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貨幣政策的運用杠桿

貨幣政策的運用杠桿

發布時間:2021-12-23 08:22:00

『壹』 簡述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運用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雖然這兩項政策在宏觀經濟運行中都有較強的調節能力,但僅靠一項政策很難全面實現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沒有雙方的配合,單個政策的實施效果將會大大減弱,這就要求二者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綜合優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四種不同的搭配組合,政府究竟採用哪種取決於客觀的經濟環境,實際上主要取決於政府對客觀經濟情況的判斷。概括地說,「一松一緊」主要是解決結構問題;單獨使用「雙松」或「雙緊」主要為解決總量問題。

『貳』 說明我國銀行貸款的方針如何發揮信用調節經濟的杠桿作用

銀行貸款調控貨幣總量,調節經濟運行一直是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貸款總量的變動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期望。

貨幣政策的運用分為緊縮性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總的來說,緊縮性貨幣政策就是通過減少貨幣供應量達到緊縮經濟的作用,擴張性貨幣政策是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達到擴張經濟的作用。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
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運用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
運用貨幣政策所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這項措施的作用是,鈔票可以整齊劃一,防止幣制混亂;中央銀行可以掌握資金來源,作為控制商業銀行信貸活動的基礎;中央銀行可以利用貨幣發行權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為了防止政府濫用貸款助長通貨膨脹,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規定以短期貸款為限,當稅款或債款收足時就要還清。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通過它的公開市場業務,起到調節貨幣供應量,擴大或緊縮銀行信貸,進而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准備金率,據以控制商業銀行貸款、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貼現行為。調整再貼現率,可以控制和調節信貸規模,影響貨幣供應量。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它是對特定的對象分別進行專項管理,包括:證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費信用管理、不動產信用管理。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銀行採取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直接進行干預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導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指中央銀行組織和調節貨幣流通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反映了社會經濟對貨幣政策的客觀要求。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一般有四個:穩定物價、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和平衡國際收支等。

『叄』 在經濟里什麼叫杠桿謝謝!

經濟杠桿
經濟杠桿(economiclever),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或經濟組織利用價值規律和物質利益原則影響、調節和控制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經濟活動,以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經濟手段。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獎金、匯率,等等。運用經濟杠桿,就是根據國家或經濟組織的既定目標,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對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單位和當事人造成有利條件或不利條件。利用這種經濟利益的變動作為閥門,以影響、調節、控制它們的經濟活動,促進或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
擴展:
《中國經濟史》對經濟杠桿的說明國家和企業必須運用各種 經濟杠桿調節國家和企業之間、企業和勞動者之間以及勞動者相互之間在 再生產過程中的物質 利益矛盾,正確處理國家和企業、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運用 經濟杠桿,體現為國家和企業把實現既定目標同企業和勞動者的物質利益結合起來,從生產、交換、分配和 消費各個方面影響和調節企業和勞動者的行為,保證國家和企業既定目標的實現。運用 經濟杠桿管理 經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們過去習慣於用行政手段推動經濟運行,而長期忽視運用經濟杠桿進行調節,學會掌握 經濟杠桿,並且把領導經濟工作的重點放到這一方面來,應該成為各級經濟部門特別是綜合經濟部門的重要任務。」中共十三大指出:「計劃管理的重點應轉向制定 產業政策,通過綜合運用各種 經濟杠桿,促進產業政策的實現。」中共十六大進一步強調:「完善國家計劃和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 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運用 經濟杠桿,必須符合客觀 經濟規律;要掌握經濟信息和市場動態,做好 經濟預測工作,靈活運用各種經濟杠桿;同時要注意各種經濟杠桿的綜合運用,配合進行。供參考。

