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國際經濟學中fdi指的是什麼
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又稱國際直接投資、跨國直接投資
國際直接投資是指投資者以控制企業部分產權、直接參與經營管理為特徵,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的資本對外輸出。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創辦新企業和控制外國企業股權兩種形式。創辦新企業指投資者直接到國外進行投資,建立新廠礦或子公司和分支機構,以及收購外國現有企業或公司等,從事生產與經營活動。而控制外國股權是指購買外國企業股票並達到一定比例,從而擁有對該外國企業進行控制的股權。
最新的國際直接投資的形式是以利潤進行再投資,其就是指投資者把通過直接投資所獲得的利潤的一部分或全部用於對原企業的追加投資。這種形式的直接投資,隨著國際投資的深入,越來越成為直接投資的重要形式。
2. FDI是什麼意思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縮寫,應該是外商直接投資,表明外國商業部門對我國的直接投資。
跟對外直接投資是兩回事兒。
3. 國家是如何調控匯率變動的
在以往的宏觀調控政策中,利率政策處在核心地位。從利率與通脹率和匯率的關系看,主要是通過利率的升降來調控以匯率和通脹率為代表的內外平衡關系,即當通脹率上升時,內部需求會大於供給,相應引出貿易逆差,導致本幣貶值。因此在以往時代,當通脹率上升時,匯率是反向走勢,即會出現貶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國內總需求水平上升,從而抑制了國內的通脹率,一方面也因為壓縮了國內需求,使進口得到抑制,同時促進了出口,本幣匯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當加息對緊縮總需求發生了作用,使通脹率下降時,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在中國出現了人民幣的「內貶外升」,即當通脹率與匯率出現同方向變動,在這樣的時代,如果繼續沿用以往的宏觀調控理論和工具,肯定不會收到以往的效果。
其一,從道理上說,在新全球化時代,由於中國與國際經濟已融為一體,而前面的分析也說明,中國的貿易順差增長和人民幣匯率提升是長期趨勢,這樣就會引來大量投機於人民幣升值的國際「熱錢」,而國際熱錢的成本是熱錢本幣的利率,收益率則是人民幣利率與匯率之和,所以人民幣利率的提升,也是熱錢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幣利率不僅不會減少國際熱錢的流入,反而會刺激熱錢更大規模地流入。而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是用基礎貨幣收購外匯,這樣就會導致因外匯流入增長所投放的基礎貨幣的增長,導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來是為了通過抑制貨幣投放而達到緊縮總需求的目的,但因為熱錢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礎貨幣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這一舉措就變成了刺激貨幣投放的宏觀政策效果。由於加息引來的外匯流入更多,加息會提升本幣匯率這個結果沒變,但是由於貨幣供給規模更大了,對抑制通脹的目的來說,就是適得其反。
其二,從實證角度看,加息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來,央行已進行了6次加息,但通脹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來高點,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也從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難認為若央行在今年繼續加息,會有能壓制住通脹率和貨幣增長率的那一天。
有人認為,去年國際熱錢的大量湧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國資本市場如股市和地產價格的大幅度攀升,這個判斷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去年在央行進行6次加息之後,國際熱錢流入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明顯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貿易順差為正當外匯流入,這兩者之和在2003~2006年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個月這個比重卻下降到63%,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上。顯然,熱錢比重上升與人民幣利率上升是同時發生的,但2003~2006年我們卻沒有看到這個情況,而地產價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來就很強勁,以至於到2005年國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產價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現在2006年,而當年FDI加貿易順差比當年新增外匯儲備還高出了3%,所以如果國際熱錢是為了投機於中國的資產價格,那為什麼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的前幾年我們看不到,卻偏偏在央行連續加息後出現了呢?所以人民幣利率上升與熱錢比重上升同時出現,不應看成是偶然現象,而是有著因果關系的。
其三,從國際上看,近年來由於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發了大量「套息」交易,國際上估計有近萬億美元。而去年以來,日本央行為了應對經濟過熱而開始進入加息通道,美聯儲則為了應對房地產泡沫崩潰所引發的衰退不得不減息,所以日元與美元間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現為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從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見利率始終是影響國際資本流向的重要機制,而對美元與日元間的套息交易萎縮,國際上一般都是用兩國利率水平的相對變化來解釋,而未見有用美元資產價格作解釋的言論。那麼,如果在國際主要貨幣資本之間發生的流向變動是因為利率變動,在人民幣與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流向變動就會例外嗎?
