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結匯會計分錄怎麼做
1、結匯分錄
借:銀行存款--人民幣(轉出的外幣*銀行買入價)
財務費用--匯兌損益(差額計入)
貸:銀行存款--外幣(轉出的外幣*銀行中間價)
2、代理出口收匯、付匯核算
根據銀行單據
借:銀行存款
貸:應收外匯帳款
同時根據一定比例收取代理手續費
借:銀行存款(應收外匯帳款)
貸:其它業務收入
(1)匯率結算會計處理擴展閱讀:
一、有關利息收支的會計處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利息收支核算的內容已由原來的銀行存貸款利息核算,逐漸擴展到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主管部門之間的借貸利息核算,而且表現形式漸趨多樣化。
(1)大多數企業將相互間拆借資金的利息計入「財務費用」,這種處理方法是不合適的。按照稅收政策,非金融機構將資金提供給對方,並收取資金佔用費(包括主管部門向所屬企業撥付資金收取的資金佔用費),均視為貸款行為。
應按金融保險業稅目徵收營業稅。因此,應將此項資金佔用費收人列為「其他業務收入」,並繳納營業稅、城市建設維護稅和教育費附加等。
(2)企業間的賒銷業務日益頻繁,時常出現買方延付貨款的現象,為此,買方需支付違約金或延期付款利息。此項經濟業務與企業間的資金拆借有所不同,其利息收入應視為主營業務的價外收入,列入主營業務收入。
按現行稅法規定,所謂價外費用,是指在價外向購買方收取的手續費、補貼、基金、集資款、返還利潤、獎勵費、違約金(延期付款利息)等,此項收入應與主營業務收入適用同一稅種、稅率、不能作為「其他業務收入」入帳,更不能沖減「財務費用」。
二、有關銀行手續費支出的會計處理。行業會計制度規定,列入「財務費用」核算的銀行手續費,是指企業在籌集資金過程(如借款、發行債券、集資等)中所發生的相關融資費用。企業支出的銀行手續費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為企業籌集資金而發生的手續費支出;
二是在銀行結算過程中支付的手續費,如辦理信(電)匯所支付的手續費、郵電費,購買空白支票、信匯單、匯票等所支付的工本費、手續費。
前者按規定應列入「財務費用」核算,後者由於不屬於企業籌資行為所發生的費用,不應該在「財務費用」科目核算,一般可在「管理費用」下另設二級科目進行明細核算。
2. 外幣業務的會計處理
一、外幣賬戶的設置
外幣統賬制方法下,對外幣交易的核算不單獨設置科目,對外幣交易金額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差額可在「財務費用」科目下設置二級科目「匯兌差額」反映。該科目借方反映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匯兌損失,貸方反映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匯兌收益。期末余額結轉入「本年利潤」科目後,一般無余額。
二、會計核算基本程序
發生外幣交易時,其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為:
第一,將外幣金額按照交易日的即期匯率或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按照折算後的記賬本位幣金額登記有關賬戶;在登記有關記賬本位幣賬戶的同時,按照外幣金額登記相應的外幣賬戶。
第二,期末,將所有外幣貨幣性項目的外幣金額,按照期末即期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並原記賬本位幣金額相比較,其差額記入「財務費用——匯兌差額」科目。
第三,結算外幣貨幣性項目時,將其外幣結算金額按照當日即期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並與原記賬本位幣相比較,其差額記入「財務費用——匯兌差額」科目。
三、主要外幣業務的會計處理
(一)兌換業務的會計處理
外幣兌換業務是指企業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購入外幣(對於銀行來說,則是賣出外幣)或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售出外幣(對於銀行來說,則是買入外幣)。企業賣外幣時,一方面將實際收取的記賬本位幣(按照外幣買入價折算的記賬本位幣金額)登記入賬;另一方面將賣出的外幣實際收到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付出的外幣按當日市場匯率(或當日平均匯率,又稱當日市場匯率,下同。不包括外幣資本折算)折算為記賬本位幣之間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
【例14-1】乙股份有限公司外幣業務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本期將50 000美元到銀行兌換為人民幣,銀行當日的美元買入價為1美元=6.25人民幣,當日市場匯率為1美元=6.35元人民幣。
本例中,企業應當在銀行存款美元賬戶記錄美元的減少,同時按照當日的市場匯率將售出的美元折算為人民幣,在銀行存款美元賬戶記錄人民幣賬戶記錄美元的減少;按實際收到的人民幣金額,對銀行存款人民幣賬戶記錄人民幣的增加,兩者之間的差額作為當期的財務費用。有關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人民幣戶)(50 000×6.25) 312 500
財務費用——匯兌差額 5 000
貸:銀行存款—美元戶(50 000美元)(50 000×6.35)317 500
