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SWOT分析法怎麼畫SWOT圖表
所謂SWOT分析,即基於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並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
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對研究對象所處的情景進行全面、系統、准確的研究,從而根據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計劃以及對策等。
S (strengths)是優勢、W (weaknesses)是劣勢,O (opportunities)是機會、T (threats)是威脅。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
swot畫法如下:
(1)杠桿百分表模型擴展閱讀
分析方法
在適應性分析過程中,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應在確定內外部各種變數的基礎上,採用杠桿效應、抑制性、脆弱性和問題性四個基本概念進行這一模式的分析。
1、杠桿效應
杠桿效應產生於內部優勢與外部機會相互一致和適應時。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可以用自身內部優勢撬起外部機會,使機會與優勢充分結合發揮出來。然而,機會往往是稍瞬即逝的,因此企業必須敏銳地捕捉機會,把握時機,以尋求更大的發展。
2、抑制性
抑制性意味著妨礙、阻止、影響與控制。當環境提供的機會與企業內部資源優勢不相適合,或者不能相互重疊時,企業的優勢再大也將得不到發揮。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種資源,以促進內部資源劣勢向優勢方面轉化,從而迎合或適應外部機會。
3、脆弱性
脆弱性意味著優勢的程度或強度的降低、減少。當環境狀況對公司優勢構成威脅時,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出現優勢不優的脆弱局面。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必須克服威脅,以發揮優勢。
4、問題性
當企業內部劣勢與企業外部威脅相遇時,企業就面臨著嚴峻挑戰,如果處理不當,可能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SWOT分析模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SWOT
② 2010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對 我國人民幣匯率會產生什麼影響原因何在
[內容摘要]在對人民幣匯率機制現狀和問題做了闡述分析的基礎上,作者認為,人民幣匯率真正回歸到有管理的浮動是匯率調整的主導趨勢,並就人民幣匯率機制如何改革,如何確定匯率水平,如何逐步完善匯率機制市場化等問題提出了改革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匯率機制;浮動匯率:匯率目標區
當前,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是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就此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和分析,並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有關改革的政策措施。
一、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1996年12月1日人民幣實現了經常項目下可兌換,從此人民幣匯率機制的運行建立在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的基礎上,但匯率形成機制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強制結售匯制度,即除了少數外商投資企業外匯收入和少數經批准可保留的外匯收入外,其他多數中資企業仍需無條件地把外匯收入全部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二是中央銀行對各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匯周轉頭寸實行限額管理,也就是說,外匯指定銀行在辦理結售匯過程中,對於超過其規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必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拋出;反之,對於不足其規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該外匯指定銀行必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補足。這樣頻繁進行的「拋」或「補」,便形成了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並以此為基礎形成次日交易貨幣(美元、日幣、港幣)對人民幣交易的基礎匯率。
上述匯率機制的形成,雖然由市場供求來決定,但是從嚴格意義來說,它並未形成全面的外匯供求關系。這是因為:
1.雖然目前我國對經常項目的外匯支出基本上沒有限制,但是對資本項目仍實行較為嚴格的管理,這種外匯體制下的外匯市場上形成的外匯交易關系受到體制約束,不能充分、完全地反映市場真實的外匯供求關系。加之,在近幾年的實際運作過程中,由於出口貿易增長快,外貿出現大額的順差,同時外資大量流入,特別是在1996—1999年間,人民幣的利率水平高於美元的利率水平,造成結匯額大於售匯額,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表現為外匯持續供大於求,而同期限外匯需求則相對不足。在銀行外匯市場主體缺乏,市場內在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市場機制調節外匯供求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雖然中央銀行幾次調整了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售匯周轉外匯頭寸,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外匯供求關系,於是只能是中央銀行被動入市進行干預,充當外匯交易最後差額的承擔者,失去了外匯調控的主動權。
