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匯率效應的匯率變動對國際經濟關系的影響
匯率變動是雙向的,本幣匯率下降就意味著其它國家貨幣匯率上升,會導致其它國家的國際收支逆差,經濟增長減緩,由此招致其它國家的抵制和報復,掀起貨幣貶值和貿易保護主義。
一國貨幣對外貶值,只有在適度的范圍內才可能產生正面效應。如果一國貨幣貶值幅度過大,反而會使投資者失去信心,從而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引發貨幣危機。
B. 匯率效應的匯率變動對外匯儲備的效應
如果某種儲備貨幣升值,持有該貨幣的國家就會增加收益,而發行該貨幣的國家就會增加債務;如果某種儲備貨幣貶值,則持有該貨幣的國家就會遭受損失。因此,從長期來看,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動可以改變外匯儲備資產的結構。
C. 貨幣替代的匯率效應
一、貨幣替代匯率效應
貨幣替代是開放經濟下的一種貨幣性擾動,它對一國的經濟金融形勢產生嚴重影響,如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影響、政府的財政稅基遭到削弱、國際收支失衡、減緩甚至阻礙該國貨幣的自由兌換進程等,更為重要的是它會造成一國匯率水平的劇烈波動。
1、靜態的角度
一般說來,貨幣替代現象表現為該國居民大量地用本幣來兌換外幣。貨幣替代程度越高,人們對外幣的需求也就越高。在外幣供給沒有大幅變動的情況下,外匯市場的供需不平衡狀況就決定了本幣匯率會大幅貶值,而外幣匯率大幅升值。美國的DonRoper和 LanceGirton認為,在貨幣替代條件下,貨幣需求主要取決於本外幣之間以及本外幣和非貨幣資產之間的真實收益率之差。並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及費雪方程式,得出公式:
其中:e表示匯率;e』表示對匯率的預期;α表示本外幣與非貨幣資產之間的替代彈性;β表示本外幣之間的替代彈性;上式表明,貨幣替代程度對匯率水平有重要影響,貨幣替代系數β越大,預期匯率的變動對當期名義匯率e的影響也就越大,即貨幣替代會超成匯率的不穩定性。極端地即如果貨幣替代趨向無窮大(完全替代),則匯率也趨向無窮大,本幣一錢不值。其本義是指某些國家已放棄了該國貨幣的使用,而用外國硬通貨完全取代本幣,拉美國家的美元化現象即是如此。
2、動態的角度
上述貨幣替代對該國匯率的影響分析只是從靜態的角度進行了考察,而未涉及動態的匯率決定,特別是未涉及一國貨幣供給量發生變化時,匯率的波動幅度問題。由於貨幣存量的大小會影響單位貨幣的購買力,所以一國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會造成本外幣之間相對價值發生變化,在貨幣替代的前提下,國內居民必然會用幣值穩定的貨幣來替代幣值下降的貨幣,因而大規模的兌換必然會導致匯率的波動,甚至超過貨幣供給的增長幅度。在這一方面,瑞士的Manfred Gartner提出了匯率的「放大效應」,即一國持續性的通貨膨脹政策會導致本幣匯率的貶值幅度超過本幣供給量的增長幅度。並根據匯率是可以預期的、購買力平價成立及非拋補的利率平價成立等前提條件
二、人民幣匯制選擇
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年公布了一籃子貨幣的組成原則,其中:美元、歐元、日元、韓元等是主要的籃子貨幣,另外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泰國等與中國貿易量比較大的國家的貨幣,也在人民幣匯率參考的一籃子貨幣范圍之內。對於現階段中國的匯率狀況來說,應該是一個十分理性的選擇。下面著重從貨幣替代的匯率效應,即從靜態的角度、動態的角度這兩方面,對當前的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分析。1、靜態的角度
盡管自1994年以來,單一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面臨新的經濟運行環境的情況下,繼續維持釘住匯率制度成本是很大的,同時,中國尚未具備浮動匯率制度所需的條件和環境,難以承受浮動匯率制度的沖擊。正如歐元之父蒙代爾所說的,當前放鬆人民幣匯率管制,允許人民幣匯率升值必須滿足三個前提:人民幣可兌換、國際收支平衡、全球經濟穩定,而最關鍵的國內問題是國內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這些問題都還沒有得到解決,以及市場預期的波動性極大的特點,使得人民幣匯率極易發生逆轉,給脆弱的金融體系帶來嚴重的後果。可以預見,匯率一旦自由浮動,國際、國內的炒家將會利用經濟金融體系內的結構性缺陷爆炒人民幣,會使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加大,根本不會達到所謂的市場均衡匯率水平,這種結果極有可能導致人民幣大幅貶值,國內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大幅上升,甚至導致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一系列難以預期的不良後果。其路徑為:
