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美國五大投行是次貸危機的重災區
要說到你全明白會比較長一點,太多細節了^_^:
銀行賺錢的管道最主要的就是放貸,但是美國有很多人買不了房子,因為他們在銀行的信譽的評價很差,銀行不給他們貸款,但是當房產很好的時候,銀行覺得房產這么好放貸給這些人其實還是比較安全的,因為就算這些人到時候不付貸款了 銀行還是可以拍賣他們的房子來補帳的,所以很多銀行就給這些人放貸,但是銀行放貸多了 他自己能去投資的錢也就越來越少了,所以他就把這些貸款包裝成債券,而且這個還是交易形的高利息債券(購買人收到的利息就是銀行收這些屋主的利息來的),這些債券看似是很可口的,所以成了很多基金還有投行的投資組合,銀行靠著"兩房"(就是被Feb接管的Freddie Mac 和Fannie Mae)去債券市場發完債券有了錢以後就再去放貸,然後再發債券,這樣一個循環,基本來算 貸款16天就能包裝成債券脫手了,很多的投行還有個人都購進了不少這樣的債券來做投資組合.但是當房價開始走低,這些債券就開始沒人要了,當房價更低,這些房子就算拿去拍賣 也贖不回這些債券了,在投資次貸的這些的投行和個人里頭,很多都是低利息的國家或是個人融資去持有這些債券的,所以當美國地產開始走低,這些債券基本就是廢紙.但是要是投行也完全拋售的話 這個市場需求沒有這么大 所以他們根本跑不了.
這就是為什麼倒閉的都是投行 雖然銀行還是有些損失的 但是壞債都是投行吞了. 還有就是最近鬧得最厲害的AIG 他們是做保險的,看似應該跟次貸沒有關系,但是他們給很多投行手裡的次貸債券作了保險,所以雷曼一倒,手裡的次貸還有外債就都由AIG買單了,AIG這樣的公司Feb不能讓它倒
所以因為很多的虧損和壞債,讓很多金融部門沒有錢周轉,所以最後要Feb注資去救這些大機構
以上就是大概就是一個次貸的故事大綱啦 要是你想知道具體的他們是怎麼賣風險的(risk management) 我可以email給你,因為真的好長的一個故事^_^
『貳』 美國非金融企業中債券比例高於股份,而中國卻是股份高於債券原因
因為中國的債券市場遠沒有美國發達。很多企業債券很難賣出去或很難體現其正常價值:
1,二級市場流動性比較
美國債券二級市場是以場外交易為主的交易市場,自由的交易模式和雙邊報價商制度給市場帶來了活躍的氛圍和良好的流動性.同時,電子化交易系統的普遍應用也進一步提高了二級市場的交易效率.2006年,所有債券市場的日均交易量(現券)約9417億美元,是紐約股票交易所的日均股票交易量(約688億美元)的十三倍之多.從各類型債券的交易規模看,由於國債二級市場是美國貨幣當局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場所,是美聯儲的公開市場業務的主要
操作手段,因此交易最活躍的是以國債為主的政府債券,其日均交易量在5545億美元;其次是以政府支持機構發行為主的抵押支持證券和資產支持證券,日均交易量在2518億美元左右;聯邦機構債券,公司債券和市政債券的交易不活躍,分別只有788億美元,210億美元和169億美元.從各類債券的年換手率(現券年交易量/債券年末存量)來看,2005年國債的換手率達到了33.01倍
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場外市場分為銀行間和商業銀行櫃台市場.由於交易所市場和商業銀行櫃台市場的存量和交易量均較小,銀行間市場占據了債券市場存量和交易量的90%以上規模,因此本文我們考察的流動性主要針對銀行間市場.
根據中央國債登記
央票交易最為活躍,日均交易量122.65億元;其次為政策性銀行債和記賬式國債,日均交易量65.40億元和43.49億元;企業類債券交易清淡,其中短期融資券和商業銀行債日均交易量19.93億元和9.71億元,其餘的如企業債,證券公司債,非銀行金融機構債等則日均交易量不滿1億元.從換手率指標來看,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流動性最好的債券品種為短期融資券,央票和商業銀行債,其換手率均在1倍以上,分別為2.02,1.51和1.38倍;其次為政策性銀行債,其換手率為0.93倍;國債的換手率水平較低,僅有0.41倍.我國債券市場整體換手率水平為0.91倍,是美國債券市場的十分之一.
