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緊縮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本國貨幣匯率的影響
緊縮性財政政策即增加收入(以稅收等形式)減少政府支出,企業稅後利潤減少,生產積極性下降,經濟發展減緩,人們收入減少,消費減少,進口減少,國際市場對外幣需求減少,外幣貶值,本國貨幣升值.
緊縮性貨幣政策即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等,貨幣供應減少,企業使用資金的成本增加,消費與投資減少,進口減少,同時套利資本會流入,這些均引起對外幣需求的減少與對本幣需求的增加,使本國貨幣升值.
㈡ 貨幣政策對匯率的影響
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改變貨幣的供求關系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這些政策在影響宏觀經濟的同時,必然要影響到匯率的走向。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期,會因為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目標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政策側重點。
1、寬松性與緊縮性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改變貨幣的供求關系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當中央銀行認為經濟處於衰退期時,就會採取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方式,或者同時降低央行的基準利率,以刺激商業信貸行為,實現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而如果經濟過熱,中央銀行就可能減少貨幣供應量,或者同時採取加息的措辭,以此來減小通貨膨脹的壓力,保證經濟的正常穩步發展,因為過快的經濟增長會產生大量的經濟泡沫,或者產生過多的銀行潛在不良信貸,為將來的經濟發展埋下隱患。
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會有不同的貨幣政策傾向,中央銀行會綜合考慮經濟運行各方面的因素,決定時採取寬松性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
比如2004年之前的十幾年間,由於美國經濟出現了明顯增速減緩甚至部分行業的衰退跡象,且還受到了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的拖累,為了刺激經濟復甦,美聯儲在2001年後經歷了連續13次降息,將美聯儲的基準利率從6.50%降低到了1.00%,其中多次採用了50基點的降息幅度,1.00%的利率水平在六大非美貨幣中都只能算低息貨幣;直到2004年6月,美國經濟復甦的跡象愈發明顯,為了控制美國經濟復甦過程的正常發展,同時抑制美國房價的走高壓力,美聯儲開始宣布加息,這一加息就是連續17次,每次25基點,直到2006年的8月9日才暫停加息,而基準利率已經提升到了4.25%,較開始提升利率之前的1.00%翻了4倍多。
美聯儲這十幾年間向我們展示了典型的寬松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對美國經濟也起到了美聯儲預想的效果。但是並不是所有央行的政策都那麼管用,日本由於在10年內出現了4次明顯的經濟衰退,銀行遭遇信貸危機(銀行有錢不敢放貸,企業需要貸款卻貸不到),此時,即便是日本央行在1999年將日元的基準利率降低到了零利率,也最終沒能對日本經濟產生明顯的刺激,直到2004年下半年,隨著美國經濟的率先復甦,才帶動日本和其他經濟體經濟步入復甦,日本央行也在2006年的3月宣布結束寬松性貨幣政策。
2、強勢貨幣和弱勢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最重要的職能是穩定貨幣匯率,但在本幣與外幣的比率中,不同國家的中央銀行也會因為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選擇性採取強勢貨幣和弱勢貨幣政策,也可在不同的階段採取不同的強弱貨幣政策。
幾十年來,最堅持強勢貨幣政策的貨幣莫過於美元,即便是在經濟衰退期,美國政府雖然有時候不得不在實質上採取了一些非強勢貨幣的手段,但20多年來,總的來說美國財政部長和美聯儲主席都是偏向於支持強勢美元政策的。在口頭上,美國官員一致都是堅持強勢貨幣政策不變的,因為只有強勢的美元貨幣政策,才能在經濟衰退期盡量穩定留在美國的大量國際游資,不至於因為經濟衰退而給美國經濟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同時,由於美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是能源(比如石油等)、勞動密集型日用品(如內衣、紡織品等)和低值易耗品等,美國採取強勢貨幣政策有利於國內消費者購買到更廉價的商品。過去幾年,我們在關注外匯新聞的時候,經常性地可以聽到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已經於2006年年初退休)支持強勢美元的報道。
而最堅持弱勢貨幣政策的貨幣莫過於日元,由於日本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日元的弱勢有助於日本企業在海外有更好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每當日元持續上漲的時候,日本央行和財務省官員經常站出來講話聲稱要干預外匯市場日元的走勢,特別是在2003年,日元和其他非美貨幣一致上漲的時候,日本央行多次對日元的走勢進行了實質性的干預,干預資金至少超過20萬億日元,這還只是日本央行已經承認的部分干預數據。而對於大家不怎麼關注的挪威克朗,實際上是弱勢貨幣政策另一個代表。
