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為什麼要將彈簧測力計斜向下拉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要將彈簧測力計斜向下拉。
目的:便於從橫樑上直接讀出力臂的大小。
原因:只有當拉力豎直向下,橫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臂正好是彈簧秤懸掛位置到支點的距離。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為了消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同時了為了便於測量力臂,實驗時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用鉤碼對杠桿的拉力作為動力和阻力,實驗中,動力臂和阻力臂都在杠桿上,便於測量。
但也容易使產生力臂就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的錯誤結論,為了避免產生這樣的錯誤,可以用彈簧測力計取代一側的鉤碼進行實驗,便於正確認識力臂。
(1)探究杠桿平衡時斜拉彈簧測力計擴展閱讀
杠桿平衡條件
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
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
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
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
5、杠桿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轉動狀態時保持平衡。
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B. 探究杠桿平衡 彈簧測力計向上拉與向下拉對結果分別有什麼影響.
向上拉一般是L1和L2在同一側,向下拉,一般是L1和L2不再同一側,一樣,對結果無太大影響
C.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若彈簧測力計傾斜一些保持拉力不變,則所掛鉤碼應向何處移動才能保持平衡
應靠近支點位置移動。在實驗中一般是使杠桿水平平衡,掛鉤碼,彈簧豎直向下拉使水平平衡,便於測量力臂。根據F1L1=F2L2,彈簧傾斜,彈簧的力乘力臂變小,為平衡,所以要求鉤碼對杠桿的力乘力臂也變小,鉤碼數目不變情況下,減小力臂,向支點移動。我的回答是根據鉤碼在支點左邊,彈簧右邊說的。
D.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除了用鉤碼,通常還需要用彈簧測力計斜拉,並做多次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
使力臂變化(或作為變數),說明是力臂在影響杠桿平衡而不是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
動力乘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等於阻力……
E.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怎樣使用彈簧測力計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要將彈簧測力計斜向下拉:
目的:便於從橫樑上直接讀出力臂的大小。
原因:只有當拉力豎直向下,橫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臂正好是彈簧秤懸掛位置到支點的距離。
F.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如果將鉤碼換成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拉和斜向下拉都可以嗎請解析
不可以,這個涉及了力的三要素中的 作用力的方向,方向不同,所使用的力就不同。
G. 杠桿的平衡條件探究要用到鉤碼和彈簧測力計
(1)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時,為了便於測量力臂,要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A點用彈簧測力計沿豎直向下的方向拉住杠桿,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時,拉力的力臂才是OA;
由題知,一個鉤碼的重力為0.5N,設杠桿的一個小格為L,
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 1 L 1 =F 2 L 2 可得,3G×4L=F×2L,
解得,F=6G=6×0.5N=3N.
(3)設一個鉤碼的重力為G,杠桿的一個小格為L,
左側=4G×3L=12L,右側=2G×4L=8GL,
左側>右側,所以,杠桿右端將下降;
要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左側應該等於8GL,
所以,應將左側的鉤碼向右移動一格.
故答案為:(1)水平;(2)豎直向下;3;(3)左;向右移動一格.
H. 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若斜拉彈簧測力計,則示數將變大還是變小
是變大沒錯。因為當你阻力和阻力臂不變時 也就是動力乘以動力臂的值不變 此時你斜拉彈簧測力計 你可以把斜拉時的動力臂畫出來 你就明白 斜拉的動力臂小於豎直拉的時候(直角三角形斜邊最大)
所以因為動力和動力臂乘積不變 其中動力臂變小 導致動力變大 所以示數變大。
拓展一下學杠桿是經常會有找最小力的問題 每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哪個力垂直於動力臂哪個力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