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匯率和經濟危機有關系嗎
當一個國家經濟危機來臨時,本國的貨幣匯率會急劇下降。人名幣增值與經濟危機沒有關系,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作為工業生產大國的中國扛住了金融海嘯的侵襲,政府保住了人民幣不貶值,而其它國家諸如韓國,20世紀初就存在資本泡沫的韓國,受不起全球金融危機的瓜葛,直至全韓國金融危機大爆發,資本泡沫破裂了。隨即韓元大幅度下降。總的來說,經濟危機並不是讓人民幣升值了,而是人民幣保持不變,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匯率下降,所以我們看上去人民幣是增值的,這是其一。其二人民幣增值與美國幕後操縱有著直接關系,美國希望人民幣大幅增值,讓中國市場物價膨脹,從而遏制中國的經濟跳躍。目前中國國內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這與人民幣升值有分不開的聯系,也與幕後黑手美國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② 一般經歷過經濟危機 一個國家的貨幣貶值情況
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經濟崩潰時,伴隨著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貨幣不斷貶值。
市場上的錢越來越多,資源越來越少,普通人拿到錢的時候,已經物資匱乏價格高漲了。經濟崩潰,物價飛漲,貨幣貶值,大部分企業經營難以為繼,股市暴跌就很正常。
惡性的通貨膨脹是一種不能控制的通貨膨脹,在物價急速上漲的情況下,使得貨幣很快失去價值。這種惡性的通脹一般是需求遠遠大於供應。
中國出現經濟危機,人民幣兌美元會發生貶值,國內生產水平跟不上,進口也跟不上,貨幣供給遠遠大於市場上的實物。
通貨膨脹會造成老百姓實質性的購買力下降,那麼同時國家的實際收入也會減少,其一是稅收體制,主要體現在稅收的計算和納付上的滯後。
(2)經濟危機後匯率變化擴展閱讀:
貨幣貶值對國內的影響:
貨幣貶值首先會提高貿易商品的國內價格,並通過貿易商品與非貿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也會提高,物價水平的提高將意味著實際貨幣余額的下降。
從而導致對名義貨幣余額需求的增加,在貨幣供應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必然會通過出售商品和金融資產來滿足增加的名義貨幣需求,從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但是,本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效應只有在貨幣供應縮減或保持不變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否則。
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沖抵了由本幣貶值引起的名義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國際收支將得不到改善甚至會更加惡化。
③ 高分!!經濟危機和匯率變動的分析,高手幫忙~~~
次貸危機已經發展成金融危機了...因為次貸危機的出現會打擊到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擔憂 ..所以把手上的錢 拿到別的國家去投資..如中國等..還有一個美元貶值的問題很多人都忘記了.因為美國錢印多了...他一直在不停的印鈔票
匯率這個東西很奇怪的....不是美元升值就對全世界所有貨幣升值的.他可以對幾個升值幾個不升值 幾個升值多幾個升值少....匯率的變化是取決與供求關系的.當然外匯儲備也很重要.美國對我們的需求多(買我們的商品多)相比之下我們需求美國的東西卻少。貿易順差.自然我們貨幣對美元升值..可我們不一定對別的國家貨幣升值... 也是供求關系在裡面的意義..你的商品越吸引人..買的人越多自然 對應的貨幣就值錢..
還有一樓的美元走強RMB也走強是不對的2005前是.現在RMB已經是有限制的浮動匯率了 不是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了..
貨幣升值有利於進口 留學(本國貨幣值錢了同等的貨幣卻可以換到比原來多的外國貨幣) 投資外國經濟項目等....貶值有利於出口.和國家的發展等
你所補充的問題.其實是1樓說法有問題....他意思是全世界經濟都不好.大家看都不行所以把錢都投到美國那去吧...所以美元升值..說的確實沒錯...可事實不是這個樣子...比美國情況好的國家多呢.現在美國還沒真正走出危機呢...
