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幣報表折算差額是怎麼算的,它又與匯兌差額又有什麼區別呢
外幣報表折算差額的計算方法:
(1)遞延處理。
將折算差額列入所有者權益,並單列項目反映。
(2)計入當期損益。
將折算差額計入損益,列入利潤表。
(3)將折算差額借方發生額,即折算損失,記入損益;將折算差額貸方發生額,即折算收益,加入遞延,記入所有者權益。
與匯兌差額的對比:
1、兩者的產生方式不同。外幣業務匯兌損益是在交易過程中或在期末採用現行匯率對外幣項目進行折算產生的,而外幣會計折算差額是在外幣會計報表折算中產生的。
2、兩者包括的損益不同。
匯兌損益既可能是已實現損益,也可能是未實現損益;外幣會計報表折算差額屬於未實現損益。
綜上所述,外幣會計報表折算差額不同於外幣業務匯兌損益。
B. 請問計算發生額時外幣折算的匯兌差額應該計入發生額嗎
你好。
題中,「銀行存款」賬戶:
期末美元余額 = 1 380萬元
匯兌損益確認前人民幣余額 = 3 288 + 1 000 * 8.24 + 60 * 8.26 - 80 * 8.23 = 11 365.20萬元
期末人民幣應結余余額 = 1 380 * 8.25 = 11 385萬元
期末應予確認的匯兌損益 = 11 385 - 11 365.20 = 19.80萬元
由此,應編制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19.80萬元
貸:財務費用 19.80萬元
所以,該分錄中借記「銀行存款」科目的19.80萬元,當然屬於「銀行存款」科目的本期發生額。
C. 外幣會計折算差額和匯兌損失的區別
首先你要搞清楚,交易貨幣,記賬本位幣,列報貨幣之間的區別。
交易貨幣就是交易時使用的,假設為x
記賬本位幣就是在日常交易記錄中使用的(詳情網路)假設為y
列報貨幣就是你最終的財務報表是以何種幣種列示的,假設為z
當x和y不是同種貨幣時,可能就會有匯兌損益。
那當y和z不是同種貨幣時,資產負債表按時點匯率,利潤表按平均匯率,權益按歷史匯率這算,就會導致產生外幣報表折算差。
D. 什麼是匯兌差額
以非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的企業或有國外分公司的企業.在年末將非人民幣財務會計報表換算為人民幣報表時而產生的匯兌差額。這是一種特殊的匯兌損益,一般不能計入當期損益,應在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項目下增設「貨幣換算差額」賬戶反映,如為借方差額,則可用負號表示,以保持資產負債表的平衡。
E. 本位幣賬戶換算成外幣匯率差額問題
ERP系統的貨幣匯率應該每月進行設置,並可以保留6位小數,每月底再進行相應的匯兌損益,差額應該不會那麼厲害
匯兌損益是在各種外幣業務的會計處理過程中,因採用不同的匯率而產生的會計記賬本位幣金額的差異。所以每個月都要根據匯率變動進行調整。
F. 匯兌損益的匯率如何確定
匯兌損益產生於以下兩種情形:一種是在進行貨幣交易(即外匯兌換業務)時所產生的匯兌損益;另一種是在持有外幣貨幣性資產和負債期間,由於匯率變動而引起的外幣貨幣性資產或負債價值發生變動所產生的損益。
1.剔除分演算法。即逐筆核算貨幣性外幣賬戶上匯率發生變動的外幣金額的價值變動額,而對匯率沒有發生變動的外幣金額則不予考慮。其計算公式是:某個貨幣性外幣賬戶發生的匯兌損益=該賬戶期初的外幣金額×(期末匯率-期初匯率)+該賬戶本期增加的外幣金額×(期末匯率-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該賬戶本期減少的外幣金額×(期末匯率-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上述結果若為正值,表示外幣貨幣性資產賬戶發生的是匯兌收益,外幣貨幣性負債賬戶發生的是匯兌損失;反之,則相反。
2.綜合差額法。這種方法須先計算出貨幣性外幣賬戶的期末余額,並按期末市場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再將其與該外幣賬戶上的每筆外幣金額按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的記賬本位幣金額進行比較,得出的差額就是該賬戶本期發生的匯兌損益。其計算公式是:某個貨幣性外幣賬戶發生的匯兌損益=該外幣賬戶的期末余額×期末匯率-(該外幣賬戶期初的外幣金額×期初匯率+該賬戶本期增加的每筆外幣金額×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該賬戶本期減少的每筆外幣金額×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其結果若為正值,外幣貨幣性資產賬戶發生的是匯兌收益,外幣貨幣性負債賬戶發生的是匯兌損失;反之,則相反。
G. 外幣折算(賣出外幣匯兌損益折算)
應該是(6.22-6.2)*300=6 交易時要用即期匯率 6月15日的即期匯率是6.22
匯兌差額的產生原因是當日與以前的匯率不同
這題中當日的即期匯率是6.22 因為是賣給銀行,你可以理解成銀行要賺錢,那他是不按照你原先取得日的匯率來算的,他就用自己的,也就是6.2,那你5月31日的匯率就被強迫變成6.2,所以你在賣的時候實現的匯兌差額其實已經包括了6.3-6.2的部分
H. 外幣專門借款匯兌差額是什麼意思
外幣專門借款匯兌差額是指企業外幣專門借款時,借款日和外幣使用日不是同一天,匯率往往不一樣,而產生的匯兌差額。由於企業取得外幣借款日、使用外幣借款日和會計結算日往往不一致,計入固定資產成本。
外幣專門借款匯兌差額一般需要資本化。在資本化期間內,外幣專門借款本金及其利息的匯兌差額,應當予以資本化,計入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的成本。而除外幣專門借款之外的其他外幣借款本金及其利息所產生的匯兌差額應當作為財務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當企業為以建或者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所借入的專門借款為外幣借款時,外匯匯率又在隨時發生變化,因此,外幣借款會產生匯兌差額。相應地,外幣借款所產生的匯兌差額,是購建固定資產的一項代價,應當予以資本化,計入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的成本。