『肆』 請簡述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綜合應用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綜合應用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兩大經濟手段,二者都是從 價值上來影響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以實現宏觀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制下如何正確認識和協調這兩大經濟手段,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我國的經濟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這些變化突出表現在:(一)社會財力結構和社會積累職能日趨復雜化。具體 表現為國家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的下降,以企業資金為主體的預算外資金 的急劇增長;(二)在社會財力的運用上,出現了控資來源的多渠化,投資決 策的多極化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三)社會財力的日趨流動化和社會資金融 通關系的廣泛化、市場化。這些新變化,客觀上提出了進一步加強財政政策與 貨幣政策的協調要求。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特徵,要求財政和銀行更多地使用經濟手段調節經濟的 運行。但財政杠桿較之金融杠桿作用的發揮,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為條件, 相互補充的。財政杠桿較之金融杠桿具有更強的控制性和時滯性,而金融杠桿 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時效性,財政杠桿對調整產業結構更為有利,而金融杠 桿對調節企業行為更為有效;財政杠桿偏重於解決分配的公平問題,而金融杠 桿側重於解決分配的效率問題。兩種經濟杠桿不能單打一,要綜合運用,揚長 避短,以發揮交叉效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是由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所決定的 一方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具有一致性。兩者都要求達到貨幣幣值 的穩定,經濟穩定增長,勞動者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以推動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實現手段具有交叉性,財政 政策能否順利實施並取得效果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 也是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的客觀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需從以下幾方面 入手: 1、堅持「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和均衡性的貨幣政策,做到財政分配總規模 的大體平衡。 2、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杠桿,加強宏觀經濟調控,包括:稅收杠桿、補貼杠桿 、預算杠桿、公開市場業務和利率杠桿等。 3、加速包括金融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等在內的市場建設,使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建立在市場行為之上。 現階段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套模式 現階段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套模式的最佳選擇應是適度從緊的財政與貨 幣政策,即緊中略有松的財政政策和松中略緊的貨幣政策的組合。 (一)實行緊縮財政政策的依據是財政面臨困難。當前財政所面臨的困難主要 體現:(1)財政收支不平衡。1979—1995年,財政幾乎年年出現赤 字2540億元。據估計,這種收不抵支的財政狀況今後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2)財力分散。由於在國家與企業和個人的分配關繫上處理不當,財政收入 佔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94年約11.8%,是歷史上的最低點。特 別應當指出的是,雖然實行了分稅制,但中央和地方分配關系仍未理順,中央 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依然很低,1994年,這一比例僅為33% ,而同期市場工業化國家這一比重多在70%—90%之間,相對而言,我國 屬於「弱中央」的國家行列。(3)財政補貼過大。1993年財政的價格補 貼、虧損補貼分別為300億元和400億元,如此巨額的財政補貼已成為財 政的沉重負擔。(4)債務規模大,依存度高。1995年,中央發行債務達 1350億元,債務依存度為53%,1996年,中央已發行1950億國 債,沉重的債務負擔有可能導致中央財政陷入借新債還舊債的危機之中。(5 )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現在全國有三分之一以上國有企業虧損,這說明,財政 收入的來源基礎受到動搖。上述五個方面均表明財政陷入困境,如果不實行較 緊的財政政策,巨額赤字和巨額債務將使人民喪失對將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從 而導致財政危機和信用危機,進而對經濟造成破壞性影響。 總需求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供給方面,而供給方面則是由產業結構的不 合理造成的。緊中有松的財政政策可以對這種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靈活調節 ,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財政政策對產業結構的調查與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搞活是 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兩大工具實現的。對於國家要優先發展的部門、行業或地 區,一方面,國家可以採取低稅率、稅收減免等措施來提高這些部門、行業或 地區的盈利水平或經濟效益,引導人力、物力和財力流向這些部門、行業或地 區,從而增加相應產品的供給;反之,對於國家想要限制的部門、行業或不優 先發展的地區,可以採取高稅率等措施來降低這些部門、行業或不優先發展的 地區,可以採取高稅率等措施來降低這些部門、行業或地區的盈利水平或經濟 效益,從而減少相應產品的供給,最終實現總供需平衡。另一方面,財政支出 本身就是社會總需求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財政資金在各部門、行政或地區的 傾斜投資或優化支出結構本身就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可見,財政支出在確保 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需要,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與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上都具有 很強的調節作用。 (二)實行松中略緊的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包括如下幾點:一是促進經濟高速發展和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需要。我國經濟仍存在著資金 不足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即要靠社會內部積累,也要積極吸收利用外資。 據調查,當前企業資金短缺,產品積壓情況嚴重,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在這種 情況下,必須適當放鬆貨幣政策,通過降低存款准備率、利率、增加再貸款等 措施來增加整個社會的貨幣供給量,從而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盡管財政政策 也是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的有效手段,但由於財政政策調節的力度太大且直接 ,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也力不從心。貨幣政策的應用則可以發揮較好作用,避 免經濟出現急劇波動的運行情況。 二是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需要。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的主導。國有企業的狀 況如何,直接關繫到我國經濟建設的速度和改革的步伐。因此,增強國有企業 的活力,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而貨幣政 策是搞活大中型企業外部配套措施的一個內容。這些年來,資金緊張,周轉困 難,債務負擔沉重,長期高負債經營一直是國有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在這種 情況下,如果實行緊的貨幣政策,企業佔用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所需的流動資 金和固定資金就得不到滿足,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就難以維持,搞活國有企 業就無從談起。總之,搞活國有企業需要松的貨幣政策。由於銀行資金不同於 財政資金,是有償的,可以周轉使用,那些管理不善、經濟效益差的企業,將 因此而得不到貸款,並將被淘汰。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促進搞活國有企業上, 較松的貨幣政策是可取的。 三是發揮宏觀調控和抑制通貨膨脹的客觀需要。目前,我國正進入高速度發展 經濟的新時期,銀行只有實行較松而又略緊的貨幣政策,才能提供一個穩定的 金融環境,以期達到既高速度,又宏觀協調(即防止比例失調與通貨膨脹)的 預期目標。銀行在實行松的貨幣政策,擴大貨幣發行與信貸規模時,必須同時 實行略緊的貨幣政策,適當控制過大的貨幣發行與信貸投放規模,盡量優化貸 款結構,做到松中有緊,並與財政政策密切配合,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 協調發展。