放鬆管制→人民幣匯率升值→實際因素、非實際因素→人民幣匯率貶值→貨幣替代程度擴大→人民幣匯率更大幅度的貶值→金融危機
即一旦放鬆管制,由於人民幣已積累了大量的升值預期,短期內必然導致人民幣升值,但因為國內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市場預期的波動性,使得人民幣匯率極易發生逆轉,而一旦人民幣匯率貶值,公眾出於保值需求,必然引發貨幣替代。正如唐羅撥(DonRoper)和蘭斯格爾頓(LanceGirton)認為的,貨幣替代程度β越高,使得的值越大,即預期的匯率變動會導致當期名義匯率的更大波動,進而引發更大規模的貨幣替代,形成貶值——替代——再貶值的惡性循環,這種匯率變動的大起大落帶來的系統風險必定會對中國的經濟金融形勢產生嚴重影響。由市場決定的人民幣匯率水平肯定是中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但是當前,由於匯率形成機制的不完善,不可能完全放開匯率的管制,而回歸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即放棄了一味盯住美元的固定盯住制,降低了維持這一制度的成本,又能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不致對當前經濟形勢產生不利影響。
2、動態的角度
由於中國近幾年國際收支大量順差、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如果央行不進行干預或干預力度不足,必然引起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相對穩定,不得不大量購入外匯,投放基礎貨幣,導致貨幣供給量大幅增長,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為了減輕通貨膨脹壓力,央行不得不擴大票據發行,或採取「對沖」政策等手段,但是由於這些手段往往執行的成本過高並且對通脹壓力的抵消作用也是有限的,通貨膨脹的壓力並不能完全消除,這就使得經濟主體極易形成通貨膨脹預期,進而引起匯率較大幅度的貶值。其路徑為:
持續擴張本幣→通脹預期→貨幣替代、貨幣政策的不確定風險→本幣匯率大幅貶值
即由於貨幣當局持續擴張本幣,使得公眾形成了通貨膨脹預期,即:這樣公眾由於保值需求,必然引發貨幣替代;而且由於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的透明度不高,公眾在市場中獲得的信息不充分,並且央行在調控宏觀經濟時還缺乏足夠的政策手段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政策的一貫性與科學性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因此對公眾而言,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風險也很大,即:說明由於通貨膨脹預期引起的大規模的貨幣替代會導致本幣匯率的貶值幅度超過貨幣供給的增長幅度,即蓋納爾所說的匯率的「放大效應」。針對這種情況,為了維持相對穩定的匯率體制,央行不得不投放更多的基礎貨幣,從而導致匯率更大的放大效應、更多的基礎貨幣投入,形成擴張本幣—匯率放大貶值—再擴張本幣的惡性循環,這一循環過程將使得央行為維持相對穩定匯率制的成本越來越大,並最終不得不被迫放棄這一政策。因此,從較長期來看,應逐步為提高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創造條件,減輕央行被動操作的壓力,進而放鬆人民幣匯率的浮動范圍,實行靈活的匯率制度,這或許正是央行對付通貨膨脹的最好的辦法。
本次匯率制度改革使得央行不再盯住單一的美元貨幣,當然也不是盯住一籃子貨幣,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這是因為不管盯住什麼貨幣,都免不了可能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在匯率改革過程中,由於實行管理浮動匯率並且只是參考一籃子貨幣,對中央銀行來說是十分有利的,使得央行在實際操作中獲得了更大的主動性、提高了宏觀調控的靈活性,而且可以更全面的反映中國的貿易狀況,特別是有利於分散中國匯率的風險,可以避免交叉匯率的不穩定。本次匯率制度的進一步改革表明,有管理的浮動的匯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固定匯率制度和盯住一籃子貨幣制度的優點,可以說是成功的。這一匯率制度的改革可以實現匯率水平的基本穩定和增加人民幣的競爭力,可以在面臨外部和內部沖擊,國內物價和工資的逐步調整無法吸收沖擊所產生的影響時,可以從容地對匯率水平進行調整,可以在地區性或全球性貨幣沖擊或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金融產生較大影響時,對市場進行積極干預,使危機傳染、通貨緊縮、資本外逃等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匯率制度的改革表明中國政府在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上又邁進了一步。
