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教:關於二戰時期主要各國匯率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幾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因為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所以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關稅總協定作為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促進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脫的矛盾性,該體系於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結束。
B. 二戰前的英鎊比二戰後的英鎊值錢嗎
英鎊為英國的本位貨幣單位,由成立於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發行。輔幣單位原為先令和便士,1英鎊等於20先令,1先令等於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蘭銀行實行新的貨幣進位制,輔幣單位改為新便士,1英鎊等於100新便士。流通中的紙幣有5、10、20和50面額的英鎊,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鎊的鑄幣。
英國於1821年正式採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標准貨幣單位,每1英鎊含7.32238克純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廢除金本位制,金幣停止流通,英國停止兌換黃金。1925年5月13日,英國執行金塊本位制,以後又因世界經濟大危機而於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棄,英鎊演化成不能兌現的紙幣。但因外匯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規定英鎊含金量為3.58134克。
到20世紀初葉,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於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將英鎊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47年7月15日,英國宣布英鎊實行自由兌換,由於外匯儲備迅速流失,於同年8月份又恢復外匯管制。
1949年9月,英國宣布英鎊貶值30.5%,將英鎊兌美元匯率貶到2.80美元,
1967年11月18日,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匯率降至2.40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
1971年8月15日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後,英鎊開始以不變的含金量為基礎確定對美元的比價。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貶值後,英鎊兌換美元的新的官方匯率升值為1英鎊兌換2.6057美元。實際匯率可在1英鎊兌換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內浮動,波幅為4.5%左右。
1973年3月19日,西歐八國組成聯合浮動集團,英國未參加,繼續單獨浮動。翌年1月,英鎊實際匯率製成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同年,英鎊區縮小,僅包括英國、愛爾蘭、開曼群島和海峽群島。英鎊發行的黃金准備至少相當於26.5億英鎊以上。
1990年10月8日,英鎊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其對貨幣體系內各種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為6%。
C. 二戰前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嗎
這個問題要根據具體時間段來分析,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一戰前,英鎊、美元都可以與黃金自由兌換
3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爆發,給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創傷,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號稱為資本主義世界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
美國等國的國際貿易量大的幅度下降,國內紙幣嚴重通貨膨脹,紙幣的嚴重貶值引發了貨幣信仰危機,黃金再度成為國際公認的硬通貨,鑒於保護自身經濟安全和本國黃金儲備的安全,英國率先放棄了金本位制,美國人緊跟其後也放棄了金本位制,美元與黃金脫鉤,完全停止了美元與黃金之間的自由兌換,此時,若想再兌換黃金,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D. 想問一下二戰時德國的貨幣有哪些
帝國馬克,
當時主要貨幣匯率:
1939年的大致匯率,以美元為基準,一盎司(31.1035克)黃金價格是35美元
帝國馬克兌美元:2.5:1
英鎊兌美元:
0.25:1
法郎兌美元: 5:1
里拉兌美元: 18~20:1
日元兌美元: 4.3:1(1940)2:1(20年代)
8:1(金融危機)
法幣兌美元: 4.15:1(戰前)20:1(1942)
E. 二戰時美元和日元,中國錢幣兌換比例
匯率是不斷變化的,無法估計怎麼兌換是最劃算的,使用時請參考自身所需當日當時匯率,在銀行櫃台和網銀上兌換時依據的是當時的實時報價。參考當前的匯率(2015-09-15):1日元=0.0530人民幣元,1人民幣元=18.8516日元;1日元=0.0083美元。途徑:網路輸入"兌換人民幣匯率",即可直接看到最新兌換比例;
F. 在二戰前各國沒有規定匯率時,為什麼還有匯率出現呢
匯率作為不同貨幣間交易的兌換關系,其實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比較早的時候,是由商人根據物品交易的情況,自行約定俗成,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和不穩定性,而二戰後,通過官方機構將其統一和制度化後,更加的嚴謹了而已。
G. 二戰時美金和中國貨幣對換匯率
只知道1935年中國法幣發行初期是與英鎊掛鉤的,1元法幣可以兌換1.25先令(當時的1英鎊=20個先令,1個先令等於12個便士)法幣可以無限制的在銀行兌換英鎊現鈔。
1936年法幣又改掛美元,執行100元法幣兌換30美元的固定匯率。後來抗戰全面爆發,大量出現了日偽人員用淪陷區搜刮來的法幣拿到國統區的銀行兌換美元的現象,所以法幣從1938年3元起法幣就不能在隨意兌換美元了。
H. 二戰時金價匯率
1944年,一盎司黃金的官方比價是35美元!
