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過去五年人民幣升值讓中國損失了多少競爭力
數據顯示,傳統的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對中國貿易夥伴貨幣升值了31%,但德銀認為,傳統的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具有誤導性。比如說,由於中國手機製造商從韓國進口存儲晶元, 韓元貶值有助於降低中國手機製造商的成本。而這一「供應鏈」效應在傳統的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中被忽略。
德銀利用專有的加工貿易模型來修正這樣的供應鏈偏差。而經調整後的有效匯率指數顯示,2010年到2015年期間,中國真實的價格競爭力損失約19%,而按傳統的有效匯率指數,這一比例是60%。
㈡ 德意志銀行最近說有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到底熱錢是什麼意思
熱錢的定義 熱錢(Hot Money/Refugee Capital),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只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國際間短期資金的投機性移動主要是逃避政治風險,追求匯率變動,重要商品價格變動或國際有價證券價格變動的利益,而熱錢即為追求匯率變動利益的投機性行為。當投機者預期某種通貨的價格將下跌時,邊出售該通貨的遠期外匯,以期在將來期滿之後,可以較低的即期外匯買進而賺取此一匯兌差價的利益。由於此純屬買空賣空的投機行為,故與套匯不同。在外匯市場上,由於此種投機性資金常自有貶值傾向貨幣轉換成有升值貨幣傾向的貨幣,增加了外匯市場的不穩定性,因此,只要預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讓升值的貨幣大幅波動或實行外匯管制,才能阻止這種投機性資金的流動。 熱錢的甄別及數目大小的確定 雖然大概的定義可以這樣說,但是如何甄別熱錢以及確定熱錢的數目大小,卻非易事。因為熱錢並非一成不變,一些長期資本在一定情況下也可以轉化為短期資本,短期資本可以轉化為熱錢,關鍵在於經濟和金融環境是否會導致資金從投資走向投機,從投機走向逃離。而我國現行實際上的固定匯率制度和美元持續貶值的外部金融環境,造就了熱錢進出的套利機會 首先是熱錢進來對經濟造成推波助瀾的虛假繁榮。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熱錢在賭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同時,乘機在其他市場如房地產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以及其他市場不斷尋找套利機會。如最明顯的莫過於房地產市場。最近兩年多來,我國房地產價格直線上升,全國房地產價格漲幅在12%以上,遠遠超過消費物價指數,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房地產價格上漲20%以上,甚至達到50%。即使2004年嚴厲的宏觀調控也沒有抑制房價的急劇上漲,因此,不能排除一些套利資本進入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 其次熱錢大量進入,加大外匯占款規模,影響貨幣政策正常操作,擾亂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2004年全年基礎貨幣投放達到6600多億元人民幣,按照測算大約1000億美元的熱錢流入,就有8000多億元人民幣,因此,僅僅熱錢流入就超過了全年的基礎貨幣投放額。這迫使央行在[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大量運用央行票據強行沖銷,僅2004年央行就發行了近1.5萬億元票據對沖,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時也使得我國貨幣政策主動性不斷下降,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再次,熱錢流入,人為加大了人民幣對外升值的壓力。