2.匯率變化缺乏彈性。1994年以來,除1997年外,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出現雙順差的局面。外匯市場上外匯長期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況,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不可避免,為此,人民幣匯率水平不是純粹由市場供求決定,在很大程序上,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從1995年到2001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5%,近三年多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只是在1美元兌8.27—8.30元人民幣之間波動,波動幅度和彈性區間極小,匯率基本上是釘住美元。因此,如何真正回歸到按多種貨幣不同加權所組合形成的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動而變動,以及主要根據市場供求來確定匯率,還需作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3.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資金不能自由流動以及金融工具的匱乏,都造成我國外匯市場仍是一個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場。因此,中央銀行的干預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對外匯的供求起到很大的調節作用。
二、對匯率機制改革的思考
要形成真正由市場外匯供求確定的匯率運行機制,必須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使外匯資金供求完全放開,這才能實現市場真正的供求關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實現了資本項目下人民幣的可兌換,也不能忽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和中央銀行的干預調控作用。
如何確定一國貨幣的匯率水平,保持一種「最佳」或「適當」的匯率水平,涉及到均衡匯率問題。也就是說,使匯率的變動與一個經濟內部和外部關系獲得一種協調、合理的關系,方能促進和達到內外平衡和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充分發揮人民幣匯率作為調節整個國民經濟的杠桿作用。為此,應進一步鼓勵和推動人民幣匯率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研究。國際價值論、購買力平價論,出口換匯成本、均衡匯率模型、匯率預警模型以及其他有關模型都值得研究和探討。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市場將全方位開放的框架下,應構建和完善市場機制——特別是人民幣匯率機制。世界貿易組織所倡導的基本原則是自由競爭原則、自由貿易原則、非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在這種原則下,我國經濟要全方位與國際接軌,適應和迎接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挑戰,就必須撤除資本國內外自由流動的障礙。這就要求做到國內外資金價格市場化,首先是利率的市場化,進而是匯率的市場化。也就是說,在逐步實現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下,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是人民幣與外幣的價值比較和自由兌換形成的市場均衡匯率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把國內外市場價格信號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確地反映出來,才能使中國經濟與實行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國際經濟融合,才能使國內價格體系逐步與國際市場價格體系真正接軌,才能使競爭機制在各個層面上反映出來。
三、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建議的評述
近年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成員國第四條款年度評估報告中,對於世界經濟增長顯著放緩背景下中國經濟的良好表現給予了肯定,並高度評價了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提出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建議。主要內容包括:(1)逐漸增加匯率彈性,以有助於中國加快融入世界經濟以及推進結構性改革;(2)歡迎最近更多地使用匯率波動區間,鼓勵將來更大范圍地使用有關區間,扦逐漸放寬波動空間;(3)在放寬匯率浮動區間的基礎上,改為釘住一籃子貨幣。
③ 高分關於加工中心
教我數控的老師就是年薪幾十萬,編程不能只學操作面板上的編程,還要學數控輔助編程類的軟體。例如topsolid CAD,我的老師就特會用這軟體,做個3D圖,就能自動算出所有數控機床的語言,語言種類上百種,我老師給NOKIA、三星、索尼做過很多次手機模
④ 博弈論的表格怎樣做
博弈論又被稱為對策論(Game Theory)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
博弈論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 博弈論考慮游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生物學家使用博弈理論來理解和預測進化論的某些結果。
博弈論已經成為經濟學的標准分析工具之一。在生物學、經濟學、國際關系、計算機科學、政治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
基本概念中包括局中人、行動、信息、策略、收益、均衡和結果等。其中局中人、策略和收益是最基本要素。局中人、行動和結果被統稱為博弈規則。
博弈分為:
(1)合作博弈——研究人們達成合作時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問題。
(2)非合作博弈——研究人們在利益相互影響的局勢中如何選決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選擇問題。
(3)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博弈:參與者對所有參與者的策略空間及策略組合下的支付有充分了解稱為完全信息;反之,則稱為不完全信息。
(4)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
靜態博弈:指參與者同時採取行動,或者盡管有先後順序,但後行動者不知道先行動者的策略。
動態博弈:指雙方的的行動有先後順序並且後行動者可以知道先行動者的策略。
例:囚徒困境
在博弈論中,含有占優戰略均衡的一個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給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該模型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警察與小偷的故事。假設有兩個小偷A和B聯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將兩人分別置於不同的兩個房間內進行審訊,對每一個犯罪嫌疑人,警方給出的政策是:如果兩個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贓物,於是證據確鑿,兩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個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個人沒有坦白而是抵賴,則以妨礙公務罪(因已有證據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減刑8年,立即釋放。如果兩人都抵賴,則警方因證據不足不能判兩人的偷竊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將兩人各判入獄1年。下表給出了這個博弈的支付矩陣。
