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浮動匯率制度對經濟的有利影響是什麼
浮動匯率制度是指匯率完全由市場的供求決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預的匯率制度。鑒於各國對浮動匯率的管理方式和寬松程度不一樣,該制度又有諸多分類。按政府是否干預,可以分為自由浮動和管理浮動。按浮動形式,可分為單獨浮動和聯合浮動。按被盯住的貨幣不同,可分為盯住單一貨幣浮動以及盯住合成貨幣。
⒈防止外匯儲備太量流失。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貨幣當局沒有義務維持貨幣的固定比價。當本幣匯率下跌時,不必動用外匯儲備去購進被拋售的本幣,這樣可以避免這個國家外匯儲備的大量流失。
⒉節省國際儲備。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隨著外匯供求的漲落而自動達到平衡,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支配,減少干預行動,國家需要的外匯儲備的需求量自然可以減少。這就有助於節省國際儲備,使更多的外匯能用於本國的經濟建設。
3.自動調節國際收支。
根據市場供求,匯率不斷調整,可以使一國的國際收支自動達到均衡,從而免除長期不平衡的嚴重後果。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本國通貨就會開始貶值,這種情況對出口有回將同時分布在盈餘國和赤字國身上。
4.有利於國內經濟政策的獨立性。
浮動匯率制度使各國可以獨立地實行自己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匯率政策。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各國政府為了維持匯率的上下限,必須盡力保持其外部的平衡。如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往往採取緊縮性政策措施,減少進口和國內開支,使生產下降,失業增加。這樣國內經濟有時還要服從於國外的平衡。在浮動匯率制度下,通過匯率杠桿對國際收支進行自動調節,在一國發生暫時性或周期性失衡時,一定時期內的匯率波動不會立即影響國內的貨幣流通,一國政府不必急於使用破壞國內經濟平衡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調節國際收支。
5.使經濟周期和通貨膨脹的國際傳遞減少到最小限度。
貿易上有密切聯系的國家間容易通過固定匯率傳播經濟周期或通貨膨脹。1971年至1972年發生的國際性的通貨膨脹,就是同固定匯率制密切相關的。在浮動匯率制度下,若一國國內物價普遍上升,通貨膨脹嚴重,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對外貨幣匯率下浮,該國出口商品的本幣價格上漲便會被匯率下浮抵消,出口商品折成外幣的價格因而變化不大,從而貿易夥伴國就少受國外物價上漲壓力。但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各國不得不經受相同的通貨膨脹。
⒍已緩解國際游資的沖擊。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由於要維持貨幣的固定比價,會使匯率與貨幣幣值嚴重背離,各種國際游資竟相追逐可以用來保值或用來謀求匯率變動利潤的硬貨幣,這會導致國際游資的大規模單方面轉移。在浮動匯率制下,匯率因國際收支、幣值的變動等頻繁調整,不會使幣值與匯率嚴重背離,某些硬通貨受到巨大沖擊的可能性減少。在浮動匯率制下,資本外流會使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貶值。這種貶值又會使該國的生產者更容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利於國內經濟政策的獨立性。
B. 現在為什麼不實行固定匯率制浮動匯率制有什麼好處嗎
我國現在名義上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dfloat),但實際上實行的是"管理著的固定匯率制度"(Managedfix),固定匯率制度為進出口和外資投資活動規避了匯率風險,大大簡化了這其中要考慮的各種不確定性,是進出口商和外資投資者夢寐以求的一種安排。
同時由於我國實行嚴格的外債管理制度,我們的固定匯率並沒有導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許多國家因舉外債過多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我國出口和吸引外資仍在高速增長,對我國經濟發展拉動很大。我國的金融盡管存在很多問題,但至少沒有受到來自外部世界的沖擊。我們現在的匯率制度和水平也不是維持不下去。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我國各類金融機構內在激勵和風險控制機制嚴重缺失,若實行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金融機構還不知要衍生出多少承擔不起的匯率風險。監管當局又如何應付得了不可避免的外匯市場的過度投機,各種違規資金肯定都會大量湧入匯市,人民幣匯率會上竄下跳,極不穩定,必將給外貿和外資投資平添巨大的風險。