綜合以上分析,得出結論:回歸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是一個非常十分理性的選擇,它有利於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並為提高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創造條件。
D. 蒙代爾匯率效應名詞解釋
蒙代爾-托賓效應(Mundell-Tobin effect):芒德爾指出,在高通貨膨脹情況下,投資者為了應付不斷提高的實物資本,就會降低他們的現金支付平衡。因此,甚至預期的通貨膨脹也會產生真正的經濟效應——這被稱為芒德爾-托賓效應(Mundell-Tobin effect)。
當貨幣增長導致通貨膨脹,通脹的增長導致名義利率的增長,這時,「持有貨幣」的成本提高了。另外,由於貨幣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通貨膨脹造成實際財富的減少,財富的減少又會造成消費減少和儲蓄的增加,使得儲蓄曲線向外移動,這樣就會導致更低的實際利率。
E. 中國匯率升高有什麼好處
樓上完全說反了。
匯率升高,也就是同樣數量的人民幣可以用來調換更多數量的美元。
而對那些出口商品到美國的中國企業來說匯率的提高將意味著如果他們用同樣的美元價格在美國銷售他們的商品換回來的美元所能兌換的人民幣減少了。因為他們是用人民幣來支付員工的工資,購買原材料,支付水電,房租等費用,以及向政府繳稅的。所以他們就必須在降低利潤和提高價格方面作出選擇。但如果提高價格將意味著其商品在美國的競爭力下降。如果不提高價格就意味著利潤的減少甚至虧損。這可能意味著工廠開工不足,甚至倒閉。
當然對於從美國進口貨物到中國的企業來說是好事,因為這將意味著他們用同樣的美元價格在美國購買到的商品到中國用人民幣價格銷售時的成本降低了。
另外中國用美元在國際上購買資源的成本也相應會降低。
F. 匯率傳遞效應的發生機制
匯率傳遞通常定義為進出口國家之間的匯率變動對其國內總體消費者價格的影響。實際上,與此相關的研究可以從進口國家的角度,測量匯率與其國內商品價格的彈性系數,也就是由名義匯率變動1%所引起的國內消費者本幣商品價格變動的百分比。
彈性系數大說明匯率變動引起的商品價格變化,大部分都被終端消費者價格吸收,代表匯率傳遞效應相對高。假如由匯率波動引起的價格變動完全被終端消費者吸收,則理論上稱為完全傳遞,如果只有一部分因匯率產生價格影響被吸收則是不完全傳遞。
(6)匯率放大效應擴展閱讀:
總體來看,匯率波動主要通過兩種渠道引起國內消費者價格的變動,一方面是通過對進口商品價格帶來直接的變動影響,另一方面是通過對進口生產材料以及中間商品價格的影響,帶來加工商品生產製造成本的變化,從而間接將影響轉嫁到終端消費品的價格上。
假設國家的匯率傳遞程度相對高,那麼貨幣貶值會給國內通貨膨脹帶來上升壓力,而貨幣升值則會產生相反的影響。因此,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者需要將本國貨幣與匯率波動納入統籌考慮,才能更好地對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控。
G. 在影響總需求的財產效應、利率效應和匯率效應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在影響總需求的財產效應、利率效應和匯率效應中,最重要的是(利率效應)。供參考。
H. 匯率的貶值效應和升值效應分別是什麼
匯率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杠桿,其變動對國家經濟產生諸多重要的影響。
1、匯率變動的貿易效應
本幣的貶值有利於該國擴大出口,限制進口,這是本幣貶值最重要的影響,也是一國貨幣當局降低本幣對外匯率經常要考慮的方面。但只有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後,貶值國的出口需求彈性才會逐漸增加,其貿易差額狀況才會得到改善。由於匯率變動是雙向的,本幣匯率下降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貨幣匯率上升,會導致其他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經濟增長減緩的現象,由此招致其他國家的抵制和報復。