④ 每次金融危機與美元的關系
國際金融危機因美元長期失控加劇金融市場的風險演變而來的。
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存在幾種類型:主要是商業風險、政治風險和外匯風險。
商業風險,事實上是日常商務活動中一般的信用風險。包括償債能力、違約和拒絕付款。然而,競爭才是最主要的風險,需要持續有效的管理和營銷才能在競爭中立足。國際市場的一個獨特的風險是金融調節方面的風險。這種風險產生於有關貨物質量、合同條款及貨款的不兌現方面引起的爭執。例如,有一個公司將幾百噸脫水土豆運給德國一名批發商,這名德國批發商經過檢驗認為這些土豆的味道和質地不合標准。對於出口商這方來說可以降低價格,另尋買主或將土豆運回國內,這樣一來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政治風險與戰爭、革命、貨幣的不可兌換性、土地徵用、驅逐出境、進口許可的限制或取消有關。政治風險是所有商務活動都要考慮的環境因素。防範政治風險的最好辦法是通過信息管理系統有效的決策程序。有時政治風險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商家必須心中有數或者放棄某些市場的交易。
匯率不穩定也必然會產生不利影響。但多年來,大多數公司都能採取預防性措施將這種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世界主要貨幣的浮動匯率制,迫使所有關商家尤為關注匯率的波動,並意識到需要調整金融計劃來作補償。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前,主要貨幣的貶值並不常見,而且通常可以預測得到的,但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的波動是很常見的。
世界經濟總量54萬3千億美元,美國佔有13萬8千億美元,佔有率近1/4。美國高度市場化的體制下,將金融風險轉嫁到全世界而形成國際金融危機。德國一位重要的銀行家說,美元是「我們這個時代討論最多的一種經濟現象」。他又補充說:「……美元匯率是當今世界經濟中最為重要的結算單位」。因為美元作為一種世界貨幣,其價值會對眾多國家造成影響。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擁有數額巨大的美元儲備量。世界貿易的一半以上過去以美元來定價,美元匯率的變動總是會使某些人得利而另一些人受損。因此,應該在世界更強有力地監控美元的價值。
美元匯率一直以來都是波動不定、難以預測,是美國政府失控的結果。幾年以前,美元大幅度貶值,這使美國人很難購買外國產品和服務。進口商品價格的提高,導致了美國國內同類商品的價格的上漲,而使通貨膨脹更加惡化。以美元為結算單位來進行交易的外商及擁有美元儲備的國外機構或個人因此而大受影響。在美國用外幣借款的人發現,還債時必須付出比借款時更多的錢。因為下跌的美元只能購進較少的外幣。金融危機,美國在世界面前丟失了臉面。
如果美元急劇升值,情況正好相反。美國的出口商不能在國外進行銷售,因為外國人必須付出更多的貨幣來換取美元。美國人會去購買相對比較便宜的進口商品,而美國的製造商就會抱怨他們的商品無法同進口商品競爭。失業現象也常歸咎於美元「價值過高」。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窮的國家,如果背負了美元債務,發現要還清債務和利息實在是難上加難。因為他們必須付出更多的本國貨幣來兌換美元。也就是說,花同樣的錢,在不同時期所購買的東西多少是不同的。
固定匯率制在過去不起多大的作用。貨幣價值取決於市場狀況。一個國家的貨幣兌換率的下降,意味著該國進口過多,沒有能力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這還會導致高度通貨膨脹,使商品的價格越來越高,同時使該國負擔越來越多的債務,從而使其他國家對於該國能否保持穩定推動了信心。
要解決匯率穩定,不但需要先行解決上述這些問題,如結束浮動匯率制,恢復相對固定匯率制,考慮恢復貨幣黃金本位制度。
在金融危機縱深發展漫延時期,國際政府需要協同、共克時艱,加強監督和調控貨幣市場。同時各國設法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優化經濟發展模式,國際社會逐步廢除美元壟斷金融硬通貨獨大格局,認同推行經濟大國多貨幣結算流通,為扭轉金融危機、甚或經濟危機作出不懈的奮斗和貢獻。
⑤ 如何利用利率匯率變動對外轉嫁經濟危機
希望能幫到你。。。。但是請給分啊。。。
匯率變動無非升值或者貶值,先來說說貶值:
本幣貶值是常用手段,意圖降低本國商品的價格以擴大貿易量。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產品的價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本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推動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的增長。舉例子就是原來1000人民幣買進口coach,現在人民幣貶值,要花1500才能買到coach,估計你就不買了,進口需求減少;原來1美金可以買中國一個雞蛋,現在變成0.5美金可以買一個,那他就多買一個,因此出口需求增加。
當然了,還有另外一種原因就是國家一般都有外債,比如中國買了美國很多債券,這些債務美國到期是要償還並且支付利息的,如果經濟危機來了,美國無力或者不想償還可以通過貶值的方式使債務規模實際上縮小,比如說1000萬美債,到了今天由於貨幣貶值(實際上是美國政府又開始死命印錢)實際上這1000萬只值800萬了,無形中中國損失了200萬,美國少付了200萬
