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各國的匯率應該是多少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關於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桑頓在1802年提出,其後成為李嘉圖的古典經濟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最後由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G·Cassel , 1866~1945)加以發展和充實 ,並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一書中作了詳細論述。這一理論的要點是:人們所以願意買進外幣,是由於這種貨幣在該國對商品和勞務擁有購買力。而本國貨幣則對本國的商品和勞務具有購買力。因此,兩國貨幣的匯率取決於兩種貨幣在這兩國的購買力之比。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名義匯率將等於原先的匯率乘以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雖然可能出現背離這個新的名義匯率的情況,但匯率的變動趨勢始終是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因此,必須把用上述方式計算出來的匯率,看作是兩種貨幣之間新的平價。這一平價即購買力平價。這一理論看到了紙幣的購買力同紙幣所代表的價值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系,並進而認為通貨膨脹的變化影響了匯率的變化。但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忽視了物價和匯率之間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關系。
B. 購買力平價預測匯率變動的步驟
你好,我建議你在網路文庫搜索《人民幣匯率購買力平價多變數Johansen協整檢驗》這篇文章,如果你下載積分不夠的話,我可以下載後發到你的郵箱。
該文章分析了購買力平價的不同變數形式,應該對你有所幫助。
目前購買力平價理論還是一個有爭議的理論,能否對匯率變動做出合理的預測還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因此僅供參考,呵呵。
C. 匯率與購買力平價在計算人均GDP中的差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逐年計算以美元統一表示的世界各國的人均GDP。各國的GDP是以各國的本幣統計的,因而有個換算為美元的問題。換算採用兩種方法:一是按匯率折算是按購買力折算。兩者的差異極大。圖2-3(a)、圖2-3(b)是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14年的統計所繪制的兩張圖
從圖2-3(a)可以看出,對於低收入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明顯高於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而對於高收入國家,這兩種計算方法的結果差異不大,甚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在有些國家還偏低。圖2-3(b)是以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
基準看兩者的差異。其走勢也十分明顯:收入越低,差異越大。其中,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與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之比是:
US$13 224.002:US$7 571.543=1.7465:1
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是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的1.7465倍。
假設我們以人民幣為統一計量標准,那就會是相反的情景:對於高收入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明顯低於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而對於低收人國家,這兩種計算方法的結果則較為接近。至於以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基準看兩者的差異,必然是收入越高,兩種計算方法的差異越大這樣的統計顯示,當國與國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以及價格體系大體相仿時,用購買力平價可以較為接近地說明匯率的狀況;而當國與國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以及價格體系差異較大時,要用購買力平價來說明匯率的走勢則較為困難。
【來自黃達『金融學』,供mindmaster調用】
D. 以購買力平價確定的人民幣匯率是多少
舉個例子吧,一瓶可口可樂,在中國賣2.5元。在美國賣0.5美元。那麼兩國的匯率就是2.5\0.5
E. 請教外匯高手(注意,是高手),關於購買力平價和匯率的問題
前兩個,這是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購買力平價差距,由多方面問題影響造成的。首先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比美國低,其次,中國的通貨膨脹低於美國。
最後一個問題,你是在一個不相同的標准之下對比了同一產品,各國貨幣之間都存在購買力平價的差距,這個差距不是認為造成的,所以不存在由誰來補貼,換言之,你如果拿美元去美國買房子,那就不是這個價格了!
F. 購買力平價下的人民幣對美元市場匯率
我認為應該是寫錯了。
12應該是1:2
18應該是1:8
16.8應該是1:6.8
即實際上在美國1美元能買到的東西在中國不是用6.8元去買,而是2元就能買,商品價格遠遠低於美國。
只有這么解釋才能解釋通。
G. 按照購買力平價,人民幣對美元的合理匯率是多少
既然是購買力平價,那就沒有官方統計數據,哪有最新資料呢?
比較合理的位置應該是1比4左右吧
H.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如何決定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各自在發行國的購買力決定的。
購買力平價說(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稱PPP理論,起源較早,後來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在《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書中加以系統闡述,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
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