我國現行的匯率體系,以及美元持續貶值,才能吸引熱錢進來。因此,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 隨著流入熱錢的增多,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會越大。最後,熱錢的流出,也同樣會使經濟劇烈波動。隨著美聯儲7次升息,美元利率提高增強美元吸引力,加上對人民幣升值預期不確定性增加,如果熱錢大規模迅速流出,就會使一些投機氣氛較大的市場價格會大幅波動,如房地產價格迅速回落、債券價格以及股票市場大幅震盪等。 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由於國內資金短缺,往往比較在意外匯流出,希望外匯流入。泰國在1997年前奉行高利率政策,大量「熱錢」湧入;泰銖貶值後,「熱錢」迅速逃逸,使泰國的經濟大廈轟然倒塌。 熱錢何時會流入中國? 一般國際熱錢,流向兩個熱源: 1.短期利率正處在波段高點,或還在走高 2.短期間內匯率蓄勢待發,正要升值 只要中國符合以上兩個條件熱錢就源源流入。 一般以發展中國家,經濟正在起飛,國民所得正在成長,股市正待上揚的市場,只要相較於他國符合以上要件,都能吸引八方熱錢進來。 可熱錢也最無忠誠度可言,它們會一直待到本國相對於他國: 1.短期利率已然回檔下跌 2.短期間內匯率正待走貶 熱錢就會再度流出。 所謂熱錢流出,就是變賣本國貨幣計價資產,如外資擁有的股票、國債、投機性土地等,大量變賣,換成他國貨幣之後,傾巢匯出。 以上一進一出,如果時間短而流量大,將造成本國股市債市房市,爆起乍跌。前輩們說的好,不可不防也! 我國現行實際上的固定匯率制度和美元持續貶值的外部金融環境,造就了熱錢進出的套利機會 可熱錢亦未必就是洪水猛獸,如能因勢利導,曉以大義,制度規范之,亦能使其安心謀算於中國,只要它覺得有利可圖,無須顛簸勞頓於環球,則熱錢亦我無盡藏也。 熱錢具有以下「四高」特徵: 1、高收益性與風險性。追求高收益是熱錢在全球金融市場運動的最終目的。當然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因而熱錢賺取的是高風險利潤,它們可能在此市場賺而在彼市場虧、或在此時賺錢而在彼時虧,這也使其具備承擔高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2、高信息化與敏感性。熱錢是信息化時代的寵兒,對一國或世界經濟金融現狀和趨勢,對各個金融市場匯差、利差和各種價格差,對有關國家經濟政策等高度敏感,並能迅速做出反映。 3、高流動性與短期性。基於高信息化與高敏感性,有錢可賺它們便迅速進入,風險加大則瞬間逃離。表現出極大的短期性、甚至超短期性,,在一天或一周內迅速進出。 4、投資的高虛擬性與投機性。說熱錢是一種投資資金,主要指它們投資於全球的有價證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以便從證券和貨幣的每天、每小時、每分鍾的價格波動中取得利潤,即「以錢生錢」,對金融市場有一定的潤滑作用。如果金融市場沒有熱錢這類風險偏好者,風險厭惡者就不可能轉移風險。但熱錢的投資既不創造就業,也不提供服務,具有極大的虛擬性、投機性和破壞性。
㈢ usd與cny匯率的走勢分析文章
美元兌人民幣未來走勢如何?德意志銀行:美元兌人民幣或返回區間頂部。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周一(3月23日)表示,由於熱錢移動迅速而且行動詭秘,通常我們只能估算其大致規模。盡管貿易順差創出歷史記錄,中國依然面臨強勁的資本流出。
該行指出,根據估算,3月份中國凈資本流出規模大約為364億美元。
推動資本流出的因素是什麼?德銀指出主要來自3個方面:1)中國企業積極償還外幣貸款,同時增加外幣存款以更好地管理外幣債務;2)進口商積極買入美元以支付進口商品款項;3)持續的人民幣貶值和金融系統信用風險上升造成人民幣套利交易平倉。
該行並指出,由於中國當局的干預,過去幾個交易日人民幣收復了部分失地,大約升值1.3%。中國當局此舉意在降低人民幣的投機空頭頭寸規模、讓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走勢遠離交易區間的上限,同時打破市場對人民幣進入單向貶值通道的認知。
但是德銀經濟學家對於中國是否有必要保持人民幣強勢感到懷疑。