企業買入外幣時,要按外幣賣出價折算應向銀行支付的記賬本位幣,並記錄所支付的金額;另一方面按照當日的市場匯率將買入的外幣折算為記賬本位幣,並登記入賬;同時按照買入的外幣金額登記相應的外幣賬戶。實際付出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收取的外幣按照當日市場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之間的差額,作為當期匯兌損益。
【例14-2】甲股份有限公司外幣業務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本期因外幣支付需要,從銀行購入10 000美元,銀行當日的美元賣價為1美元=6.40元人民幣,當日市場匯率為1美元=6.30元人民幣。
本例中,應對銀行存款美元賬戶做增加記錄,按照當日的市場匯率折算為人民幣,對該銀行存款相對應的人民幣賬戶做增加記錄;按照實際付出的人民幣金額對銀行存款賬戶做減少的記錄。兩者之間的差額作為當期財務費用。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美元戶(10 000美元)(10 000×6.30) 63 000
財務費用——匯兌差額 1 000
貸:銀行存款(人民幣)(10 000×6.40) 64 000
(二)外幣購銷業務的會計處理
企業從國外或境外購進原材料、商品或引進設備,按照當日的市場匯率將支付的外幣或應支付的外幣折算為人民幣記賬,以確定購入原材料等貨物及債務的入賬價值,同時按照外幣的金額登記有關外幣賬戶,如外幣銀行存款和外幣應付賬款賬戶等。
【例14-3】乙股份有限公司外幣業務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本期從境外購入不需要安裝的設備一台,設備價款為250 000美元,購入該設備時市場匯率為1美元=6.35元人民幣,款項尚未支付。會計分錄如下:
借:固定資產——機器設備(250 000美元)(250 000×6.35)1 587 500
貸:應付賬款——美元戶(250 000美元) 1 587 500
【例14-4】甲股份有限公司屬於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其外幣業務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本期從美國購入某種工業原料500噸,每噸價格為4 000美元,當日的市場匯率為1美元=6.3元人民幣,進口關稅為1 660 000元人民幣,支付進口增值稅3 104 200元人民幣,貨款尚未支付,進口關稅及增值稅由銀行存款支付。會計分錄如下:
借:原材料(500 噸×4 000美元×6.3+1 660 000)14 26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 104 200
貸:應付賬款——美元戶(2 000 000美元) 12 600 000
銀行存款 4 764 200
企業出口商品或產品時,按照當日的市場匯率將外幣銷售收入折算為人民幣入賬;對於出口銷售取得的款項或發生的債權,按照折算為人民幣的金額入賬,同時按照外幣金額登記有關外幣賬戶,如外幣銀行存款賬戶和外幣應付賬款賬戶等。
(三)外幣借款業務的會計處理
企業借入外幣時,按照借入外幣時的市場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入賬,同時按照借入外幣的金額登記相關的外幣賬戶。
【例14-5】乙股份有限公司外幣業務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本期從中國銀行借入港幣1 500 000元,期限為6個月,借入的外幣暫存銀行。借入時的市場匯率為1港幣=0.9元人民幣。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港幣戶(1 500 000 港元)(1 500 000×0.90)1 350 000
貸:短期借款——港幣戶(1 500 000港元) 1 350 000
6個月後,乙股份有限公司按期向中國銀行歸還借入的港幣 1 500 000元。歸還借款時的市場匯率為1港幣=0.88人民幣。會計分錄如下:
借:短期借款——港幣戶(1 500 000 港元)(1 500 000×0.88)1 320 000
貸:銀行存款——港幣戶(1 500 000港元) 1 320 000
發生的匯兌損失,會計分錄如下:
借:財務費用——匯兌差額 30 000
貸:銀行存款 30 000
四、外幣賬戶的期末調整
各外幣賬戶的外幣金額,期末時應當按照期末匯率摺合為記賬本位幣,按照期末匯率摺合的記賬本位幣與賬面記賬本位幣之間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計入當期財務費用;屬於籌建期間的,計入長期待攤費用;屬於與構建固定資產有關的借款發生的匯兌損益,按照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原則進行處理。
【例14-6】丙股份有限公司外幣業務月初的余額為:
銀行存款——美元戶外幣余額60 000美元,人民幣余額376 500元;
應收賬款——外商外幣余額36 000美元,人民幣余額225 900元;
應付賬款——外商外幣余額28 000美元,人民幣余額175 700元。
本月月初的美元匯率為6.2750,月末的美元匯率為6.2950。本月發生以下涉及外幣的業務:
(1)3日,償還以前所欠某外商的應付賬款 16 000美元,當日美元匯率為6.3250。
16 000×6.3250=101 200(元)
借:應付賬款——某外商(16 000美元) 101 200
貸:銀行存款——美元戶(16 000美元) 101 200
(2)15日,收到某外商償還欠款一筆,金額為20 000美元,當日美元匯率為6.2850。
20 000×6.2850=125 700(元)
借:銀行存款——美元戶(20 000美元) 125 700
貸:應收賬款——某外商(20 000美元) 125 700