對A來說,盡管他不知道B作何選擇,但他知道無論B選擇什麼,他選擇「坦白」總是最優的。顯然,根據對稱性,B也會選擇「坦白」,結果是兩人都被判刑8年。但是,倘若他們都選擇「抵賴」,每人只被判刑1年。在表2.2中的四種行動選擇組合中,(抵賴、抵賴)是帕累托最優,因為偏離這個行動選擇組合的任何其他行動選擇組合都至少會使一個人的境況變差。但是,「坦白」是任一犯罪嫌疑人的占優戰略,而(坦白,坦白)是一個占優戰略均衡,即納什均衡。不難看出,此處納什均衡與帕累托存在沖突。
單從數學角度講,這個理論是合理的,也就是選擇都坦白。但在這樣多維信息共同作用的社會學領域顯然是不合適的。正如中國古代將官員之間的行賄受賄稱為「陋規」而不是想方設法清查,這是因為社會體系給人行為的束縛作用迫使人的策發生改變。比如,從心理學角度講,選擇坦白的成本會更大,一方坦白害得另一方加罪,那麼事後的報復行為以及從而不會輕易在周圍知情人當中的「出賣」角色將會使他損失更多。而8年到10年間的增加比例會被淡化,人的尊嚴會使人產生復仇情緒,略打破「行規」。我們正處於大數據時代,向更接近事實的處理一件事就要盡可能多地掌握相關資料並合理加權分析,人的活動動影像動因復雜,所以囚徒困境只能作為簡化模型參考,具體決策還得具體分析。
⑤ 睿融的G·SSC要怎麼幫企業建立財稅模型
建立一個公司財務模型是進行貼現現金流分析估值的基礎。雖然這很基本,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專業人士都能掌握這個基本技能。有的財務不知道如何建立財務模型,無法平衡資產負債表。
一個完整的企業財務模型包括三張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這三張表相互聯系,互相影響,構成了對一個企業財務運營的完整模擬。通過對模型參數的調整,可以對企業的各種運營狀況進行研究,從而對現金流和估值有深入的分析。
建模准備
在建立模型前,首先要取得至少過去5年的財務數據,以便根據歷史數據設定對未來的假設。當然,不僅是數字,更要通讀過去5年的年報,尤其是財務報表附註部分,掌握數據後面的信息。
利潤表
建立財務模型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利潤表模型。利潤表與其它兩個表的聯系不是最為復雜,利潤表更多的是給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提供輸入,所以利潤表比較容易建立。為了建立利潤表,必須對影響利潤表的一系列因素進行假設。
在所有的假設中,銷售額增長率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為很多的其它參數的假設都是基於銷售額的一個比例而來。在做假設時,既要參考歷史數據,也要考慮公司未來的發展,可以說是沒有絕對的正確與否。
在利潤表上,有一個重要的質量監控指標,這就是運營杠桿。一般來講,一個公司的運營杠桿相對固定。如果預測未來公司的各項數字,發現運營杠桿與歷史相比有重大變化,這時候就要重新檢查各種假設,看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一般模型假設都沒有深入的固定成本與費用和可變成本與費用的分析,很容易把運營杠桿的效果就忽視了。
利潤表上另外一個重要的質量監控指標就是凈利潤增長率與ROE的關系。在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不變的情況下,ROE就是凈利增長的極限。如果凈利潤增長遠遠超過歷史平均ROE水平,那麼這個公司一定有重大的改變,比如增發或借貸這樣的資本結構變化,或者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如果沒有這些重大改變,肯定有一些假設是錯誤的。
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相對比較復雜,與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都有緊密的內在聯系。
現金流量表:
第一,資產負債表中現金部分是來自於現金流量表。第二,借款部分來自於現金流量表的籌資部分。第三,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與現金流量表的經營現金流和投資現金流都有關系。第四,股東權益也與現金流量表的籌資部分緊密相連。總之,資產負債表反映的是公司在某一個時間點的狀態,而現金流量表就是資產負債表變化的記錄。
利潤表:
利潤表的凈利潤會進入資產負債表的存留收益,增加股東權益。
剩下的很多項目就必須假設了。一般來講,都是根據歷史與經營按銷售額比例做假設。
資產負債表的一個重要質量監控指標就是現金轉換周期。一般來講,沒有重大改變,一個企業的現金轉換周期是比較穩定的。如果做出來的模型的現金轉換周期有大的改變,這就說明有的假設是不合適的,需要修改。
當然,整個模型是否有問題也要靠資產負債表來進行質量監控。如果模型建好後發現資產負債表不平衡,資產不等於負債加股東權益,那麼模型肯定有問題。
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裡面的經營現金流與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關系緊密。首先,凈利潤就來自於利潤表。其次,流動資金的變化是從資產負債表而來。最後,在經營現金流中需要做出對攤銷與折舊的假設。這就需要查詢公司歷史上的攤銷折舊占資產原值的比例,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合理的假設。
投資現金流最重要的是資本支出假設。這個數字大小對DCF估值影響重大。因為資本支出減少自由現金流。一般來講,一個公司維持運營需要的資本支出至少需要與攤銷折舊相似,如果公司快速增長,則資本支出要超過攤銷折舊。
籌資現金流最重要的是分紅比例。這就需要看歷史數據,然後做出合理的假設。
對於現金流量表,一個重要的質量控制指標就是杜邦分析中的資產周轉率。一個公司的資產周轉率會隨著公司的發展不斷變化。但是,一個行業內相似企業的資產周轉率是類似的。比如說物美的資產周轉率大約是沃爾瑪的60%左右。
如果做出來的物美模型的未來資產周轉率超過了沃爾瑪,那就要問一問到底是什麼讓物美比沃爾瑪更加高效。如果沒有神奇的因素出現,多半是銷售額增長假設過高,或者資本支出假設過低,或者攤銷折舊假設過高,或三者都有,讓資產周轉率變得不合理。
另外一個重要的質量控制指標就是杜邦分析中的財務杠桿。一般來講,一個企業的財務杠桿不能無限提高,否則就有倒閉的風險。如果模型算出來的未來財務杠桿顯著高於歷史平均水平,那麼一定要檢查相關的假設。
至此,我們就把三張報表聯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企業財務模型。這個模型是一個企業財務狀況的模擬。用這個模型,我們可以進行幾乎所有的估值。當然,如果有統計方面的強大背景,還可以把統計模型融入財務模型,用蒙特卡羅的方式對企業估值進行模擬。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模型有多完美,數據的質量永遠是第一位的。如果數據質量有問題,那麼不論模型有多好,永遠是垃圾輸入,垃圾輸出。
⑥ 財務報表分析的國內研究狀況和國外研究狀況是什麼啊急啊!!!!
