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港元聯系匯率什麼意思哦 具體點
聯系匯率是與港幣的發行機制高度一致的。香港沒有中央銀行,是世界上由商業銀行發行鈔票的少數地區之一。而港幣則是以外匯基金為發行機制的。外匯基金是香港外匯儲備的唯一場所,因此是港幣發行的准備金。發鈔銀行在發行鈔票時,必須以百分之百的外匯資產向外匯基金交納保證,換取無息的「負債證明書」,以作為發行鈔票的依據。換取負債證明書的資產,先後是白銀、銀元、英鎊、美元和港幣,實行聯系匯率制度後,則再次規定必須以美元換取。在香港歷史上,無論以何種資產換取負債證明書,都必須是十足的,這是港幣發行機制的一大特點,實行聯系匯率制則依然沿襲。
聯系匯率制度規定,匯豐、渣打和中銀三家發鈔銀行增發港幣時,須按7.8港元等於1美元的匯價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匯基金換取發鈔負債證明書,而回籠港幣時,發鈔銀行可將港幣的負債證明書交回外匯基金換取等值的美元。這一機制又被引入了同業現鈔市場,即當其他持牌銀行向發鈔銀行取得港幣現鈔時,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發鈔銀行進行兌換,而其他持牌銀行把港元現鈔存入發鈔銀行時,發鈔銀行也要以等值的美元付給它們。這兩個聯系方式對港幣的幣值和匯率起到了重要的穩定作用,這是聯系匯率制的另一特點。
但是,在香港的公開外匯市場上,港幣的匯率卻是自由浮動的,即無論在銀行同業之間的港幣存款交易(批發市場),還是在銀行與公眾間的現鈔或存款往來(零售市場),港幣匯率都是由市場的供求狀況來決定的,實行市場匯率。聯系匯率與市場匯率、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並存,是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最重要的機理。一方面,政府通過對發鈔銀行的匯率控制,維持著整個港幣體系對美元匯率的穩定聯系;另一方面,通過銀行與公眾的市場行為和套利活動,使市場匯率一定程度地反映現實資金供求狀況。聯系匯率令市場匯率在1:7.8的水平上做上下窄幅波動,並自動趨近之,不需要人為去直接干預;市場匯率則充分利用市場套利活動,通過短期利率的波動,反映同業市場情況,為港幣供應量的收縮與放大提供真實依據。
聯系匯率真正成為香港金融管理制度的基礎,是在經歷了一些金融危機和1987年股災之後的事情。主要是香港金融管理當局為完善這一匯率機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創造有效的管理環境,如與匯豐銀行的新會計安排,發展香港式的貼現窗,建立流動資金調節機制,開辟政府債券市場,推出即時結算措施等;此外,還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使短期利率受控於美息的變動范圍,以保障港元兌美元的穩定。而對於聯系匯率制最有力的一種調節機制,還在於由歷史形成的,約束范圍廣泛的和具有壟斷性質的「利率協議」,其中還包括了舉世罕見的「負利率」規則,它通過調整銀行的存、貸利率,達到收緊或放鬆銀根,控制貨幣供應量的目的,因此至今仍然是維護聯系匯率制度的一項政策手段。
2. 既然港幣跟美元聯系匯率,那麼發行港幣的意義是什麼,與直接用美元結算有什麼差別
作為理財師對於你問題,其實解答起來還是很簡單的,因為聯系匯率並不是經濟統一,更不是貨幣統一,只是兩個經濟體的一種貨幣相互匯率的穩定,所以港幣和美元是不同的貨幣,經濟發展也不統一,經濟類型更加不一樣,只是貨幣之間的穩定性,相互達成一種平衡,所以美元和港幣在本質上是不同的,香港和美國聯系匯率有好處,也有不好的地方,下面我給您說明一下:
第一、港幣和美元作為聯系匯率,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香港金融城市的地位,使美元在香港的兌換更加的容易,這樣可以吸引其他地區的不同貨幣,來香港進行不同的業務。
第二、港幣和美元聯系匯率以後,港幣的地位被提高,這樣在貨幣穩定方面有一定的好處,可以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經濟中,得到最大的美元儲備形式。
第三、但是缺陷也同樣的明顯,如果有某種強大的外來沖擊,比如美國金融危機的時候,港幣的信用體系受到很大的打擊,這時候會使公眾信心動搖,從而有相當比例的港幣存款要擠兌美元的話,香港就有發生信用危機的客觀性了。
第四、香港的貨幣靈活性很低,制約政府的經濟調控手段,因為聯系匯率制度使香港貨幣當局喪失自我的調節性,匯率幾乎無法根據政府政策作出調整,這樣調整經濟的靈活性就幾乎失去了,所以香港近幾年的經濟出現下滑。
第五、最近幾年的香港經濟的緊縮,已經明顯的影響匯率的穩定,特別是經濟作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對港幣有很大的沖擊,正常來說港幣利率高有利於穩定港幣,但是目前的香港經濟已經無法支撐高匯率,更談不上港幣當美元使用了。
綜合上面的情況,大家不能看出,經濟穩定的一個平衡時期,聯系匯率對港幣和美元,有一個匯率穩定的作用,提高港幣的兌換程度,但是這並不是說港幣可以和美元一樣,只是匯率穩定而已,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港幣就會出現縮水,這時候美元依舊是美元。
3. 香港的聯系匯率制是怎麼套利的,並怎麼利用套利穩定聯系匯率制的!
