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匯率變動對一國國內經濟的影響,制約匯率發揮作用的基本條件,結合中國實行情況進行分析主要是結合實際
1.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1)影響物價的上漲或下降
匯率變動後,立即對進口商品的價格發生影響。首先是進口的消費品和原材料價格變動,進而以進口原料加工的商品或與進口商品相類似的國內商品價格也發生變動。
匯率變動後,出口商品的國內價格也發生變動。如本幣匯率下降,則外幣購買力提高,國外進口商就會增加對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在出口商品供應數量不能相應增長的情況下,出口商品的國內價格必然上漲。在初級產品的出口貿易中,匯率變化對價格的影響特別明顯。
在資本主義周期的高漲階段,因國內外總需求的增加,進口增多,對外匯需求增加,外幣價格高漲,導致出口商品、進口商品在國內價格的提高,並在此基礎上推動了整個物價水平的高漲。
(2)一定情況下影響出口商品的生產部門
外幣升值時,將使進口商品變得更貴,從而使以進口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成本上升,削弱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而對以國內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較為有利。
外幣貶值時,將使進口商品變得便宜,從而使以進口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成本下降,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也增強,而同時以國內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則得不到由於匯率變動而帶來的好處。
非貿易項目由於受到匯率變動的影響而發生的資本流向的變化等,也將對出口商品生產部門的資金供求等方面發生相應的影響。
2.制約匯率發揮作用的條件有
社會經濟形態與經濟體制
該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程度
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
國家干預經濟的程度
㈡ 匯率選擇理論分析中國目前應選擇怎麼樣的匯率制度
那麼,一國如何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匯率制度?首先應該指出的是,一國匯率制度的選擇不同於國際匯率體系的選擇。相對國際經濟體系而言最優的匯率制度,並不總是適合某國某個經濟發展階段的需要,即並不一定是最優的。但是要確定一國較合適的匯率制度,不得不考慮其所處的國際環境,包括國際貨幣體系所處的發展階段、國際匯率制度、調節機制、資本流動甚至不同的政治體制等因素。同時,如前所述,既然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中,固定、浮動匯率制度都不能完全避免危機的沖擊,那麼在一國匯率制度的選擇中,具體如何選擇,或者說,應注意些什麼? (一)尋找最優貨幣區實際上,只要允許國際間的交易,則兩個市場之間不可避免地要發生相互作用,即不論採取何種匯率制度,經濟周期的相互傳遞不可避免,只是傳遞的方式不同而已。傳遞的程度取決於各經濟體的特徵(以不同的彈性表現,大國與小國又有明顯的區別),由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也不盡相同。換句話說,選擇何種匯率制度,只是在選擇與外部國家之間經濟周期的傳遞方式而已。著名經濟學家蒙代爾在《資本流動和國家相對大小》一文中,在一個世界的模型分析中,證實了在固定和浮動匯率制度下(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本國和世界的影響。證明在固定匯率下,貨幣政策的效果並沒有完全喪失,而是傳遞到了國外;在浮動匯率下,財政政策的效果並沒有喪失,而是傳遞到了世界其他地區。 (二)大國、小國與發達、發展中國家的不同選擇一國的經濟特徵,首先是大國與小國的區別。匯率作為國家之間的貨幣比率,當一個國家沒有對外經濟聯系時,匯率就沒有意義,這時任何匯率制度都沒有區別。因此,匯率制度的選擇必然是基於一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存在一定的經濟聯系基礎之上的。同樣,這個時候所謂的大國、小國,也與一國對外開放的程度密切相關。在閉關鎖國(或嚴格控制與世界的經濟聯系)的情況下,即使是像中國一樣的大國,在這里也不能認為是一個大國。因為在這種情形下,中國經濟的波動對世界無足輕重,世界經濟的波動對中國來說也是微不足道。因此,這里的大國、小國,既與一國的經濟規模、經濟的多樣性有關,也與一國對外開放程度、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有關。匯率制度的選擇,對於大國和小國,具有不同的意義。以上的討論都以小國為基礎,即本國的宏觀政策、經濟行為不會對世界經濟、貨幣環境造成實質性影響。但對於像美國、歐盟,甚至進入21世紀後的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其一舉一動都將對世界經濟帶來影響。