2,債券種類比較
在美國債券市場中,以企業為發行主體的債券產品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包括公司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內的企業直接債務融資工具佔了債券市場整體規模的60%以上.
2005年,抵押支持債券和資產支持債券余額共78708億美元,占市場可流通余額的31.08%;公司債券余額49899億美元,占市場可流通余額的19.70%;聯邦機構債券余額26039億美元,佔比10.28%.美國政府類債券余額則排在公司類債券之後,佔到債券市場總規模的三分之一不到,2005年可流通余額為63928億美元,佔比25.24%(其中國債余額41658億美元,佔比16.45%;市政債券余額22270億美元,佔比8.79%).
3,國債的持有結構比較
從美國國債市場投資人的構成結構來分析,截至2005年底,外國及國際機構持有美國國債的比例最大,持有量2.20萬億美元,佔美國國債可流通余額的52.15%;美國貨幣當局和各類養老金分別位居二,三位,各持有國債0.74,0.28萬億美元,佔到可流通余額的17.60%和6.70%. 美國國債之所以呈現出外資大量流入的特點,是由美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所決定的.美國的貿易赤字,財政赤字和儲蓄不足是令其宏觀當局棘手的三大經濟難題,而國債供求則與後兩者有直接關系.小布希上台以來,美國財政部為彌補巨額財政赤字,不得不發行大量國債,而國內儲蓄不足又迫使其轉向國外融資,從而每年有大量外資流入美國債市.1985年,外國及國際機構僅持有美國國債2264億美元,佔美國國債市場的15.90%;20年後外國及國際機構持有的美國國債余額猛增到了原來的10倍,佔到了市場份額的1半以上.
我國國債市場,由於外資機構參與程度較低(2005年底,在銀行間債券市場5508家機構中,外資銀行在華分行一共45家,佔比0.82%,國債持有餘額27.77億元,佔比0.10%),投資人構成結構主要呈現出本土化和機構化的特點.截至2005年末,商業銀行類機構國債持有量最大,持有16522.63億元,占國債可流通余額的61.92%;其次為特殊結算成員(包括人民銀行,財政部,政策性銀行,交易所,中央國債公司和中證登公司等機構)持有國債6399.83億元,
佔23.99%;保險類機構排名第三,持有國債1693.94億元,佔6.35%.
4,債券市場規模比較
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債券規模總量較大,債券品種發展較為成熟.截止到2006年3月底,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達25.87萬億美元(不含1年以內的短期票據),相當於同期我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的26.32倍(按照1:8的匯率),且總體規模增長速度比較平穩,年均增長率9.10%.自1985年開始,市場可流通的債券品種就比較豐富,包含國債,市政債券,抵押支持債券和資產支持債券,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
市政債券國債抵押支持債券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貨幣市場工具資產支持債券數據來源:美國證券業協會注:2006年數據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
根據中央國債公司的統計,截至2006年末3月末,中國債券市場可流通債券余額7.86萬億元,但整體規模增速較快,年均增長率達42.31%.債券品種主要為國債,中央銀行債,政策性銀行債,企業債,商業銀行債,非銀行金融機構債等.2005年,企業短期融資券,國際機構債和資產支持證券(2006年上市流通)等作為債券市場的創新品種首次向市場推出,但總量規模仍相對較小.
另一方面,債券市場余額與GDP的比重也能反映出一國債券市場的容量和整體的償債能力.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GDP的比值整體水平較高,1997年為1.54,2005年上升到1.99;我國的數據是,1997年該比值為0.06,2005年提高到了0.38.這表明,我國債券市場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存量規模仍有進一步擴大的潛力.
