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及其發展趨勢。
[摘
要]近年來,中國正經歷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在這種背景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逐漸凸顯出來,進而成為國際輿論關注
的焦點。文章首先論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指出目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希望對我國人民幣匯率
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及政策走向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 人民幣匯率 匯率制度 固定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
引言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
安排,是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定。在國際金融史上,迄今為止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採取適當的匯率制度,對於一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際貿易將會起很大的影響作用。
一、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發展歷程
(一) 雙重匯率制時期(1981——1993)
1.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
十
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確立了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始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以搞活經濟。為了發展對外貿易,獎出限入,促進企業經濟核算,適應
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8月國務院決定改革匯率制度,從1981年起試行雙重匯率。一種是適用於貿易外匯收支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匯率,這是內部調
節進出口貿易的平衡價;另一種是適用於非貿易外匯收支的匯價,按官方公布的匯價辦法,仍然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的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的主要特點是:(1)典型的雙重匯率;(2)從性質上說是屬於貿易性匯率,它是以我國的貿易政策為中心,為出口創匯服務的;(3)人民幣仍然處於高估的狀態,難以很好地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
2.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
1980年我國恢復了在IMF中的合法地位,按照IMF的有關規定,其會員國可以實行多種匯率,但必須盡量縮短向單一匯率過渡的時間。為了解決匯率制度帶來的諸多問題,盡快達到國際標准,從1985年1月1日起,我國又恢復了單一匯率,該匯率以貿易匯價為基礎。
另
一方面,1980年10月起我國創辦了外匯調劑市場,開展外匯調劑業務,當時規定外匯調劑價格是在官方匯率之上加10%。在這之後,隨著留成外匯的增加,
調劑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在這期間名義上是單一匯率,而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出現了官方牌價和調劑市場價格並存的局面。
(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2004)
1993
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該公告把我國的外匯體制改革推到了日程表上,標志著我國外匯體制改革正式起步,改革的主要內
容有:第一,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人民銀行宣布1994.1.1起執行外匯調劑市場和人民幣官方匯率的並軌;第二放開人民幣兌換,允許人民幣有條件市場兌
換,同時取消人民幣額度管理制度,取消各類外匯留成;第三,成立銀行間外匯市場,原外匯調劑中心繼續保留,服務於外商投資企業投資企業的外匯交易需要;第
四,從即日起(1994.1.1),境內不允許外幣流通,不允許在任何非法的途徑進行外匯買賣,暫停原外匯券的發行,已發行的繼續使用,直到對換完畢。
除上述規定外,《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還對外資外債管理、強化外匯宏觀管理及強化國際收支統監等很多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從而拉開了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
(三)被稱為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的實施(2005—至今)
中