目前大多數國家都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絕對的固定匯率制和絕對的浮動匯率制都是不存在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均有利有弊,各國根據自身的實際的經濟情況選擇實行偏固定或偏浮動的匯率制度。
C. 美國實行什麼匯率制度不是自由浮動匯率制是什麼
美國的匯率制度(american exchange rate system/American Exchange Rate Regime)
美國的匯率制度是二戰後由固定匯率制度逐漸演變成浮動匯率制度。美國憑借其經濟實力,建立了黃金一美元本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使美元成為世界貨幣。
1971年8月15日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後,國際貨幣本位就變為純粹的美元本位,各國對維持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採取了積極的合作態度,這是因為:沒有其他替代辦法;美元仍能兌換其他通貨,即它具有「市場可兌換性」;由於在有N個國家通貨的世界裡,只有N-l種匯率,而美國一直願意承擔第N 個國家的被動角色,其他國家則傾向將其貨幣低估。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臨時委員會1976年1月在牙買加召開會議,通過了以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主張的自由選擇匯率制度的「牙買加協定」。實際上,該體系是當時的一種權宜之計,但浮動匯率使美元有貶值權利;通過黃金非貨幣化,使美國賴掉其所欠外債;而SDR一直不能成為主要儲備資產,國際貨幣制度出現事實上的美元本位。
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下降和美元的貶值,1995年美國開始實行強勢美元政策,美國聯合日本、法國等七國集團成員國央行,聯手干預外匯市場,拉抬美元,奠定了強勢美元的基礎,並將該政策維持至今。在追求強勢美元的七年裡,美國獲得了極大的益處,外國人大量持有美元或以美元計價的資產,致使美國的資本市場實力雄厚,流動性更強。
因此,從美國的匯率制度可以看出:美國的匯率制度隨著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的環境而變化;美國的匯率政策以及經濟力量是支持其現行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強有力的保證。
D. 浮動匯率制度可以有哪幾種形式
1、按照政府對匯率是否干預,分為自由浮動匯率和管理浮動匯率
自由浮動匯率是指政府對外匯市場不加任何干預 ,
完全聽任外匯市場供求力量的對比自發地決定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匯率。這種浮動也稱清潔浮動。
管理浮動匯率是指政府對外匯市場進行公開或不公開的干預以影響外匯供求關系 , 使匯率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變動。這種浮動也稱骯臟浮動。
2、按照匯率的浮動方式,可分為單獨浮動、聯合浮動、釘住浮動和聯系匯率制單獨浮動是指一國貨幣不與任何國家貨幣發生固定聯系
, 其匯率根據外匯市場供求變化而自動調整。如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和少數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採取單獨浮動。
聯合浮動又稱共同浮動 , 是指國家集團在成員國之間實行固定匯率 ,
同時對非成員國貨幣採取共同浮動的方法。如在歐元推出之前歐洲貨幣體系成員國實行聯合浮動。
釘住浮動匯率制度是指一國貨幣與外幣保持固定比價關系 ,
隨外幣的浮動而浮動。依據釘住貨幣種類不同 ,分為釘住單一貨幣和釘住合成貨幣兩種。釘住單一貨幣浮動是一些國家由於歷史上的原因 ,
對外經濟往來主要集中於某一發達國家、或主要使用某種外幣,這些國家使本幣匯率釘住該國貨幣變動。釘住合成貨幣是指一些國家為了擺脫本幣受某一種貨幣支配的狀況 ,
將本幣與一籃子貨幣掛鉤。一籃子貨幣或是復合貨幣單位、或是以貿易額為權數計算出來的貨幣籃子(籃子貨幣是由與該國經濟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的貨幣組成的)。