外幣專門借款匯兌差額是難以避免的,一般認為,只要匯率發生變動,就應在期末確認其匯兌損益實現,而不管其實實際的業務是否已經發生,外幣買入賣出已經發生,外幣性的債權、債務在本期已經結算,以此作為確認匯兌損益的依據,未實現的匯兌損益要遞延到以後會計期間。
外幣匯兌差額也對公司利潤影響。在2016年,以中國國航為例,2016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64%,但在航空油料成本同比減少23.32億元的情況下,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了12.45%,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匯兌凈損失達16.98億元。航空公司也都採取了一些措施減少匯兌損失。
企業使用專門借款外幣時,若企業將外幣存款向銀行兌換人民幣,銀行要按兌換當天牌價的買價計算。企業將外幣向銀行兌換另一種外幣時,應按實際兌入的外幣金額和企業選用的匯率摺合為記賬本位幣,按實際兌出的外幣金額和企業選用的匯率摺合記賬本位幣,兩者差額計入匯兌損益。
I. 外幣折算中用不用到合同約定的匯率
外幣交易是指企業以記賬本位幣以外的貨幣計價或結算的交易。外幣交易折算的會計處理主要涉及兩個環節,一是發生外幣交易時的初始確認與結算時差額的確認;二是在資產負債表日對相關項目的折算。
外幣折算交易日的初始確認企業發生外幣交易時,應在初始確認時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當日人民幣外匯牌價的中間價)將外幣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匯率變動不大的,除外幣投入業務外,也可採用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通常為當期平均匯率或加權平均匯率)折算。企業主要外幣交易發生時的會計處理如下:向銀行買入、賣出外幣時,在兌換當日按即期匯率折算入賬並確認匯兌損益;買入或賣出以外幣計價的商品或勞務時,在交易日以即期匯率(或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折算入賬,在收付款項結算時確認匯兌損益;取得或歸還外幣借款時,均按交易日即期匯率折算入賬,不產生匯兌差額;收到外幣投入的資本,無論是否有合同約定匯率均應採用收款日即期匯率折算,外幣投入資本與相應貨幣 性項目的記賬本位幣金額之間不產生折算差額。
資產負債表日依據項目類型進行分類調整在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當將外幣項目按照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分類調整其會計處理。外幣貨幣性項目採用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與初始確認時或者前一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不同時,會產生匯兌損益。除籌建期間發生的匯兌損益記入長期待攤費用(開辦費),以及與購建固定資產有關的外幣專門借款產生的匯兌損益有條件地予以資本化外,發生的匯兌損益應當記入當期財務費用。外幣非貨幣性項目應當根據其不同的計量模式,採取不同的會計折算處理方法。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仍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歷史匯率)折算,不做調整;以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等外幣非貨幣性項目,採用公允 價值確定日的即期匯率折算,折算後的金額與原記賬本位幣金額的差額,作為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以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的存貨等外幣非貨幣性項目,按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的可變現凈值與以記賬本位幣反映的存貨成本進行比較,以較低者作為報表反映金額,差額作為當期損益。此外,對於外幣交易頻繁、外幣幣種較多的金融企業,也可以採用分賬制記賬方法進行日常核算。雖然分賬制與統賬制的賬務處理程序存在差異,但同一外幣交易事項最終產生的匯兌差額應該一致。
外幣財務報表中將折算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對於擁有境外經營機構的企業,在編制合並報表前,需將以外幣表示的財務報表折算為人民幣進行列報。外幣財務報表折算的技巧可歸納為兩點:選擇現行匯率作為折算匯率,將折算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具體折算方法如下:資產和負債項目,採用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折算;所有者權益項目除「未分配利潤」項目外,其他項目採用發生時的即期匯率折算;「未分配利潤」以折算後利潤分配表中該項目的金額直接填列。收入和費用項目,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或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折算。按上述折算產生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在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目下單獨作為「外幣報表折算差額」項目列示。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前應首先調 整境外經營的會計期間和會計政策,根據調整後與企業相一致的會計期間與政策,編制相應貨幣的財務報表。
J. 匯率,外幣匯換差額
匯兌損益的概念你好像還沒有搞清楚。
用當日匯率入賬:
購匯:匯兌損益=(中間價-賣出價)*購匯額
結匯:匯兌損益=(中間價-買入價)*購匯額
〉0 為收益, <0位損失。
(銀行給你做的業務用的是買入與賣出價,而你入賬的中間價,這就是產生匯兌損失的原因。
而選擇當月月初的匯率,道理是一樣的,主要還是比較入帳匯率與銀行買入/賣出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