1.國外研究現狀
財務報表產生的淵源要從復式記賬開始算起,而財務報表的分析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的財務報表分析主要是為銀行的信用分析服務的。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認識到財務報表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財務報表分析理論和技術進步很快,已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運用科學。世界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曾經說過:「對一家企業進行投資,我主要看這家企業的財務報表。」這是巴菲特站在投資者的立場闡明解讀財務報表的重要性。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教授Water B.Neigs認為:「財務分析的本質在於搜索與決策有關的財務信息並以分析與解釋的一種判斷過程」。美國紐約市大學的Leopld A.Bernstern 認為:「財務分析是一種判斷過程,旨在評估企業現在或者過去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其主要目的在於對未來的狀況和經營業績進行最佳預測。」
盡管企業的財務報告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在改進,並根據使用者日益增長的需要作了若干創新。但迄今為止,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局限性是不滿意的。有人對財務報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擔憂。早在1975年,英國ASSC(會計准則籌劃委員會)發表的「公司報告」和1991年英國ICAEW(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ICAC(國際會計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型」,就先後相當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點,1994年美國AICPA(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在「改進企業報告—面向報告用戶」中也指出現行財務報告的不足並提出改進意見。
企業財務環境的發展變化使得要求變革現有財務報告的呼聲越來越高,盡管這些呼聲多半來自會計學術界,但也有不少來自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改進財務會計報告的建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發表的《改進財務報告—面向用戶》(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Steven M. H.Wallman的《財務會計與報告的未來:彩色報告方法》;由索特的事項會計發展而來的事項式報告也成為未來財務報告的發展方向之一。
理論界對未來財務報告的種種預測,部分解決了傳統財務報告的缺陷和不足,對財務報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決解傳統財務會計報告存在和面臨的問題。
但是,盡管財務報告存在著種種不足,在經濟發展的快速推動下,以財務報告為基礎的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進步,21世紀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拓展傳統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二是對知識資本等無形資產的財務評價比重增加。
以上就是目前國外關於財務報告以及財務評價體系的發展和研究現狀的概要總結。目前財務分析評價體系尚處於研究發展之中,所以我們還不能說這個體系已將相當成熟完善,因為不斷出現財務管理的新問題和新需求正在不斷檢驗、修正和完善財務分析評價的理論以及方法。
2.國內研究現狀
迄今為止,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有百年歷史。在我國,財務分析思想出現較早,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財務分析一直是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一部分,並沒有獨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隨著改革進程不斷深入,企業自主權日益擴大,現代財務分析領域得以擴展,其方法論體系也逐漸得以確立和完善。本文運用文獻調查的研究方法,闡述了對財務報表分析的認知。
張麗珍,胡靜在《論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是根據統一規范編制的反映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附表和附註、文字說明等。
黃仁佳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新探》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就是通過一定的分析方法使報表中的會計數據、資金流轉、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經營情況和發展趨勢轉化成投資決策的依據,是了解上市公司表面情況的重要途徑」。它是運用會計報表數據對企業財務狀況和成果前景的一種評價。
韓陽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淺談》中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1)資產負債表分析。」對資產負債表的分析主要是運用資產負債表數據計算出的財務比率來進行分析,資產負債表比率主要包括流動性比率和財務杠桿比率。(2)利潤表分析。利潤表是按一定格式陳述和計算收益形成的會計報表,大部分利潤表比率是建立在共同百分比利潤表的基礎上的,如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銷售成本利率等;也有一些比率是利潤表兩個項目之間的比率,如所得稅對營業收益比率。(3)現金流量表分析。現金流量表是用來反映公司創造凈現金流量的能力。對現金流量表的分析,有助於報表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現金流入、流出的信息及變動的原因,預測未來期間的現金流量,評價上市公司的財務結構和償債能力,判斷上市公司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對現金收支進行調節的餘地,揭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與現金流量關系。