升值也是手段之一:
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元持續被動走高,導致全球資本迴流美國,所以美國活的相當滋潤。由於資本的逐利性,會往價格高的地方跑,因此本幣升值使得本幣更值錢,因此大家更願意來投資以獲得未來的回報,比如人民幣近年來持續升值,很多外國人都買人民幣,升值後賣掉,賺錢了。對我們來說那就吸引投資了。
⑥ 有關經濟危機後的日圓匯率
最新情況:
1日元=0.0529人民幣;
1人民幣=18.9005日元;
查詢匯率途徑:
1.在期貨外匯行情軟體上附帶外匯行情走勢
2.各大財經網站也有外匯報價
3.通過手機自帶的外匯查詢工具也可查詢匯率情況
4.手機期貨行情軟體大多也帶有主要貨幣匯率行情
注意事項:
匯率是不斷變化的,使用時請參考自身所需當日當時匯率,在銀行櫃台和網銀上兌換時依據的是當時的實時報價。
⑦ 經濟危機後中國人民幣將是升值還是貶值
在世界金融危機中,人民幣不但沒有貶值反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升值。
第一,人民幣不貶值的保證確實有利於亞洲經濟。
前些日子有人聽膩了中國政府關於「人民幣不貶值」對穩定亞洲市場做出貢獻的話,斥之為「政治宣傳」、「往臉上貼金」。這回不過「演習」一 場,還沒有玩兒真的呢,亞洲市場就來個「滿堂紅」,證明了中國人誇自己 還是得有道理的。亞洲各國在虛驚之後也應該知道感激中國了。
第二,面對當前的經濟困難,將「人民幣貶值」確實是中國領導人手中的可能選擇之一。關鍵是「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利多還是弊多。
要權衡利弊,首先要分析中國面臨的經濟困難。
總體來說,中國經濟主要問題是生產過剩、通貨緊縮、出口下降、資金流失。前兩者是國內市場問題,與匯率沒有直接聯系。後兩者應該是影響匯率的主要原因。
從理論上講,兩種貨幣的匯率是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狀況決定的。貿易平衡,匯率就會穩定。貿易不平衡,順差的一方貨幣升值,逆差的一方貨幣貶值。所以如果只看書本,對美貿易連年巨額順差的人民幣早就應該升值了。但實際上由於中美貿易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中美雙方都對美國對華出口設置了各種限制,才導致雙方貿易的嚴重不平衡),更由於美元是世界性存儲貨幣,所以雙方貨幣的匯率受到多重因素的牽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全球貿易和資金進出的平衡。從去年第四季度起中國出口增長大幅度下降,甚至呈負增長。外匯流失也十分嚴重。去年外貿順差、引進投資共七百多億美元,外匯存底不過才增加了四、五十億,其中主要部分還是去年十月前後開始打擊騙匯、追回逃往境外的外匯之後才增加的。除去還債的二百多億,流失外匯估計可能多達四百億美元。
如果人民幣貶值,人們希望占國民經濟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產業會獲得新的競爭力,資金的外流也會因此逐漸停止。這是「人民幣貶值」的所謂「利」。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這種想法未必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巴西「真錢 」貶值的根本原因是外債太多、特別是短期外債太多,超過外匯儲備總額,不貶值就會「破產」。而中國的外匯存底遠遠超過短期外債(約二、三百億美元上下),與外債總額大體相當,而且外貿繼續有幾百億的順差。如果看 一下去年中國外貿總體情況就會發現,對歐美的出口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驚人增長(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六),以致於美國貿易代表驚呼「這樣下去會成為嚴重政治問題」。下降的是對亞洲國家、特別是對日本的出口。但日元已經回升到亞洲金融風暴以前的水平。至於亞洲其他國家的匯率,人民幣還沒有真貶值,就一個個搶著先貶。所以
至於資金外流,看巴西就知道,你死守匯率時,還有一部分人有信心不撤資。一旦匯率棄守,誰逃得慢誰吃虧。巴西「真錢」的利率已經升到將近百分比五十,資金還是留不住。而中國去年年底才剛剛降了利率,說明中國資金外流的勢頭已經開始回落。
既然人民幣貶值不會刺激出口、阻滯資金外流,那麼對國內經濟是否會有影響呢?這樣理論上可能會在國內市場上減少進口貨的競爭力。但這是以亞洲其他國家的貨幣不跟進為前提的。而更大的可能是因人民幣貶值而影響投資者信心,使得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那部分:私人投資和三資企業萎縮,直接影響就業,加劇通貨緊縮。
⑧ 關於匯率引發的金融危機
不是,金融危機是個小概念.是金融企業部門的危機.
金融危機從屬與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很容易引發經濟危機.
匯率引發金融危機,一般指匯率的劇烈變化造成的金融危機.
例如 一國是固定匯率制度,高估本幣幣值,這時候國際金融炒家看到機會拋該國貨幣,這時該國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就必須用本國外匯儲備收本國貨幣.若到耗盡其儲備仍無法保持原匯率,則其只能放棄固定匯率制度,本幣貶值.這樣一國的信譽就受到了很大的損失,所有該國的投資價值都得重估,金融體系相當於重建.引發一系列的危機,造成經濟動盪.