德銀在報告中寫道:「我們依然認為,沒有大規模和持續的干預,以及中國經濟前景企穩,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可能將會返回交易區間的頂部,中國央行將被迫逐步提高美元對人民幣的中間價。」
考慮到人民幣繼續貶值和資本流出,德銀相信中國央行需要採取更加激進的寬松貨幣政策,包括降息、降准以及使用短期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公開市場操作(OMO)和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目前德銀預計3月份和2季度中國央行將降息兩次,同時在2季度降准一次。
㈣ 美聯儲降息意味著什麼
美聯儲的降息的息是聯邦基準利率。是美聯儲對商業銀行的再貼現利率,聯儲利率直接關繫到銀行的融資成本,對於美國銀行的利率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因此間接的影響了整個美國銀行業的利率水平。
美聯儲降息會帶來的影響:
1、美聯儲降息的話,儲戶利益減少,於是將存款作其他投資,以填補原本應得的利益。貸款者增多,數額增加。也就是通過這樣來拉動經濟增長,以及國內內需。
(4)德銀預測人民幣匯率不準擴展閱讀:
存款利率降低,民眾會適當增加生活消費支出,對提振內需起到一定作用,且也會使民眾將更多的銀行存款用於消費和投資。
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貨幣價格高和資金壓力大是兩個主要矛盾,降息會促進購房者購房,尤其對買房個人和家庭來說,房貸壓力變小了,市場有可能迎來新一輪購房潮,房地產企業資金面壓力有所緩解。
此外,降息可能會投放更多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人民幣貶值預期,有利於外貿企業出口,特別是對於中高端產品企業來說更是重大利好。
同時,貨幣價格下降,使得企業運營成本降低,也使得股市融資成本降低,這都會刺激更多資金向股市流動,為持續的牛市做貢獻。
㈤ 美國印鈔13萬億,中國怎麼辦
中國出對策:啟動數字貨幣替代現鈔。
2020年5月,專家分析過,美國23天一共放水13萬億美元。
美國印鈔「放水」13萬億,僅是最激進擴張的開始,因為,美國市場並沒有迎來真正的反彈,所以,美聯儲還計劃在未來六周內再印製出一個法國的GDP(約2.8萬億美元),這也使得其資產負債表到年底,將達到創紀錄的10萬億美元,甚至,美聯儲還宣布將有史以來第一次開始購買垃圾債券,美國財政部更是在稍早前暗示要發行期限為50年和30年的美國公債。
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除了負利率,不能再找到比這個更寬松的貨幣政策了, 這就意味著,美國經濟正在毫無節制濫用美元的地位,而這可能將美國樓市等一系列美元資產價格推向泡沫破滅的不歸路。
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第一個應用場景也落在了蘇州。伊朗已與伊朗合並,正式宣布改變本國貨幣以固定人民幣匯率,而且伊朗還計劃推出一種加密的數字貨幣。數字產品人民幣原油期貨合約對亞洲石油市場定價的能力開始顯現。
(5)德銀預測人民幣匯率不準擴展閱讀
德銀在最新發表的全球經濟風險報告中預測認為,在新冠肺炎後,美債是否還會有大量投資者買單,這可能是市場的重大風險之一,最新的二次美債拍賣上已經出現認購滯銷趨勢。
事實上,據美國財政部2020年5月16日最新報告(美債持倉數據會有兩個月的延遲),截止3月,全球央行已經在過去的23個月中,連續22個月凈減持美債,總出售額達7493億美元,持續時間和減持紀錄創下自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其中,當月就有超過半數的主要美債持有者共計凈拋售了2993億美債,創紀錄新高,在此期間,中國累計減持了約1256億美元的美債。
㈥ 如何理解貨幣的價值 兼評為啥黃金會漲
今年以來,全球一片哀鴻遍野,美日歐股市跌幅普遍在10-20%,A股跌幅超過20%,但是有兩大資產表現特別亮眼,一個是黃金,一個是日元,以美元來衡量,黃金今年上漲了16%,日元上漲了6%。
我們在節前2月5日的點評報告《假如美國不加息,誰最受益?》中明確指出,對於金融市場而言,美國加息延後是安慰劑而非興奮劑,最受益的資產是黃金,「換美金不如買黃金」!而在此前1月份報告《為什麼總是虧錢》中,也明確提出來在中國應該「買黃金」。問題是,為啥它們會漲、別的資產基本都在跌呢?我們為什麼會對黃金這么有信心呢?