郭寧,沈劍飛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研究》中認為,「會計報表與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和投資價值分析四個方面」。償債能力分析是對企業償還各種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對企業獲得利潤的能力和利潤分配情況所做的分析,包括利潤的分析目標、構成分析和質量分析等。營運能力分析是對企業總資產或部分資產的使用率和周轉情況所做的分析,常用周轉率來衡量。短期投資者關心企業股利支付能力和股票市價,而長期投資者更關心企業的發展能力。
任晶波,楊俊田,隋穎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有兩種方法」。一是縱向分析,就是同一企業採用前後期對比的方式編制比較會計報表,即將企業連續幾年的會計報表數據並行排列在一起,設置「絕對金額增減」和「百分率增減」兩欄,以揭示各個會計項目在比較期內所發生的絕對金額和百分率的增減變化情況,從而確定企業的長期發展趨勢。二是財務報表橫向分析,橫向分析實際上是對不同企業的同一年度的會計報表中的相同項目進行比較分析。橫向分析也有個前提,那就是必須採用「可比性」形式編制財務報表,即將會計報表中的某一重要項目的數據作為100%,然後將會計報表中其他項目的余額都以這個重要項目的百分率的形式作縱向排列,從而揭示出會計報表中各個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相對意義。
程世特,曾慶國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王廣斌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原理與方法》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有四種。」一是靜態比較法。就是將各種財務數據轉化成以股為單位所代表的「量價」值進行分析比較。二是縱向分析法(比率分析)。就是分析同一會計年度報表中各項目之間的比率關系,從而揭示各個會計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中所佔的比重大小,它使在同一行業中規模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有了可比性。三是橫向分析法。就是在分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基礎上從空間、時間、行業的角度對財務指標進行互相對比的分析方法,通過橫向分析,可以掌握公司在本行業所處的地位、增長速度、競爭能力、是否具有發展潛力等。四是趨勢分析法。就是將同一公司連續多年的會計報表中的重要項目,如銷售收入、銷售成本、費用、稅前凈利、稅收凈利、主營業務收入、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等集中在一起用同比增加或減少的辦法進行計算分析,這樣就可直觀的反映出公司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以及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等項目在本年度的增減及每年的增減情況、變動幅度,據此可預測企業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未來變化趨勢。
陳宇寧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探討》中認為,「財務報表自身的缺陷表現在四方面」。(1)資產負債表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編制的,不代表現行成本和變現價值,數據信息滯後;(2)假定幣值不變,沒考慮通貨膨脹或物價水平的變動對財務報表的影響;(3)會計穩健性原則要求預計損失而不預計收益,有可能誇大費用少計收益和資產;(4)年度報告只提供短期信息而不能反映企業的長期發展趨勢。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存在一定的問題。
⑦ 求初中所有物理實驗的步驟 步驟原因 以及注意事項 具體點
初中物理實驗一覽表
實驗名稱 實驗項目分類 所用儀器和材料
演示 分組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 音叉(一個)、真空罩(一大套)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 耳朵模型、音叉
質量 ★ 學生天平
聲音的特性 ★ 杠桿、鋼尺
測量物體的密度 ★ 圓柱體組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演示器
平面鏡成像 ★ 平面鏡成像演示器
長度 ★ 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 玻璃磚、三棱鏡
牛頓第一定律 ★ 條形磁鐵、斜面小車及配件
二力平衡 ★ 小車、鉤碼
凸透鏡成像實驗 ★ 光具座(一套)、蠟燭
彈力,彈簧測力計,重力 ★ 平板測力計、彈簧
溫度計 ★ 體溫計、寒暑表、實驗室用溫度計
熔化和凝固 ★ 萘的熔化演示器凝固
摩擦力 ★ 摩擦力演示器
杠桿平衡條件 ★ 鉤碼、醋桿、鐵架台
簡單機械 ★ 滑輪組(一套)
沸騰 ★ 鐵架台、實驗室用溫度計
升華和凝華 ★ 碘升華凝華演示器
電荷 ★ 驗電器、橡膠棒、玻璃棒
壓強 ★ 壓力壓強演示器
液體壓強 ★ 液體壓強演示器
電流和電路 ★ 微小壓強計
串聯和並聯中電流規律 ★ 千電池開關、電流表、燈泡、導線
大氣壓強 ★ 托里拆利實驗演示器、馬德堡半球
浮力 ★ 彈簧稱、燒杯
家庭電路 ★ 電能表
也可以去這里看看。
http://www.wljy.cn/cms/data/html/doc/2004-05/07/26127/
還有我想說的是:物理不是化學,應該沒什麼原因,步驟也是很簡單
的,自己就可以去做。
⑧ 怎樣看公司財務報表
財務報表一般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以及附註。其中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是必須要准備的。分析的指標也是有很多種。每個表的分析指標,體現的經濟含義都不一樣。報表體現了經濟主體一段時間內的經營狀況,所以各個報表都有對應的分析公式及指標。
還有現金流量表。這個是反映企業現金流狀況的一個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表。這三張表互相關聯,互相影響。分析一個企業的報表,要結合三個表一起分析。
⑨ 財務成本報表
財務報表分析
1、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2、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保守速動比率=(現金+短期證券+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凈額)÷流動負債