國人民銀行在2005年7月推出了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方案,其核心內容是人民幣不再僅看美元的臉色行事,而是有條件的選擇若干主要幣種,按照相應的權重
決定人民幣的浮動匯率,這是根據我國經濟及外貿現狀採取的一項重大變革。與此同時政府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這些管理和調節
都是以市場為基礎,參考上述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當時規定出台後人民幣對美元即日起即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目前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人民幣匯率制度其實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涵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市場和外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內容和規范。當前在執行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
一點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實效性受到現有外匯管理制度的制約,這主要體現在我過強制性的外匯結算制度方面。這種外匯結算制度的後果是強制結匯政策導致國家
在外匯資金已經相當充裕的情況下,仍然不得不大量吃進真實貿易項下和投機人民幣升值項下的雙重外匯流入,被動地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其結果是:央行一方面在
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不得不收購進入國內的大量的外匯資金,造成流動性過剩;與此同時,卻為了減輕流動性過剩問題,又被迫的通過提高存款准備金或加大公開市
場操作的方法收迴流動性,形成左手出右手進的尷尬局面,嚴重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降低了政策執行的效率。
第二點是在決定匯率未來走向方面,
該政策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往往造成政策的左右為難的局面。比如當前局勢下人民幣升值預期有增無減,人民幣面臨著國內和國外的強大壓力,但是如果現在大幅度升
值,必然對我國的外貿出口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造成外匯儲備的具量減值,形成無可置疑的損失,也會影響到持有外匯的其他人群和機構;更為嚴重的是大幅度升
值還會人為造成人民幣匯率拐點的出現,極易引發資金外逃,造成金融的危機。但另一方面如果抑制人民幣升值或採取當前緩步升值的方法,經濟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還會頻繁的出現。
第三點是人民幣匯率經過改革雖然受美元的影響有所消弱,但不可否認,美元對人民幣的影響仍然是決定性的,客觀上為美國向中國輸出通貨膨脹、轉移經濟成本提供了通道。
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綜
上所述,
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
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完全和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
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的要求想吻合,
同時,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於解決對外貿易不平衡、擴大內需以及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
方面進行著手:
第一,增強匯率彈性,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應是增強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
逐漸放鬆對資本和外匯的管制。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應把握的原則是:真正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採用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適當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
第二,加強對國際游資的管理和監控,防止匯率波動帶來嚴重沖擊。國際游資為追求高額投機利潤而在全球金融市場中頻繁流動、積聚和炒作,在股票、期貨、房地產等極富投機性的市場上,巨額游資可以輕易地在較短時間內吹起經濟泡沫,引發市場的暴漲暴跌。
第
三,調節外匯儲備規模,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截至200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2.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雖然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並保持增長態
