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46年的美幣匯率是多少,100美金可以換多少大洋
1946年的時候,國內經過國民政府的貨幣制度改革銀元(即大洋)已經再流通,當時流通的主要貨幣是法幣。當時的1美元=2000法幣。即100美元可以兌換到200000元法幣。
三、1946-1947年法幣大量超發抗戰勝利後,法幣大量超發當時的國內進入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時代。這個階段法幣雖然進行了貨幣的國際化,但是法幣兌換美元的比例也是快速下跌。
在這個時期,法幣兌美元的匯率也是貶值到2000:1。當時的國民政府本來想通過法幣的國際化來化解危機,但是西方經濟學並不適用於當時的中國。最後法幣的國際化並沒有解救國內的經濟,反而使當時的國民政府損失慘重。
各位大仙,對於小仙的上述觀點,您有什麼不同看法,可以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B. 一塊中國大洋等於多少美元
2016年4月24日 16:23:02
當下匯率:
貨幣兌換
1人民幣元=0.1538美元
1美元=6.5004人民幣元
C. 請問民國時期的銀圓和美圓的匯率是多少
20世紀前半期,我國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實際購買力如何呢?我們可以參考歷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來計算。但一方面,物價隨年月的變遷而變遷,另一方面,物價又隨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只能做一個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
1872年上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斗=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這時期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1百多元。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大約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0—35元左右。
當時上海的物價比北京(1928年以後稱為北平)高出大約10-20%,一般說來,南方的物價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價更比鄉鎮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銀圓可以買10張入場券。至於精神食糧,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銀圓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部《吶喊》售價7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比較厚的書,或者兩本比較薄的書。
由此,我們對於清末民初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價值可以得到一個具體的概念。
D. 美金能換多少大洋
這是中行即期外匯牌價:
http://www.boc.cn/sourcedb/whpj/
根據今日外匯牌價,100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29.64(現鈔買入價)
E. 民國時期1美元 等於多少大洋!
民國時一美元等於2.4枚大洋。
大洋為圓形,價值相當於七錢二分白銀,主要有袁大頭等,實際上民國初年的中國貨幣是兩、圓並用。
因為各銀元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資本賬結算,仍然會使用銀兩為單位。而由不同的銀圓轉至銀兩,有一定的折讓。直至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圓,才規定所有交易及結賬以圓為單位。
(5)袁大頭和美元的匯率擴展閱讀:
大洋收藏注意事項:
從袁大頭本身的所含的金屬銀的成分來說並值不了多少錢,但是作為一個收藏品,並不是可以這樣的來衡量其價值的。從國內收藏品市場的拍賣情況來看,光緒元寶雲南造庫平七錢二分以160萬元人民幣起拍,而最終以769.5萬元的高價成交了。
可見銀元的價格是在逐漸的走高的,特別是存世量比較稀少的銀元,更是受到了藏家們的追捧,因此往往能拍出高價。如今袁大頭的價格應該在1萬元左右,而一些品相好或者有其他特殊之處的銀元的價格,應該就會更高。
F. 民國時期的一千萬現大洋摺合成現在該多少人民幣,多少美元,民國時期一美元,摺合現在多少人民幣
在民國初期的時候,一塊大洋的價值是相當高的,相當於現在的兩三百元。一千萬現大洋摺合成現在大約2億人民幣。
民國時一美元等於2.4枚大洋。在民國初期的時候,一頭牛的價格大概是5塊大洋。現在一頭牛的價格可能要好幾千元。這中間出現了物以稀為貴的價格規律,因為以前對於牛的需求沒有現在這么高,所以說牛的價格也沒有現在這么貴,但是折算下來一塊銀元也能夠抵現在兩三百元左右。
(6)袁大頭和美元的匯率擴展閱讀
民國成立後,於1914年推出《國幣條例》,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定國幣「壹圓」重七錢二分,含純銀八成九,即六錢四分八厘,(23.9024808克),約等同於銀圓壹枚,又定十分之一元為一角,十分之一角為一分。
國幣的壹圓被鑄成八成九銀、一成一銅的硬幣,上有袁世凱頭像,俗稱「袁大頭」;並推出以銀鑄造的輔幣。袁大頭出現後,逐漸取代「龍洋」、「鷹洋」等舊有銀圓,在全中國流通。
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亦曾頒布國幣條例,繼續使用銀本位發行貨幣。國府壹圓含純銀為23.493448克,鑄造成的銀圓比「袁大頭」略小。因為上有孫中山頭像,被稱為「孫小頭」。
G. 一枚袁大頭在民國時期相當於多少美元多少英鎊及匯率變化
經換算,一戰前一枚袁大頭約等於0。514美元、0。107英鎊
H. 民國時一美元多少大洋
民國時一美元等於2.4枚大洋。
大洋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法屬印支坐洋、日本龍洋、英國站洋、奧匈帝國「大奶媽」、(清朝)各種龍洋、(民國)大頭、小頭、船洋、漢版等,甚至荷蘭的2.5盾、法國/比利時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說凡是符合這個規格的都可以認為是大洋(這是當時中國政府放任銀幣自由鑄造、流通的結果)。
(8)袁大頭和美元的匯率擴展閱讀:
民國初年的中國貨幣是兩、圓並用。因為各銀圓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資本賬結算,仍然會使用銀兩為單位。而由不同的銀圓轉至銀兩,有一定的折讓。直至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圓,才規定所有交易及結賬以圓為單位。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國際銀價出現大幅波動,影響中國經濟。特別是美國在1934年推出的《購銀法案》令國際銀價上升,導致中國銀根短缺、利率急升。
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貨幣改革,放棄銀本位,改為發行法定貨幣(即法幣),同時收回銀圓。銀圓於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直至1948年金圓券風暴後,銀圓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中華民國政府並短暫發行等同於銀圓的紙幣,稱銀圓券。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出中國大陸,數個月後,銀圓及銀圓券均在中國大陸進入歷史。
I. 一九四六年時一百美元等於多少大洋
1946年的時候,國內經過國民政府的貨幣制度改革銀元(即大洋)已經在流通,當時流通的主要貨幣是法幣。當時的1美元=2000法幣。即100美元可以兌換到200000元法幣。
1946-1947年法幣大量超發
抗戰勝利後,法幣大量超發當時的國內進入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時代。這個階段法幣雖然進行了貨幣的國際化,但是法幣兌換美元的比例也是快速下跌。
在這個時期,法幣兌美元的匯率也是貶值到2000:1。當時的國民政府本來想通過法幣的國際化來化解危機,但是西方經濟學並不適用於當時的中國。最後法幣的國際化並沒有解救國內的經濟,反而使當時的國民政府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