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的關系
名義就是市場報價匯率,實際就是你在當地兌換貨幣的實際,會有相差的。
⑵ 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之間的變化關系
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之間不存在變化關系。
名義匯率 (Nominal Rate of Exchange)。名義匯率也可以稱為雙國匯率。它是一種貨幣以另一種貨幣為基礎的價格,可以表示為本國貨幣的外幣價格,也可以表示為外國貨幣的本幣價格。名義匯率通常可以在報紙上查到,而且通常有一個買價與賣價的差價。就是現實中的貨幣兌換比率,它可能由市場決定,也可能由官方制定。
對名義匯率進行調整後的匯率,不同的調整方法對應不同的實際匯率含義。
① 指名義匯率用兩國價格水平調整後的匯率,即外國商品與本國商品的相對價格,它反映了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實際匯率是指名義匯率乘以外國的物價指數,再除以本國的物價指數。用公式表示:實際匯率=名義匯率±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 實際匯率=名義匯率-通貨膨脹率 ,公式為:s=(S×P*)/P,其中s表示實際匯率,S表示名義匯率(直接標價法下),P*表示外國價格水平,P表示本國價格水平;
② 指事實上的匯率,將政府實行的貿易政策對有關主體的影響考慮進去之後的匯率,如政府對出口進行補貼,則對本國的出口企業而言,其事實上面對的匯率(即實際匯率)為:S+以本幣表示的補貼額/以外幣表示的出口額,S的含義同上。
⑶ 金融資產價格與利率,匯率的關系
資產價格與利率
金融資產價格與利率變化的關系
金融資產價值是該項資產未來現金流收入的貼現值,貼現率通常採用無風險利率,因此,利率變化與金融資產價值的變化總是反方向的,利率升高,金融資產價值會縮水,價格下跌;利率降低,金融資產價值會升水,價格上漲。
利率變化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機制
預期的作用:利率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具有經濟運行風向標的功能。
供求對比變化:當利率上升時,交易性貨幣機會成本上升,會導致一部分貨幣迴流到銀行體系,金融資產交
易的供求力量發生變化,供給相對需求過剩,價格下跌。利率下降反之。
無套利均衡機制:在利率變動之前,各資產的收益對比處於均衡水平,它們之間不存在套利的空間。當利率上升以後,產生套利空間,並引起套利行為,直至套利空間消失。
匯率變化對金融資產價格影響機制
預期機制是匯率通過市場預期作用於金融資產價格,外貿依存度高的國家該傳導機制有效。匯率變化會引起貿易狀況變化,引起經濟發展預期的變化,決定資本市場投資傾向,投資者採取相應的投資行動,引起金融資產價格波動。
資本與資產供求均衡機制:對於資本賬戶開放度高、貨幣可自由兌換的國家,由於國際投機資本進出方便,該機制的作用明顯。當匯率變化時,投機資本進入,轉換為本幣後,依據匯率波動方向在資本市場上做出相應的多頭或空頭交易選擇,打破了市場原有的均衡格局,導致金融資產價格波動。
⑷ 名義匯率與國內價格關系
實際匯率:兩國產品的相對價格,取決於產品凈出口NX的需求與供給
名義匯率:兩國通貨的相對價格
實際匯率=名義匯率*(國內價格水平/國外價格水平)
而名義匯率如果不被操縱的話,只取決於實際匯率和兩國價格比率,因為通貨的價值只與產品的價值和貨幣供給有關。
即:名義匯率=實際匯率*(國外價格水平/國內價格水平)
從而名義匯率的變動率=實際匯率的變動率+通貨膨脹率之差
因此,名義匯率的變化只可能由於「凈出口的變動」或「國內通貨膨脹的變動」
這樣一來,再看你的問題,不是本幣的名義匯率帶來國內價格水平的下跌,而是由於通貨膨脹或凈出口的問題造成了名義匯率的貶值。
國內價格上升,即國內的通脹率高,根據上面的關系式,又使實際匯率更高,這是任何國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因為實際匯率高,則本國產品價格貴,凈出口就少,因此,只能使國內價格降下來,使實際匯率降低才行,實際匯率低了,名義匯率貶值就慢了(注意,名義匯率只是價格,它的貶值只是實際匯率的影子,只要貶值的慢,不管數字的多少,比如日元)。