2、匯率變動的資本流動效應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一國匯率下跌可使等量的外幣購買到比以前更多的勞務和生產原料,從而引起更多的國外資本流入國內。如果人們預計一國貨幣貶值是短暫的,那麼它可能吸引長期資本流入該國,因為該國貨幣增值後,其投入就會升值;如果人們認為一國貨幣貶值是長期的,那麼它對資本流動的作用剛好相反。同時,當一國貨幣貶值時,以該國貨幣計量的金融資產的相對價值就會下降,人們就會用該國貨幣兌換他國貨幣,將資本大量移往國外,以尋求資本保值和增值。另外,本幣貶值還會造成通貨膨脹的預期效應,即人們預計該國貨幣會進一步貶值,從而造成投機性資本的外流。
3、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的效應 從進口角度來看,本國貨幣匯率下降,會導致進口商品和進口原材料的價格上升,並使國內同類商品和最終成品的價格上升,引發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從出口角度來看,本國貨幣匯率下降,會引起出口量擴大的現象,在國內生產能力已得到較充分利用的情況下,這會加劇國內的供需矛盾,對國內製成品以及相關產品的價格上漲產生壓力;從貨幣發行來看,貨幣貶值可增加一國的外匯收入,外匯儲備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外匯儲備增加的另一面是該國中央銀行增加發行相同價值的本幣,因而會擴大該國的貨幣發行量,導致該國產生通貨膨脹的壓力。
4、匯率變動的利率效應
本幣貶值會鼓勵出口,增加外匯收入,同時使本幣投放增加;本幣升值則會減少出口,使外匯收入減少,使貨幣投放減少。因此,貨幣貶值會擴大貨幣供應量,引起物價水平上升,促使利率水平下降,這會帶來通貨膨脹的效應,但通貨膨脹又會引起貨幣需求的增加和利率的上升。對一般國家來說,伴隨著匯率貶值而來的總是利率的上升。
5、匯率變動對外匯儲備的效應 如果某種儲備貨幣升值,持有該貨幣的國家就會增加收益,而發行該貨幣的國家就會增加債務;如果某種儲備貨幣貶值,則持有該貨幣的國家就會遭受損失。因此,從長期來看,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動可以改變外匯儲備資產的結構。
6、匯率變動對國民收入、就業的效應 本幣貶值有利於出口的增加,會帶來國內投資、消費和儲蓄的增加;同時,由於進口價格上漲,一些消費者會把准備購買進口商品的支出轉向於購買國內商品上,這會產生同出口增加一樣的作用,使國民收入繼續增加,並帶動就業率的上升。
7、匯率變動對國際經濟關系的影響 匯率變動是雙向的,本幣匯率下降就意味著其它國家貨幣匯率上升,會導致其它國家的國際收支逆差,經濟增長減緩,由此招致其它國家的抵制和報復,掀起貨幣貶值和貿易保護主義。 一國貨幣對外貶值,只有在適度的范圍內才可能產生正面效應。如果一國貨幣貶值幅度過大,反而會使投資者失去信心,從而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引發貨幣危機。
8、匯率變動對各國經濟的影響程度
第一、進出口佔GNP的比重越大,匯率對國內經濟的影響越大;
第二、貨幣可自由兌換性越強,在國際支付中的使用率越高,則匯率變動對該國的影響越大; 第三、一國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程度就越深,匯率變動則對該國的影響也就越大;
第四、一國家經濟越發達,各種市場機制就會越完善,同時投機的渠道就會越廣泛,因而匯率變動對該國經濟的影響就越大。
I. 外匯中的放大倍數是什麼意思
外匯交易就是一個杠桿交易 能用更少的資金做更多的交易,像外匯其實1手是10萬美金的合約,有了杠桿你幾千美金的保證金就可以做!比如一手的歐美原本需要10萬的保證金,找100倍杠桿下只需要1000左右就可以。
當然有很多平台不僅有100倍杠桿,還有200倍,400倍。
杠桿該怎麼選擇?
1:200、1:400到底有什麼不同?杠桿大好還是小好?這個問題困擾著很多外匯新手。杠桿的大小與盈虧成正比嗎?杠桿越大,盈利越大,風險越高嗎?
舉例一:一個人買入50手歐美,而另一個買入5手歐美。
當歐美價格向不利交易者的方向下跌100點時,他們的賬戶凈值分別虧損41.5%及4.15%。當您使用過度的杠桿,少數虧損的交易可能會迅速抵銷多項盈利的交易。
舉例二:以賬戶資金5000美元,買1手歐美(一個點10美金):1:100倍杠桿:佔用資金1400美金,賬戶內還有3600美金是活動的,可以抵抗360個點的風險,當市場價格向上波動虧損360點的時候,發生保證金追繳,系統會強制為你平倉。1:200倍杠桿:佔用資金700美金,賬戶內還有4300美金是活動的,可以抵抗430個點的風險,當市場價格向上波動虧損430點的時候,發生保證金追繳,系統會強制為你平倉。
綜合上述,杠桿效應有利有弊,可以大幅擴大您的盈利,亦可以大幅擴大您的虧損。利用任何水平的杠桿進行外匯交易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