『伍』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傳統貨幣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可以溯源到18世紀早期的貨幣數量論,但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凱恩斯提出的貨幣政策利率途徑傳導機制理論問世之前,這一理論在長達200年的時間內無人問津,未能引起經濟學家們的關注。早期的貨幣數量論者大多未能擺脫「貨幣中性論」的傳統,總體理論框架仍然局限於貨幣與物價的變動關系之中。貨幣數量論的鼻祖,英國經濟學家休謨就認為由於貨幣數量的變動雖然率先受到沖擊的是利率水平,但利率水平隨著貨幣數量的增加而降低,利率的降低刺激企業投資由此引起產出增加,產出的增加又會引致利率水平的上升直至利率回復到原來的水平甚至更高。因此貨幣數量的增加最終只能影響物價水平,而不影響利率和產出。
雖然在貨幣數量論者的理論中的涉及面不廣,但利率傳導機制理論可以說是最古老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也被不少西方經濟學者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貨幣政策傳導途徑。凱恩斯、托賓、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等西方經濟學家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研究主要是分析貨幣政策傳導中的資產結構調整效應和財富變動效應。「資產結構調整效應是指,中央銀行改變貨幣供應量,促使各經濟主體調整自己的資產結構,影響金融資產的價格,從而影響投資和消費需求,進而導致實際經濟活動出現變化。財富變動效應是指,由通貨和存款組成的貨幣供應量是實際財富的組成部分之一,貨幣供應量的增減變化,會改變實際財富的數量,從而使各經濟主體改變自己的投資和消費支出意願,從而影響實際經濟運行。」這兩種效應是在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貨幣與非貨幣金融資產、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具有高度替代性與相關性;信息是完全而且對稱的,且各種金融資產的供給與需求都是隨著市場利率信號的變化而靈敏地變化, 具有充分的利率彈性這樣嚴密設定的條件下展開的。隨著經濟和金融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這樣的理論抽象和假設前提顯然是不能夠成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朝著以不完全競爭、不完善市場、不對稱信息為假設前提來分析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理論發展。
健全完善體系和設施
當前主要有兩大任務需要完成,一是要對現有的信貸擔保機構進行適當的改革與調整,二是要加快獨立信用評估體系的建設。
運用稅收杠桿調節商業銀行信貸行為,為貨幣政策通暢傳導提供宏觀支持
商業銀行基層分支機構多存少貸、只存不貸,甚至損害地方經濟的行為,應該受到政策層面的約束。可以考慮運用稅收減免杠桿對大銀行分支機構片面的信貸行為進行調節,為貨幣政策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條件。
為逐步實現利率與資產價格為主要傳導渠道創造條件 從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長遠目標看,中國未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制約渠道應該以利率和資產價格渠道為主。當前,應積極為實現這一目標創造條件。
加快市場體系建設
繼續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增加貨幣市場主體,鼓勵貨幣市場創新,建立貨幣市場做市商制度。大力發展票據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國債市場。
發展貨幣市場基金,形成完善的貨幣市場體系。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發揮貨幣巾場利率的引導作用,逐步建立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體系,完善利率調節機制。
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改革,調整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個人的資產結構,培育真正的市場活動主體,提高經濟活動中的利率彈性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注意政策的協調
—方面發揮資產價格渠道對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
另一方面貨幣政策要根據資本市場的發展變化繼續進行適當的適用性調整,以充分發揮資產價格的傳導作用。