類似於完全競爭的模型已不能提供足夠的分析線索,這些大國對匯率制度的選擇結果,需要進一步考慮其與世界之間的互動。(三)資本賬戶管制是對匯率制度的一種補充以上分析,原則上是建立在資本賬戶開放的基礎之上的。實際經濟生活中,一國可以通過資本賬戶管理這種「計劃經濟」手段,來調節兩個國家貨幣、金融市場的融合程度,並從數量管理上作為匯率這一價格機制的一種補充。或者說,資本賬戶管制規定了兩國在哪些金融市場將相互融合,哪些市場將相互分割(或不完全分割),從而規定了匯率波動所反映的市場范圍。資本賬戶的管制狀況,是一國金融市場的最重要特徵之一,影響著最優貨幣區的選擇。 (四)固定匯率制度與浮動匯率制度誰主沉浮歷史上,單個國家的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的表現是不一樣的,而且,不同時期不同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也表現出不同的特性。影響匯率制度的最終表現,不僅僅是匯率制度本身的差別,它還與政治環境、國際資本流動有關,與國內的經濟表現、宏觀調控目標、監管措施甚至金融微觀結構有關。說到底,匯率制度是從屬於一個國家的貨幣制度,其作用發揮的優劣結果也是整個貨幣體系與經濟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單純從一國匯率制度判斷其最後結果的優劣,並沒有明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國際匯率制度的演變本身,相當程度上只是國際政治環境、資本流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演進和國家間競爭的一個反映。由於存在網路效應,在匯率制度具體形式的選擇上具有歷史的偶然性,但需要解決的矛盾卻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五)中間匯率制度是對固定和浮動匯率制度的揚棄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匯率,除了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之外,還存在大量介於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之間的各種中間匯率制度。中間匯率制度本質上是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的一種組合,在某種條件下使用所釘住國家的貨幣政策,在其他條件下則允許本國採取較為靈活的匯率制度。巴里·艾肯格林(1994)、奧伯斯費爾德和羅格夫 (1995)等依據資本高度流動使得匯率承諾變得日益脆弱分析,提出了「兩極論」或「中間空洞論」匯率制度假說。「兩極論」認為,一個國家的匯率制度要麼是固定匯率,要麼是浮動匯率,沒有中間匯率可以選擇。如奧伯斯費爾德和羅格夫認為,「形成和保持信譽已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像歐洲貨幣體系(EMS)那樣的寬幅匯率目標區也面臨投機攻擊,因而浮動匯率與共同貨幣之間的中間匯率制度不再是合意的。」 (六)不能忽視匯率制度轉換過程本身的重要性最後想指出的是,匯率制度選擇是否合理,有否風險,不僅僅是被選的匯率制度本身,還涉及到從被選前的匯率制度向被選匯率制度這一轉換過程本身。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匯率制度頻繁變動(見表4-9)。1975~1999年各國匯率制度變動次數合計高達310次之多。其中,退出次數最多的就是單一貨幣釘住制度,而同時轉換到這一制度的為39次;進入合計次數最多的就是任意干預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達107次,而同時轉換出這一制度的為82次。從每種匯率制度實際採用的時間看,嚴格釘住制度的久期最長,均值為14.9年,中值為23年;單一貨幣釘住和貨幣籃子釘住的久期次之,均值為9~10年,中值為6~8年;浮動匯率制度的久期最短,均值為4~6年,中值為2~4年。這表明,一是匯率制度轉換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沒有任何一種匯率制度會一勞永逸。當決定匯率制度的主導因素發生變化時,原有的匯率制度必然重新面臨選擇。即匯率制度的選擇不是一個靜態問題,而是一個動態轉換過程,具有歷史階段性。起碼這一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的國際匯率體系歷史性特徵,即使因美國2008年引致了全球危機,但全球都在探索國際體系重建,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這一歷史性特徵仍不會消失。二是一國匯率制度往往不是一次性轉換到位,而是需要多次的反復和轉軌。
㈢ 結合中國實際,分析中國匯率變動的因素是什麼
美圓貶值導致的信用危機,因此產生的次級債務危機進一步加劇了美圓含金量的水準下降.
為了把風險轉移到其他地方,他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油價,增加其他國家的美圓儲備,使他的信用成本降低到持匯國的頭上.