⑸ 實際價格和名義價格計算問題
公式:CPI1970除以CPI1996乘以1996年牛奶的名義價格。
38.8/157=0.25(小數點留兩位)
0.25*95(美分)=23.48美分 小於40美分
1996年牛奶的價格低於1970年的牛奶價格。
⑹ 名義匯率、實際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匯率的區別
購買力平價匯率是指按國內貨幣所能購買到的同等數量的產品,實際匯率也叫有效匯率就是長期相對穩定的匯率中間價,名義匯率就是處於波動的匯率價格,因為各國之間貿易一直波動的,所以對各國貨幣的需求是波動的,所以各國之間的匯率也是波動的,購買力平價本質上沒有太大意義,越是落後的國家購買力平價一般越高,所以去落後的國家購買原材料勞動力比較劃算,因為名義匯率很低,名義匯率低是因為該國沒有科技工業產出,反之科技工業發達國家的名義匯率很高普遍和購買力平價一致,因為落後的國家需要低價賣原料給發達國家才要,不然發達國家買自己國家的原材料
⑺ 什麼是名義價格
如果留心古時候一些成語的話, 可以發現其實古人已經很有經濟頭腦了,洛陽紙貴 ,一字千金等等,
中國古代已經很早發現價格有利率,只是用成語而不是數學方式來表達, 比如說你今天有價格8快錢的葡萄, 未來能用這些葡萄生產出價值10快錢的葡萄酒, 那麼10-8=2, 2快錢就是今天葡萄未來的利率。 這里2快錢面有科技水平, 市場預期, 供需關系等因數。
名義價格是屬於市場預期的原因, 如果今天大家都覺得葡萄酒未來回很值錢,那麼今天就會有很多人想去買葡萄,那麼就會導致葡萄的價格上漲(現代說的通貨膨脹),這時候葡萄的價格就脫離了現在的供求關系,而是因為為了市場對 『未來』 葡萄酒的預期導致價格上漲。 這就是一個名義價格。 它的價格達到一個讓投資者覺得未來無利可圖的時候就會停止上漲,就是均衡點。
換一句話說, 如果名義價格偏離了商品的實際價格太嚴重的話就會造成所謂的經濟危機, 今天大家都覺得葡萄酒好賺都去買葡萄, 結果現在葡萄價格上漲,而 未來由於葡萄酒供給大於需求,價格下降低於市場預期, 投資者重復投資,無利可圖。這樣就是所謂的泡沫了(參考樓市)
近代最早提出利率學者是費雪, 他的理論對近代金融和國際金融影響很大, 如果你想了解價格,利率和匯率這些問題的話可以看看關於他的著作
⑻ 資產價格是什麼
資產價格是指資產轉換為貨幣的比例,也就是一單位資產可以轉換為多少貨幣的問題。
資產價格泡沫是指資產價格(特別是股票和不動產的價格)逐步向上偏離由產品和勞務的生產、就業、收入水平等實體經濟決定的內在價值相應的價格,並往往導致市場價格的迅速回調,使經濟增長陷於停頓的經濟現象。
特徵:
1、「泡沫」一般產生於帶有投機性的投資行為。這種投資並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是著眼於獲取資產價格上的價差,具有明顯的短期行為特徵。同時,由於資金周轉周期短,表面上安全性大,銀行也樂於貸款,從而進一步增加貨幣供應量。這些都會導致通貨膨脹的出現。
2、「泡沫」所伴的投資增長往往是虛假繁榮的表現。在「泡沫」產生的初期,資產價格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這使投資泡沫資產具有良好的盈利前景,特別是對獲取差價的投機性行為更是如此。這種誘人的前景必然吸引大量的資金投入該泡沫資產。如,20世紀90年代初海南省出現房地產泡沫時,海南省房地產業完成投資額的年增長率分別是162.55%,178.15%和89.72%。
3、「泡沫」的擴大必然導致金融系統風險的加大,有出現金融危機的可能。由於泡沫資產的價格包含對實體經濟內在價值的偏離,因此很脆弱。當泡沫資產大量由銀行貸款形成時,這種風險就必然成為金融風險,並導致該行業增長停滯甚至倒退。如,海南省房地產泡沫破滅後,該行業完成投資額的年增長率在1994年至1997年分別是-1.42%、-32.05%、-56.34%和-52.94%,並在銀行中形成大量不良資產。
4、「泡沫」的產生和成長受制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當市場由於某種原因形成對一種資產價格上漲的強烈預期時,投資者就會在這種預期的推動下將資金注入,該資產的價格就可能迅速上升,這使先前的預期得到證實。於是就會形成價格進一步上漲的預期,推動資金的不斷注入和價格的不斷上升,泡沫便由此不斷膨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