勢,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對外信譽,增強海內外對我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有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商投資,降低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利於維護金融
體系穩定,應對突發事件,平衡國際收支波動,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但是外匯儲備持續激增是國際收支失衡的結果,順差也是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表現。現
在,我們應該由過去的「藏匯於國」向「藏匯於民」轉變,「藏匯於民」轉變意味著民眾與市場也要分擔承受匯率風險,這就要求有一個較為完善的外匯市場,這個
市場上要有多樣的風險對沖工具,還要讓企業和個人有較多的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央行拋出「藏匯於民」的政策深意,目的就在於加快資本項目改革,將會在
健全外匯市場、豐富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上做文章。
⑵ 蘭特兒是什麼🌸花
南非蘭特(South African Rand),由南非儲備銀行發行的貨幣,於1961年2月正式發行,取代之前的南非鎊。最新的版本是2014年發布的,最大面值200蘭特,最小的是10蘭特。
中文名 南非蘭特 外文名 South African Rand 符 號 ZAR 發行機構 南非儲備銀行 發行時間 1961年2月14日 流通地區 南非共和國,辛巴威,納米比亞 匯 率 1人民幣元=2.5936南非蘭特
蘭特簡介編輯
南非蘭特(South African Rand原符號:R.標准符號:ZAR)
南非蘭特由南非儲備銀行(中央銀行)發行。
南非原為英國的自治領地,使用南非鎊,1946年12月18日,初次規定含金量為3.58134克,與英鎊等值。1949年9月18日,南非鎊隨英鎊貶值30.5%,含金量減為2.48828克,官方匯率由1南非鎊兌4.03美元貶為2.80美元。
1961年2月14日,南非進行貨幣改革,發行新貨幣——南非蘭特,以2:1的比率取代南非鎊,新貨幣含金量為1.24414克,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4美元,1蘭特兌0.5英鎊。 1967年11月18日,英鎊貶值14.3%,蘭特不變, 匯率改為1英鎊兌1.71428蘭特。1971年8月23日,蘭特與英鎊脫鉤,轉而釘住美元,蘭特貶值,但保持1蘭特兌1.4美元的匯率。同年12月21日,受美元貶值影響,蘭特含金量降低12.28%,貶值後的南非蘭特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33美元。同時蘭特不再釘住美元,重新與英鎊掛鉤,1英鎊兌1.954285蘭特。1972年 10月24日,蘭特貶值,並重又釘住美元,含金量下降4.2%,新的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22732美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南非宣布蘭特含金量不變,官方匯率改為1蘭特兌1.4193美元。1973年6月5日,蘭特含金量上升4.98%,1蘭特兌1.49美元。
1975年6月27日,南非當局實行固定匯率制,蘭特貶值6.04%,1蘭特兌1.4美元。9月22日,蘭特再次貶值7.85%,1蘭特兌1.15美元。
1979年1月24日,南非實行雙重匯率制,固定的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15美元,以此為基礎的浮動商業匯率適用於對外貿易,官方資本轉移和經常項目支付。
1983年2月7日,南非當局廢止雙重匯率制,蘭特再次貶值。1985年9月2日,南非重新建立雙重匯率體系。
更改信息編輯
南非05年新版蘭特是在原有紙鈔基礎之上的升級版(動物主題不變、紙鈔背面的經濟發展主題不變、紙鈔尺寸不變),僅添加了一些新的防偽措施而已。這樣做其目的有二:其一是保持民眾對南非蘭特的識別能力。通過固定版式讓南非蘭特在民眾心中留下烙印,少了換版所帶來的識別壓力;其二是節約紙鈔設計成本。主要是節約設計成本,新版蘭特的印刷成本並不低,很多全新的防偽措施還得從國外購買。
2.南非蘭特反映了南非在民主政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突出了平等這一組成民主的基本元素。05年南非蘭特的紙鈔正下方的鑽石圖案主要是供盲人辨認紙鈔用,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3.新版南非蘭特表面有一層光亮的油墨,用小手電筒觀察時將顯得更加明顯。光亮油墨主要是為了提升紙鈔的使用壽命。
4.100、200新版蘭特的水印區有大面積的無色油墨,可以用紫光燈加以觀察,觀察到的圖案是多色組合及面額數字。
5.按照官方的解釋,200蘭特右下方的變色數字(光變油墨)會從洋酒紅至綠色來回變換。50、100蘭特的變色數字是從綠色至金色來回變換。10、20蘭特並沒有使用變色數字。
6.老版本的南非蘭特依然是法定貨幣(Are remain legal tender)。南非儲備銀行目前還沒有規定老版幣的回收期限。
7.05年新版南非蘭特的簽名和99年是一致的。仍然是南非儲備銀行行長T. Mboweni。
8.按照官方的解釋,紙鈔背面為經濟發展主題。分別是:10蘭特(農業)、20蘭特(采礦業)、50蘭特(加工提煉業)、100蘭特(旅遊業)、200蘭特(交通與通信)。
9.南非儲備銀行目前並沒有發行500蘭特的計劃,但並不代表將來不會發行。之前網上DIY的500蘭特圖片,主圖是斑馬,由於100蘭特背面已經採用了斑馬圖案,如果再加以採用,將會使紙鈔主題變得重復,個人認為用長頸鹿或者河馬都比斑馬圖案要好。