『叄』 美國的杠桿債券牛市是怎樣崩盤的
高收益債在70-80年代的盛行也催生了資產泡沫。80年代末,關於高收益債的負面新聞開始鵲起,高收益債市場受到情緒、監管、信貸緊縮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其市場承受了巨大的拋壓,另外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並且經濟也同時出現減速現象,這也成為泡沫破滅的重要原因,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並且債券違約率也迅速攀升。整個80年代,高收益債的平均違約率僅僅不到4%,到了1991年,高收益債的違約率躥升至11%左右的空前高位。
在90年代垃圾債泡沫崩塌之前,儲貸機構的風險已經開始發酵。早在1984年,就因之前的高利率和放寬存戶利率的政策使儲貸機構出現了一系列破產事件,尤其是田納西州和加州,由於這兩個州對儲貸行業監管比較松,且當地的經濟都存在比較嚴重的泡沫,因此當時的儲貸機構的資產端本身就醞釀著比較大的風險。
而到了1986年,聯邦儲貸機構存款保險公司為當時54家破產的儲貸機構的存戶提供了約160億美元的賠償,但尚有相當一部分儲戶得不到賠付,並且隨著經濟狀況的進一步惡化,行業中的半數機構已經陷入危機。
隨著垃圾債的違約率的爬升和垃圾債危機的出現,90年代初儲貸機構的危機也一並達到了頂峰,當時新成立的清算信託公司分別在1989年和1990年賠付儲貸機構的家數高達318和213家。
1990年,高收益債券的平均交易價格只有面值的66%。大幅折價導致高收益債券市場發行量降到了10年來最低,10年來首次出現負回報。在經濟景氣階段,垃圾債的高收益很容易讓人忘記它的「垃圾」本質,但是一旦經濟減速,垃圾債的違約情況就會急劇上升。在這場危機的倒逼下,美國政府為此付出了1660億美元的救助,1800餘家儲貸機構破產,數百人入獄。美國的1981-1990年最終被形容為「貪婪的十年」。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造成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
『肆』 美聯儲瘋狂購買美國國債進行量化寬松,這一定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嗎
美聯儲目前已經實行了4輪量化寬松,這相當於向市場投放了大量的現金,明顯提高了貨幣供應量。在危機結束之後,如果美聯儲不能夠及時的縮減貨幣供應量,就有可能造成較大的通貨膨脹風險,但雖然如此,量化寬松與通貨膨脹之間並不是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兩者對應並不線性。
一、量化寬松一般會造成較大的通貨膨脹風險。量化寬松是最早由日本央行提出的概念,實施的方法是在市場上大量購買長期國債,壓低長期利率,從而在銀行系統中擠壓出大量的現金投向市場。本質上相當於央行更多的印刷貨幣,占據銀行系統的投資領域,從而把這些領域中原本的投資現金擠壓到市場中。
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美聯儲為了緩解市場上的美元流動性危機,決定進行量化寬松,這也就是大家所俗稱的向市場上印鈔撒錢。而在今年全球經濟在疫情的沖擊下陷入明顯的衰退風險中時,美聯儲開啟了第4輪量化寬松,並且更加迅速地開啟了印鈔機。圖為第4輪量化寬松相比前三輪量化寬松更為迅速。
最後,雖然這一次疫情提前戳破了美國的金融市場泡沫,但是美國企業債風險卻並未爆發,被美聯儲強大的流動性暫時抑制了,在經濟危機結束之後,美國的企業債集中到期才剛剛來臨,美聯儲如果縮減貨幣,流動性會造成企業債爆發的二次風險,因此美聯儲將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很難迅速縮減貨幣供給量,這會對市場的長期通貨膨脹預期形成壓力。
因此在這一輪經濟危機結束之後,美國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可能非常巨大。
綜上,量化寬松能夠造成短時間之內貨幣供給量迅速增加,但是貨幣供給量的增加不一定能夠造成通貨膨脹,所以量化寬松與通貨膨脹之間並非線性的相關性。但是通貨膨脹本身確實容易造成通貨膨脹風險,並且在本輪危機過後美國的量化寬松有可能造成更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伍』 美國歷史上公司發行債券是需要繳納多少稅,稅率多少
公司債劵利息收入不用繳營業稅。 1.購買債券的利息收入會計分錄怎麼記啊
企業購買債券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按投資的面值)
應收利息 (按支付的買價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
貸:銀行存款等 (按實際支付的價款)