1噸黃金等於35273盎司
1噸黃金也就等於123.45萬美元
二戰後美國實行金本位
體系規定了用美元來確定國際金價,即一盎司黃金官方價格為35美元,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這就是為什麼美元又叫美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按官價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為使黃金官價不受自由市場金價沖擊,各國政府需協同美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維持這一黃金官價。 其他國家貨幣通過黃金與美元掛鉤,即其他國家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匯率。
這些規定對美國的影響是:確立了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體系內的國家間貿易需要用美元結算,沒有美元怎麼辦?用黃金和美國換或是通過貿易手段從美國獲得美元,體系外的國家想和體系內的國家做生意怎麼辦?還得用美元,因為人家體系內的國家只認美元,沒有怎麼辦,還得是用黃金換或是通過貿易獲得,體系內的國家有多少呢?幾乎全部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每個國家的外匯儲備中必須是美元佔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這個體系的建立等於是把世界經濟命脈牢牢的握在了美國手中,其它國家要想保證自己的利益必須要保障美國的經濟穩定,因為一旦美國經濟崩潰了,自己手中的美元就要貶值,這也就是美國的目的,美國為了推行這個體系也是下了不少力氣的,因為首先要保證別的國家手裡有美元,因為要用錢來生錢嘛,於是有了歐洲經濟援助計劃(馬歇爾計劃),通過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給歐洲合計130億美元,好像不太多?好吧,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按2006年的美元市值,大約是在後面加一個0,還不太多?按目前的水平,再乘以2就差不多了,2600億,注意,是無償的!!!這就像是種子,只有種下種子,美國才會有回報,歐洲是世界的主要資本主義市場,而且還連帶著大片的殖民地、源料產地市場,不把歐洲救活,美國怎麼掙錢?
固定匯率的問題很好解釋:比如德國馬克想兌換成日元,那就要先算一下一馬克合多少美元,再算一下一美元合多少日元,然後算出一馬克合多少日元。
你問消極還是積極是指固定匯率吧?積極意義是:有助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對戰後的經濟復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結束了戰前貨幣金融領域里的混亂局面,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統一的標准和基礎,維持了戰後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匯率的相對穩定,避免了國際資本流動中引發的匯率風險,有利於國際資本的輸入與輸出,為國際間融資創造了良好環境,有助於金融業和國際金融市場發展,也為跨國公司的生產國際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消極意義是:由美元這種單一貨幣承擔了維持金匯兌平價的責任。當人們對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對短缺時,這種金匯兌平價可以維持;當人們對美元產生信任危機,美元擁有太多,要求兌換黃金時,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平價就難以維持。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各國不能利用匯率杠桿來調節國際收支,只能採取有損於國內經濟目標實現的經濟政策或採取管制措施,以犧牲內部平衡來換取外部平衡。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美元匯率下跌時,根據固定匯率原則,其他國家應干預外匯市場,這一行為導致和加劇了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若這些國家不加干預,就會遭受美元儲備資產貶值的損失。
I. 二戰前一百五萬日元值多少錢
幾個階段
有據可查的第一階段是20年代,井上的財政改革,搞金本位,決定日元和國際貨幣接軌
當時井上決定的匯率是100日元兌49美元,可這個高於實際匯率,於是金融大鱷興風作浪,大量套購,然後換取黃金,日本虧了3億日元(當時1日元等於750毫克黃金),日元只能脫落金本位,回到浮動匯率,日元與美元的比價是100比21,比接軌時跌掉了一半。
到了31年918之後,日本獲得了東北,紡織業大發展,一舉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紡織國,經濟好轉,匯率開始上升
在二戰爆發前,日元和美元的比率大致維持在2:1之間
J. 美元為什麼以前叫美金,二戰時一盎司黃金等於多少美元
35美元1盎司
二戰後實行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
美元地位堪比黃金。
隨著特里芬難題的出現,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浮動匯率時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