國際金融危機對南非影響不小,相信南非會利用世界盃足球賽這一經濟發展契機,讓經濟呈現復甦態勢。
⑶ 南非幣兌換人民幣
南非貨幣簡史 南非蘭特由南非儲備銀行(中央銀行)發行,l蘭特等於100分(Cents) 。目前流通的貨幣有5、10、20、5O蘭特紙幣及1、2、5、10、20、50分和1、2蘭特的鑄幣。1南非蘭特 = 0.900340152 人民幣南非原為英國的自治領地,使用南非鎊,1946年12月18日,初次規定含金量為3.58134克,與英鎊等值。1949年9月18日,南非鎊隨英鎊貶值30.5%,含金量減為2.48828克,官方匯率由1南非鎊兌4.03美元貶為2.80美元。1961年2月14日,南非進行貨幣改革,發行新貨幣――南非蘭特,以2:1的比率取代南非鎊,新貨幣含金量為1.24414克,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4美元,1蘭特兌0.5英鎊。 1967年11月18日,英鎊貶值14.3%,蘭特不變, 匯率改為1英鎊兌 1.71428蘭特。1971年8月23日,蘭特與英鎊脫鉤,轉而釘住美元,蘭待貶值,但保持1蘭特兌1.4美元的匯率。同年12月21日,受美元貶值影響,蘭特含金量降低12.28%,貶值後的南非蘭特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33美元。同時蘭特不再釘住美元,重新與英鎊掛鉤,1英鎊兌1.954285蘭特。1972年10月24日,蘭特貶值,並重又釘住美元,含金量下降4.2%,新的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22732美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南非宣布蘭特含金量不變,官方匯率改為1蘭特兌1.4193美元。1973年6 月5日,蘭特含金量上升4.98%,1蘭特兌1.49美元。1975年6月27日,南非當局實行固定匯率制,蘭特貶值6.04%,1蘭特兌1.4 美元。9月22日,蘭特再次貶值17.85%,1蘭特兌1.15美元。1979年1月24日,南非實行雙重匯率制,固定的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15美元,以此為基礎的浮動商業匯率適用於對外貿易,官方資本轉移和經常項目支付。1983年2月7日,南非當局廢止雙重匯率制,蘭特再次貶值。1985年9月2日,南非重新建立雙重匯率體系。
⑷ 南非主要通行什麼貨幣,與人民幣的比例是多少
南非貨幣簡史
南非蘭特由南非儲備銀行(中央銀行)發行,l蘭特等於100分(Cents) 。目前流通的貨幣有5、10、20、5O蘭特紙幣及1、2、5、10、20、50分和1、2蘭特的鑄幣。1南非蘭特 = 0.900340152 人民幣
南非原為英國的自治領地,使用南非鎊,1946年12月18日,初次規定含金量為3.58134克,與英鎊等值。1949年9月18日,南非鎊隨英鎊貶值30.5%,含金量減為2.48828克,官方匯率由1南非鎊兌4.03美元貶為2.80美元。
1961年2月14日,南非進行貨幣改革,發行新貨幣――南非蘭特,以2:1的比率取代南非鎊,新貨幣含金量為1.24414克,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4美元,1蘭特兌0.5英鎊。 1967年11月18日,英鎊貶值14.3%,蘭特不變, 匯率改為1英鎊兌 1.71428蘭特。
1971年8月23日,蘭特與英鎊脫鉤,轉而釘住美元,蘭待貶值,但保持1蘭特兌1.4美元的匯率。同年12月21日,受美元貶值影響,蘭特含金量降低12.28%,貶值後的南非蘭特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33美元。同時蘭特不再釘住美元,重新與英鎊掛鉤,1英鎊兌1.954285蘭特。1972年10月24日,蘭特貶值,並重又釘住美元,含金量下降4.2%,新的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22732美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南非宣布蘭特含金量不變,官方匯率改為1蘭特兌1.4193美元。1973年6 月5日,蘭特含金量上升4.98%,1蘭特兌1.49美元。
1975年6月27日,南非當局實行固定匯率制,蘭特貶值6.04%,1蘭特兌1.4 美元。9月22日,蘭特再次貶值17.85%,1蘭特兌1.15美元。
1979年1月24日,南非實行雙重匯率制,固定的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15美元,以此為基礎的浮動商業匯率適用於對外貿易,官方資本轉移和經常項目支付。
1983年2月7日,南非當局廢止雙重匯率制,蘭特再次貶值。1985年9月2日,南非重新建立雙重匯率體系。
⑸ 哪個國家的貨幣用是R代表的
R——南非蘭特,南非的貨幣符號。南非蘭特是由南非儲備銀行發行的貨幣,於1961年2月正式發行,取代之前的南非鎊。南非蘭特(South African Rand,原符號:R,標准符號:ZAR)。
南非蘭特管理行雙重匯率體系。官方固定匯率為1蘭特兌換定額美元,由此基礎上行浮動商業匯率,適用於外貿、官方資本轉移及經常項目支付。
南非原為英國的自治領地,使用南非鎊,1946年12月18日,初次規定含金量為3.58134克,與英鎊等值。1949年9月18日,南非鎊隨英鎊貶值30.5%,含金量減為2.48828克,官方匯率由1南非鎊兌4.03美元貶為2.80美元。
(5)雙重匯率體系南非擴展閱讀:
1961年2月14日,南非進行貨幣改革,發行新貨幣——南非蘭特,以2:1的比率取代南非鎊,新貨幣含金量為1.24414克,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4美元,1蘭特兌0.5英鎊。
1967年11月18日,英鎊貶值14.3%,蘭特不變, 匯率改為1英鎊兌1.71428蘭特。