聯系匯率是特殊釘住匯率制 , 最典型的是港元聯系匯率制。
E. 浮動匯率下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
浮動匯率下的貨幣政策很可能失去獨立性:
「根據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的貨幣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時實現,只能擇其二。但如果據此得出,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就可既實現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貨幣政策,顯然片面延展了蒙代爾的理論,國內似乎就在往這方面努力的。如果實現浮動匯率(包括有限制的浮動),很可能是資本自由流動可以適度實現,而獨立貨幣政策徹底喪失,弱國貨幣一定會處於強國貨幣的操控之下。央行的貨幣調控政策失靈,財政部、央行、發改委等又各敲各的鑼,相互掣肘。從股市就可看出來,證監會希望股市穩定,周小川的緊縮貨幣政策卻不讓股市翻身,有人罵周小川,其實國內貨幣調控政策所基於的理論就是強國發明的,現在人家要對付你,你還在用這一套,顯然處處挨打,回收流動性已從主動操作進入被動操作的地步,貨幣政策正在喪失獨立性。周小川退出央行的可能性越來越清晰,今年10月份大的人事調整和新調控政策的出台看來不可避免,但願是亡羊補牢。
股市、房市可能會成為中國一代中產階級的噩夢。美國債務重組在加速,從雷曼開始,債務湮滅也在加速,全球資本市場還應該有一個強力向下修正的過程。」
以上是筆者於9月14日在天涯經濟論壇的一個貼子,9月15日,央行便有了大動作,但卻提前來了。那麼是否說明央行意識貨幣政策獨立性問題呢?我想認識到了也未必能做到,我想此次調控政策的重大轉向也有不得已而為止的成分。
首先,經過一年半多的貨幣緊縮政策,其負面效應越演越烈,而通脹並沒有實質性改善,近期CPI指數的回落是很有問題的,其中日用品漲幅仍達10%就很能說明問題,如果以此指導貨幣政策恐怕會南轅北轍。但大量實體經濟的倒閉很可能撼動本國經濟基礎,再不放鬆已說不過去,其實也是對錯誤調控的一次修正。
其次,美國次貸危機深不見底,兩房危機和雷曼破產已意味著全球經濟進入金融海嘯期,就在雷曼破產、全球資本市場極度恐慌之機,下調兩率對於穩定國內資本市場有一定作用,否則,周二的股市可能直奔跌停板。
第三,從美元走勢看來,美元已走出月線級別的強勢,先歐元,後是馬克、英鎊,各國央行都已宣告國內經濟衰退的方式力挺美元,的確美元大到不能倒,現在臨到人民幣,因為人民幣已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根據開放式利率理論,利率下調必將影響人民幣匯率進入拐點,從而有利於穩固美元走勢,各國央行其實已被美元這個「大到不能倒」的怪物所挾持。
但央行貨幣調控政策真的能有效並力挽狂瀾嗎?從其選擇的時機,筆者認為上述三個原因中第三個原因可能是這次貨幣調控政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並不如許多經濟學家所歡呼的央行在挽回貨幣政策獨立性,其效應有待觀察。按理說,只要信貸放鬆新的一輪牛市應該能夠啟動,但我們有大小非問題,有一種觀點是大小非並非本輪熊市的根本力量,根本力量是銀根緊縮,大小非只不過是加重了股市下跌的動能,因此即使真有新的一輪牛市啟動那也是慢牛。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美國次貸,這可能觸發百年一遇的債務大湮滅,全球資本市場必然會有大動盪,中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大小非、次貸危機是憑空生出的兩只「黑天鵝」,A股市場的大環境從未遭遇過這兩個問題,其後更深層次一個大環境,就是我們的實行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如果我們的外匯管制沒有想像中有效,根據開放式利率理論,那麼降息會觸發人民幣進入了一個拐點,熱錢會加速流出,資本市場會有向下修整的壓力,央行政策效應往往滯後於國際資本的流動性效應。進言之,作為美元債權國,我們積累了大量美元資產,本幣貶值就意味著這些資產升值,國內消費和投資支出相應增加,但問題是我們的所謂美元資產很大一大部分套牢在美債裡面,而美國的情形眾所周知了,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隨時會觸發,黃金與美元、石油的關聯度分別為80%,最近油價大跌,而黃金卻有沖高的跡象,是否正預示著這一點呢。
F. 美元國際鑄幣稅能否持續
——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思考之二吳志峰
當今維系美元本位(進而維系國際鑄幣稅)的兩個支柱是美國跨國公司的全球地位與發達的美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只要危機過後美國跨國公司(即美國經濟力量)仍然強健、美國金融市場仍能吸引趨利而短視的各國儲備資產,這兩大支柱就會非常堅固。
