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桔槔是一種怎樣的提水裝置
桔槔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應用,實際上它是一種利用杠桿原理的提水裝置。它是在井旁支一個木架,在木架上安裝一根結實的木桿,木架將木桿分成短端和長端,短端系著木桶,長端墜個石塊。當桶向上提水的時候,由於杠桿和墜石的作用,便比較省力了。
『貳』 桔槔運用了什麼原理
杠桿原理——中文名稱:桔槔
定義:長桿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系水桶,利用杠桿原理的人力提水的工具。
『叄』 古代汲水工具桔槔運用了杠桿原理,這種原理最有可能記載於下列哪一書中
答案B
考查對基礎史實的再認再現。《墨經》是《墨子》內容的一部分,裡面有大量物理學知識,其中就包括杠桿原理。
『肆』 桔槔是什麼意思
桔槔是古代漢族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主要灌溉機械。
桔槔的結構,相當於一個普通的杠桿。在其橫長桿的中間由豎木支撐或懸吊起來,橫桿的一端用一根直桿與汲器相連,另一端綁上或懸上一塊重石頭。當不汲水時,石頭位置較低(位能亦小);當要汲水時,人則用力將直桿與汲器往下壓,與此同時,另一端石頭的位置則上升(位能增加)。
當汲器汲滿後,就讓另一端石頭下降,石頭原來所儲存的位能因而轉化:通過杠桿作用,就可能將汲器提升。這樣,汲水過程的主要用力方向是向下。由於向下用力可以藉助人的體重,因而紿人以輕松的感覺,也就大大減少了人們提水的疲勞程度。
(4)汲水的桔槔杠桿原理擴展閱讀
桔槔的記載:
桔槔始見於《墨子·備城門》,作「頡皋」,是一種利用杠桿原理的取水機械。春秋戰國時使用桔槔的地區主要是經濟比較發達的魯、衛、鄭等國(今山東西南、河南北部、河北南部)。
《說苑·反質》記載鄭國大夫鄧析過衛國,見五位農夫俱負缶而入井灌韭終日一區。鄧析下車為之教:為機,重其後,輕其前,命曰橋。終日溉韭百區不倦。但衛國人說,並不是不知道有這種機械,而是有機之巧,必有機之敗,所以不用之。這里鄧析對桔槔的結陶和工作效率有較全面的描述。
『伍』 桔槔的機械原理
桔槔的結構,相當於一個普通的杠桿。在其橫長桿的中間由豎木支撐或懸吊起來,橫桿的一端用一根直桿與汲器相連,另一端綁上或懸上一塊重石頭。當不汲水時,石頭位置較低(位能亦小);當要汲水時,人則用力將直桿與汲器往下壓,與此同時.另一端石頭的位置則上升(位能增加)。當汲器汲滿後,就讓另一端石頭下降,石頭原來所儲存的位能因而轉化:通過杠桿作用,就可能將汲器提升。這樣,汲水過程的主要用力方向是向下。由於向下用力可以藉助人的體重,因而紿人以輕松的感覺,也就大大減少了人們提水的疲勞程度。這種提水工具,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主要灌溉機械。
中國古代汲水或灌溉用的簡單機械,根據杠桿原理製成。它能改變用力方向,使水桶上提時省力。關於桔槔的早期記載見於戰國時代莊周著《莊子》卷五《天運篇》中顏淵(公元前521~前490)與師金的一段對話:「且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早期的桔槔圖見於山東嘉祥縣漢武梁祠畫象石(刻於147年)。 宋應星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
著《天工開物》(成書於1634年)有桔槔圖(見圖),用墜石作為平衡重。
『陸』 如圖所示是古代在井上汲水的桔槔.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桔槔的物理模型屬於______,桔槔的後端拴上石塊(
由圖知,桔槔在向上提水時,繞中間點轉動,所以桔槔屬於杠桿.在桔槔的後端拴上石塊作為配重,這樣可以節省人的動力.
故答案為:杠桿;節省人的動力.
『柒』 在我國古代書籍《墨經》中,對杠桿原理有精闢論述,並有許多巧妙的 應用。如圖所示是在井上汲水的桔槔,下
答案選B向井內放送水桶時,人用的力氣一定小於水桶的重力,所以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