每一件事情的發生,看似突兀,其實都有著必然的邏輯,而本文的核心是試圖理解貨幣的價值,去發現貨幣升貶背後的規律,以及對投資的啟示。
一、貨幣的價值由供需決定、日元和黃金的供給沒有大幅增加
黃金和日元其實是最近幾年不太受待見的兩類資產,黃金自從11年見頂以後價格幾乎腰斬了一半,而且自從美聯儲加息喊話以來,幾乎每喊必跌,在15年末一度跌至1000美元/盎司左右。
而日本的泡沫經濟已經破滅了20多年,日本的明星企業索尼連年虧損,夏普也可能會更名改姓,在多年的停滯增長之後,大家對日本經濟也失去了關注的興趣。
但單純就貨幣而言,其實黃金和日元都是長期上漲。
我們知道世界貨幣體系最早是金本位制,後來進入到央行主導的紙幣時代,英鎊和美元先後是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目前在全球占霸主地位的美元最早也是和黃金掛鉤的,而且在20世紀一直掛鉤了70年,到1971年實在撐不住才由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
在1971年時黃金兌美元是41美元/盎司左右,而最新價格是1200美元/盎司,過去的50年大約上漲了30倍。這意味著如果不考慮利息的話,黃金絕對是長期最保值的貨幣,因為它兌美元也一直在升值。
再來看日元,1970年代時1美元可以換300日元,但目前1美元只能換110日元左右,也就是過去的50年日元大約漲了3倍。
而無論日元還是黃金,作為貨幣而言兩者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多年來供給幾乎沒有大幅增加。
首先來看黃金,其唯一的來源就是金礦的生產。1900年時全球黃金的年產量是300多噸,而到2015年大約上升到3000噸,過去100年的年產量增加了10倍左右,好像增加了不少,但是平均到每年其實只增加2%左右。
如果把黃金看做一種貨幣的話,其實黃金產量就相當於每年新增的貨幣,而真正決定貨幣價值的應該是貨幣總量,也就是黃金的總存量。
在2015年時,全球黃金總存量大約是16萬噸左右,當年3000噸產量相當於存量的2%,而過去100年的黃金產量的大致增加速度也就在1-2%左右,平均4、50年左右才翻一番。按照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1966年全球黃金的總存量大約是7.6萬噸,而到現在大約上升到16萬噸,過去50年只增加了一倍。
再來看日元,在1970年代初的時候日本廣義貨幣M3大約是100萬億日元,而最新的2015年大約是1200萬億日元,過去的50年增加了10倍左右,貌似比黃金的供應增加要多很多,但是在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以後,從1990年到現在日本的廣義貨幣M3幾乎沒有任何增加。
最後來看美元,在70年代初的時候美國廣義貨幣M2總量是6000億美元,到最新的2015年末上升到12萬億美元,過去50年翻了20倍,比日本多一倍,比黃金多了10倍,這也就意味著單純就供給而言,美元供應的增加遠遠超過日元和黃金,因而日元和黃金相對於美元的長期上漲至少是有供給約束支撐的。
二、貨幣超發會導致貶值
歷史上,所有的貨幣崩盤都與貨幣超發有關。
比如最近有媒體報道委內瑞拉最近用36架飛機從國外的印鈔公司進口鈔票,其貨幣玻利瓦爾在「Dollartoday」的最新黑市價格是1美元兌1000玻利瓦爾左右,而官方的標價是1美元兌6.3玻利瓦爾。
而委內瑞拉貨幣貶值的原因就在於貨幣超發,其廣義貨幣M3在14年初只有1萬億玻利瓦爾,而到15年末已經超過4萬億玻利瓦爾,過去兩年翻了4倍。而在1976年委內瑞拉貨幣總量只有4000萬玻利瓦爾,過去40年其貨幣供應量增加了10萬倍。這也難怪其政府會在2008年發行新貨幣,強行規定1新玻利瓦爾等於1000舊玻利瓦爾,因為貨幣實在是印得太多了。
另外一個案例是辛巴威,我以前一個老同事韓總曾經送給我一張辛巴威的貨幣,1後面印了多少了零我都數不清了,因為辛巴威的貨幣都是以億甚至萬億來計價,看似大家都是億萬富豪,其實都是一文不值,因為在2009年以後,辛巴威宣布所有貨幣全部作廢,不再發行自己的貨幣,而以美元等作為法定貨幣。