美圓泛濫發行,一是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花銷,自己的錢外國人買單二是觸使其貶值拉其他含金量貨幣下水.
而人民幣就成了他的最好的目標
㈣ 一、論述題 1.闡述匯率的決定理論,主要影響因素,並分析人民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正面影響
1.1有利於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提高中國經濟的際地位
從國內與國際上看,一國貨幣的升貶主要與其綜合國的興衰密切關聯。在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趨勢中,國內外人民幣和中國經濟的信任將與日俱增。由此,人民幣作為堅挺的貨幣,必將進一步擴大在周邊國家乃至全球范圍的流通,並最終實現國際化,成為國際通貨。因此,人民升值是中國經濟綜合實力強、經濟形勢好的信號,有利於強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以及改變他們對政府行動和經濟行的預期,使投資者有投資意願,並使中國對外再融資更易,成本更低。
1.2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中國的進口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貿易條件是個大的改善。隨著貿易順差的加劇,我國貿易條件曾一度處於惡化的情況。根據商務部的一份調查顯示,我國進口商品的價格相對於出口商品的價格比值正在提升,這說明我國的國民福利正在向外流失,必須更多進口商品才能換回同樣數量的出口商品。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初級產品和製成品的美元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趨勢,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導致進口的需求在進一步上升。人民幣的升值會降低進口產品的價格,尤其是原材料和高級設備價格的降低,使得原料進口依賴型廠商的成本下降,有利於企業進一步引進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同時,由於大部分進口商品都用於復出口,隨著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得到提升,有助於我國企業向高端延伸,使得貿易條件有所改善,有助於我國更好地利用世界資源,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加國民福利。根據海關數據顯示,從今年5月份到7月份,人民幣匯率從682.80升值到677.50的過程中,我國的進口額也呈現著同步的上升趨勢,從1122.1億美元上升到1168.0億美元(統計數據見附件)。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決定進口的邊是很多的,不能把匯率這個變數的地位和作用強調過頭。
1.3人民幣升值優化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當前,我國貿易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的結構,多數企業都處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模式中,高新技術含量較少,存在加工過程短,增值空間不大的問題,而真正體現科技水平的設備和商品要從國外進口,導致我國生產企業的加工收益絕大部分屬於國外。通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可以有效地減少技術含量較低、管理制度相對較差的企業,向符合我國產業結構的大方向發展。由於人民幣的升值會引起國內更加激烈的競爭,同時可以減少國外無效率企業的惡性競爭,另外,能夠加快企業走向世界的步伐。不難發現,德國、日本等大國的國際品牌都是在本國貨幣升值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可見,本國貨幣的增值可以讓本國企業在優勝劣汰的壓力下,不斷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2負面影響
2.1抑制中國的出口
人民幣升值後,將會對我國的出口產生一定的抑製作用。一方面我國出口企業成本相應提高,另一方面,以外幣表示的我國商品的價格會上漲,在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必然會出現上揚,從而削弱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而由於本國商品價格上升,國內也會增加對外國進口商品的消費,減少對本國商品的消費,這將對國內這種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的市場造成極大傷害。與此同時,專家強調,匯率在我國出口方面的影響作用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影響和決定出口的變數很多,各個變數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對出口影響作用的地位也不相同,所以,應當注意的是不能過高估計匯率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2.2抑制外商直接投資
人民幣升值後,不利於吸引外資,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資將受到抑制。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外商在中國的投資成本如投資建廠、購置設備、在華勞動力的成本都需用人民幣支付,而人民幣的升值無疑也使他們的成本升值。其次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各類產品和服務中有相當部分是面向國際市場的,人民幣幣值的上升,同樣給這些企業的這些產品走向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打了折扣。
2.3加大國內就業壓力
目前,中國有效勞動力數量和質量都在快速增長,但經濟增長的速度並不足以抵消這種壓力。如果人民幣升值,經濟增長將更趨緩慢,勞動力市場由於供給過剩,競爭將加劇,工資不會上漲,這不利於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我國的進出口企業為緩解國內就業壓力做了很大的貢獻,但人民幣升值後將影響這些企業的經營狀況,這勢必對當前的就業環境造成沖擊。另外,人民幣匯率上升還會導致中國非貿易品(諸如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從而減弱國內需求,進而給就業市場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2.4影響央行貨幣政策調節的作用
由於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為使人民幣匯率可以保持基本穩定,央行不得不在外匯市場上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以購買外匯,而在市場中投放過多的基礎貨幣顯然與央行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和存貸款利率以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目標相左,從而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調節作用。
2.5外債規模進一步擴大
因為人民幣升值之後,外國資本會因為預期人民幣繼續升值而大量進入我國資本市場,並相應地增大我國的外債規模。
