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桿秤是不等臂杠桿的
我國桿秤的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外國約於公元前200年才有桿秤,那時我國甚至可以製造稱量幾百斤的大秤了。在1000年以前,又製造出專門稱量輕小物體的小桿秤。叫做「等子」,清代以後也叫「戥子」,桿長只有30厘米左右。現在中葯鋪和金銀首飾店裡都還用著。人們也叫它為「銀秤」或「錢秤」。在實用上,桿秤比天平方便。一則可以稱量很重的東西,二則不必備一整套砝碼,裝上兩個或三個提紐,就可以有兩三個不同的量程。從天平到桿秤就是從等臂平衡發展到不等臂平衡,是杠桿原理應用的一個重大發展。
❷ 不等臂杠桿問題。。此不等臂杠桿與托盤天平原理相似
設左側力臂是L左,右側力臂是L右
所測物體的質量設為M
則當「 左物右碼平衡時」,有M*L左=m*L右
當「 物與砝碼互換位置平衡時」,有n*L左=M*L右
以上二式相除,得M / n=m / M
得所求物體的質量是M=根號(m*n)
❸ 費力杠桿一定是不等臂杠桿
對的.
因為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只有L2小於L1時,動力F1才會大於F2.當然,這個不考慮什麼摩擦之類的.
所以,費力杠桿的阻力臂一定大於動力臂.
❹ 為什麼輪軸是不等臂杠桿
輪軸事實上是杠桿的變體,若把軸心當做支點,則輪半徑R是輪上作用力的力臂,而軸半徑r是軸上作用力的力臂,.由於輪半徑R與軸半徑r不相等,所以,輪軸可以看做是不等臂杠桿。
❺ 一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使用杠桿只能省力B.天平是等臂杠桿,桿秤是不等臂杠桿C.杠桿的長度總等
A、使用省力杠桿可以省力,使用等臂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使用費力杠桿要費力,故A錯誤;
B、天平的動力臂與阻力臂相等,是等臂杠桿,桿秤的動力臂與阻力臂不相等,是不等臂杠桿,故B正確;
C、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是動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是阻力臂,杠桿長度與動力臂與阻力臂沒有直接關系,故C錯誤;
D、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力臂不一定在杠桿上,故D錯誤;
故選B.
❻ 等臂杠桿優缺點
杠桿的一種,動力臂和阻力臂長度相同,無具體優缺點,主要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既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
相關杠桿還有省力杠桿及費力杠桿:
省力杠桿:動力臂大於阻力臂,平衡時動力小於阻力,雖然省力,但是費了距離。
費力杠桿:動力臂比阻力臂短,即動力比阻力大,費力但省距離。
(6)杠桿是不等臂杠桿此觀點是否正確擴展閱讀:
杠桿原理:
(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
(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
(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
(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等臂杠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費力杠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省力杠桿
❼ 只有一個端點是支點的杠桿是不是等臂杠桿
對啊,等臂杠桿要滿足支點兩端距離相等。
❽ 不等臂杠桿和等臂杠桿的區別(舉個例子)
設左側力臂是L左,右側力臂是L右所測物體的質量設為M 則當「 左物右碼平衡時」,有M*L左=m*L右當「 物與砝碼互換位置平衡時」,有n*L左=M*L右以上二式相除,得M / n=m / M 得所求物體的質量是M=根號(m*n)
❾ 關於等臂杠桿
杠桿的原理都是: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
等臂杠桿是因為動力臂=阻力臂,才使動力=阻力的
樓主犯了先後的理解錯誤,把本末倒置了
這樣說你應該能理解了吧^_^
❿ 秤桿是等臂杠桿嗎為什麼
秤桿不是等臂杠桿
支點呢 就是那個你提起來的地方
它是省力杠桿,我覺的吧
重錘所在的一邊看做動力臂
動力臂比阻力臂長 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