1971年8月23日,蘭特與英鎊脫鉤,轉而釘住美元,蘭特貶值,但保持1蘭特兌1.4美元的匯率。同年12月21日,受美元貶值影響,蘭特含金量降低12.28%,貶值後的南非蘭特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33美元。同時蘭特不再釘住美元,重新與英鎊掛鉤,1英鎊兌1.954285蘭特。
1972年 10月24日,蘭特貶值,並重又釘住美元,含金量下降4.2%,新的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22732美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南非宣布蘭特含金量不變,官方匯率改為1蘭特兌1.4193美元。1973年6月5日,蘭特含金量上升4.98%,1蘭特兌1.49美元。
1975年6月27日,南非當局實行固定匯率制,蘭特貶值6.04%,1蘭特兌1.4美元。9月22日,蘭特再次貶值7.85%,1蘭特兌1.15美元。
1979年1月24日,南非實行雙重匯率制,固定的官方匯率為1蘭特兌1.15美元,以此為基礎的浮動商業匯率適用於對外貿易,官方資本轉移和經常項目支付。
1983年2月7日,南非當局廢止雙重匯率制,蘭特再次貶值。1985年9月2日,南非重新建立雙重匯率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非蘭特
⑹ 什麼是固定釘住匯率制度試述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歷史及現行表述。
1994年以後,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但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除了在1994年1月到1995年8月期間小幅度升值外,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由於人民幣與美元脫鉤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增長,中國政府進一步收窄了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1999年,IMF對中國匯率制度的劃分也從「管理浮動」轉為「釘住單一貨幣的固定釘住制」。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發展歷程
1.向市場經濟轉軌初期(1979-1993年)
第一階段是人民幣內部結算價與官方匯率並存時期(1981~1984年)。改革以前,人民幣匯率長期低於出口創匯成本,但高於國內外消費物價之比。為了擴大出口,人民幣需要貶值,不過人民幣貶值對非貿易外匯收入不利。從兼顧貿易和非貿易兩方面的需要出發,1979年8月政府決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在官方匯率之外實行貿易內部結算匯率,它以全國出口平均換匯成本加一定幅度的利潤計算出來,明顯低於官方匯率。
第二階段是取消內部結算匯率,進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存時期(1985~1993年)。雙重匯率體制明顯調動了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國家外匯儲備也有所增加。但是這種安排存在明顯的問題:第一,從對外關系來看,IMF將雙重匯率看作是政府對出口的補貼,發達國家威脅要對我國出口商品徵收補貼稅。第二,從國內角度來看,雙重匯率造成外匯管理工作中的混亂,而且它在外貿部門仍然吃大鍋飯的情況下不能有效抑制進口。所以,從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內部結算價,人民幣又恢復到單一匯價。
為了配合外貿改革和推行承包制,我國逐步取消財政補貼,從1988年起增加外匯留成比例,普遍設立外匯調劑中心,放開調劑市場匯率,形成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局面。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1994年至今)
第一階段
匯率並軌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時期(1994~2005年7月)。1994年國家外匯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的貨幣」。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年1月1日實行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並軌。第二,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第三,建立全國統一的、規菹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央行通過參與該市場交易管理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對外公布的匯率即為該市場所形成的匯率。1996年12月我國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而實現了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重要一步。
1994年以後,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但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除了在1994年1月到1995年8月期間小幅度升值外,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由於人民幣與美元脫鉤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增長,中國政府進一步收窄了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1999年,IMF對中國匯率制度的劃分也從「管理浮動」轉為「釘住單一貨幣的固定釘住制」。