恰恰搞反了!聯系匯率制度是被對沖基金利用匯率的不靈活進行套利。
聯系匯率制度下,一般如果跌倒最低價,此時賣港元的人多量大。港府雖然可以用美元托市,但市面的港幣貨幣量大減,導致其它資產價格大跌。我們可以視為匯率沒跌透,所以資產補跌。97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索羅斯等就用這種方式攻擊相關的聯匯制度。當時先被攻擊的泰國等國家,由於美元不夠用,沒有中國這個大後方,沒頂住,匯率制度都因此改了。
如果匯價漲停,也往往會有大事,邏輯反過來看就可以了。
4. 如松:港幣聯系匯率為什麼被做空
按照現在實時匯率:1港幣=0.8725人民幣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5. 關於香港聯系匯率制
港元與其他貨幣掛勾的制度其實由來已久,自民國至1935年12月行銀本位制與中國銀元保持在穩定水平,港元於1935年12月至1972年6月期間,曾經與英鎊掛勾,1935年12月至1967年11月間,1英鎊可兌16港元,1967年11月至1972年6月,1英鎊則可兌14.55港元。1972年7月至1974年11月,則與美元掛勾,之後曾自由浮動。
1980年代初,香港出現前途問題,加上香港股市出現股災,市民對港元信心出現動搖,港元不斷貶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聯系匯率制度,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
聯系匯率制度依賴香港龐大的外匯儲備支持。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港元曾受到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資者大手買賣而造成匯價大幅波動,其後香港金融管理局決定投放資金穩定匯價,令7.8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才可繼續維持。
香港是一個城市而非國家,經濟自由度高,屬開放性經濟體系,聯系匯率有助穩定香港經濟,減低外國經濟及匯率上的波動對香港做成的沖擊,亦可減低與香港從事貿易及外國投資者在香港投資的匯率風險;由於香港的原材料、食品與消費品等,大部分依賴入口,聯系匯率亦可穩定香港的物價。但聯系匯率令香港需要跟隨美國調整利率,經濟體系因而較被動,未能發揮以利率調節經濟與通貨膨脹/收縮的作用。
6.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產生原因
聯系匯率是與港幣的發行機制高度一致的。香港沒有中央銀行,是世界上由商業銀行發行鈔票的少數地區之一。而港幣則是以外匯基金為發行機制的。外匯基金是香港外匯儲備的唯一場所,因此是港幣發行的准備金。發鈔銀行在發行鈔票時,必須以百分之百的外匯資產向外匯基金交納保證,換取無息的「負債證明書」,以作為發行鈔票的依據。換取負債證明書的資產,先後是白銀、銀元、英鎊、美元和港幣,實行聯系匯率制度後,則再次規定必須以美元換取。在香港歷史上,無論以何種資產換取負債證明書,都必須是十足的,這是港幣發行機制的一大特點,實行聯系匯率制則依然沿襲。
聯系匯率制度規定,匯豐、渣打和中銀三家發鈔銀行增發港幣時,須按7.8港元等於1美元的匯價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匯基金換取發鈔負債證明書,而回籠港幣時,發鈔銀行可將港幣的負債證明書交回外匯基金換取等值的美元。這一機制又被引入了同業現鈔市場,即當其他持牌銀行向發鈔銀行取得港幣現鈔時,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發鈔銀行進行兌換,而其他持牌銀行把港元現鈔存入發鈔銀行時,發鈔銀行也要以等值的美元付給它們。這兩個聯系方式對港幣的幣值和匯率起到了重要的穩定作用,這是聯系匯率制的另一特點。
