國外匯儲備大幅下降,如果泰國不放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其外匯儲備將被兌換干凈,所以泰國政府只能放棄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放任泰銖貶值。
⑼ 東南亞危機中泰銖貶值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
首先是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當時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此外泰國的外匯政策不當。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泰國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泰國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另一些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亞洲金融危機首先起始於泰國,1997年2月,以索羅斯為代表的投機家在2~3月份從泰國銀行買入高達150億美元的遠期泰銖合約,並於2~5月間數次大量拋售泰銖,壓低泰銖現貨市場的匯率,引起泰國金融市場的動搖。5月份起,國際投機者不斷沖擊泰銖,泰國政府在採取各種措施抵禦無效、消耗了大量外匯儲備後,被迫於7月2日宣布放棄主要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泰銖隨之大幅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