還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一戰後的德國,由於一戰戰敗,德國需要支付大幅戰爭賠款,但是稅收收入又不夠,只得開動了印鈔機,1919年馬克發行量是500億,到1921年上升到1220億,1922年開始失控,當年貨幣發行量達到12950億,而1923年高達496585000萬億,最終德國發行了新馬克,以1新馬克等於4.2萬億舊馬克的比率回收了已經崩潰的舊貨幣,無數德國家庭數代累計的財富被洗劫一空。
如果大家研究一下歷史,就可以發現貨幣超發的案例不勝枚舉,包括40年代的匈牙利、民國政府、70年代的智利、阿根廷、80年代的秘魯、90年代的阿根廷、安哥拉、南斯拉夫、俄羅斯、白俄羅斯等都發生過貨幣超發並導致貨幣大幅貶值。
三、貨幣可以衡量價值
在經濟學上,貨幣主要有五大功能,分別是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儲藏手段和世界貨幣。也就是說,貨幣可以衡量商品的價值、可以充當商品流通的媒介、可以用於商品交易的支付、可以當做財富的儲藏手段、部分強勢貨幣可以用於國際商品的交換等。
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衡量商品的價值。
我們知道人類經濟本質是商品經濟,伴隨著商品的交換也就產生了貨幣,最初大家都選擇黃金或者白銀當做貨幣。但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科技的大幅進步,商品生產越來越多,而黃金數量有限不夠用了,所以開始進入紙幣時代。
以美國經濟為例,把物價變化剔除以後,其2015年的經濟總量相當於1900年的40倍,這意味著貨幣至少要增長40倍才能夠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否則的話商品價格就必須下降,而這也是在金本位時代經常發生通縮的原因,因為錢不夠用了。
但是從貨幣來看,美國2015年的廣義貨幣M2是12萬億美金,1900年只有66億美金,這100多年增加了1800倍,部分原因在於物價的上升,以衡量物價總水平的GDP平減指數來衡量,2015年的美國物價比1900年上漲了22倍,再加上經濟總量增加了40倍,所以貨幣供應量至少需要增加880倍才能夠滿足經濟和物價上漲的需要,這和貨幣供應量最終增加的1800倍已經相差不遠了。
再以中國為例來衡量,把1978年當做100的話,2015年的GDP實際總量大約是3000,增加了30倍,GDP平減指數衡量的物價總水平增加了6倍,也就是說商品數量和價格總計增加了180倍。但從貨幣角度來看,1978年中國的廣義貨幣M2大約為1500億人民幣,到2015年增加到139萬億人民幣,增加了940倍,遠超了180倍的經濟和物價增長需要。
四、貨幣不創造價值
如果貨幣超發了,能夠創造價值嗎?答案其實是一目瞭然,是不可能的。
以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為例,1923年的貨幣超發了那麼多,但是當年的工業生產只有1913年的54%。委內瑞拉最近兩年貨幣增長了4倍,但是GDP已經連續兩年萎縮。
再來看美國,08年以後美國啟動了3次QE,成功地保住了貨幣增速,金融危機後7年內美國貨幣年均增速在6.5%左右,與過去100年的平均增速相當。但是從經濟增長而言,過去7年美國GDP年均增速僅為1.4%,遠低於過去100年3.4%的平均增速,這也意味著過去7年美國的貨幣增長未能帶來相應的經濟增長,而是超出了經濟增長的需要。
在日本泡沫經濟沸騰的80年代,年均貨幣增速達到10%,遠超6%的歷史平均增速,但是GDP增速只有4.4%,與過去歷史上4.2%的平均增速相當,這意味著當時日本的貨幣增速也超過了經濟增長的需要。
而以中國為例,同樣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沖擊,在09年啟動了4萬億,其效果是當年的廣義貨幣M2增速達到了27.7%,09-15年的貨幣平均增速維持在16.5%,與過去20年基本相當,但是過去7年中國GDP年均增速只有8%,遠低於過去20年10%的平均增速。從年度來看,過去5年的廣義貨幣M2增速維持在14%左右,但是2011年時的GDP增速還有10%左右,而到了2015年GDP增速只有6.9%,說明我們雖然保住了穩定的貨幣增速,但是保不住經濟增速。
五、貨幣超發會產生各種泡沫
如果貨幣超發,而經濟又沒能同步增長,那麼一定會體現為價格的上漲,體現為各種泡沫。
大家最熟悉的是物價上漲。