持有期間,資產負債表日,計算利息收入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貸:投資收益
2.應收利息又是怎麼回事
應收利息科目,核算企業的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放貸款、存放中央銀行款項、拆出資金、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等應收取的利息。
企業購入的到期還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在持有期間取得的利息,在「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核算。
資產負債表日,對於到期還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應當按照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借記「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科目;
資產負債表日,對於分期付息、到期還本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應當按照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借記「應收利息」科目;
3.在購買債券是是否要記入應收利息
如果支付的買價中包含了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則應當借記「應收利息」科目,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應收利息
貸:銀行存款等
4.是否存款所得利息在會計分錄中一定要記入並沖抵財務費用
是的
借:銀行存款
貸:財務費用
『陸』 美國的杠桿債券牛市是怎麼崩盤的
建議你看一部電影-《大空頭》
『柒』 美國的總債務是多少包括國債,企業債,金融債,私人債務的總和等的總和是多少
最近美國國會提高國債上限之事成了全球財經媒體的焦點,關注老端博客的朋友一定知道,此前老端預言美國兩黨為了作足秀,一定是在最後關頭才會達成協議,現在看來果真如此。不少朋友想知道的是,這件事到底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美元指數會漲嗎?對中國人是好還是壞?中國人買了那麼多美國國債,還能拿回來么?本人就是來回答這些問題的。
美國到底借了大家多少錢,有一位朋友的留言很有趣:中國老百姓就為了這堆破紙在勞碌奔波,大家辛辛苦苦的結果就是讓這堆紙錢的體積更大。沒錯,這就是政治經濟學的終極奧義:靠印鈔票來消費。而印出來的鈔票都去哪兒了呢?你以為中國央行那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是怎麼來的?
中國有很多人迷信美國,覺得美國這也好那也好,但我只想說一句:如果美國人真准備將這么多外債全部還清,那麼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將大幅下降,這將戳破「美國夢」這個神話。其實美國夢早就已經變質了,在以前,美國夢意味著你只要好好努力工作,並且有精明的頭腦,那麼你就算毫無背景,也可以白手創出一片天來。但現在美國夢就意味著不斷的舉債消費,也從來沒想過還錢的事兒,沒錢了就繼續發國債,或者乾脆開印鈔機瘋狂印。不管是美國政府還是老百姓都是一個樣,美國政府欠了大家14.29萬億美元,但如果算上地方政府債務、企業債、金融債、私人債務的總規模已達53萬億美元,全球老百姓白乾一年才能幫美國人還清全部欠賬。
自1960年以來,國會已經對債務上限做出78次永久性改動。以奧巴馬總統為例,他任職以來,國會已經3次提高債務上限,提高總額為2.979萬億美元。奧巴馬上台時候的宣傳口號是:The Change We Need.(我們需要改變。)但我們發現所謂的改變只是借債速度更快了,印錢效率更高了。比如,這次債務上限提高的規模一下就是2.1萬億美元。
假設有一個來自火星的經濟學家,他跑來地球調研考察,他會覺得地球人簡直不可理喻,因為他看到的怪現象實在太多了:
1,他發現地球人花費大力氣將黃金從地底下挖出來,然後又煞費苦心的將黃金重新埋到地下金庫,在大費一番周折之後,地下的黃金最後還是回到地下。火星經濟學家搞不懂這一挖一埋有何意義。
2,他發現中國人為了獲取美國人印刷的那些紙片就像發了瘋一樣,拚命的將自己的資源往美國送。一旦出口減少全國上下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似乎中國人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囤積綠紙片。等到中國人成功囤積了大量的綠紙片,他們又開始為這些紙片的貶值而犯愁。