此外,人民幣升值還存在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增加財政赤字等負面影響。
4 針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影響提出的對策建議
目前人民幣升值壓力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經濟長期發展來看,中國必須適時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這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程。鑒於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以上諸多方面的影響,我國的許多學者提出了一些有參考作用的對策建議,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4.1改變對外貿易的傳統理念
中國對外貿易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存在著片面追求貿易順差,追求出口創匯的傾向。為化解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理念,由強調貿易順差向貿易平衡轉變。事實上,現代國際貿易的目標不是追求出口數量或金額,而是最大限額地獲取高額利潤。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演變過程來看,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出口基礎上的,換言之,逆差國家恰恰是世界強國,只有大國和強國才有能力大量進口。中國目前仍然處在一個較弱的歷史階段,要盡快渡過這一歷史階段,實現貿易平衡,並取得通過進口盡可能地獲得外部資源。
4.2適當增加商品進口,升級出口產品結構
目前,中國出口成品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的技術含量有限,利潤率極低,因此化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應加大對進口的扶持力度,增加重要原料和能源的進口,同時加大技術設備特別是高新技術的進口,這不僅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而且有利於改善產業結構,促使出口商品結構升級換代。在升級出口產品結構上,首先,要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改變進出口產品結構,應淘汰一批產品技術含量低、檔次低的企業,提高出口商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提高出口品中工業製成品的比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促進產品結構升級的保障,從而推動經濟由外向型向內需型發展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4.3適時調整匯率水平與匯率制度
從國際經驗來看,既然經濟大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面臨匯率升值的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在人民幣未來的升值過程中,避免出現大幅度匯率調整極為重要。為此,要讓匯率始終能夠反映經濟基本面,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對人民幣匯率適時作出適當的調整,使匯率水平既能真實反映中國的經濟狀況,又能避免未來人民幣快速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一點,有待於政府採取果斷措施。
4.4適當調整稅收政策
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中國貿易順差的保持得益於出口退稅政策,因此,可以通過改革出口退稅政策來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這一政策調整將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國對外貿易,特別限制出口,是化解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的應急措施,但它僅在短期內有效,而且只能是權宜之計。除此之外,國家應對某些自然資源輸出行業,尤其是中國將來可能出現短缺的資源,徵收出口附加稅,比如煤炭、某些礦產等資源,要使這些產品的出口綜合成本與國際上同類產品相當,避免被其他國家借傾銷之詞而徵收懲罰性關稅,同時又保護中國有限的寶貴資源。
4.5其他減輕人民幣升值負面影響的對策
在經濟基本面臨持續升值壓力情況下,人民幣小幅度的升值,有可能形成不斷強化的升值預期,因此要採取配套改革來穩定人民幣升值。針對出現人民幣升值對物價水平下調的壓力,以及對總需求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通過西部大開發的措施,擴大內需來解決。針對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儲備風險,我們要深入研究未來世界主要貨幣的變動趨勢,根據我們進口規模,適時調整中國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和總量規模。針對人民幣升值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我們可以大力發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場,增加投資、融資渠道。另外還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大力發展服務業,增加就業創造條件。
㈤ 對中國現行匯率機制的看法和分析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軌,實行銀行結售匯,建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匯率,被稱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㈥ 人民幣匯率對中國進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具體的實證分析)
比如:
1.出口,人民幣貶值給出口造成的影響
2014.02.18. 美元:人民幣=6.0549, 2014.02.28. 美元:人民幣=6.1247, 就是說10天前中國企業出口貨物每收到1美元,兌成人民幣就是6.0549元, 但是如果10天後的28號, 卻可以兌到6.1247元人民幣, 多得到了0.07元, 所以,貶值對出口有利。 升值反之。
2.進口,人民幣升值對進口的影響:
2005年的匯率是美元:人民幣=1:8.28, 2014年至目前是1:6.12, 就是說,十年前進口凱迪拉克,每個美元我需要花8.28元人民幣才能買到, 二十年後的今天, 我只需要用6.12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1美元的貨物,所以,升值對進口有利。 貶值反之。
㈦ 金融危機引起匯率波動,,分析匯率波動對中國的影響(經濟學)
中國有全球第一的外匯儲備,美元貶值會導致這么龐大的外匯儲備縮水,而相對人民幣升值會加劇縮水程度。
㈧ 由近幾年的重大事件,分析出如今的貨幣匯率,並說出這樣的匯率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市場的影響及作用(要求原
08危機,美元流動性大跌,美元急升
幾個月後,美聯儲寬松政策出台,qe1,8000來個億,印鈔機大開,美元急挫,非美大漲。
09年末10年初,華爾街從希臘開始,高舉歐債危機,標普、穆迪等挨個歐豬下調信用等級,玩的歐元凄慘,美指大漲。歐元帶動非美大挫!
