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兩國之間的匯率是跟據什麼定下來的
一國外匯供求的變動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既有經濟的,也有非經濟的,而各個因素之間又有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甚至相互抵消的關系,因此匯率變動的原因極其錯綜復雜,下面我們將作具體分析.
(一)影響匯率變動的經濟因素
1.國際收支狀況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它對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從外匯市場的交易來看,國際商品和勞務的貿易構成外匯交易的基礎,因此它們也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例如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元在國際經濟市場上長期處於下降的狀況,而日元正好相反,一直不斷升值,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國長期以來出現國際收支逆差,而日本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僅以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貿易部分來看,當一國進口增加而產生逆差時,該國對外國貨幣產生額外的需求,這時,在外匯市場就會引起外匯升值,本幣貶值,反之,當一國的經常項目出現順差時,就會引起外國對該國貨幣需求的增加與外匯供給的增長,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2.通貨膨脹率的差異
通貨膨脹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長期,主要而又有規律性的因素.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兩國貨幣之間的比率,從根本上說是根據其所代表的價值量的對比關系來決定的.因此,在一國發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該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就會減少,其實際購買力也就下降,於是其對外比價也會下跌.當然如果對方國家也發生了通貨膨脹,並且幅度恰好一致,兩者就會相互抵消,兩國貨幣間的名義匯率可以不受影響,然而這種情況畢竟少見,一般來說,兩國通貨膨脹率是不一樣的,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貨幣匯率上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因為它的影響往往要通過一些經濟機制體現出來:
(1)商品勞務貿易機制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該國出口商品勞務的國內成本提高,必然提高其商品,勞務的國際價格,從而削弱了該國商品,勞務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影響出口和外匯收入.相反,在進口方面,假設匯率不發生變化,通貨膨脹會使進口商品的利潤增加,刺激進口和外匯支出的增加,從而不利於該國經常項目狀況.
(2)國際資本流動渠道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必然使該國實際利息率(即名義利息率減去通貨膨脹率)降低,這樣,用該國貨幣所表示的各種金融資產的實際收益下降,導致各國投資者把資本移向國外,不利於該國的資本項目狀況.
(3)心理預期渠道
一國持續發生通貨膨脹,會影響市場上對匯率走勢的預期心理,繼而有可能產生外匯市場參加者有匯惜售,待價而沽,無匯搶購的現象,進而對外匯匯率產生影響.據估計,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往往需要經歷半年以上的時間才顯現出來,然而其延續時間卻較長,一般在幾年以上.
3.經濟增長率的差異
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國實際經濟增長率相對別國來說上升較快,涔
㈡ 國家間匯率怎麼計算出來的
正常的市場即期匯率不是算出來的,而是兩個貨幣在市場中的供求關系來決定的。
匯率是貨幣的價格,跟普通商品的價格決定機制基本都是相同的,指不過這個商品是貨幣而已。
如歐元對美元,你可以將歐元看成商品,美元看成是貨幣,在這種情況下,出售商品的投資者會對自己的商品定一個心理價格,購買商品的投資者同樣會對商品價格定一個價,如果賣出歐元的客戶將歐元的價格定在1.40,而買入歐元的客戶只願意出1.20,兩者就無法成交,只有賣出客戶將價格降至1.30,同時買入歐元的客戶將出價也定到1.30,就有成交,確定市場願意接受的價格,就是即期匯率。
因此匯率是交易出來的,而不是算出來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國家匯率政策是政府或者央行指定的,它們可能規定這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但是實際市場匯率還是由交易決定的。
㈢ 各國之間的匯率由什麼決定
各國貨幣之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能夠形成相互之間的比價關系,原因在於它們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這是匯率的決定基礎。
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為本位貨幣。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多少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比價,即匯率。
如在實行金幣本位制度時,英國規定1英鎊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為22開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純金;美國規定1美元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純金。根據兩種貨幣的含金量對比,1英鎊=4.8665美元,匯率就以此為基礎上下波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
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匯率對國際收支,國民收入等具有影響。
㈣ 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是如何確定的求解答
理論上講,各國間的經濟交往形成外匯了供給與需求,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導致外匯交易。但實際生活當中我覺得匯率是根據各自國家的經濟實力,為了自身的利益自定的,如日元(円)是日本的官方貨幣,1871年明治政府將一日元的幣值定為與純金1500毫克等值,所以才造成各幣種匯率的不同。有的國家經濟實力強它就鼓吹匯率由市場決定,有的國家經濟實力弱政府當然就要控制匯率。
順便多說一句「像朝鮮那樣的經濟封閉國家......」我覺得你太贊美朝鮮了,在一個經濟封閉、一個包受災荒、一個被強國封鎖的國家 ,卻能研製成功原子彈,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
一對唇齒相依的兄弟,一個勒緊褲帶研究製造成功了原子彈,一個卻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給富人當起了打工仔,掙了幾個苦力錢還以為自己了不起,反差太大了!!!