『陸』 貨幣政策是如何操作的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狹義內

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或信用量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包括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外匯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中國實行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根據對總產出的影響方面,可把貨幣政策分為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積極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穩健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採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反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

『柒』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如何配合

根據具體的情況和不同目標,選擇不同的政策組合。
一般來說,當經濟蕭條但又不太嚴重時,可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又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當經濟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時,可採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用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提高利率,降低總需求水平,又緊縮財政,以防止利率過分提高。當經濟出現通貨膨脹又不太嚴重時,用緊縮性財政政策和擴張行貨幣政策,用緊縮性財政壓縮總需求,又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財政中過度緊縮而引起衰退;當經濟嚴重蕭條時,可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用擴張性政策增加總需求,用擴張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擠出效應」。
貨幣與財政政策配合的主要方式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很好地配合運用,才能避免矛盾,盡量縮短政策時差,有效實現總體經濟目標。各國政府同時利用兩大政策干預經濟時,一般可以有以下四種組合:
(1)松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
即「雙松」政策,其應用背景是:社會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資源大量閑置,解決失業和刺激經濟增長成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政策組合是:財政擴大支出,降低稅率;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降低市場利率,以抵銷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但「雙松」政策往往引起財政赤字,造成信用膨脹。因此,「雙松」政策的結果可能造成通貨膨脹。
(2)緊的財政政策與緊的貨幣政策
即「雙緊」政策,其應用背景是:社會總需求極度膨脹,社會總供給嚴重不足,物價大幅攀升,抑制通脹成為首要目標。政策組合是:財政削減政府支出,提高稅率;央行減少貨幣供應,調高利率。「雙緊」政策會使財政赤字減少或有財政結余,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並使通貨膨脹受到控制。但是,「雙緊」的結果可能帶來經濟萎縮。
(3)緊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
其應用背景是:政府開支過大,物價基本穩定,經濟結構合理,但企業投資並不旺盛,促使經濟較快增長成為主要目標。政策組合是:財政削減政府支出,提高稅率;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降低市場利率。這樣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4)松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
其應用背景是: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並存,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失衡。治理「滯脹」、刺激經濟增長成為首要目標。政策組合是:在實施緊的貨幣政策同時實施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利用財政杠桿調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緩解滯脹。
一般來說,「一松一緊」主要是解決結構問題:「雙松」或「雙緊」主要為解決總量問題。在總量平衡的情況下,調整經濟結構和政府與公眾間的投資比例,一般採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一松一緊」的辦法。在總量失衡的情況下,微量調整,一般單獨使用財政或貨幣政策。根據西方國家的經驗,貨幣政策在短期內見效快,但長期調整還要靠財政政策。在總量失衡較為嚴重的情況下,政府要達到「擴張」或「緊縮」的目的,一般同時使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種手段,即「雙松」或「雙緊」。在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調並存的情況下,政府一般採用先調總量,後調結構的辦法,即在放鬆或緊縮總量的前提下調整結構,使經濟在穩定中恢復均衡。
除了以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使用的一般模式,若將中性貨幣政策與中性財政政策分別與上述松緊狀況搭配,又可產生多種不同配合。
究竟採取什麼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配合,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採用哪種組合方式,取決於對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透徹分析和對宏觀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實事求是、切合國情是十分重要的。

