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8年經濟下行造成什麼影響
海清FICC頻道認為,2018年經濟下行壓力巨大,基本面並不支持4%的高利率水平,主要原因包括:
其一,對於社會消費而言,由於2017年消費貸明顯走高,這意味著居民加杠桿程度明顯,再疊加居民收入並沒有相應大幅增加,居民消費存在「寅吃卯糧」的情況,2018年居民消費不可持續,面臨下滑的可能性;
總體上,由於政府對經濟增速的容忍度明顯提高,以及貨幣政策和利率都存在偏緊和偏高的情況、政策層嚴監管政策,再疊加相對嚴峻的外部環境,2018年經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基本面並不支持4%的高債市利率水平。
② 經濟下行壓力是通貨膨脹嗎
不是。
經濟下行壓力可能是我國近些年來普通老百姓最常接觸的經濟學詞彙之一了。
對於經濟下行壓力並不能以好或壞而簡單的一概而論,因為這是一個「中長期經濟調整」必須經歷的過程。那麼隨著中國進入翻山越嶺,爬坡過坎的新階段,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從宏觀的角度與微觀的角度來分別進行分析: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使得制度缺陷不斷暴露,很多苗頭性問題會被質疑並且可能引起恐慌情緒。區域性的政策將被迫調整,政府必須在巨大的壓力下,挺進改革的步伐。而陣痛將無法避免。市場很難再次承受刺激性政策帶來的後果,如果義無反顧地對市場進行又一輪刺激,有一定可能導致經濟增長和就業滑坡底線。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很多個體戶將面臨生存危機,中下游企業將被迫轉型升級或者只能無奈破產。下級政府將更難拉動當地投資,對外貿易也將嚴重受阻。民眾可能會出現大范圍的恐慌和無措,各級政府將要被動緩解失業率提升帶來的各項問題。個級出口在如今國際金融向好的局面下不升反跌,個體企業競爭力在反復中不斷下降,造成了出口增長的「前追後堵」。
而這些就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可能帶來的影響。不過根本上我國的經濟並不會被動搖,我國也在積極的進行結構調整以及產業轉型,經濟下行壓力雖然會成為常態化的事實,但不會嚴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供參考。
③ 經濟下行與經濟衰退是一回事嗎
個人理解:
1、經濟下行是指發展的速度變慢,現在中國正處在經濟軟著陸(郎咸平等說是硬著陸),就是指經濟發展的高速度降下來了。
2、經濟衰退也包含了經濟下行,但是衰退的意思更嚴重,一般是指整個國家經濟處在經濟危機影響中的用詞。
PS:實際上中國就是經濟衰退,高通貨膨脹、原材料上漲、企業破產、東部沿海地區的製造業優勢和外資漸漸的往東南亞國家轉移了、出口貿易持續衰落······等等
④ 什麼叫經濟上行壓力什麼叫經濟下行壓力解決辦法是什麼
這些名詞一般是經濟學家們為了顯擺自己杜撰出來讓人民群眾莫名其妙的。更多的人嚮往美好,誠實付出且努力向前,每個人有時多買點東西或少買點東西都是和諧的。這叫做經濟前行。
⑤ 如何理解「結構性去杠桿」
經濟學家潘向東分析,「結構性」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從總量看,我國宏觀內杠桿率容趨穩,結構性去杠桿的目標是努力實現宏觀杠桿率穩定和逐步下降,不再追求宏觀杠桿率的快速下降。二是分部門、分債務類型提出不同的去杠桿要求。我國國有企業杠桿率比較高,要實現國企杠桿率的穩步下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比較大,要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在做好「堵後門」的同時也做好「開前門」;我國居民杠桿率上升較快,要抑制居民杠桿率的上升勢頭。
如果政策過度緊縮、融資快速下滑,會導致信用風險集中爆發,引發市場避險情緒上升,進而出現市場低迷、成交量萎縮,甚至導致市場失去正常的價格發現和融資功能,這不僅不利於企業正常融資、不利於實體經濟增長,還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如果去杠桿節奏過慢,則會使杠桿率進一步上升。因此,在杠桿率上升趨緩、經濟增速有所下行的情況下,「穩杠桿」是較為合適的政策選擇。
⑥ 經濟下行和上行是什麼意思
經濟下行是指衡量經濟增長的各項指標都在不斷的降低,比如GDP、PPI、CPI等,也就是經濟從一個增長趨勢變成一個下降趨勢。經濟下行始於2008年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下行的擔憂的加劇,自此,「保經濟增長」成為了主基調,這種經濟下行所帶來的壓力被稱為經濟下行壓力。
經濟上行則是指衡量經濟增長的各項指標都在不斷的提高,也就是經濟從一個下降趨勢變成一個增長趨勢。
(6)經濟下行去杠桿擴展閱讀:
如何看待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分析,從外部來看,世界經濟形勢出現一些新的變化,表現在:
一是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動力在減弱;
二是國際貿易增長有所放緩;
三是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比較多;
四是一些先行指標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回落。結合這些情況來看,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出現了一些新變化,變數、挑戰不確定性與過去比有所增加。
