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匯率中購買力平價和浮動匯率有什麼關系
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利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B.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影響
購買力平價理論產生以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這使它成為現在最重要的匯率理論之一。
購買力平價理論具有很強的合理性。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可以決定兩國貨幣匯率,這實際上是從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這個層次上去分析匯率決定的。這抓住了匯率決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確的。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如果商品價值量既定,則兩國紙幣購買力的差異實際上代表了兩國貨幣所體現的價值量的差異。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就是兩國貨幣價值量之比。因而兩國貨幣兌換的匯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表現出來。
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不考慮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方法。
購買力平價把物價指數與匯率水平聯系起來,而且研究思路相對簡單明了,對指導投資有一定意義。
C. 為什麼匯率會偏離購買力平價,又是通過什麼方法使匯率重新均衡
1。因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基礎的錯誤: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但貨幣數量論與貨幣的基本職能是不想符合的。
2.把匯率的變動完全歸之於購買力的變化,忽視了其他因素。如國民收入、國際資本流動、生產成本、貿易條件、政治經濟局勢等對匯率變動的影響,也忽視了匯率變動對購買力的反作用
3.該理論在計算具體匯率時,存在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物價指數的選擇上,是以參加國際交換的貿易商品物價為指標,還是以國內全部商品的價格即一般物價為指標,很難確定。
D.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如何決定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各自在發行國的購買力決定的。
購買力平價說(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稱PPP理論,起源較早,後來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在《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書中加以系統闡述,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
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E. 結合購買力評價理論分析匯率的長期波動 急
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理論表明經過換算後的兩國匯率應該相等,比如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6,那麼一個物品在美國為1美元,在中國就為6人民幣,只有這樣才會平衡。兩國的價格給定後就能因此推出匯率,這宗決定匯率的方法是在長期內才成立的,因為匯率的短期波動還受到一個國家政治,利率等等的變動影響,短期內更適合用利率平價理論。
基於上面的規則,當一國物價上漲時由剛才的6變為12,比如中國物價上漲時,預期未來的匯率變動是匯率上升為12,本幣貶值,但這是基於長期的理論,所以短期不成立,正如現在人民幣對外匯率有升值的壓力和趨勢一樣。
F. 根據購買力評價理論,通脹時匯率應該上升的,可是中國目前的情況是匯率下降!
匯率構成是一個復雜機制,單一因素對匯率的影響只是理論分析,在現實中討論單一因素影響而要得到實證的結果是比較難的。按購買力平價,通脹時本國貨幣應該是貶值,而目前中國是升值,因為從貨幣流動平衡的角度,貿易/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FDI順差,經濟增長速度帶來的預期,比通脹對匯率的影響大的多。
G. 購買力平價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說按購買力平價匯率計算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會降低
購買力平價的基本思想是,通貨膨脹意味著國內物價上漲,而物價是一國貨幣價值在商品市場的體現,物價的上漲意味著該國貨幣代表的價值量下降。在國內外商品市場相互緊密聯系的情況下,通貨膨脹使該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出口減少,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相對下降,進口將增加,從而對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產生影響,導致該國匯率的下跌。因此,一國貨幣對內價值的下降必定導致其對外價值的下降。購買力平價理論是解釋這種機制的代表性學說。在國際間"一價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的假設下,國際間貿易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貿易壁壘,同一種商品在世界各地以同一種貨幣表示的價格是一樣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認為:「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實際上只有20%左右」,並不存在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的問題,也不存在利用外資過度的問題。王夢奎指出,不能從「進出口總額/GDP」公式簡單得出結論。實際上,用世界銀行通用的「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商品GDP」公式,再以購買力評價加以修正,修正後的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實際上只有20%左右,遠遠低於德、美、日等發達國家。
H. 請教外匯高手(注意,是高手),關於購買力平價和匯率的問題
前兩個,這是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購買力平價差距,由多方面問題影響造成的。首先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比美國低,其次,中國的通貨膨脹低於美國。
最後一個問題,你是在一個不相同的標准之下對比了同一產品,各國貨幣之間都存在購買力平價的差距,這個差距不是認為造成的,所以不存在由誰來補貼,換言之,你如果拿美元去美國買房子,那就不是這個價格了!
I. 購買力平價理論揭示了匯率變動的短期原因對嗎
不正確
購買力平價理論揭示了匯率變動的長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