3、營業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4、存貨周轉率(次數)=銷售成本÷平均存貨其中:平均存貨=(存貨年初數+存貨年末數)÷2
存貨周轉天數=360/存貨周轉率=(平均存貨×360)÷銷售成本
5、應收賬款周轉率(次)=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其中:銷售收入為扣除折扣與折讓後的凈額;應收賬款是未扣除壞賬准備的金額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360÷應收賬款周轉率=(平均應收賬款×360)÷銷售收入凈額
6、流動資產周轉率(次數)=銷售收入÷平均流動資產
7、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8、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也稱舉債經營比率)
9、產權比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100% (也稱債務股權比率)
10、有形凈值債務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無形資產凈值)] ×100%
11、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長期債務與營運資金比率=長期負債÷(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12、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100%
13、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100%
14、資產凈利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100%
15、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或年末凈資產)×100%
或=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16、權益乘數=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1÷(1-資產負債率)=1+產權比率
17、平均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數×發行在外的月份數)÷12
18、每股收益=凈利潤÷年末普通股份總數=(凈利潤-優先股利)÷(年末股份總數-年末優先股數)
19、市盈率(倍數)=普通股每市價÷每股收益
20、每股股利=股利總額÷年末普通股股份總數
21、股票獲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市價
22、市凈率=每股市價÷每股凈資產
23、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凈收益)×100%
股利保障倍數=股利支付率的倒數
24、留存盈利比率=(凈利潤-全部股利)÷凈利潤×100%
25、每股凈資產=年末股東權益(扣除優先股)÷年末普通股數(也稱每股賬面價值或每股權益)
26、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入÷本期到期的債務(指本期到期的長期債務與本期應付票據)
現金流動負債比=經營現金凈流入÷流動負債
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凈流入÷債務總額(計算公司最大的負債能力)
27、銷售現金比率=經營現金凈流入÷銷售額
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經營現金凈流入÷普通股數
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凈流入÷全部資產×100%
28、現金滿足投資比=近5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近5年資本支出、存貨增加、現金股利之和
現金股利保障倍數=每股營業現金凈流入÷每股現金股利
29、凈收益營運指數=經營凈收益÷凈收益=(凈收益-非經營收益)÷凈收益
現金營運指數=經營現金凈流量÷經營所得現金(經營所得現金=經營活動凈收益+非付現費用)
財務預測與計劃
30、外部融資額=(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新增銷售額-銷售凈利率×計劃銷售額×(1-股利支付率)
31、銷售增長率=新增額÷基期額或=(計劃額÷基期額)-1
32、新增銷售額=銷售增長率×基期銷售額
33、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銷售凈利率×[(1+增長率)÷增長率]×(1-股利支付率)
34、可持續增長率=股東權益增長率=股東權益本期增加額÷期初股東權益
=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權益期末總資產乘數
或=權益凈利率×收益留存率÷(1-權益凈利率×收益留存率)
財務估價
(P-現值 i-利率 I-利息 S-終值 n―時間 r―名義利率 m-每年復利次數)
35、復利終值復利現值
36、普通年金終值:或
37、年償債基金:或A=S(A/S,i,n)(36與37系數互為倒數)
38、普通年金現值:或 P=A(P/A,i,n)
39、投資回收額:或 A=P(A/P,i,n)(38與39系數互為倒數)
40、即付年金的終值:或 S=A[(S/A,i,n+1)-1]
41、即付年金的現值:或 P=A[(P/A,i,n-1)+1]
42、遞延年金現值: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
43、永續年金現值:
44、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換算:
45、債券價值:分期付息,到期還本:PV=利息年金現值+本金復利現值
純貼現債券價值PV=面值÷(1+必要報酬率)n (面值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按本利和支付)
平息債券PV=I/M×(P/A,i/M,M×N)+本金(P/S,i/M,M×N)(M為年付息次數,N為年數)
永久債券
46、債券到期收益率=或
(V-股票價值 P-市價 g-增長率 D-股利 R-預期報酬率 Rs-必要報酬率t-第幾年股利)
47、股票一般模式:零成長股票:固定成長:
48、總報酬率=股利收益率+資本利得收益率或
49、期望值:
50、方差:標准差:變異系數=標准差÷期望值
51、證券組合的預期報酬率=∑(某種證券預期報酬率×該種證券在全部金額中的比重)即:
m-證券種類 Aj-某證券在投資總額中的比例;-j種與k種證券報酬率的協方差