因此,結合外部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毛盛勇認為,當前我國經濟有以下兩大特點:
一是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增長比較平穩,就業總體穩定,價格漲幅有所回落。
二是穩中有進的態勢持續發展。首先,新動能保持比較快的增長,市場主體還在繼續大量增加;
其次,結構優化,服務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投資增長出現企穩回升態勢,製造業投資保持持續回升態勢。
毛盛勇強調,也要看到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特別是現在外部環境更加嚴峻復雜,變數、不確定性在增加。
所以,下一步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更好地落實已經出台的各項政策,特別是要把「六穩」政策進一步更好落實到位,更好發揮政策效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健康運行。
⑦ 地方政府和企業如何去杠桿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古希臘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在發現杠桿原理後曾興奮地寫道。在經濟領域,「杠桿」就是通過借債,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擴大經營規模。例如個人融資融券、企業向銀行借貸、政府發行國債、地方債等,都是「加杠桿」的行為。通俗地說,杠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但如果杠桿率過高,債務增速過快,反而會拖累發展,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業去杠桿勢必會進一步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因此有必要適當提高中央和居民杠桿來平緩地方和企業去杠桿帶來的經濟波動。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杠桿進行整治和調控,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杠桿。但去杠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盡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政府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因此去杠桿本質就是去負債、去投資風險。」
供給側改革的「去杠桿」,從大處看,指的是去除「僵屍企業」,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杠桿率;從小處看,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杠桿,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杠桿率的。
⑧ 何謂經濟上行壓力和經濟下行壓力呢
一個通貨膨脹 那就要少印鈔票 下行就是通貨緊縮多印鈔票
⑨ 如何理解2016年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1、去產能
主要講來的是鋼自鐵、煤炭等行業,該破產的就破產關掉。失業的企業職工,安排轉崗和再培訓再就業。目前這些僵屍企業都是靠銀行貸款,還有一口氣。
2、去庫存
主要說的是房地產開發的空置樓房,要賣掉空房、去掉庫存。據說各地政府都有去庫存的任務指標。
3、去杠桿
就是減低負債,政府、企業、個人都可以有負債,政府舉債搞某某項目即在加杠桿。
4、降成本
就是降低整體的稅負水平,5月1號開始實行的營改增即為具體的舉措。
5、補短板
諸如脫貧、基礎設施建設等等。
核心問題是所謂去杠桿,即減低負債。持續虧損,資不抵債的大型企業,持續向銀行借錢,不會因為「債轉股」而好轉,窟窿只能越來越大,銀行自身的風險就越來越大。個人方面的負債,主要還是供房一族。
⑩ 經濟下行為什麼堅持去杠桿
經濟下行情況下,去杠桿是因為過去經濟結構扭曲。不過,去杠桿重點應該是產能過剩行業。所以,去杠桿就是要使一些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會活的轉型轉出去,不會活的死去,即可獲得產需新的平衡。如果產能過剩行業繼續靠杠桿繼續維持下去,經濟結構難以得到捋順,只會加大企業庫存,不但產效低,而且對整體經濟轉型升級無益。
但實際問題往往是要看到兩方面的。事實上,國家不再拿「4萬億」投資拉動經濟,存款利率卻一降再降,存款利率收益跟不上物價上漲時,老百姓不能眼看著手中所存的錢在銀行存著不斷貶值,就不得不想辦法去投資做大眾創業,爭取保值增值。只要這些錢投到經濟領域,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就會保證一定動力。只是股票不行,就去投實業;實業不賺錢,就最終流向房地產。然後,導致保值可能性高的一線城市房價暴漲時,再發限令抑制房價。
經濟問題,真的很復雜,經濟學家真的沒有開出多少靈丹妙葯。況且以醫理看,「西葯」可能速效,但傷胃;「中葯」治病比較溫和,但葯效較慢,經濟政策也有有類似的選擇,看誰喜歡哪一口了。但不管採取什麼政策,一是不能讓人民的收入下降,二是不能造成失業大問題,脫離這兩個目標,失去人心,政策實施就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