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杠桿運動時力臂變不變

杠桿運動時力臂變不變

發布時間:2021-11-11 23:00:03

Ⅰ 若一力作用在杠桿上,作用點不變,但作用方向改變,力臂是否改變為什麼一定改變啊,

應該從杠桿的作用說起,即要考慮實際應用時是如何改變力的方向的,如果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且能保持杠桿平衡的話,那麼,當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時,杠桿根本不可能保持平衡,這樣的杠桿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題目的意思是,在保持杠桿平衡的情況下,改變力的方向。

Ⅱ 豎直拉動杠桿時重心不是降低嗎,為什麼力不變

因為豎直向上拉動力臂是不變的阻力臂也是不變的 重力不變根據杠桿原理F1L1=F2L2 所以力是不變的

Ⅲ 杠桿按順時針旋轉時,為何力f保持不變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 1 L 1 =F 2 L 2 分析,將杠桿順時針方向轉動,在OB達到水平位置之前的過程中,動力臂不變,阻力不變,阻力力臂變大,所以動力變大.
故選B.

Ⅳ 今天學了杠桿,老師給我們講的做杠桿題的方法,我覺得有點不太正確。

哈哈,善於思考的好
此處杠桿平衡條件是對杠桿處於平衡狀態時列出的力和力臂之間的關系,但是注意杠桿平衡包括:靜止和勻速轉動兩種情形。我們在處理這種用多少力翹起是求一種臨界狀態所需的力,即只靠:一段蹺的力和另一端重物對桿的壓力使杠桿平衡,【沒有翹起之間是蹺的力、重物對杠桿壓力與重物端地面對杠桿的支持力,三個力使杠桿處於平衡】。當這兩個力能使杠桿平衡時,只要蹺的力稍微大一點點就可以使杠桿轉動起來,轉動起來後,只要力臂不變(或同步變小),又保持杠桿做勻速轉動,在過程中蹺的力和臨界時蹺的力相等即可,否則就不是勻速轉動了。一般我們把緩慢轉動看著是中間任意時刻可以將杠桿看著靜止的轉動過程,此時也利用杠桿的平衡調節求解問題。

Ⅳ 一個力作用在杠桿上向下運動,作用力有何變化

應該從杠桿的作用說起,即要考慮實際應用時是如何改變力的方向的,如果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且能保持杠桿平衡的話,那麼,當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時,杠桿根本不可能保持平衡,這樣的杠桿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題目的意思是,在保持杠桿平衡的情況下,改變力的方向.