全世界統一貨幣是個美麗的夢想,跟全世界用同一種語言一樣.
或許會比現在的制度好吧.但是目前還沒有人有能力來做.
也沒有人有這個資格做.其他人也不會輕易給誰這個資格.
⑨ 經濟危機後,貨幣是否貶值呢
何謂「廣場協議」?最簡單直觀而又合乎邏輯的表述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復甦了,美元上漲了,大量國外產品,特別是來自日本和德國的產品輸入到美國。於是,美國人民認為國外產品擠佔了美國國內市場,剝奪了「應該」屬於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導致美國的失業率顯著上升。類似推論通過輿論和國會對里根政府形成巨大壓力,他們不得不把世界主要五個經濟體(G5,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及英國)的財政首腦邀請到紐約,說服他們共同致力於美元的貶值。善解人意的五國財長當即同意,並發表了聯合聲明,即「廣場協議」。
聲明發表幾個小時後,美元開始了瘋狂的貶值進程。國際外匯市場開始瘋狂拋售美元,持續了兩年之久,仍沒有任何停下來的跡象,以至於這五位了不起的先生(或他們的後任)不得不再度聚首,商議採取措施,以阻止美元進一步下跌。這就是1987年達成的盧浮協議,那是後話。
「廣場協議」後,日元和馬克開始大幅升值。自1971年浮動匯率體制實施之後,美元開始對馬克和日元貶值。進入80年代之後,美元穩步走強,這一慢性走高的趨勢在1985年中期再次被打斷,日元和馬克又開始大幅升值。1985年之後的三年左右時間里,美元急劇貶值。馬克的升值水平恢復到了80年代初期的水平,而日元則升到了戰後的歷史新高。這正是日元成為「廣場協議」焦點的一個重要原因。
「廣場協議」與日元升值的副作用
首先,日元升值全面抬高了日本產品的成本和價格。過去曾以物美價廉馳騁世界市場的日本產品,一下子全都變成了商品世界中的「貴族」。雖說日元升值對那些具有無可替代性的產品出口影響不大,但是,日本的出口產品中,畢竟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可以替代的。日元升值會抑制國際市場對這類產品的需求,從而對生產這類產品的企業造成打擊。這種打擊還會通過產業鏈條波及其他產業,甚至有可能形成對日本經濟增長的全面抑制。這就是日本政府所擔心的「日元升值蕭條」。
第二,日元升值降低了日本的進口價格。這固然可以使資源短缺的日本用較少的支出換取所需要的資源,但是,廉價的外國製成品也同時湧入日本,沖擊著日本原有的產業結構。受影響最大的是那些技術含量不高、但對維持就業具有重要意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第三,日元大幅度升值引起了國際投機資本的興趣,使日元成為投機資本的炒作對象。此後日元匯率的大起大落和日本股市的動盪,都有國際投機資本在興風作浪。這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新的不穩定因素。
四、「廣場協議」後的日元升值與日本泡沫經濟的關系
按照日本政府的思維定式,日元升值必然帶來經濟蕭條。為了應對「日元升值蕭條」,日本政府提出了向內需主導的經濟增長轉變的政策。在財政方面,從1986年度到1988年度的政府預算,都將克服「日元升值蕭條」作為重要政策課題。在金融政策方面,日本連續5次下調利率,公定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後的2.5%。此外,日本還通過增加政策性貸款,擴大公共投資規模。
然而,原有產業結構下的日本經濟增長已趨飽和,迅速增大的貨幣供應無法被產業吸收。在「土地拜物教」、收益預期的驅動,大量資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於是,地價爆漲,股價扶搖直上。日本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泡沫經濟。到1989年末,日經225種股票的平均價格高達38915.87日元,相當於1984年的3.68倍。從表面的因果關系和時間順序來看,「廣場協議」與日本的泡沫經濟似乎確有某種聯系。「廣場協議」促成了日本宏觀經濟政策的轉變,成為改變日本經濟增長基調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轉折點恰恰也是日本泡沫經濟的起始點。
但從另一方面看,「廣場協議」後,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均對美元升值。但是,那些國家並沒有發生像日本那樣嚴重的泡沫經濟。這說明,「廣場協議」與泡沫經濟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諸多研究成果表明,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根源在日本內部。這些原因包括:在追趕型經濟增長結束後,未能主動向自主開拓型經濟增長轉變,制度和體制老化;宏觀經濟政策失誤,原有結構下的經濟發展已趨飽和,但卻人為刺激景氣,造成經濟虛漲;金融體制不健全,在金融自由化的風潮中,銀行監管缺位;對剩餘資本流向缺乏引導,致使大量資金流向投機市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