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圖所示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於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調節
(1)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便於測量力臂.
(2)分析表中的實驗數據,發現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F1、F2、L1和L2分別表示動力、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杠桿平衡條件可表示為:F1L1=F2L2.
(3)要使翹翹板轉動,可採取的做法是:男孩不動,女孩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或者女孩不動,男孩向靠近支點方向移動;或者女孩不動,男孩蹬地,減小男孩對蹺蹺板的壓力);
故答案為:(1)水平;便於測量力臂;(2)F1L1=F2L2;(3)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
Ⅱ 如圖所示,輕質杠桿的支點為O,在杠桿的A點始終作用豎直向上的力F,將掛在杠桿中點重為G的物體勻速提升,
如圖,
動力臂為LOB,阻力臂為LOD,
LOB:LOD=LOA:LOC=2:1,
∵勻速提升重物,杠桿勻速轉動,杠桿平衡,
∴FLOB=GLOD,
∴F=
LOD |
LOB |
1 |
2 |
1 |
2 |
Ⅲ .如圖所示,在杠桿AB的中點O處掛一個重物G,杠桿B處受一個水平方向力F的作用,繞A點沿圖示方向轉動。當杠
當杠桿勻速轉動時,力F將變大
因為力臂變小,力就增大
Ⅳ . 如圖所示, 在輕質杠桿oa的中點懸掛一個重物, 在a端施加一個始終與oa垂直的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 1 L 1 =F 2 L 2 分析,將杠桿緩慢地由位置A拉到位置B,動力臂不變,阻力不變,阻力力臂變小,所以動力變小.
故選A.
Ⅳ 如圖所示,杠桿中0是支點,在A端用豎直向上的力F,將掛在B點的物體抬起,使杠桿處於水平靜止狀態.已知OB
由圖示可知:OA=OB+BA=15cm+75cm=90cm,
由杠桿平衡條件得:F×OA=G×OB,
則動力F與物重G之比
F |
G |
OB |
OA |
15cm |
90cm |
1 |
6 |
Ⅵ (2014綏化)如圖所示,小明用一可繞O點轉動的輕質杠桿,將掛在杠桿下的重物提高,他用一個始終與杠桿垂
拉力F是一直增大的 因為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
F=GL2/L1 G,L1不變而L2一直在變大 所以F一直在增大 但一開始還是動力臂比阻力臂大 因此先是省力杠桿 ; 後來動力臂比阻力臂小 所以後來是費力杠桿(可以作圖作出力臂分析阻力臂的變化情況)
Ⅶ 將掛在中點,重400n的物體抬高40cm,手上升的高度是
由數學知識,杠桿一端上升的高度為其中點上升高度的2倍,所以第一格80cm
W=FS=250N*0.8m=200J,所以第二格為200J
W有=Gh=400N*0.4m=160J
機械效率為160J/200J=80%
Ⅷ 如圖所示,輕質杠桿OA中點懸掛一重G=60N的物體,在A端施加一個豎直向上的力F,保持F的方向不變,將杠桿從
(1)如圖,杠桿在A位置,LOA=2LOC,
Ⅸ 某同學在用如圖所示的裝置研究杠桿平衡條件時:A、把杠桿中點支在支架上B、照甲圖中那樣把鉤碼掛在兩邊,
(1)實驗步驟中,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就進行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數據的測量,沒有考慮杠桿重力對杠桿平衡產生的影響和便於測量力臂,所以B之前漏掉一個重要步驟: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實驗中要求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原因是:便於測量力臂,同時消除杠桿自身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3)分析實驗數據,可得結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4)第1次實驗:由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知,0.49N×12cm=0.98N×L2,所以L2=
0.49N×12cm |
0.98N |
2.94N×4cm |
6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