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利率上調一開始是由哪些專家研究,現在呢
利率是誰制定的?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薛兆豐
2005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為了解釋利率的形成,就先要重溫價格究竟是誰制定的。上期解釋過,價格是由無數人的供求共同決定的。供求是支配著每宗交易的強大經濟力量;與其說有誰「決定」了價格,不如說買賣雙方「匯報」了被那股強大經濟力量決定了的價格。
利率呢?利率也是價格中的一種,它是由無數人的「不耐(impatience)」共同決定的。由於不耐,也就是急躁,人們總想早點享受,於是出現了「現貨」與「期貨」的交換;也正是由於不耐,離今天越遠的「期貨」,其價值就越低。因此,若要達成「現貨」與「期貨」的交易,「期貨」的數量就必須比「現貨」的數量大,其中的差額便決定了利率的高低。
有人認為利率現象存在,是因為社會在進步,投資會有回報。這種理解不對。一個社會即使沒有進步,投資即使沒有回報,資源即使日見貧乏,利率也仍然存在。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前景黯淡,朝不保夕,「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盛行,真實利率就因此上升,而不是下降。
反過來,投資回報即使提高,也不會推高利率。設想有人發明了一種新技術,能讓每斤飼料增產十倍豬肉。回報率高了十倍,試問利率會因此上升嗎?不會。只要「不耐」程度不變,利率就不變。變的是「期望」與「現值」。新技術會改變人們對未來豬肉產量的「期望」,這改變了的「期望」,會以不變的利率折現為新的「現值」,加到新技術所有者的腰包里去。
只有「不耐」增加,才會提高利率。「不耐」增加,意味著社會上更多人需要「現貨」,更少人願意接受「期貨」。一幢剛蓋好的使用期為50年的房子,假如社會變得急躁了,那麼這幢房子往後49年能提供的服務,其價值在今天看就下降了。使用期越長的物品,由於利率升高而產生的貶值就越嚴重,這是因為該物品大部分價值都分布在未來,而不是集中在現在。
有人說利率升高會打擊買房子的熱情,那是對的。但這不是因為按揭供樓得多交一點貨幣利息的緣故。要是貨幣利率上升是因為「通脹預期」而不是「不耐加劇」引起的,那就更應該買房才是。利率升高之所以會打擊買房子的熱情,是因為房子這種耐用品,其價值大部分分布在未來,其現值會因利率升高而跌得厲害。
不耐程度決定了期貨的現價,從而決定了真實利率。美國短期國庫券(treasury bill)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生動地表明,正是市場的不耐程度——而不是某個人或組織的意願——決定了期貨的現價、從而決定了真實利率的高低。
美國國庫券的到期日和屆時能兌現的金額是事先確定的。一張半年期的1,000元國庫券,表示持有者26周後能從美國政府手上換回1,000美元。那它今天值多少錢?答案是:低於1,000美元,具體數目由市場套利行為決定。
市場越急躁,這份「期貨」——26周後的1,000元美鈔——的現價就越低,較大的差價反映了較高的利率;反之,市場越耐心,其現價就越高,即越接近1,000美元,較小的差價反映了較低的利率。不管怎樣,正是市場的炒買炒賣決定了債券的現價、從而決定了市場利率。一般地說,利率是無數人在買賣他們的「現在」和「未來」所共同產生的結果。
我們比照一下「匯率」和「利率」。各國中央銀行可以主宰貨幣發行量,結果是各國匯率參差不齊。例如,英鎊兌人民幣是以一當十、兌日元則是以一當百的水平。但利率是比率,它不受貨幣量水平的影響。事實上,市場上各種借貸的利率非常接近。若把條款和風險考慮進去,全球利率時刻都趨於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