但是,在香港的公開外匯市場上,港幣的匯率卻是自由浮動的,即無論在銀行同業之間的港幣存款交易(批發市場),還是在銀行與公眾間的現鈔或存款往來(零售市場),港幣匯率都是由市場的供求狀況來決定的,實行市場匯率。聯系匯率與市場匯率、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並存,是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最重要的機理。
一方面,政府通過對發鈔銀行的匯率控制,維持著整個港幣體系對美元匯率的穩定聯系;另一方面,通過銀行與公眾的市場行為和套利活動,使市場匯率一定程度地反映現實資金供求狀況。聯系匯率令市場匯率在1:7.8的水平上做上下窄幅波動,並自動趨近之,不需要人為去直接干預;市場匯率則充分利用市場套利活動,通過短期利率的波動,反映同業市場情況,為港幣供應量的收縮與放大提供真實依據。
聯系匯率真正成為香港金融管理制度的基礎,是在經歷了一些金融危機和1987 年股災之後的事情。主要是香港金融管理當局為完善這一匯率機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創造有效的管理環境,如與匯豐銀行的新會計安排,發展香港式的貼現窗,建立流動資金調節機制,開辟政府債券市場,推出即時結算措施等;此外,還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使短期利率受控於美息的變動范圍,以保障港元兌美元的穩定。而對於聯系匯率制最有力的一種調節機制,還在於由歷史形成的,約束范圍廣泛的和具有壟斷性質的「利率協議」,其中還包括了舉世罕見的「負利率」規則,它通過調整銀行的存、貸利率,達到收緊或放鬆銀根,控制貨幣供應量的目的,因此至今仍然是維護聯系匯率制度的一項政策手段。
歷史
港元與其他貨幣掛勾的制度其實由來已久。港元於1935年12月至1972年6月期間,曾經與英鎊掛勾,1935年12月至1967年11月間,1英鎊可兌16港元,1967年11月至1972年6月,1英鎊則可兌14.55港元。1972年7月至1974年11月,則與美元掛勾,之後曾自由浮動。
1980年代初,香港出現前途問題,加上香港股市出現股災,市民對港元信心出現動搖,港元不斷貶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聯系匯率制度,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
聯系匯率制度依賴香港龐大的外匯儲備支持。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港元曾受到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資者大手買賣而造成匯價大幅波動,其後香港金融管理局決定投放資金穩定匯價,令7.8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才可繼續維持。
利弊
香港是一個城市而非國家,經濟自由度高,屬開放性經濟體系,聯系匯率有助穩定香港經濟,減低外國經濟及匯率上的波動對香港做成的沖擊,亦可減低與香港從事貿易及外國投資者在香港投資的匯率風險;由於香港的原材料、食品與消費品等,大部分依賴入口,聯系匯率亦可穩定香港的物價。但聯系匯率令香港需要跟隨美國調整利率,未能發揮以利率調節經濟與通貨膨脹/收縮的作用
7. 什麼是香港聯系匯率
聯系匯率是與港幣的發行機制高度一致的。香港沒有中央銀行,是世界上由商業銀行發行鈔票的少數地區之一。而港幣則是以外匯基金為發行機制的。外匯基金是香港外匯儲備的唯一場所,因此是港幣發行的准備金。發鈔銀行在發行鈔票時,必須以百分之百的外匯資產向外匯基金交納保證,換取無息的「負債證明書」,以作為發行鈔票的依據。換取負債證明書的資產,先後是白銀、銀元、英鎊、美元和港幣,實行聯系匯率制度後,則再次規定必須以美元換取。在香港歷史上,無論以何種資產換取負債證明書,都必須是十足的,這是港幣發行機制的一大特點,實行聯系匯率制則依然沿襲。
8. 既然港幣與美元實行聯系匯率制度,為什麼港幣對美元匯率會有變化