3,他發現美國人其實永遠都不會把欠別人的錢還給別人,因為這勢必將大幅降低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就像彼得?希夫說的那樣,如果有一天美國總統發表電視講話說:「同胞們,我們將大幅削減公共開支、提高稅收、取消基礎醫療保障、減緩養老金發放,這么做的目的是中國人想要我們還錢。」你認為這會發生嗎?永遠不會發生。美國人會說:「你們這些該死的中國人,明知道我們還不起錢,還硬要把錢借給我們,你們是高利貸的吸血鬼!我們永遠不會還錢!」
4,他發現中國人似乎都是屬鴕鳥的,當有人告訴他:美國人從來就沒打算還錢給你,因為他幾輩子也還不清這些錢。中國人聽到這話的反應竟然是將腦袋埋到沙子里去,然後告訴自己說:不會的,不會的,美國國債是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資。然後一如既往的將中國的資源送往美國,換取綠紙片,接著去買美國國債。而中國還有1個億的貧困人口,這些同胞的生活似乎完全比不上美國國債重要,原來這世界上最歧視中國人的竟然是中國人自己。
5,他發現幾乎全中國的經濟學家都被美國人洗了腦,比如老端建議給全民發錢,這是削減外匯儲備的最佳途徑,竟然會遇到不少反對聲,反對者聲稱外匯儲備是不能分給老百姓的,我就覺得好笑,我的建議是給老百姓發人民幣,誰說要發外匯儲備了。不知道這些人在反對個啥,連老端的建議都沒聽明白就在盲目的唱反調,只能認為這些人被洗了腦。
美國人這么折騰下去最大的後果就是美元信用進一步喪失,不管是長期還是中期來看,美元的價值都將加速貶值,而美國人想到的補救措施竟然不是提升美元的內在價值,而是拚命攻擊其他貨幣,比如歐元。這就好比是潑婦在罵街,選擇的策略不是證明自己更強,而是證明對方更爛。希臘債務危機鬧得沸沸揚揚,其實希臘的負債率也就是GDP的100%,和美國的情況一樣,但為啥希臘要破產而美國不會呢?那是因為希臘已經加入了歐元區,希臘人沒辦法自行印歐元,而美國人完全可以自己印美元。
美國逐步提高債務上限其實是在溫水煮青蛙,他知道如果直接取消上限,必定會全球嘩然,所以就一點一點的提高上限,這樣一來就能成功的麻痹那些債主,讓他們誤以為美國人還是講信用的,在不知不覺中你們就被慢慢套牢了,等到感覺不對頭,你早就已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你不得不感嘆這是最高明的策略。
老端對中國的未來喜憂參半,喜的是只要中國人能夠掙脫西方經濟學的枷鎖,那麼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將大幅提高;憂的是目前來看中國人對美國那套忽悠術深信不疑,寧可將資源白送給美國人,都不願意給自己人花。有史以來最誇張的「寧予外賊,不予家奴」就是現在了。
『捌』 美國企業債券在什麼軟體可以看
美團的企業債券,你可以在債券公司查詢,也可以在正常的交易網站上查詢。
『玖』 美國政府的債務為什麼會越來越高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美國政府債台高築是不是因為她的貨幣政策
這個是歷史的必然,二戰後美國成為西方世界最大的國家,世界黃金儲備最多的國家,他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成就了美國成為了西方世界的頭。美元那是可以與黃金以一定比例兌換的。是兌換不是買入黃金,就是你可以用美元到美國銀行換黃金。這就是著名的世界金融體系——布雷達森林體系(簡單理解上講)。70年代後,這個體系瓦解,但是美國仍是世界上對強大的國家,美元已經成為世界基礎貨幣。
美國,這個國家以國債作為全球貨幣的基準,全球貿易在發展,勢必要求美國不斷向全球提供貨幣儲備資產。美國的債務是全球貿易發展的必然,不然,承擔全球貿易介質的美元如何到各個國家手中,來參與全球貿易。
打個比方,比如一個村子中大家都互相做生意,本來是以物易物的,很不方便,村長是最大的地主和製造商(有很多工廠,礦場)想了個主意,他家發行了一個紙片,大家給他們貨物,他家給大家紙片,大家拿紙片可以買他家的貨物,漸漸地他家的紙片在全村流行了,用於全村的商業流通。後來全村的貿易額越來越大,他家發行的紙片也越來越多了,但是他家的收入是不夠發行這么多紙片的,於是村長他家又想了一個方法,就是發行外債,來回購這些紙片,再發出去,重復利用。美國就是全球村中的村長。隨著全球村貿易越來越大,美國這個村長的外債也就越來越多了。
『拾』 美國債券詳解
債券是政府、企業、銀行等債務人為籌集資金,按照法定程序發行並向債權人承諾於指定日期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1]
債券(Bonds / debenture)是一種金融契約,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借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或投資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債券購買者)即債權人[2]。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