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桿秤的原理能理解
原理就是眾所周知的杠桿原理 .
具體來說,就說力矩平衡.桿秤從手體的各個連接處分為兩段,可以把提點看做是杠桿的支撐點.這樣當桿秤兩端平衡的時候,砣作用於桿和物作用於盤的力矩相等.力矩=作用力*作用距離.而桿撐的砣重量是知道的,桿秤平衡是兩端的受力距離(砣到提點和物到提點的垂直距離)是可以直觀看出的.所以一個平衡式,已知3個參數求其中一個(就是物重)就很好算了。桿秤上的刻度就是這個物重的參數表,一看就曉得了.
很好理解的.
B. 要生活中的例子:利用杠桿原理省力:
樓上的剪刀是杠桿原理的費力作用啦!!!潛水望遠鏡是光的反射啊!!!
C. 小桿稱利於的是杠桿原理+對,還是錯
D. 桿秤也是利用杠桿的原理製成的,它的支點在()1.秤鉤2.秤盤3.秤砣4稱的提
4.稱的提
因為杠桿支點的定義是:使杠桿繞著轉動的點.
所以想判斷支點的話,讓杠桿轉起來,再找那個位置始終不變的點,就是支點啦.
E. 桿秤是利用杠桿原理來稱物體的,下圖是一個桿秤,已知AB=30厘米BC=1.5厘米秤砣E 重500克
啊無法色過生日嘎嘎
F. 桿秤的工作原理
桿秤的工作原理是稱重時根據被稱物的輕重,使砣與砣繩在秤桿上移動以保持平衡。根據平衡時砣繩所對應的秤桿上的星點,即可讀出被稱物的質量示值。
精確的桿秤必須滿足秤砣的質量×每增加1千克的刻度間的距離=提紐與秤盤懸掛點的距離。
桿秤的結構和製作工單,輕小,攜帶使用方便,造價低廉,但准確度較低。按照中國國家標準的規定,允許誤差最大為滿量程的10%。
(6)生活中的桿秤就是利用杠桿原理擴展閱讀
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製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規格的桿秤砣。
1989年,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公元1世紀。
古代桿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直到20世紀,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1949年後,中國為了加強計量法制管理,先後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准。
1985~1987年,中國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將原來的木質桿改為金屬桿,從而解決了木質桿的計量准確度受地區及天氣影響的弊病,並適應了半機械化、標准化、通用化的需要。但桿秤因其計量准確度低,已漸趨淘汰。
G. 桿秤是利用杠桿原理來稱物體的,已知AB=30cm,BC=1.5cm。秤砣E重500克,物體D重多少
10000克
H. 生活中有哪些東西運用到杠桿原理
省力杠桿:
羊角錘、瓶蓋起、道釘撬、老虎鉗、起子、手推車、剪鐵皮和修枝剪刀
費力版杠桿:
筷子、鑷子、釣魚竿權、腳踏板、掃帚、船槳、裁衣剪刀、理發剪刀、人手臂
等臂杠桿:
天平、定滑輪
實例:
1. 以自行車為例:
自行車是一種人們常用的代步交通工具,從自行車的結構和使用來看,它要用到許多自然科學知識,請舉出例子:
解析:自行車從結構上來說是簡單機械的組合,驅動時應用力學平衡原理,所以能行走。
自然科學知識的應用:
(1.車把手在轉動時是一個省力杠桿,當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時可以省力。
(2.剎車閘在使用時是一個杠桿,當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時可以省力。
(3.腳踏板與大飛輪,小飛輪與後輪組成輪軸裝置,當動力作用在輪上可以省力,作用在軸就費力。
2.膠把鋼絲鉗。它的設計和使用中應用了我們學過的物理知識,請你指出所依據的物理知識。
解析 鋼絲鉗是利用省力的杠桿原理製成的:
1剪口,用力相同時,剪口面積小,可以增大壓強剪斷鐵絲。
2整把鉗是省力杠桿,可以省力。
3膠把,表面凹凸花紋,可以增大有益摩擦。
4膠把是絕緣塑膠,可以防止發生觸電事故。
I. 如圖所示,老百姓經常用這種「桿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它是利用杠桿原理來製作的.稱量是把貨物掛在A點
(1)使用桿秤時,動力臂CD大於阻力臂CA,故桿秤為省力杠桿;
(2)使用桿秤時的力和力臂的圖示如下圖,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杠桿秤砣一端的力m2g不變,力臂變大,力和力臂的乘積變大,重物一端的力和力臂的乘積也會相應變大,提鈕從C換到B時,力臂減小,力一定增大,稱得的質量會增大,因此為了稱量質量較大的貨物,手應該提著B點的繩子.
(3)在買東西的時候,有的商販為了招攬顧客,會故意在稱量貨物的時候使D點的秤砣向下垂一些,其力臂l2會減小,同時l1也變小,兩力臂減小的比例是相等的,秤砣對秤桿的力F2不變,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可知F1也不變,所以在稱量貨物的時候使D點的秤砣向下垂一些,這樣稱量得到的貨物不會比秤桿上的讀數多.
故答案為:(1)省力;(2)B;(3)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