-j種與k種報酬率之間的預期相關系數 Q-某種證券的標准差
證券組合的標准差:
52、總期望報酬率=Q×風險組合期望報酬率+(1-Q)×無風險利率
總標准差=Q×風險組合的標准差
53、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① COV為協方差,其它同上
②直線回歸法
③直接計演算法
54、證券市場線:個股要求收益率
投資管理
55、貼現指標:凈現值=現金流入現值-現金流出現值
現值指數=現金流入現值÷現金流出現值
內含報酬率:每年流量相等時用「年金法」,不等時用「逐步測試法」
56、非貼現指標:回收期不等或分幾年投入=n+n年未回收額/n+1年現金流出量
會計收益率=(年均凈收益÷原始投資額)×100%
57、投資人要求的收益率(資本成本)=債務比重×利率×(1-所得稅)+所有者權益比重×權益成本
58、固定平均年成本=(原值+運行成本-殘值)/使用年限(不考慮時間價值)
或=(原值+運行成本現值之和-殘值現值)/年金現值系數(考慮時間價值)
59、營業現金流量=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所得稅(根據定義)=稅後凈利潤+折舊(根據年末營業成果)=(收入-付現成本)×(1-所得稅率)+折舊×稅率(根據所得稅對收入和折舊的影響)
60、調整現金流量法:(α-肯定當量)
61、風險調整折現率法:
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無風險報酬率+β×(市場平均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β—貝他系數)
項目要求的收益率=無風險報酬率+項目的β×(市場平均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
62、凈現值=實體現金流量/實體加權平均成本-原始投資
凈現值=股東現金流量/股東要求的收益率-股東投資
63、β權益=β資產×(1+負債/權益)β資產=β權益÷(1+負債/權益)
流動資金管理
64、現金返回線 H=3R-2L(上限=3×現金返回線-2×下限)
65、收益增加=銷量增加×單位邊際貢獻
66、應收賬款應計利息=日銷售額×平均收現期×變動成本率×資本成本
平均余額=日銷售額×平均收現期佔用資金=平均余額×變動成本率
67、折扣成本增加=(新銷售水平×新折扣率-舊銷售水平×舊折扣率)×享受折扣的顧客比例
68、訂貨成本=訂貨固定成本+年需要量/每次進貨量×訂貨變動成本
取得成本=訂貨成本+購置成本儲存成本=固定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每次進貨量/2
存貨總成本=取得成本+儲存成本+缺貨成本 TC=TCa+TCc+TCs
(K-每次訂貨成本D-總需量 Kc-單位儲存成本 N-訂貨次數U-單價 p-日送貨量 d-日耗用量)
69、經濟訂貨量
總成本 最佳訂貨次數 經濟訂貨量佔用資金最佳訂貨周期陸續進貨的經濟訂貨量總成本
經濟訂貨量佔用資金=70、再訂貨點(R)=交貨時間(L)×平均日需求量(d)+保險儲備(B) R=L×d+B(Ku-單位缺貨成本; S-一次訂貨缺貨量; N-年訂貨次數; Kc-單位存貨成本)
保險儲備總成本=缺貨成本+保險儲備成本=單位缺貨成本×缺貨量×年訂貨次數+保險儲備×單位存貨成本即:TC(S、B)=Ku × S × N + B × Kc
籌資管理
71、
72、實際利率(短期借款)=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率)或=利息/實際可用借款額
73、可轉換債券轉換比例=債券面值÷轉換價格
股利分配
74、發放股票股利後的每股收益(市價)=發放前每股收益(市價)÷(1+股票股利發放率)
資本成本和資本結構 通用模式:資本成本=資金佔用費/籌資金額×(1-籌集費率)
75、銀行借款成本:
(K1-銀行借款成本;I-年利息;L-籌資總額;T-所得稅稅率;R1-借款利率;F1-籌資費率)
考慮時間價值的稅前成本(K):(P-本金)稅後成本(K1):(K1)=K×(1-T)
76、債券成本:
(Kb-債券成本;I-年利息;T-所得稅率;Rb–債券利率;B-籌資額(按發行價格);Fb-籌資費率)
考慮時間價值的稅前成本(K):(P-面值)稅後成本(Kb)(Kb)=K×(1-T)
77、留存收益成本:
第一種方法:股利增長模型:
第二種方法: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第三種方法:風險溢價法:(Kb-債務成本;RPc -風險溢價)
78、普通股成本:(式中:D1—第1年股利;P0—市價;g—年增長率)
優先股成本=年股息率/(1-籌資費率)
79、籌資突破點=可用某一特定成本籌集到的資金額÷該種資金在資本結構中所佔的比重
80、加權平均資金成本:(Kw為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j為第j種資金占總資金的比重;Kj為第j種資金的成本 )
81、籌資突破點=可用某一特定成本籌集到的某種資金額/該種資金所佔比重
82、(p-單價 V-單位變動成本 F-總固定成本 S-銷售額 VC-總變動成本 Q-銷售量 N-普通股數)經營杠桿:公式一:公式二: 財務杠桿:或(D—優先股息;T—所得稅率)
總杠桿:DTL=DOL×DFL 或
83、(EPS-每股收益; SF-償債基金;D-優先股息;VEPS-每股自由收益)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或:每股自由收益無差別點:
當EBIT大於無差別點時,負債籌資有利;當EBIT小於無差別點時,普通股籌資有利。
84、市場總價值(V)=股票價值(S)+債券價值(B)假設 B=債券面值,則:
S=(EBIT-I)(1-T)/Ks Ks—權益資本成本(按資本資產模型計算) Kb—稅前債務成本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或=∑(個別資本成本×個別資本佔全部資本的比重)
並購與控制
85、目標企業價值=估價收益指標×標准市盈率(市盈率模型法)
資本收益率=息稅前利潤/(長期負債+股東權益)
每股股票內在價值=每股股利現值+股票出售預期價格現值(股息收益貼現模式)
86、經營性現金流量=營業收入-營業成本費用(付現性質)-所得稅=息稅前利潤+折舊-所得稅
企業自由現金流量=息稅前利潤+折舊-所得稅-資本性支出-營運資本凈增加
自由現金流量(CFt)=稅後利潤-新增銷售額×(固定資本增長率+營運資本增長率)
87、(V-目標企業終值;WACC-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目標企業貼現率);FCFt-目標企業自由現金流量)
零增長模型:穩定增長模型:是指(K+1)年的自由現金流量
88、q比率法:q=股票市值/對應的資產重置成本股票價值=q×資產重置成本(q—市凈率)
89、並購價值=目標公司凈資產賬面價值×(1+調整系數)×擬收購的股份比例
或=目標每股凈資產×(1+調整系數)×擬收購的股份數量
90、並購企業每股收益(市價)=並購後每股收益(市價)×股票:)率
並購後每股收益=並購後凈收益/並購後股本總數
=並購後凈收益/(並購企業股數+目標企業股數×股票:)率)