在香港的公開外匯市場上,港幣的匯率卻是自由浮動的,即無論在銀行同業之間的港版幣存款交易(批發市權場),還是在銀行與公眾間的現鈔或存款往來(零售市場),港幣匯率都是由市場的供求狀況來決定的,實行市場匯率。聯系匯率與市場匯率、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並存,是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最重要的機理。
聯系匯率制度是一種貨幣發行局制度。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的規定,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須得到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聯系匯率制度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首要貨幣政策目標,在聯系匯率制度的架構內,通過穩健的外匯基金管理、貨幣操作及其他適當的措施,維持匯率穩定。 聯系匯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龐大的官方儲備、穩健可靠的銀行體系、審慎的理財哲學,以及靈活的經濟結構。
9. 港元聯系匯率制度屬於固定匯率制類型,還是浮動匯率制類型為什麼
嚴格來說是固定的
因為金管局規定,發鈔銀行(匯豐、中銀和渣打)要發行港幣,就必須用美元跟金管局換,匯率是1:7.8,也就是在金管局存1美元,可以發行7.8元的港幣,其他銀行不能直接跟金管局換,但是呢,可以跟三大行換,也就是間接跟金管局換了
還規定了,如果匯率到7.85或者7.75的強方保證,金管局必須拋售美元或者港幣,來維持聯系匯率制度
在這么小的浮動內,我不認為可以劃定為浮動匯率制度
10. 港幣與美圓聯系匯率是什麼意思
可以這樣說,實行聯匯制就是在貨幣政策上使香港經濟與美元經濟聯系更為緊密,在亞洲的香港和遠在太平洋的夏威夷一樣地接受、實行美聯儲的利率政策。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經驗表明,香港不適合採用浮動匯率制,而聯匯制則非常適合香港的經濟特點。事實上,正是由於浮動匯率制行不通,香港才轉向聯系匯率制的;而聯系匯率制也很好地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拯救香港於危難之間。所以,對於聯系匯率制,目前大多不是討論其存廢問題,而是在肯定聯系匯率制的前提下,對其某些環節提出改進建議。對此,香港理論界提出了數家改進方案 ,其中討論較多的方案有兩個。
第一個方案是香港科技大學七位教授提出的建立美元流動資金機制的方案。其要點如下: 商業銀行可以外匯基金票據作抵押,從金管局借入為期一周、三個月、六個月及一年的美元,到期還款時可以連本帶利還美元或港幣(按1:7.8匯率)。
在現行制度下,當炒家在外匯市場進攻港幣時,港幣供應就會變得緊張,港幣同業拆借利率(Hibor)急升,影響正常經濟運作。引入美元流動資金機制後,當港幣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高企時,由於市場利益驅動,商業銀行就會先向金管局籌借美元,而後在港幣外匯市場上賣美元買港幣,然後將港幣拆借給銀行同業,緩解港幣需求,從而使同業拆息回落。
銀行目前之所以不願賣美元買港幣,是因為,萬一聯匯制崩潰,港幣大幅貶值成真,手中大量持有港幣就會招致巨額損失。所以,為穩妥起見,銀行寧可放棄套利機會。引入此機制後,商業銀行向金管局籌借美元時,可獲得金管局授予的認沽期權,借款既可以美元還款,也可按固定匯率以港幣還款,所以,商業銀行此時不必懼怕港幣貶值,可以放膽進行市場操作,從而穩定港幣匯價。
科大的教授們認為,這個方案從整體上不會使港幣供給量增加,也無須動用金管局的美元儲備,金管局只是一個中間人。具體地說,炒家若要借入78億港幣,銀行可以先向金管局借入10億美元,有此10億美元作抵押,銀行便可以多印78億港幣借給炒家,拆借市場利率平穩。金管局的10億美元從何而來?在歐洲美元市場上以市場利率借入。炒家借到港幣後,要求港幣兌換成美元。金融體系新增10億美元,有備無患。炒家勢必無機可乘。最後,由於債項期滿,炒家須要償還港幣,又得將手中美元兌換成港幣,償還銀行。如此這般,銀行就換回美元,接著又收回炒家償還的港幣。這個方案中,金管局與銀行只是中間人,金管局鼓勵銀行自國際市場借入美元套取港幣,從而「協助」炒家作國際市場借貸,「活躍」香港的相關市場。這個機制可以及時解決港幣資金流動不足拆息高企的問題。本地同業拆息因此緊貼國際市場上的美元利率,變得較為穩定,香港不用再為捍衛聯系匯率制而承受高息之苦,而炒家再攻擊港幣匯價時,已無法令利率飆升,也就無法在遠期港幣匯率及期貨市場獲利,相反,還要支付有關的手續費及借款利息。