這次金融危機大大傷了美國的元氣,美國人曾經傲慢地宣稱的「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的美元地位在動搖。那麼,美元國際鑄幣稅還能維持嗎? 在美元貨幣霸權語境中,鑄幣稅是個核心概念。鑄幣稅原指金屬貨幣制度下鑄幣成本與其在流通中的幣值之差,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鑄幣稅用來指貨幣當局依靠貨幣壟斷權用紙制貨幣向居民換取實際經濟資源,由於發行紙幣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因此,鑄幣稅幾乎相當於基礎貨幣的發行額。當一種貨幣成為國際貨幣以後,鑄幣稅就演化為國際鑄幣稅,正是憑借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美國人才可以發行紙幣來購買外國商品和服務,可以低息運用外國中央銀行的儲備資產,即使境外貨幣資本迴流國內形成通貨膨脹和經濟泡沫,美國也可以通過輸出貨幣資本轉嫁經濟泡沫,這正是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所看到的景況。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實行的是黃金-美元本位,但黃金-美元本位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這就是所謂的「特里芬兩難」:即當美國國際收支順差時不能滿足世界經濟對儲備貨幣的需求,而當美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雖然滿足了這種對儲備貨幣的需求,但是隨著外流美元的增多,其他國家對美國美元兌換黃金的信心越來越不足,美元的黃金可兌換性受到嚴重削弱。 因此,在黃金-美元本位制下,美元國際鑄幣稅的可持續性本應以美國可兌換黃金儲量為限。二戰後美國經濟空前膨脹,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占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59%,對外投資急劇增長,是最大的債權國。所以憑美國當時的實力,足夠保持各國對美元的信心並獲取國際鑄幣稅的。但是,20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隨著德國和日本貿易順差的積累,他們持有的美元儲備越來越多,美元兌換黃金的可能性終於在1971年終結。 然而,美國通過「黃金非貨幣化、浮動匯率長期化」,成功將世界美元本位維持至今,從而也就延續了美元國際鑄幣稅的收取。自1976年牙買加協議以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度被廢除,各國通過浮動匯率制度來維系貨幣自主權與國際收支之間的平衡,但美元仍然維持了國際計價、支付和儲備貨幣的地位,並取代黃金成為各國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資產。世界進入事實上的美元本位制。 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元雖免除了兌換黃金的義務,但儲備貨幣的「特里芬難題」並未消失,不過是形式有所變化罷了。即一方面世界需要美元提供支付功能,這意味著美國必須長期保持貿易逆差;但另一方面,美國若長期不消減貿易赤字,又會使儲備國對美元信心下降,從而使得美元貶值。因此美元國際鑄幣稅的維系仍然需要支撐力量。 筆者認為,當今維系美元本位(進而維系國際鑄幣稅)的兩個支柱是美國跨國公司的全球地位與發達的美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而這兩大支柱目前顯然非常堅固。 近30多年來,國際經濟的一個重要現象是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崛起,這些經濟體的顯著特徵是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通過貿易順差積累了大量美元儲備。然而躲在新興市場經濟體後面的力量則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這些跨國公司在組織全球的生產、貿易和投資活動,它們將簡單製造等低端環節放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以充分利用其廉價的勞工、土地和能源等生產要素,而將設計、營銷和物流系統等高端環節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進而獲得巨額利潤。