第二階段
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總體小幅升值。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中間價。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新人民幣匯率制度平穩實施充分證明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我國匯制改革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要求。人民幣匯率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⑺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歷程
匯改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近期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態度強硬,超出國際市場的預期。他強調中國致力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但只會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需要而進行,不會屈服於外部壓力。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並在下一步推進匯改安排中提出加快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外匯產品,推動外匯市場對外開放,延長外匯交易時間,引入合格境外主體,促進形成境內外一致的人民幣匯率。
⑻ 影響匯率的因素有哪些並預測人民幣匯率將來走向
2015年影響匯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美聯儲加息呼之欲出,預計美元指數將繼續上行,國際資本迴流美國以及美元資產配置需求增加,將導致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非美元貨幣繼續承壓。目前,美元兌人民幣1年期NDF價格為6.36元人民幣,較即期價格貶值2.5%左右。
二是我國宏觀經濟總體穩定和國際收支日趨平衡決定當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達到均衡水平。2014年進口相對出口疲軟導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較上年增長30%以上,預計2015年經常項目順差將出現負增長,同時我國有望成為對外投資凈輸出國,國際收支日趨平衡會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
三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要求人民幣保持相對穩定。人民幣國際化正在成為全球經濟金融的新亮點,人民幣國際接受程度在快速提高。
2015年是IMF對SDR籃子貨幣是否增加新貨幣進行五年1次的例行評估,人民幣在上次評估中與SDR失之交臂,在此後5年裡人民幣在國際使用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央行為了鞏固人民幣國際化已有成績也會採取適當干預保證人民幣匯率穩定,避免陷入趨勢性貶值。
總之,2015年決定人民幣匯率升貶值因素交織在一起,會增加人民幣匯率走勢的不確定性,正是基於這種不確定性,才會更好地發揮市場在匯價決定中的作用。
⑼ 人民幣的發展歷史過程
我國貨幣歷史悠久,種類豐富。人民幣在我國貨幣文化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
1、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12種面額62種版別。
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為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9)雙重匯率體系南非擴展閱讀:
人民幣從1948年發行算起來,也67年了,67年期間,從解放初的恢復時期、五六十年代的大生產時期、國家建設時期、到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
2000年以後走向世界時期,這五套人民幣完整記錄了新中國發展的歷程,現在看起來,如果你有完整的一到五套人民幣,它實際上就是新中國的典型的革命史
已發行的五套人民幣,五套人民幣中每套都有幾張龍頭鈔,第一套人民幣完整的、品相好的價值在500萬元以上。
但其中面值為一萬元的牧馬圖、面值為五千元的蒙古包和面值為五百元的瞻德城價值佔到全套比重的60%,三張品相好的基本上都在100萬以上。
而第二套中國的大拾元,全品項的價值15萬,三元鈔也在3萬以上,第三套中的紅一毛和背綠一毛因為顏色不同價值也較高。
第四套中80版的50元因為發行較少,價值在2000-3000元左右,目前的第五套人民幣中的部分鈔票也已經有了收藏價值。
人民幣的價值跟當時的發行量有很大關系,部分幣種因為特殊時期或者科技因素等銷毀很快,因此也比較稀有,一般這種幣市場價、收藏價值都比較高,也比較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