91、並購收益=並購後公司價值-並購前各公司價值之和 S=Vab-(Va+Vb)
並購完成成本=並購價+並購費用=Pb+F
並購溢價=並購價-目標公司價值 P=Pb-Vb
並購凈收益=並購收益-並購溢價-並購費用 NS=S-P-F
或 NS=並購後公司價值-並購公司價值-並購價-並購費用 NS=Vab-Va- P-F
目標企業的價值=估價收益指標×標准市盈率(收益法的市盈率模型)
重整與清算
92、資金安全率=資產變現率-資產負債率=(資產變現值-負債額)/資產賬面總額
經營安全率=安全邊際率=(現有或預計銷售額-保本額)/現有或預計銷售額
判別函數值
X1-(營運資金/資產總額)×100;X2-(留存收益/資產總額)×100;X3-(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100;X4-(普通股和優先股市場價值總額/負債賬面價值總額)×100;X5-銷售收入/資產總額
成本計算
93、通用公式:間接費用分配率=待分配的間接費用÷分配標准合計
某產品應分配的間接費用=間接費用分配率×某產品的分配標准
材料分配率=材料實際總消耗量(或實際成本)÷各種產品材料定額銷量(或定額成本)之和
人工分配率=生產工人工資總額÷各產品實用工時之和
製造費用分配率=製造費用總額÷各產品實用(定額、機器)工時之和
輔助生產單位成本=輔助費用總額÷對外提供的產品或勞務總量
各受益車間、產品、部門應分配的費用=輔助生產的單位成本×耗用量
94、(約當產量法)
在產品約當產量=在產品數量×完工程度 產成品成本=單位成本×產成品產量
單位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生產費用)÷(產成品產量+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
月末在產品成本=單位成本×在產品約當產量
95、(按定額成本計算)
月末在產品成本=在產品數量×在產品定額單位成本
產成品總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費用)-月末在產品成本
產成品單位成本=產成品總成本÷產成品產量
96、(定額比例法)
在產品應分配的材料(工資)成本=在產品定額材料(工資)成本×材料(工資)分配率
完工產品應分配的材料(工資)成本=完工產品定額材料(工資)成本×材料(工資)分配率
97、成本—數量—利潤分析
98、基本方程式:
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或
=邊際貢獻-固定成本=銷售收入×邊際貢獻率-固定成本=安全邊際×邊際貢獻率
99、邊際貢獻方程式:
利潤=銷量×單位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利潤=銷售收入×邊際貢獻率-固定成本
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單位邊際貢獻×銷量
單位邊際貢獻=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變動成本率+邊際貢獻率=1
盈虧點作業率+安全邊際率=1
資金安全率+資產負債率=資產變現率
100、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各產品邊際貢獻之和/各產品銷售收入之和×100%
或=∑(各產品邊際貢獻率×各產品占總銷售額的比重)
101、盈虧點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銷售量÷正常銷售量(或銷售額)
102、安全邊際=正常銷售額-盈虧臨界點銷售額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正常銷售額(或實際訂貨額)×100%
銷售利潤率=安全邊際率×邊際貢獻率(利潤=安全邊際×邊際貢獻率)
103、敏感系數=目標值(利潤)變動百分比÷參量值變動百分比
如:銷量敏感系數=利潤變動百分比÷銷量變動百分比銷量敏感系數,也就是營業杠桿系數)
成本控制
104、變動成本差異分析的通用模式
差異=價差+量差 價差=實際用量×(實際價格-標准價格)
量差=(實際用量-標准用量)×標准價格
105、直接材料成本差異=材料價格差異+材料數量差異
材料價格差異=實際數量×(實際價格-標准價格)
材料數量差異=(實際數量-標准數量)×標准價格
105、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工資率差異+人工效率差異
工資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標准工資率)
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工資率
106、變動製造費用差異=變動製造費用耗費差異+變動製造費用效率差異
變動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分配率-標准分配率)
變動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製造費用預算總額/直接人工標准總工時
費用標准成本=直接人工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107、固定製造費用成本
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預算數÷產能標准工時
二因素分析法:
固定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固定製造費用預算數
固定製造費用能量差異=預算數-標准成本=(生產能量-實際產量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三因素分析法:
固定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固定製造費用預算數
=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生產能量
固定製造費用閑置能量差異=固定製造費用預算-實際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產能標准工時-實際工時)×標准分配率
固定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產量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業績評價
108、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 可控邊際貢獻=邊際貢獻-可控固定成本
部門邊際貢獻=收入-變動成本-可控固定成本-不可控固定成本
部門稅前利潤=部門邊際貢獻-管理費用
109、投資報酬率=部門邊際貢獻÷該部門所擁有的資產額
剩餘收益=部門邊際貢獻-部門資產×資金成本率=部門資產×(投資報酬率-資金成本率)
110、營業現金流量=年現金收入-支出
現金回收率=營業現金流量÷平均總資產 剩餘現金流量=經營現金流入-部門資產×資金成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