10年下半年,狂炒美聯儲qe2預期,6000來個億,美指大跌,中途在qe2出台後,有一個月時間的投機資本獲利回吐導致的美指上漲,然後二次資本繼續入場,美指繼續跌。非美繼續漲!
11年開始,因通脹歐洲加息預期,美指繼續跌,基本跌到今天還沒完呢。
關於日本地震,震後初始,預期日本重建需要大量日元流動性,日本國際資本將會迴流,日元繼續升值,g8產生憐憫同情,打算合力介入一下,日元目前止住升勢,正在修復中,對美元略有貶值。不過日後上帝知道日元會不會徹底止住升勢,因為國際資本、那些貪婪的華爾街膀子、猶太大鱷,從不會憐憫任何事情!
中國大通脹:人民幣盯死美元,美聯儲開動印鈔機玩世界,天朝開動印鈔機玩屁民,美元大通脹,人民幣大通脹,屁民血汗值個屁!
至於人民幣匯率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中國經濟目前來說是外向出口經濟,簡單來說:升-不利(出口)經濟,跌-有利(出口)經濟
㈨ 有人說匯率是把雙刃劍,請分析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答:
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貿易對中國經濟的作用佔比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匯率升值無疑會影響中國外貿出口企業的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出口的商品多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屬於低端商品,其利潤比較低。例如紡織品出口佔比20%,其市場近似於完全競爭市場,廠家基本在「臨界點」進行維持,一旦匯率稍有風吹草動,盈利可以瞬間變成虧損。
另一方面,匯率提升會降低我們國人的在外國消費的能力。我們購買外國商品,出國等會更加便宜,這是匯率帶來的好處。
總的來說,一國的經濟不應僅僅關注經濟增長,福利水平的提升才是根本。國際上有流行的說法是「美國不儲蓄,中國不消費」,我國長期有過高的儲蓄,包括過大的貿易順差,說的形象一點就相當於一個人明明有錢,卻把錢做了投資,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以期將來更有錢。但是一個人的終極目標不是擁有多少錢,而是花多少錢。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里提到,「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構成社會物質財富的基礎」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有錢」又是「有錢花」的基礎。所以就像經濟學面臨的諸多的兩難選擇一樣,匯率調整也是雙刃劍,人民幣升值會使外貿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另一方面國民購買外國商品會更加便宜。
現實的例子是:日本在上世紀的廣場協定中讓日元升值造成了其10多年的經濟衰退,是活生生的教訓。但是我們通常忽略的是,由於日幣升值促使日本成功的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使日本由原來的生產初級產品的國家逐步變成生產高科技產品的國家,人民的收入和福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總之,經濟學的基本思想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凡是有利必有弊。應該分開來看這個問題。但是整體來說,我國的低收入,收入不均的問題使現在升值顯得不合時宜,通俗來說就是:一個人在攢錢,當還沒有攢到一定程度時,不應該改變策略,變得喜歡享受。本質上,美國在逼中國「享受生活」,中國不幹,非要受苦,但這是必須的。
㈩ 用匯率的知識從利弊兩個方面分析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情況下
利: 購買國外商品、服務、出口旅遊、留學可以少花錢,有利於消費。
弊:出口的商品、服務、外國人到中國旅遊、留學等需要花費更多的錢,不利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