因而,新興市場經濟體巨額的貿易順差下掩蓋的是美國跨國公司掌握全球資源的事實,出口導向所積累的高額外匯儲備,實質上不過是跨國公司本幣資源的美元化身,真正掌握主動權的還是美國跨國公司,當他們的資金還留在新興經濟體時表現為這些國家的美元儲備,當他們想流回美國時就表現為這些國家兌換美元的義務。 當儲備國持有的美元儲備越來越多時,總得為這些金融資產尋找去路。美國深知,一旦這些美元儲備用來購買美國的實物資產、跨國公司股權時,美國的經濟安全就岌岌可危了。因此,當中海油希望購買優尼科石油公司時,美國國會立馬否了,更別說要收購他們的金融機構了。美國想到的方法是創造便利的金融市場,創造高收益的金融產品,為儲備國的外匯資產提供理想的交易場所,金融衍生品、資產證券化以及各個無所不能的銀行機構就是這個市場的要件,它們吸引著各國巨額的貿易美元和石油美元流連美國市場,並從中收取巨額的費用。這就好比農民工辛勤勞作賺了點銀子,終究被城市的花花世界所吸引而傾囊消費,最後兩手空空回到農村一樣。美國金融市場要的,也是這個效果。 不曾料到聰明反被聰明誤。美國金融創新的過程使市場關系錯綜復雜,糾纏不清,加之美聯儲長期堅持「監管越少越好」,自由繁衍的金融市場本身衍生出毒瘤,導致債務鏈條斷裂,信心塌陷,進而引發時下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然而在筆者看來,金融危機來勢洶洶,卻未必能動搖美元本位。因為各國經濟早已被美國劫持,如果此時動搖貨幣體系,只會玉石俱焚,因此全球務必聯手,先救急而後慮改革。一旦危機過後,美國仍會全力堅持美元本位。只要危機過後美國跨國公司(即美國經濟力量)仍然強健、美國金融市場仍能吸引趨利而短視的各國儲備資產,只要儲備國仍以美元為主要資產,將美國金融市場作為主要的投資場所,美元本位的地位就無比堅固,美元國際鑄幣稅也就能持續。(作者系國家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師、金融學博士)
G. 浮動匯率制度的實施起始於什麼時候
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並讓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浮動匯率制度的實施起始於什麼時候
H. 浮動匯率制度為什麼可以防止國際游資對國家貨幣的沖擊
其實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都不能有效防止國際游資對國家貨幣的沖擊。只有外匯管制可以形成防火牆阻止游資的攻擊。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游資攻擊一個國家的貨幣往往是因為國家經濟等方面與匯率不相稱,進而通過大規模資金的進出,最終造成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制度,往往大幅度貶值,經濟推後若干年。
浮動匯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不留下游資供給的機會。
I. 浮動匯率,制度是哪一年,誕生的.
浮動匯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是固定匯率的對稱。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而自由漲跌,貨幣當局不進行干涉的匯率。在浮動匯率下,金平價已失去實際意義,官方匯率也只起某種參考作用。就浮動形式而言,如果政府對匯率波動不加干預,完全聽任供求關系決定匯率,稱為自由浮動或清潔浮動。但是,各國政府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或出於某種政治及經濟目的,要使匯率上升或下降,都或多或少地對匯率的波動採取干預措施。這種浮動匯率在國際上通稱為管理浮動或骯臟浮動。1973年固定匯率制瓦解後,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
J. 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制度下 減稅對一個效果開放經濟的匯率和產出的影響
我國減稅對於匯率的影響,對人民幣而言是降低了匯率。對於經濟的開放效果貿易額越大,當然損失就越大,這是理論計算。但是,就產品的價格而言,中國的產品相對於美國產品,資本價格不能夠准確體現相互產品的實際價格。在許多意義上,除了貿易資本共贏之外,中國產品的勞動價值含量要遠低於美國產品的勞動價值含量,也就是說生產一個節能燈泡中國花人民幣1元,美國要花最少2元的人民幣。這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效果。這個產出的匯率效果資本主義國家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從貿易的實際意義上,都利於中國的開放經濟。中國還是吃小虧而沾大便宜。這一點,美國人無法理解。西方經濟學家們怎樣算也算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