㈤ 匯率是怎麼確定的,由誰確定的
匯率不是誰確定的,是實在存在的一個東西。
兩個島,互相分隔,永不見面。A島發行貨幣,1塊錢買1個雞蛋。B島也發行貨幣,1塊錢買2個雞蛋。有一天,科技突然發達了,可以通船了,然後他們互相知道了對方的存在,然後就去貿易啊(換東西嘛,總有土特產的)。
但發現各自有各自的貨幣,不通用啊,怎麼辦?然後發現兩個島上都產雞蛋,就以雞蛋為標准。發現這個匯率確定為2:1最合適,誰也不吃虧。
至於匯率為什麼會變呢,因為有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等情況啊。你想嘛,如果A島的人想歪招,拚命印不值錢的鈔票,然後去買B島辛辛苦苦生產的雞蛋,B島不就吃大虧了?所以啊,匯率是浮動的。如果A島亂印鈔票,這個匯率可能就會變成10:1,或者100:1,或者更高。這樣,才可以保證公平啊。
(5)兩個國家的匯率按什麼確定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1)國際收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也是許多專業人士正在研討的課題。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8]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7) 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8)各國匯率政策的影響。
經濟影響
(一)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匯率上升(直接標價法),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匯率下跌)
(二)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
1、對無形貿易收支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外幣購買力提高,本國商品和勞務低廉。本幣購買力降低,國外商品和勞務變貴,有利於該國旅遊與其他勞務收支狀況改善。
2、對單方轉移收入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如果國內價格不變或上漲相對緩慢,對該國單方轉移收支產生不利影響。
3、對資本流出入影響:匯率對長期資本流動影響較小。從短期來看,匯率貶值,資本流出;匯率升值,有利於資本流入。
4、對官方儲備的影響:
①本國貨幣變動通過資本轉移和進口貿易額的增減,直接影響本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
②儲備貨幣匯率下跌,使保持儲備貨幣國家的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遭受損失儲備國家因貨幣貶值減少債務負擔,從中獲利。
㈥ 兩個國家的貨幣匯率最早是如何確定的
根據購買力平價確定的。
㈦ 兩國匯率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根據什麼計算出來的
從短期來看,一國的匯率由對該國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
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投資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機會影響本國傾向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投資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
從長期來看,匯率主要取決於商品在本國的價格與在外國的價格的對比關系。以一種商品為例,如果1單位商品在美國生產需要5美元,在中國生產需要50元人民幣,則就這單位商品而言,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就是5:50,即1美元兌換10元人民幣。匯率則是所有進出口商品本國價格與外國價格的相對比價。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87.htm
㈧ 世界各國間的匯率是怎麼確定的
最早一個國家的貨幣紙幣的相對價值是由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的,我們稱為金本位體制二戰以後,美元和黃金強制掛鉤,其它貨幣也和美元掛鉤實際上都是和黃金掛鉤了,這形成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以美元為主體的全球貨幣體系。
1970年代以後,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體制,一開始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是根據國際貿易的需求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價格上變動的。後來大家認為這樣也不符合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採用購買力平價來確定貨幣的匯率,當然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能從理論上來闡述貨幣應有的匯率,市場匯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後購買力平價理論被新古典貿易理論所代替貿易、利率差、央行票據量綜合評判所代替。
㈨ 各國之間的匯率是根據什麼定的
最早一個國家的貨幣(紙幣)的相對價值是由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的,我們稱為金本位體制
二戰以後,美元和黃金強制掛鉤,其它貨幣也和美元掛鉤(實際上都是和黃金掛鉤了),這形成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以美元為主體的全球貨幣體系。
1970年代以後,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體制,一開始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是根據國際貿易的需求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價格上變動的。後來大家認為這樣也不符合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採用購買力平價來確定貨幣的匯率,當然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能從理論上來闡述貨幣應有的匯率,市場匯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後購買力平價理論被新古典貿易理論所代替(貿易、利率差、央行票據量綜合評判)所代替。
這上面說的都是從理論上對匯率的定價。
在1970年代中期,金融市場交易理論被迅速建立起來,這包括了對效率市場理論(市場包容一切理論)的重新定義和實踐驗證,期權定價理論模型的建立和實踐驗證,也包括了現代銀行和全球金融的管理理論,這個時候市場匯率的決定,往往取決於兩個方面:
1、貨幣發行當局對貨幣的強制匯率定價以及在這個定價上許可的波動范圍,如人民幣、新台幣、港幣、馬來西亞林吉特、阿根廷比索等等,雖然這些貨幣不可流通,但是在貿易條件下他們還是要有兌換的;至於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像日元、歐元、英鎊等等,雖然他們的發行當局沒有強制制定匯率以及匯率的波動區間,但是他們都會有個底線,該貨幣的匯率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超出了底線,貨幣發行當局或最親密的貿易夥伴政府就會出面干預,最明顯的就是日元,當日元在接近100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會出面干預,而當日元超過130的時候,亞洲其它國家就會不高興,會去和日本政府談判,甚至於自己悄悄地大量買入日元
2、在市場上,大的機構、銀行是根據自己所持有的外匯資產和負責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政策風險等因素來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這是因為金融機構要保障其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至於盈利性,只有在保障了安全性和流動性之後才考慮盈利,而小機構、銀行則是根據自己在規避風險的時候向大銀行平盤時的價格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