比如說魏瑪共和國、民國時期、包括辛巴威等等,都發生過背著一袋子錢、只能買一粒米的故事,因為物價漲瘋了、可能隔一天就會漲一倍。
在世界經濟史上,70年代是著名的滯脹時代,那10年的美國貨幣總量增加了2.5倍,但是經濟總量只增加了40%,所以10年之內的物價也大致翻了一倍。
另外一種就是資產價格的上漲。
比如大家在wind上看委內瑞拉的股市,幾乎每年漲幅都牛冠全球,在2012年的時候只有100點,現在是接近15000點,漲了150倍。
還有當時的魏瑪共和國,以馬克衡量的股市在1923年漲了數億倍。
這些是顯而易見的泡沫。
還有一些泡沫當時不明顯,但事後影響深遠。
比如日本泡沫經濟的80年代,股市最多的時候漲了6倍,全國地價漲了1倍、6大都市的商業地價也漲了6倍,均遠超同期經濟增速,結果後來泡沫經濟破滅,股市、房市20多年沒漲,最多的時候也都是跌掉了80%,經濟也一直沒有恢復元氣。
美國96年以後的貨幣增速持續超過經濟增速,產生了一個又一個泡沫。最早是在2000年產生了科網股泡沫,納斯達克指數在5年之內漲了4倍,後來在3年之內最多跌掉了80%;然後又產生了地產泡沫、全國房價在03-07年漲了27%、其中東部地區漲幅接近40%,之後泡沫破滅,房價大概跌了20%,之後就產生了次貸危機、席捲全球;
六、如何看待當前的全球股市下跌
就在假日期間,美國的納斯達克指數數次發生重挫,著名的網路股linkedin一天之內跌掉了將近一半,納指目前的4300點相對於15年5200的高點已經跌掉了接近20%。
Linkedin暴跌的原因是公布業績不達預期,而這其實是普遍現象。因為過去7年美國納斯達克指數漲了3倍,道指漲了2倍多,但是實際經濟大約增長了10%,算上物價上漲以後的名義經濟總量大約增長了20%,金融資產漲幅遠超經濟增長,大量的股票價格上漲並非是業績增長,或是靠低利率時代低價發債回購股票、做高股息率,或是靠著美麗動聽的故事來支撐,但現在因為美國加息錢少了都做不下去了,所以大家會擔心出現新一輪的科網股泡沫破滅。
而歐洲和日本股市的下跌同樣讓人瞠目結舌,大家開玩笑說以前都怪中國、現在都知道不全是咱的錯了吧,其實也和資產價格上漲過頭有關。
日本股市過去3年漲了一倍,但是同期的實際GDP大約增長了2%、名義GDP大約增長了5%,股市漲幅遠超經濟增長。
在歐洲也有類似的問題,德國股市在金融危機以後上漲了1倍,但是同期的實際GDP大約增長了6%、名義GDP大約增長了18%,股市漲幅也遠超經濟增長。
而這一次歐洲股市暴跌的導火索是德國金融巨頭德銀的業績大幅虧損,其15年虧損了68億歐元,是08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虧損,以致於市場擔心其發行的CoCo債券利息不能償還。而德銀巨虧的原因除了此前Libor操縱案的巨額罰款之外,一個核心原因在於其盈利依賴於交易業務,而交易業務依賴於金融市場行情,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七、對貨幣政策的反思,金融不是煉金術
QE最早被日本所發明,但是在日本實施的這十多年中,經濟並沒有任何改善,而且資本市場也長期低迷,偶爾反彈也只是迴光返照。而過去20年日本的股市幾乎沒有增長,原因在於其GDP沒有任何增長,所以金融市場就幾乎沒有任何錶現。
我們曾經統計過美國股市過去100年的漲幅,平均大約在6%左右,和6%的GDP名義增速大致相當,也就是說長期看金融市場如實反映了經濟增長情況。
即便是德國魏瑪時期的股市,由於貨幣的瘋狂超發,以馬克衡量的股市漲了數億倍,但以美元衡量的股市其實是在下跌,如實反映了經濟的萎縮。
因此,歷史表明金融市場不是煉金術,而是實體經濟的映射,因而只有在實體經濟繁榮的支撐下,金融市場的繁榮才可以持續。
在金融危機以後,全球經濟乏善可陳,而金融市場一片興旺發達,其主要功臣是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全球金融市場的繁榮遠超實體經濟,其實也意味著泡沫在醞釀,風險在積聚。
而始於15年12月的美聯儲加息,其實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大家發現其實市場一直在賺貨幣泡沫的錢,而現在美聯儲貨幣政策出現了拐點,所以大家很難再賺貨幣放水的錢,因此就可能會虧錢甚至虧大錢。
從短期來看,由於市場已經對貨幣放水產生依賴,所以一旦停葯會產生嚴重的不適反應,因此大家希望央行再次放水,比如目前美國的期貨市場已經預計美聯儲2016年不會再加息,甚至還有可能會再降息。