(3)21日,以10 000美元支付專項工程設計費用,當日的美元匯率為6.3000。
10 000×6.3000=63 000(元)
借:在建工程(10 000美元) 63 000
貸:銀行存款(10 000美元) 63 000
(4)月末,各有關科目的美元、人民幣余額分別為:
「銀行存款——美元戶」科目:
美元余額=60 000-16 000+20 000-10 000=54 000(美元)
人民幣余額=376 500-101 200+125 700-63 000=338 000(元)
按月末匯率計算的人民幣余額=54 000×6.2950=339 930(元)
差額部分=339 930-338 000=1 930(元)
「應收賬款——外商」科目:
美元余額=36 000-20 000=16 000(美元)
人民幣余額=225 900-125 700=100 200(元)
按月末匯率計算的人民幣余額=16 000×6.2950=100 720(元)
差額部分=100 720-100 200=520(元)
「應付賬款——外商」科目:
美元余額=28 000-16 000=12 000(美元)
人民幣余額=175 700-101 200=74 500(元)
按月末匯率計算的人民幣余額=12 000×6.2950=75 540(元)
差額部分=75 540-74 500=1 040(元)
產生的匯兌損益為:
1 930+520-1 040=1 410(元)(匯兌凈收益)
月末調整的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美元戶 1 930
應收賬款——外商 520
貸:應付賬款——外商 1 040
財務費用——匯兌差額 1 410
3. 匯兌損益的賬務處理
一、採用統賬制核算的,各外幣貨幣性項目的外幣期(月)末余額,應當按照期(月)末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按照期(月)末匯率折算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原賬面記賬本位幣金額之間的差額。
1、如為匯兌收益,
借:有關科目,
貸:本科目;
2、如為匯兌損失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借:本科目,
貸:有關科目;
二、採用分賬制核算的,期(月)末將所有以外幣表示的「貨幣兌換」科目余額按期(月)末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折算後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貨幣兌換——記賬本位幣」科目余額進行比較。
1、貸方差額
借:「貨幣兌換——記賬本位幣」科目,
貸:「匯兌損益」科目;
2、借方差額
借記:有關科目,
貸記:本科目;
三、本科目核算企業(金融)發生的外幣交易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匯兌損益。
四、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本科目應無余額。
(3)匯率結算會計處理擴展閱讀
匯兌損益亦稱匯兌差額,就是由於匯率的浮動所產生的結果。企業在發生外幣交易、兌換業務和期末賬戶調整及外幣報表換算時,由於採用不同貨幣,或同一貨幣不同比價的匯率核算時產生的、按記賬本位幣折算的差額。
簡單地講,匯兌損益是在各種外幣業務的會計處理過程中,因採用不同的匯率而產生的會計記賬本位幣金額的差異。
參考資料
網路-匯兌損益
4. 匯率差價怎麼做分錄
把匯差部分放入財條費用——匯兌損益
如果計算的匯率大於結匯時的匯率時,所產生的匯差部分放入借方財務費的做正數。
如果計算的匯率小於結匯時的匯率時,所產生的匯差部分放入借方財務費的做負數。
5. 匯兌損益的會計處理方法
首先,會計准則規定,企業在外幣核算時,可以用交易日的即期匯率,也可以用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折算。就是說,不一定是非得用當月第一天的匯率。
其次,期末計算匯兌差額時,用期末的即期匯率。
舉個簡單例子:
1月3日銷售貨物,應收10000美元,當日匯率7.6;1月31日匯率為7.7;2月10日收回貨款,當日匯率為7.5。
1、銷售時(不考慮相關稅費):
借:應收賬款 76000(10000×7.6)
貸:主營業務收入 76000
2、月末調整:
借:應收賬款 1000(10000×7.7-76000)
貸:財務費用-匯兌差額 1000
3、收到時:
借:銀行存款-戶美元 75000(10000×7.5)
財務費用 2000(76000+1000-75000)
貸:應收賬款 77000
6. 外幣兌換會計處理
看不清楚你的問題:建議學習一下以下資料:
1、會計上採用月末牌價的中間價作為記賬匯率,如:匯率6.3 出口1000美元,則
借:應收賬款 美元1000 本位幣63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本位幣6300
2、月底如果匯率變成6.2時,會計上作調匯的分錄
借: 財務費用-匯兌損益 100
貸 :應收賬款 本位幣 100 (實務中通常作借方紅字
以上處理後,應收賬款的余額就變成 1000美元 6200人民幣
3、下月收到客戶1000美元時,作
借 :銀行存款 美元1000 本位幣6200
貸:應收賬款 美元1000 本位幣6200
銀行存款的美元賬戶若月末有餘額,則也是參與調匯。月中結匯時,銀行按買入價把人民幣打入公司賬戶後,記賬時按當期所採用的中間價算出來的人民幣,兩者差額部份記入當期匯兌損益即可。
所有你說這些問題都可以以此方法進行記賬,月末調匯後體是以月末的匯率*美元的金額體現在財務報表中的。
7. 匯兌損益的會計處理方法是怎樣的
匯兌損益正常來說應該每個季度處理一次,但是現在的匯率變動比較快,所以如果外幣業務較多的企業,通常是一個月處理一次。
具體的帳務處理方式如下
結匯時(外幣兌換人民幣)