Ⅵ 杠桿中的力臂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體驗和對杠桿實例的觀察,歸納出「杠桿是在力的作用下繞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能說出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2、通過對實驗探究的分析、論證、評估,建立力臂概念。提高實驗探究的分析、論證能力,增強實驗評估意識;3、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採用比較法和綜合分析法科學分析相關數據,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4、會畫杠桿中的動力臂和阻力臂,能用杠桿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具體問題;5、在杠桿的模型建構中領悟物理模型建構的一般方法:選擇樣例——建立初步圖示——圖示改進——建立模型;在探究中領悟「科學的發現往往需要向前再邁一步」。【教學重、難點】1、認識杠桿,探究並得出杠桿平衡條件。2、在探究中建立「力臂」概念,在實際應用中准確畫出杠桿「動力臂、阻力臂」。【設計思路】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吸收教材中活動設計的優點,重組教材結構,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探究活動。在活動、體驗中認識杠桿,在杠桿的應用中尋求探究的需要,在探究、評估中建立力臂概念並獲得杠桿的平衡條件。整體設計由四組系列活動組成。系列活動一:認識杠桿。設置「拔圖釘」、「尋找身體中的杠桿」兩個層次的操作、體驗活動,形成對杠桿模型的正確認知。系列活動二: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以「用彈簧測力計稱象」創設探究背景,提出探究問題;通過模擬背景事件進行探究,形成杠桿平衡條件的初步結論;再通過實驗論證、評估,明確力臂,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系列活動三:知識應用。通過「畫力臂」完善對杠桿模型的認知,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了解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系列活動四:課後探究。由「自學與歸納」、「觀察與探究」組成,旨在加強對杠桿原理的理解,進一步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學流程圖】【教學資源】實驗器材:釘有圖釘的木板、墊木、螺絲刀、羊角錘、扳手;杠桿、鉤碼、彈簧測力計、鐵架台、直尺、細線;視頻資源:「羊角錘拔鐵釘、開瓶器開瓶蓋、扳手擰螺絲」錄像,自製PPT課件。【教學過程】一、認識杠桿活動1:拔圖釘(教師)木板上釘了一枚圖釘,請把它拔出來(圖1)。(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拔出圖釘。(教師)懂得使用工具是一種智慧的表現。生活中還很多任務是採用工具來完成的。(學生)觀察羊角錘拔鐵釘、開瓶器開瓶蓋、扳手擰螺絲(視頻);觀察撬石頭、蹺蹺板、抽水機手柄(動畫)。(教師)以上工具在工作時有何共同的特點?(教師)待學生回答出轉動後,用flash演示並說明(圖2):在物理學中,將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繞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稱作杠桿(lever)。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即圖中的O點;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即圖中的F1;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即圖中的F2;活動2:尋找身體中的杠桿(學生)尋找並用動作表達出來。(教師)舉例「昂首向天、提起足跟、手提重物」 ;(教師)點評:盡管人體的各種運動相當復雜,但最基本的運動都是由骨骼在肌肉的作用下繞關節轉動產生的,其模型就是杠桿。現代科技工作者從人體手臂得到啟發製造了太空梭的機械臂用以抓捕衛星。設計意圖:本環節採用二層次的活動設計,通過用杠桿來認識杠桿,通過看杠桿來了解杠桿;通過尋找身體中的杠桿來體會杠桿,使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構建杠桿模型。二、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出示探究背景] (教師)2001年6月22日,杭州的一位物理老師用一隻彈簧測力計並藉助杠桿「稱」出了一頭質量約為3t的大像的質量(圖3)。他的具體做法是用一根10m長的槽鋼製作了一根杠桿,在離支點較近的位置掛上鐵籠和大象,在離支點較遠的位置用一把彈簧測力計測出杠桿處於水平平衡狀態時的示數。[提出探究問題] 稱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的大小與F2、l1、l2有何關系?[實驗設計](教師)你能利用桌上的器材設計出合適的實驗裝置進行探究嗎?(師生共同討論)模仿稱象過程,選擇器材,設計實驗。具體裝置如圖4:1、用木製杠桿代替槽鋼,為消除杠桿自重的影響,杠桿應在中點懸掛,並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平衡;2、用鉤碼代替大象;3、l1、l2可以直接從杠桿上讀出。4、實驗中將彈簧測力計的拉力記作F1,鉤碼的拉力記作F2,OA記作l1、OB記作l2。(師生)探討步驟設計並確定實驗記錄表格。設計思想:控制變數法;步驟一: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平衡狀態。步驟二:取F2=1N,l2=10 cm,l1=5cm,測出杠桿處於水平平衡狀態時F1的大小;步驟三:l1、l2不變,增大F2,測出F1;步驟四:F2、l1不變,增大l2,測出F1;步驟五、F2、l2不變,增大l1,測出F1。(教師)引導學生明晰實驗注意點:注意點一:彈簧測力計要調零;注意點二: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拉動,待杠桿處於水平平衡狀態時讀數。[進行實驗]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並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參考數據):測量序號F2/Nl2/cml1/cmF1/N①11052②1.51053③1.51253.6④1.512151[實驗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並做出分析結論:1、比較①、②,說明:l1、l2不變,增大F2,則F1 增大;比較②、③,說明:F2、l1不變,增大l2,則F1增大;比較③、④,說明:F2、l2不變,增大l1,則F1減小;2、綜合分析①、②、③、④,可得杠桿平衡時: F1 l1= F2l2。3、引申分析:若l1>l2 則F1<F2 ,可以省力……(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上述表達式中,F1是通過彈簧測力計測得的,F2是鉤碼的重力造成的拉力;那麼l1、 l2究竟是什麼呢?是指OA、OB的長度嗎?[實驗論證](教師)請學生採用圖5的操作方式(彈簧測力計豎直上拉),用實驗驗證上述結論的正確性。實驗中取F2=1.5N, OB=10cm,OA=15cm,先計算出杠桿處於水平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示數,再進行實驗驗證。