而對於央行而言,短期放水之下,如果經濟和股市都能轉好,其實是皆大歡喜,所以也願意配合,比如日本央行立即開始緊急行動,美聯儲主席耶倫在2月份最新的國會證詞中,也坦承最近的經濟在放緩,國際和金融形勢的動盪對經濟不利,如果經濟持續低於預期,那麼加息的路徑和幅度也會比大家預想的要低,所以也給了市場一劑安慰。
但美聯儲畢竟有著管理經濟和金融市場100多年的經驗,深知長期寬松貨幣政策的危害,因此耶倫在證詞中也屢次提及,當前低通脹主要源於低油價、但這些因素遲早會消退,如果勞動力市場持續強勁、物價遲早會起來,而加息太晚的話,一旦經濟過熱可能會引發急劇的緊縮,這對經濟的傷害更大。所以耶倫的講話其實是模稜兩可,也提到如果經濟好於預期,那麼加息的幅度也會比預期要快。
這意味著美國再次啟動降息等寬松貨幣政策其實是極小概率事件,未來只是加息緊縮在節奏上的區別,因而加息延後對於全球而言只是安慰劑而絕非興奮劑。
八、對中國的啟示:短期黃金保值、長期唯有改革
在07年以前,中國過去30年的貨幣增速大約是每年16%,而同期GDP實際增速大約每年10%,算上物價以後的GDP名義增速大約16%,與貨幣增速基本相當,所以貨幣增速如實地反映了經濟進步和物價上漲,在資本市場上並沒有顯著的泡沫出現。
但是從08年開始,中國的貨幣增速依然維持在每年16%左右,而同期GDP實際增速下降到8%,GDP名義增速也只有11%左右,很顯然貨幣增速明顯超過了經濟和物價上漲的需要,這個時候其實就產生了資產泡沫的溫床。
比如A股中漲幅最大的創業板,過去3年的最大漲幅達到了6倍,但是同期盈利增長不到1倍,所以平均估值一度超過100倍pe。而A股中的主板也在15年最多漲了1倍,同期沒有任何盈利的支撐,完全體現為估值的提升。
另外一個重要的現象是房價上漲,15年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房價的漲幅都在30%以上,大家都以位置好、服務配套齊全、移民多來解釋一線城市房價的上漲,但是這些優點在07年以前也都存在,為啥現在的房價漲的比當時還要快呢?
其實也是和股市一樣的解釋,07年以前貨幣主要給經濟用,所以沒有太多溢出,而從08年開始貨幣超發、遠超經濟需要,所以房地產作為最能吸納貨幣的資產也最為受益,尤其是三大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從日本來看,在泡沫經濟時代確實六大都市漲得最多,但是泡沫破滅以後一樣不少跌,所以一線並不是上漲的代名詞。
因此不論是股票還是房地產,如果作為金融資產來衡量,其本身並不創造價值,其實還是要反映經濟增長的變化,所以漲多了就是泡沫。
而這個泡沫首先體現為貨幣的泡沫、帶來貶值壓力。比如以貨幣供應量M2來衡量,07年時美國M2是7.3萬億美金,中國是5.5萬億美金,當時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是7.4,而目前美國的M2是12萬億美金,而中國的M2已經達到21萬億美金,而目前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是6.6,所以簡單比較一下歷史,就會發現貨幣超發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貶值壓力。
所以央行會在年前最後一天發報告,特地寫專題坦承,降准會增加貶值壓力,言外之意就是貨幣超發會導致匯率貶值,反過來理解,如果想保住人民幣的價值、緩解貶值壓力,其實就不能大幅降准、也就意味著國內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告一段落了。
而16年以來的股市下跌,其實就是對寬松貨幣政策延後的反映,因為經濟不好,A股一直在賺貨幣放水的錢。現在央行迫於貶值壓力不想放水,那麼大家就賺不到錢,甚至容易虧錢。而股市在經歷大幅下跌之後,其實風險也在大幅釋放,尤其央行的貨幣政策只是寬松的延後而非轉向,所以看上去並非無可救葯,只是無論從經濟復甦還是寬松加碼來看,短期找不到趨勢性上漲的理由而已。
其實目前最需要擔心的是房地產市場,因為房地產和股市其實是一樣的邏輯,都和經濟貨幣密切相關,只不過房地產的周期更長、影響面更大。我們其實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央行不再大幅放水,房價會怎麼樣?難道一線城市的房價會永遠漲嗎,萬一下跌會怎麼樣呢?
