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解析「811」匯率改革後人民幣怎麼走
根據今日北京時間20:29分更新外匯牌價:1人民幣元=0.1449美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請採納!
② 811匯改之後對人民幣匯率波動有什麼影響
實現了提高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和中間價的代表性兩個目標。
「811匯改」後,無論開盤價還是當天交易價都是圍繞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上下波動,而且價差逐漸處於收斂。所以現在中間價變成一個可交割價格,從這些方面來講,「811匯改」確定的兩個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匯率改革將繼續推進,匯率形成機制將更市場化;國內經濟下行會使得資本有流出壓力,如果經濟放緩轉為更加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增長,經濟增長放緩並不一定意味著資本外流。
(2)匯率811慘案擴展閱讀:
2015年8月11日,中國央行宣布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做市商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這一調整使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機制進一步市場化,更加真實地反映了當期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
央行初步形成「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機制,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市場對於判斷每日中間價走勢變得更加有跡可循,避免因中間價偏離市場預期而出現大幅波動。中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的逐步緩解,反映了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減弱。
③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大事記
2005年07月21日:人行正式宣布,廢除原先盯住單一美元的貨幣政策,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美元兌人民幣官方匯率由8.27調整為8.11,人民幣升幅約為2.1%。
2007年0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自1994年以來首次超過港幣。
2007年05月21日:人行決定,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0.3%擴大至0.5%。
2008年0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00。
2008年中期至2010年6月:人民幣自2005年匯改以來已經升值了19%,但受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人民幣停止了升值走勢;同時,在危機爆發後,人民幣開始緊盯美元。
2010年6月19日:人行宣布,重啟自金融危機以來凍結的匯率制度,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012年4月14日:人行決定自2012年4月16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0.5%大至1%,為5年來首次。
2014年3月15日:人行決定自2014年3月17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即每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可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外公布的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下2%的幅度內浮動。外匯指定銀行為客戶提供當日美元最高現匯賣出價與最低現匯買入價之差不得超過當日匯率中間價的幅度由2%擴大至3%,其他規定仍遵照《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匯價和外匯指定銀行掛牌匯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發〔2010〕325號)執行。
④ 811匯改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1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但參考一籃子不等於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⑤ 811匯改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2015年「811」匯改的具體內容是:
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礎穩定。但參考一籃子不等於盯住它,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⑥ 人民幣匯率的大事記
焦點:人民幣匯率漲跌有跡可循市場化波動反令投資者變冷靜
路透香港5月27日 - 市場從瘋狂到理性,只需一個811匯改的洗禮。是的,盡管目前美元加息預期再起、人民幣貶值壓力仍在,但在人民幣兌美元逼近前期低點的當下,整個市場卻表現冷靜,不得不令人感嘆:811匯改驚險一跳的人民幣,目前已沖過險灘步入市場化波動的另一重天地。
恰如一位中資大行交易員所描繪的:人民幣目前可謂輕舟已過萬重山。匯改前的人民幣,只是圍著美元這顆恆星旋轉的行星;現在,已經變成與美元、歐元等保持相對平衡狀態的恆星了。
而這種變化,則令市場對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預期更依賴於宏觀基本面,從而使投資者保持更多理性,大幅減弱了匯改之前的迷茫與匯改伊始的情緒化影響因素。
「說實話,境外的貶值預期並沒有消退,但更加理性了。因為市場是可預期的,至少預測人民幣中間價更精準了。」華僑銀行資深人民幣投資分析專家謝棟銘就表示。
花旗銀行中國區資金交易部主管姚振華則指出,811匯改以後,該行對人民幣中間價的每日測算跟央行公布的實際值吻合度很高,而市場價與中間價的偏離也很小。
「今年以來,央行確實是根據與市場溝通的規則,要求報價行來計算和發布中間價的。」他稱。
「這表明了中間價對即期價格的聯動和指導效應。」姚振華稱。
央行在本月公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
**市場化反而更利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預期**
另有美資投行的交易員也表示,目前的人民幣市場相當淡靜,在整個市場弄清楚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後,海外市場的瘋狂炒作熱情反而偃旗息鼓了。
「兌美元的單邊不太好炒了...,一籃子匯率里有美元、歐元、日圓,以及新興市場貨幣,中間價的變化顯得更復雜,市場化程度太高了。」他稱。
在中間價符合央行提出的形成邏輯後,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與即期匯率的相關性就成為市場關注的另一個問題。簡單說,即期價格與中間價的偏離度,就變成中間價是否有效的重要衡量因素。
根據花旗銀行的數據紀錄,自3月份至今的61個交易日中,有35個交易日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處於當日即期交易價格區間內;有59個交易日中間價不偏離當日即期交易價格區間0.1%。
「這足以證明中間價對即期價格的聯動和指導效應。」姚振華稱。
**兌美元貶值幅度溫和**
在人民幣匯率的漲跌有跡可循之後,市場對其未來的走勢則更多地集中在了基本面的分析上。特別是對美元的走勢分析,則成為金融市場重點關注的對象。
「現在市場不再會像1月份那次,覺得人民幣會大幅貶值或者一次性貶值,比較接受目前這種兌美元溫和貶值。」謝棟銘稱。
他稱,人民幣和其他亞洲貨幣沒啥區別,屬於跟著美元大趨勢變化。目前總體還是看多美元,所以今年相對應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可能會到6.6-6.7之間。
對於美元未來的走勢,香港中文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前美聯儲達拉斯高級經濟學家王健在接受路透專訪時則表示,美元目前處在第三個升值周期,已經達到上一個周期的高位,也算是歷史高位,而且美元升值的影響已經傳導到實體經濟,所以繼續大幅升值的動能不足。
「我上周在美國很很多海外基金經理聊過,他們認為中國經濟雖然放緩,但是即便增速下滑到5%-6%,依然高於世界大多數國家,美國近幾年的經濟增速只有2%左右。」他稱,「所以他們認為,如果此時撤出中國,會喪失比較好的機會。」
而對於人民幣匯率今年波動引發的換匯潮,王健認為,目前人民幣是從固定匯率向浮動匯率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可能還不習慣波動,稍微貶值一點,就導致國內很多人把人民幣換成美元。
「但像美國和加拿大,匯率波動非常大,人們並沒有頻繁的把資產從一種貨幣換成另一種貨幣,因為他們都習慣了。」他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