『捌』 傳統貨幣政策是什麼與非傳統貨幣政策的區別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可以溯源到18世紀早期的貨幣數量論,但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凱恩斯提出的貨幣政策利率途徑傳導機制理論問世之前,這一理論在長達200年的時間內無人問津,未能引起經濟學家們的關注。早期的貨幣數量論者大多未能擺脫「貨幣中性論」的傳統,總體理論框架仍然局限於貨幣與物價的變動關系之中。貨幣數量論的鼻祖,英國經濟學家休謨就認為由於貨幣數量的變動雖然率先受到沖擊的是利率水平,但利率水平隨著貨幣數量的增加而降低,利率的降低刺激企業投資由此引起產出增加,產出的增加又會引致利率水平的上升直至利率回復到原來的水平甚至更高。因此貨幣數量的增加最終只能影響物價水平,而不影響利率和產出。雖然在貨幣數量論者的理論中的涉及面不廣,但利率傳導機制理論可以說是最古老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也被不少西方經濟學者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貨幣政策傳導途徑。凱恩斯、托賓、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等西方經濟學家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研究主要是分析貨幣政策傳導中的資產結構調整效應和財富變動效應。「資產結構調整效應是指,中央銀行改變貨幣供應量,促使各經濟主體調整自己的資產結構,影響金融資產的價格,從而影響投資和消費需求,進而導致實際經濟活動出現變化。財富變動效應是指,由通貨和存款組成的貨幣供應量是實際財富的組成部分之一,貨幣供應量的增減變化,會改變實際財富的數量,從而使各經濟主體改變自己的投資和消費支出意願,從而影響實際經濟運行。」這兩種效應是在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貨幣與非貨幣金融資產、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具有高度替代性與相關性;信息是完全而且對稱的,且各種金融資產的供給與需求都是隨著市場利率信號的變化而靈敏地變化,具有充分的利率彈性這樣嚴密設定的條件下的。隨著經濟和金融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這樣的理論抽象和假設前提顯然是不能夠成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朝著以不完全競爭、不完善市場、不對稱信息為假設前提來分析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理論發展。健全完善體系和設施當前主要有兩大任務需要完成,一是要對現有的信貸擔保機構進行適當的改革與調整,二是要加快獨立信用評估體系的建設。運用稅收杠桿調節商業銀行信貸行為,為貨幣政策通暢傳導提供宏觀支持商業銀行基層分支機構多存少貸、只存不貸,甚至損害地方經濟的行為,應該受到政策層面的約束。可以考慮運用稅收減免杠桿對大銀行分支機構片面的信貸行為進行調節,為貨幣政策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條件。為逐步實現利率與資產價格為主要傳導渠道創造條件從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長遠目標看,中國未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制約渠道應該以利率和資產價格渠道為主。當前,應積極為實現這一目標創造條件。加快市場體系建設繼續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增加貨幣市場主體,鼓勵貨幣市場創新,建立貨幣市場做市商制度。大力發展票據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國債市場。發展貨幣市場基金,形成完善的貨幣市場體系。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發揮貨幣巾場利率的引導作用,逐步建立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體系,完善利率調節機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改革,調整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個人的資產結構,培育真正的市場活動主體,提高經濟活動中的利率彈性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注意政策的協調—方面發揮資產價格渠道對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另一方面貨幣政策要根據資本市場的發展變化繼續進行適當的適用性調整,以充分發揮資產價格的傳導作用。

『玖』 如何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引導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加息」:市場手段為經濟降溫。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貨幣信貸投放過多,也是今年以來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而且為投資熱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撐。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對金融平穩運行和投資調控都至關重要。 信貸的迅速膨脹,成為今年金融運行的一大突出問題。央行確定的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2.5萬億元的目標,一季度就完成過半,前五月完成逾七成,前三季度達到2.76萬億元,銀行資金追逐投資,投資與信貸出現「雙高位」。 從利率到存款准備金率再到定向票據,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多次組合運用這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信貸進行適時調控,採用市場手段為經濟降溫。4月27日,央行宣布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這是自2004年10月份加息以來首次提高貸款基準利率;8月18日,宣布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利用利率杠桿適當抑制投資和信貸需求擴張。

閱讀全文

與貨幣政策的運用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000882華聯股份 瀏覽:769
美國富華證券投資集團 瀏覽:989
金融機構如何開放徵信信息 瀏覽:254
杭州有數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397
收國外傭金費用可以嗎 瀏覽:132
民間融資機構經營許可證 瀏覽:686
東海期貨有限公司 瀏覽:179
2017年4月eth價格多少 瀏覽:839
貸款寶是什麼 瀏覽:862
美元對澳大利亞幣匯率查詢 瀏覽:228
陸金所傭金查詢 瀏覽:442
銀行理財代銷產品能投資嗎 瀏覽:214
浙江登峰集團破產 瀏覽:870
證券公司設立的條件包括 瀏覽:121
平安的保險傭金是屬於工資么 瀏覽:206
18年人保車險傭金 瀏覽:147
江蘇舜天集團創業有限公司 瀏覽:309
信託資管稅 瀏覽:968
信託銀行的日語 瀏覽:223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宣傳活動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