所以我們才會推薦大家買黃金,而且是在年初就開始推薦。因為對於中國的老百姓而言,過去的資產大多是升值的,因為受益於貨幣放水。但是現在水放得太多以後,匯率出現了貶值壓力,所以未來要麼匯率貶值,要麼不再放水、資產價格難漲,不管哪種情況其實都意味著財富的受損,這個時候其實首要的任務不是財富增值、而是保值。而且在外匯管制加強的背景下,換美金並不現實,而且還給政府添亂,而美金也有印鈔的問題,還不如買黃金,也就是我們一直講的「換美金不如買黃金」!
黃金本身不創造價值,因此黃金的作用是保值而非增值,如果經濟有穩定增長,黃金肯定跑不過有息資產。所以長期來看,以美元計價的美國國債、股票都顯著跑贏了黃金,從國內來看,1990年時的金價大概70元/克,現在漲到260元/克,其實漲幅也遠比不上股市和房地產。
但是風水輪流轉,其實全球過去幾年經濟已經沒啥增長了,本來對黃金有利,但是央行的放水讓大家感覺金融市場的繁榮,以為經濟和盈利也很好,又把黃金狠狠地殺了一把,現在發現實體經濟還是不行,而金融市場泡沫化以後要還債,所以黃金短期的保值功能特別突出。
而對於房子和股票等金融資產,歷史的啟示是其上漲依賴於實體經濟,這也就意味著在人口紅利、城鎮化、出口等傳統紅利衰竭以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從貨幣驅動轉向效率驅動,所以政府提出來供給側改革,雖然會有短期陣痛,其實也是希望降低貨幣依賴、下決心加大改革力度來提高效率,而只有經濟好了,金融資產才有長期繁榮的希望。
㈦ 借大洋彼岸的大選東風,「造車新勢力」在美股就是漲
美國大選即將落定。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拜登在講話中表示,參加此次大選的美國民眾比以往任何時刻都多,有超過1.5億人參與投票。不過由於拜登和特朗普的政策差異十分相悖,所以全球資本市場駛向何方也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特朗普自2017年2月履任以來,道瓊斯工業指數累計上漲超30%,雖然比不上柯林頓和奧巴馬任期內的漲幅,但整體維持了美股長期牛市的基調。從目前的民調數據來看,拜登維持著較大領先優勢,若拜登順利當選,美國的財稅、外貿、行業等政策也將發生改變,進而影響股市表現。
媒體也收集並指出了拜登以及特朗普團隊在稅收方面、貿易以及能源方面的主政區別。
不過隨著美國大選進入最終階段,美股也將逐漸趨於平緩,三家造車新勢力更多的還是需在產品以及銷量端製造出利好表現,以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帶動整體產業鏈發展。
文/菲林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㈧ 在德國那家銀行,除了德銀意外,兌換匯率會高一些,利率會高一點,德國銀行有利率嗎為多少
你是要將歐元換成什麼幣,自己會親自去目的國嗎?
若是建議你去DKB開戶,然後直接在目的國帶Visa標志的ATM上取現,這個採用的是國際中間價,理論上講銀行沒賺任何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