借 銀行存款(人民幣,實得數字)
借 財務費用(借貸方得差額,如借方小於貸方,為匯兌損失,用藍字,如借方大於貸方,為匯兌收益,用紅字)
貸 銀行存款(外幣,按照記帳匯率計算人民幣數字)
購匯時
借 銀行存款(外幣,按照記帳匯率計算人民幣數字)
借 財務費用(借貸方差額,如借方大於貸方,為匯兌收益,用紅字,如借方小於貸方,為匯兌損失,用藍字)
貸 銀行存款(人民幣,實際支付數字)
每月月末調整匯率時,若月初匯率低於上期匯率
借 財務費用-匯兌損失
貸 銀行存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損失
貸 應收帳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損失
貸 預付帳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收益
貸 應付帳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收益
貸 預收帳款(外幣)
8. 關於企業外幣折算的會計處理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
第三章 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
第九條 企業對於發生的外幣交易,應當將外幣金額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
第十條 外幣交易應當在初始確認時,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將外幣金額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也可以採用按照系統合理的方法確定的、與交易發生日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折算。
第十一條 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對外幣貨幣性項目和外幣非貨幣性項目進行處理:
(一)外幣貨幣性項目,採用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因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與初始確認時或者前一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不同而產生的匯兌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二)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仍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不改變其記賬本位幣金額。
貨幣性項目,是指企業持有的貨幣資金和將以固定或可確定的金額收取的資產或者償付的負債。
非貨幣性項目,是指貨幣性項目以外的項目。
(8)匯率結算會計處理擴展閱讀: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
第四章 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
第十二條 企業對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進行折算時,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項目,採用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折算,所有者權益項目除「未分配利潤」項目外,其他項目採用發生時的即期匯率折算。
(二)利潤表中的收入和費用項目,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也可以採用按照系統合理的方法確定的、與交易發生日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折算。
按照上述(一)、(二)折算產生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在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目下單獨列示。 比較財務報表的折算比照上述規定處理。
第十三條 企業對處於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應當按照下列規定進行折算:
對資產負債表項目運用一般物價指數予以重述,對利潤表項目運用一般物價指數變動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進行折算。
在境外經營不再處於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時,應當停止重述,按照停止之日的價格水平重述的財務報表進行折算。
第十四條 企業在處置境外經營時,應當將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 權益項目下列示的、與該境外經營相關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自所有者權益項目轉入處置當期損益;部分處置境外經營的,應當按處置的比例計算處置部分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轉入處置當期損益。
第十五條 企業選定的記賬本位幣不是人民幣的,應當按照本准則第十二條規定將其財務報表折算為人民幣財務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