科大的教授們稱以上方案為「乾坤大挪移」(金庸語),意思是把炒家的壓力轉移到別處(國際市場)。此方案還有一個後手,即港幣美元化。金管局要向公眾表示,在萬不得以時,寧可用外匯儲備將港幣全部收回,實現港幣美元化,也不放棄聯系匯率,從而實現真正的乾坤大挪移。
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先生認為,科大幾位教授的方案行不通。銀行通過金管局借入廉價美元,然後賣出美元買入港幣,再向同業市場上提供港幣;如果炒家美元力量雄厚,就會繼續購得廉價港幣,加倍進攻港幣匯率。金管局的美元儲備總是有限的,所能籌借的歐洲美元也總是有限的 。所以,最終的問題還是信心問題。
第二個方案是由浸會大學教授曾澍基提出的現代貨幣局制度的方案。這一方案又稱AEL方案(AEL是阿根廷、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簡稱)。
現代貨幣局制度的基本框架如下:成立貨幣局,按照百分之百的儲備來發鈔和贖鈔,商業銀行須在貨幣局開設准備金帳戶。貨幣局保障按固定匯率自由兌換商業銀行在貨幣局的准備金。也就是說,貨幣局保障對基礎貨幣的自由兌換(流通中現金加商業銀行在貨幣局的准備金)。這樣港幣與美元之間的套利活動可以直接在貨幣局(央行)和商業銀行之間進行,不需要搬運貨幣現鈔。假如聯系匯率為1美元等於7.8港幣。甲銀行背離此匯率,使用新匯率為1:8,這時乙銀行可以賣一百萬美元給甲銀行,得800萬港幣,然後將這800萬港幣存入貨幣局,得到102.6萬美元(按1:7.8)。這樣,乙銀行立即得到2.6萬美元的利潤,而所有這些交易能夠在20秒鍾內完成,不需要搬運現鈔。因此,在新制度下,銀行沒有背離聯系匯率的動機。目前,香港金管局對此方案有正面評價(非官方)。
曾教授的現代貨幣局方案的關鍵是套利活動不用搬運現鈔,從而節約套利的交易成本,加快銀行對市場匯率波動的反應速度。雖然香港目前的聯系匯率制度不是真正的貨幣局,但非常接近現代貨幣局制度,所以,曾教授的方案對香港現行的聯系匯率制度的改進是很有限的。
應該指出的是,在此方案下,銀行在央行的5%儲備金,對小型銀行而言,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儲備金並不生息,只是變相增稅,增加銀行經營成本,削弱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優勢。
另外,現代貨幣局雖然能夠形成鐵板一塊的聯系匯率(這一點已被阿根廷、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的經驗證明),但這個固定匯率實現100%的壓力轉移,給經濟的其他方面造成很大的負擔。所以,現代貨幣局並不能保證經濟不衰退,或者失業率不會上升。它的作用就象解洪閘,只是把外界對聯系匯率的沖擊轉移到經濟的其他領域。事實上,阿,愛,立三國現在都不好過。
說聯系匯率近期必須堅持不等於說要永遠堅持。在固定匯率的條件下,以調整價格水平的方式完成經濟調整,成本很高,也很痛苦。也許,最理想的狀況是:在這場金融危機過後,在將來的一個悶熱的星期五下班之後(或者在一個大年初二),大家放假的時候,金管局突然宣布改聯系匯率為浮動匯率。
四、在堅持聯系匯率制度的前提下調整香港經濟
香港的經濟必須調整,香港不再是購物者的天堂,香港變得太昂貴了。1983-1996年,香港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7.79%,美國只有平均3.55%,而港幣與美元的匯率一直沒變。這樣港幣實際升值幅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