(教師)請學生逐步傾斜彈簧測力計(如圖6)。(學生)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發生變化。(教師)彈簧測力計傾斜後F2、OB沒有變化,是什麼引起了F1的變化?[實驗反思](教師)組織學生探究:讓F1為1.5N時杠桿處於水平平衡,假如F1 l1= F2l2成立,則l1為10cm。組織學生用直尺測量尋找l1。(學生)通過測量發現l1為支點O到F1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見圖7)。(教師)PPT演示,在杠桿中,我們把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做「力臂」。(教師)為什麼我們一開始模仿稱像所做的實驗,結論是成立的呢?(學生)由於杠桿處於水平平衡,拉力豎直向下,所以那時的OA、OB本就是力臂。(教師)點明杠桿的平衡條件(杠桿原理):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可以用字母表示成:F1 l1= F2l2。[探究感悟]阿基米德在總結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後,說:「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對此,你有何感想?(教師)盡管我們有著古老的文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就有了使用桿秤的記錄,我們的祖先早就把杠桿應用於實際生活,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但卻與 「杠桿原理」擦肩而過。在今天的探究中,我們能夠得到的另一啟發就是「科學的發現往往需要我們向前再邁一步」。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本課的中心,在本課重點的突破上採用了三步走,先是利用背景創設引起學生探究慾望,通過模擬背景進行探究,得出杠桿平衡條件的初步結論;接著通過對探究結論的驗證、評估與反思明確再探方向;最後利用再探究,由學生在尋找中建立杠桿力臂的概念,在化解力臂認知難點的同時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三、試一試問題一、標出圖甲杠桿中的力F1、F2的力臂;問題二、圖乙中,F1的作用點在A,請畫出撬圖釘時所需要的最小的力。學生作答,教師點評。解答如下:問題一:畫力臂的方法,先找支點和力的作用線,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做垂線,用l1表示動力臂,用l2表示阻力臂(見圖10甲)。問題二:由F1 l1= F2l2知, l1最大時,F1最小;連接OA即為最大的l1,從A點做OA的垂線向下即為F1的方向(見圖10乙)。設計意圖:問題一旨在加強對力臂的理解,問題二旨在加強對杠桿的平衡條件理解的同時,加深對力臂的理解。四、小結與作業(教師)本節課我們主要探討了什麼是杠桿,探究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在探究中,我們通過測量找到了力臂。但這只是對杠桿有了初步認識,課後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自學與歸納 閱讀書本第6頁內容,解決稱像問題中的計算,並歸納利用杠桿原理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觀察與探究 生活中的杠桿類工具有很多,它們的作用也不盡相同,請觀察、收集部分生活中的杠桿類工具(如剪刀),利用杠桿原理分析它們的作用,並嘗試分類。設計意圖:延伸課堂探究思維,從物理走向生活,培養將物理知識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Ⅶ 杠桿逆時針轉動受力不變力臂變小

力臂是過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由於G不變,L 2 變大,L 1 變小;由FL 1 =GL 2 可得,F一定變大,故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Ⅷ 無論杠桿如何轉動,杠桿的力臂比值始終不變是對的嗎

杠桿在旋轉過程中,只要力的作用點沒變,力的方向沒有變,杠桿的形狀不變的情況下,那麼各力的力臂的比值是個定值

Ⅸ 杠桿的力臂

(1)力臂是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不是從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長度。
(2)作用在杠桿上的一個力的作用點不變,力的方向改變時,它的力臂一般要改變。
(3)力臂可能與杠桿重合。

Ⅹ 杠桿在受到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不改變杠桿原來的運動狀態(保持靜止和勻速轉動),說杠桿平衡。對嗎

對的!
但是在做杠桿平衡試驗時,所掛物體的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力臂都是水平的,只有把杠桿放水平位置力臂才剛好在剛趕上,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可以直接從杠桿是讀出力臂」。

閱讀全文

與杠桿運動時力臂變不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賬戶單只股票不能超過 瀏覽:481
對金融行業服務的想法 瀏覽:121
啥是金融服務費 瀏覽:635
1996年人民幣兌換港幣匯率 瀏覽:770
理財通基金經理 瀏覽:226
通源石油股票 瀏覽:325
杠桿兩邊的螺母叫什麼 瀏覽:170
滄州哪家證券 瀏覽:546
川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888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率 瀏覽:334
dmg影視傳媒集團 瀏覽:946
建行一千起步基金理財產品 瀏覽:914
2014年9月18日上海交易所 瀏覽:898
浙江安快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429
上工申貝集團混改 瀏覽:427
期貨居間人協議 瀏覽:315
別人拿我駕照貸款買車 瀏覽:563
雷克蘭股票 瀏覽:344
華發股份威海 瀏覽:934
查詢歐洲上市集團財報 瀏覽: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