㈢ 量化寬松政策為什麼會使貨幣匯率暴跌
量化寬松政策使貨幣匯率暴跌原因如下:
1、量化寬松政策是指在利率已經降到零或接近於零的情況下,中央銀行通過購買證券的方式向市場大規模投放貨幣,運用非常規的手段來遏制通貨緊縮導致的市場恐慌,刺激經濟增長。大規模投放貨幣必然讓貨幣貶值,匯率下跌或暴跌
2、舉例:2010年11月初,美聯儲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繼續向市場大量注入貨幣。進一步推動美元貶值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干擾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機制。
3、美國實行寬松(或緊縮)的貨幣政策,其他發達國家的貨幣數量就會增加(或減少),GDP也會出現上升(或下降)的波動。在美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數量的情況下,日本的GDP和物價變化微乎其微;歐元區的GDP和物價則呈現出較大波動。發展中國家因為實行外匯管制,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較低,它們的GDP很難獲得有利的輸出效應。同樣是美國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拉美國家與G7其他六國獲得的外部效應大相徑庭。拉美國家的GDP與美國的貨幣政策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其傳導途徑表現為:美國貨幣擴張→拉美國家利率下降→資本流出→總需求減少→GDP減少。
㈣ 匯率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關系
一國貨幣價格,即與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單純來講,一國央行實行寬松貨幣政策,市場資金供應充足,市場利率下降,使該國貨幣匯率下降,貨幣貶值;反之,該國貨幣升值。
但這一切都是兩者間簡單的關系,而且其影響結果也是短期的而非長期。因為貨幣價格變化不僅受到本國與他國市場利率的影響,也受到本國與其他國家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比如我國採取緊縮政策,造成市場資金短缺,促使貨幣市場利率相比其他國家要高,自然吸引一部分外資入境,使人民幣匯率升高。而且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穩定向上,對於外資的安全性也有保障,同樣加快外資流入,推高人民幣匯率。但如果一國央行推行寬松政策,導致貨幣貶值,在一定時期內,同樣吸引外資入境,達到一定程度時,也會推高該國貨幣匯率,當然這多半是經濟強國才可能會出現此情況。並非一國央行大量投放基礎貨幣,即所謂加大印鈔速度就會導致該國貨幣貶值,要關注央行的整體操作,即一方面投放基礎貨幣,一方面是否在公開市場業務等方面回籠貨幣做對沖操作。同時,投資者的盈利預期也是推高貨幣價格的重要因素。比如日元在前期因貨幣寬松政策導致日元匯率下跌。但下跌程度過大,使投資者認為日元已跌至較低水平,就開始大量購入日元,在短期內反而推高了日元匯率。k另外,一國貨幣價格與該國的貿易狀況也互相影響,如該國貿易順差導致本貨升值,該國貿易逆差導致本貨貶值,而本貨貶值又促進貿易出口。無論一國實行緊縮與寬松政策,都是一個量變導致質變的過程,所以,一定要辯證地看待貨幣政策與匯率的關系,並要結合該國國內經濟形勢與國際間貿易狀況。同時還要參照其他國家的經濟狀況與貨幣市場利率的狀況,他國貨幣的主動貶值程度也對我國貨幣價格有影響。另外,一國外匯儲備的大量減少,也會使投資者對該國貨幣匯率變化產生下降的預期,在市場上大量拋售該國貨幣,導致該國貨幣加速貶值。
所以說,貨幣政策並不能單純影響該國貨幣價格,有很多因素互為因果。經濟學研究對於過去與現在的的經濟問題能夠提供可靠的分析,但對於未來的經濟狀況,由於受到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只能依據現有的數據和理論,不斷調整經濟政策,保持經濟發展的穩定,並針對國際經濟變化做相應調整。
㈤ 為什麼緊縮型貨幣政策會使匯率升值
緊縮型貨幣政策會使本國利率上漲,相對外國貨幣收益率升高,由於外國資金逐利的本性,外國貨幣會加大兌換本國貨幣的數量,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上升。
㈥ 擴張性貨幣政策對外匯儲備、匯率和價格各有什麼影響是增大了還是減少了為什麼
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外匯儲備增加會帶來基礎貨幣投放,反之則減少貨幣供應,類似於被動地實施了擴張性或緊縮性貨幣政策。從供求理論上說,一國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會導致這個國家的貨幣對其他國家貨幣的比價下降,即導致本幣貶值。同時擴張性貨幣政策會導致本國物價上漲。
㈦ 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匯率的
所謂寬松貨幣政策就是銀行維持超低利率,購入大量國債,從而增加市場的流動性,這種政策有利於個人和私營企業貸款和消費,因而是政府刺激經濟的常用手段,但是運用此種手段容易引起通貨膨脹,引起國內貨幣貶值,所以各國政府通常在國內經濟情況好轉之後就會收緊貨幣政策。
以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為例,美元自1965年至今已經貶值了65%,如果美國繼續維持寬松政策,意味著美國會繼續利用美元貶值來刺激本國經濟,因此美元相對外幣就貶值了。如果美聯儲認為美國經濟和就業狀況已經大幅改善,採取收緊貨幣的政策,那麼在其它貨幣不變的情況下,美元相對其它貨幣就升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