此外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對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發生變化,例如去年美、歐都出現了明顯較以前年份為高的通脹率,但是美國為了應對金融市場危機,不得不連續減息,而歐盟自2006年以來為應對經濟過熱已開始連續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威脅下,也不得不放棄了加息舉措。到去年12月,歐元區的廣義貨幣增長率已高達10.7%的歷史高峰,已經遠遠高出原先所設定的4.5%的年增長率,但目前仍在醞釀減息。可見,由於時代不同了,在發達經濟體中利率與通脹率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而並不似以往那樣,出現了通脹率的抬升就必須得加息。
所以,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利率這個傳統宏觀調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慮新的宏觀政策工具組合。
重新認識匯率
如果利率調節宏觀總需求的能力在當代新經濟格局中被弱化,那麼哪個宏觀調節工具能取代?我認為首先考慮的應當是匯率。
在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別突出,是因為利率對需求水平變動的影響最大,但這是在內需主導時代得出的經驗和理論。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內需在中國的需求增長中仍是主導因素,但外需的增長速度顯然更快。從凈出口佔GDP的比重看,2006年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進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則超過了10%,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大了,而且今後肯定還會上升。從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看,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出口佔GDP的比重長期在9%左右,日本號稱出口導向型經濟,可戰後到70年代完成工業化的長期內,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國目前已經達到40%,在未來時期進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發達國家重工業轉移時代後,出口比重肯定還會上升,可見外需因素對中國工業化過程的影響,已經與以往的工業化過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於外需在中國需求的邊際變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匯率在調節中國總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對國內通脹率的影響與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
具體地說,由於在新全球化時代中國面臨著日益增長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匯率是出口企業的減收因素,出口企業為了維持原有利潤就得提高供貨價格,這樣就可能使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需求發生轉移,從而達到緊縮總需求擴張的目的。然而在長期內保持較低匯率水平,是中國獲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重要條件,因此過快或過多地讓人民幣升值,從長遠看對中國並不是有利的選擇。但若因外需增長過快,過度拉升了中國的通脹率,導致中國內部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強,提升匯率就是抑制國內通脹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所以從新全球化時代所構成的新環境看,人民幣匯率的提升速度必須把握在不顯著快於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匯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並兼顧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匯率就是平衡中國的全球化利益與保持國內經濟穩定增長關系的核心。
重新認識通貨膨脹問題
前面的分析已經指出,由於在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與當代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格體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時代市場的力量要糾正這個差距,所以主要發展中國家在長期內出現較高通脹率就會是一個長期趨勢。提升匯率是抑制通脹率的必然選擇,但會使中國喪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讓匯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還是讓通脹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就必須進行選擇。
以往的經濟理論通常認為,年均不足1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可以定義為「通縮」,1~3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合理通脹,超過5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顯著通脹,10個百分點以上是嚴重通脹,而若到幾十個百分點以上就是惡性通脹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價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脹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與發達國家拉近價格水平,所以,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長期內出現6%~8%之間的較高通脹率,可能是一個新全球化時代的特有現象,也是中國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須支付的代價。不僅是在中國,在其他能夠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國家,目前都在經濟增長率顯著提升的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物價上漲率。例如印度,2007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8年來最高點,為9.2%,而去年前10個月的通脹率也上升到了6.7%,並不比中國低。近年來俄羅斯和越南的經濟增長率也顯著提高,去年前10個月前者的通脹率為10.8%,後者為8.1%,更高於中國。所以在新全球化時代,通脹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發展中國家都發生了變化,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4. 人民幣FDI是什麼意思
E度網專稿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嗨,大家好,現在我要介紹一種水果,名叫草莓。它的外皮是紅色的,皮上還有一點一點的白色小點點,頭上還戴著一頂綠色的小帽子。和那些蘋果,石榴比較,就數草莓小。一般草莓的長度在4厘米左右。一切開草莓你就會看見有淡紅色,乳白色的果肉。一口咬下去,你就會嘗到柔軟和酸酸甜甜的味道。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有草莓栽培。美國草莓栽培面積2.3萬公頃,產量56.7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8%,平均產量24.6噸/公頃。日本栽培面積1.1萬hm2,產量21.8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1%,平均產量19.3噸/公頃。歐洲是主要草莓產地,約佔世界產量的50%,波蘭、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俄羅斯,羅馬尼亞和英國栽培面積較大,產量一般為9.5-18.3噸/公頃。
我國是世界上草莓野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很早就開始利用野生草莓,並一直沿襲至今。我國的大果草莓栽培始於1915年,但過去未受到重視,發展緩慢。20世紀80年代以來草莓生產有了迅速的發展。中國目前草莓生產面積約7萬hm2,面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主要產地分布在遼寧、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近幾年四川、安徽、新疆、北京等地區發展也很快。重點草莓產區有遼寧丹東、河北保定、山東煙台、上海郊區、四川雙流、江蘇連雲港等草莓適合種植在陽光充足,疏水性好的土壤里。土壤深度大約在8-10英寸。
大棵型的草莓,行距要在12英寸,株距約在18英寸為好。要及時摘除植株的藤蔓,以利於草莓的結果。草莓的產量有周期性,所以最好在種植的頭幾年培植一些新植株。
如果不喜歡管理草莓,就可以每隔18-24英寸種一棵草莓,這樣草莓就可以隨處蔓生。當然會顯得有些零亂,草莓也不大。如果想避免這種情況,可以適當摘除一些藤蔓。
在秋天,要在植株上鋪上一層土,防止霜凍。等土壤上凍後,可以再在植株上鋪3-4英寸厚的乾草。到第二年的春天,當有新葉子長出後,再移去乾草。等天氣轉暖,並穩定後,在移去植株表層的覆蓋土壤。但要在行間留一些乾草,以防止野草的生長和保持土壤的水份。。
5. 人民幣fdi是什麼意思
人民幣FDI是指:用在外國的人民幣(即離岸人民幣)直接投資於中國。
這里的FDI是相對於國外來說的,相對於國外,用人民幣直接投資中國內地市場。
6. 外匯匯率變動如何影響一國經濟,主要對一國經濟哪些方面有影響。
人民幣升值利於進口,不利出口,對外貿企業的影響冰火兩重天。出口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將減弱,尤其是初級產品出口。而進口產品的在國內的競爭力將明顯提升。如價值8000元的產品出口價可能是1000美元,而人民幣升值後同樣的產品出口價將為1111美元,上漲11%,原有的低成本優勢將喪失怠盡,單純依靠價格優勢的產業將受極大的沖擊。進口產品的競爭優勢將提高,以比較火爆的轎車為例,原價10萬美元的進口車國內價格將從80萬元降為72萬元(均未考慮稅費影響),比價效應非常明顯。同樣對進口原材料依賴度比較大的企業來說,成本降低將直接增加企業的贏利能力。另外目前最熱的話題就是原油價格的飆升,03年我國進口原油9000萬噸,今年估計將超過1億噸,升值10%(以平均價40美元/桶計算)將節約資金近240億元。
吸引外資能力減弱而會有更多的國內企業走出去,到國外去投資建廠。雖然人民幣升值將增加在華外資企業的贏利能力(以美元計算),但相應的新增投資成本上升,原有的外資企業會繼續留守而新增資金回轉向其他國家投資;但國內企業去國外投資的成本將降低,會促使大量企業走出去,尤其是飽受反傾銷之苦的家電業,去美國建場就成為非常好的選擇。
外債還本付息壓力減輕,一批依靠外資貸款的項目的贏利能力將得到改善。以幾個上市公司為例,從2003年的年報發現,漳澤電力、上海電力、遼通化工的匯兌損失都在5000萬元以上,尤其是漳澤電力的日元匯兌損失更是超過1.8億元,以前年度提取的匯兌損失將有機會逐步沖回記入利潤。
中國GDP國際地位將提高,03年我國的GDP是1.4萬億美元,世界第七,如果人民幣升值再加上今年9%以上的增長,04年我國有望超過義大利和法國,上升到第五位。
此外,在出國培訓和學習、增加國家稅收收入和提該人民的實際購買力方面是利好;而弊端是可能增加市場投機行為、出口減少可能導致國內就業壓力加大、可能導致出現通貨緊縮、可能出現「暴富效應」、可能加劇低收入群體的支出負擔等。綜合分析,人民幣升值有利有弊,就目前來看,應該是利大於弊。
積極影響:
有利於中國進口
原材料進口依賴型廠商成本下降
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能力增強
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盈利增加
有利於人才出國學習和培訓
外債還本付息壓力減輕
中國資產出賣更合算
中國GDP國際地位提高
增加國家稅收收入
中國百姓國際購買力增強
負面影響:
人民幣升值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
人民幣匯率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
給中國的外貿出口造成一定的傷害
人民幣匯率升值會降低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增大就業壓力
財政赤字將由於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時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
7. 匯率與引進外資關系
匯率與標價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匯率亦稱匯價,是指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或者說,是兩國貨 幣之間的比率或比價。在外匯買賣或兌換中,匯率如同商品價格一樣,總是要受到 外匯供求關系的影響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這種受外匯供求關系影響而不斷變化的 匯率,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外匯行市。
在確定兩國貨幣之間的比率或比價時,首先要確定是以本國貨幣表示外國貨 幣的價格,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本國貨幣的價格。這種用以標出匯價的方法,通常 被稱為匯率的標價方法,它分為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是指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如1、100、1000外幣單位)作為標 准,折算成若干本國貨幣來表示其匯率的標價方法。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國貨幣的 數額固定不變,匯率的上升或下降都以相對的本國貨幣的數量的變化來表示。
以 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折算成本國貨幣的數量比以前增多,表明外國貨幣匯率上升 或本國貨幣匯率下跌,即外國貨幣幣值上升或本國貨幣幣值下跌。相反,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折算成本國貨幣的數額比以前減少,則表明外國貨幣匯率下跌或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即外國貨幣幣值下跌或本國貨幣幣值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