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傳統色彩與西方色彩藝術理論和實踐的區別
從整個藝術形式看,西方藝術自發生之日起,就一直致力於對自然物象再現的研究,從古希臘的雕塑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其主旨表現為准確地再現自然。而與之不同的是,中國藝術是從社會意識形態、文化心理結構出發,把握事物的本質,表述主觀的感受,「多所自得,至抒發胸臆」。從繪畫色彩藝術方面看,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理論明顯不同於西方,西方注重的是對客觀對象的視覺真實表達,而中國則把色彩作為表達自己的手段,以更好地體現自己或某一階層的理想與情感。總的來說,中國傳統色彩與西方色彩理論相比較之下具有以下不同特徵,即色彩運用的表意性,色彩處理的程式化,色彩表達的象徵性,色彩形式的裝飾性。
色彩運用上的表意性。中國古代對色彩的運用極其注重其象徵性意義的表達,並逐漸形成一種觀念形態。被賦予某種意義的色彩,帶有強烈的表意性,其本身由具體的存在變成超現實的觀念意義,而觀念形式就獲得一種普遍存在的價值。可以這樣說,在色彩運用過程中,色彩具有的表意性功能大於其審美功能,更常常被人們接受,反之,產生某種意義的色彩又能夠深化和促進其本身審美意義而被人們接受。事實上較強的表意性從一開始就對中國傳統色彩有支配作用。春秋時期的《周禮・冬官考工記》寫道:「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後素功。」色彩的表意性在這里更具有觀念意識內涵,出現納入五行哲學軌道的「五色觀」,將宇宙萬物歸納為五種行,各以一正色為代表:土―黃,金一白,木一青,火一赤,水一黑,這五種顏色屬純正之色,並賦予它們豐富的社會意識形態與物質內容,與五方、五行、五德、五神等聯系起來,構成復雜的觀念色彩體系。到了東漢時期,統治階級確立了「土居中央」的觀點,將黃色的地位提到最顯著位置,經歷代統治者的發展演化,黃色為皇室專用色彩。後來,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色彩作為等級區別的重要標志之一,鮮美的正色只准上層社會使用,而下層平民只能用白黑等顏色,如唐代以袍衫顏色區分官員等級,這應該是中國傳統色彩表意性功能的重要特徵。隨著宗教的發展,色彩「五色」帶有越來越多的理性的神學觀念,對中國古代的色彩理論始終有制約作用。色彩的運用幾乎完全被其表意性左右,在色彩運用中存在某種裝飾效果,但其並不具備太多的色彩的形式法則,更多的是社會功能使然。因此千百年來,人們不能像西方藝術那樣依照自然客觀規律對色彩進行研究與分析,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傳統的「五色」有其科學合理的一面,五色即為三原色紅黃藍,加上兩極色黑與白,也可以代表大千世界的一切色彩,其中更包含有色與無色的辯證認識,體現了中國藝術對色彩規律把握的獨特性與准確性。
由於千百年來中國傳統色彩表意性的制約,其象徵意義的神聖,人們對於色彩的選擇與使用必須在有限的條件下謹慎地進行,幾種簡單的色相在復雜的歷史文化變遷中得到審美沉澱,並經過一代代繼承與發揚。色彩的運用遠遠超出「藝術」的范圍。它的發展過程是獨特的,而它的內涵又是極深刻的,在審美上因歷史的積淀而極富感染力。
色彩處理方式的程式化。由於中國傳統色彩具有強烈的表意性功能,必將導致色彩在運用方面十分規范但並不寬范。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色彩的運用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只是強化了它的表意功能,導致中國傳統色彩在運用上的顯著特徵:程式化。在中國古人對繪畫藝術論述中,南朝謝赫的《六法論》在美術史中意義非凡,他說:「先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其中「隨類賦彩」的論述是對古代用色經驗的一個總結,又是對整個封建社會後期的色彩藝術起到全面的指導作用,並為中國歷代畫家所推崇備至。但在這里我們要理解「隨類賦彩」的真實意義,這里所講的「隨類」不是對某一事物的客觀表象,而是對某一觀念、某一物象或某一色彩的類型化的表達,即主體性追求下的本質性表達。這里所講的類,不是某一特定時期物象的再現,而是多種類似物象的綜合提煉,譬如中國畫中山水,畫家所描述的不是某一地點某一時間的某山某水,而是在畫家心目中的某一地域山與水的綜合性概述。這種「隨類」的法則成為中國古人感受生活的經典參照,從而引發傳統繪畫中對色彩使用的程式化。這一點中國古代的許多「畫訣」可以驗證,比如宋代郭熙曾這樣總結描述山水的色彩:「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以看出,中國傳統色彩就是人們心理審美感知的主觀色彩。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水墨畫提倡「墨分五色」,通過墨色變化達到渲染氣氛的要求,對世間萬物皆以不同的墨色描繪,這難道不是中國傳統色彩運用程式化的最佳體現嗎?
色彩表達上的象徵性。經過千百年的積累,色彩的象徵性成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在中國傳統藝術中,色彩更是被作為一種特定符號用來表達某種觀念或事物,無論地域或民族如何不同,色彩所表達的都是象徵與觀念,往往具有很強的指向性。比如傳統京劇中的戲劇臉譜,其色彩豐富多樣,臉譜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人物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不同的社會地位。紅色是忠義與正直的象徵,而白色則大多代表奸詐與反面,黑色表示無私與剛直不阿,綠色表示剽悍或殘暴,藍色表示剛強或有心計,這種象徵性的色彩在曹操、關羽、包拯、程咬金等許多歷史人物的臉譜中具有典型性地表達出來。同樣西北陝西社火臉譜也有這樣的用色口訣:「紅色忠勇白為奸,黑為剛直青勇敢;黃色猛烈草莽藍,綠是俠野粉老年,金銀二色色澤亮,專畫妖魔鬼神判。」諸如此類的千百年口口相傳的用色原則充分展現了臉譜用色上的象徵性。由此不難看出,中國傳統美術色彩具有明顯的象徵性,這種色彩上的象徵性正是中國傳統色彩藝術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色彩形式上的裝飾性。前面我們說的表意性和程式化的特徵,在根本程度上促進了色彩的裝飾性。色彩的程式化特徵使人們漸漸排除物象原有的色彩,自然就產生一些裝飾性的色彩面貌,在這種條件下與民族習慣結合就自然形成了色彩的裝飾風格。縱觀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在色彩表現上呈現出明顯的裝飾風格。原始社會的彩陶藝術首先向世人展示了色彩的裝飾性,如在甘肅出土的半山形的陶罐上,彩色的花紋運用墨色和紅色繪制,紅與黑單純的對比關系使陶器紋樣極具裝飾感。再有描金的漢代彩繪漆器,色釉鮮艷、斑駁淋漓的唐三彩雕塑,敦煌莫高窟中明快、濃重、熱烈的重彩壁畫,秀麗工整的宋人花鳥,也在向世人展示裝飾色彩的豐富多樣和無窮魅力。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年畫、剪紙、皮影、刺綉、蠟染、泥人,還有風箏、臉譜、面具等誇張而強烈的色彩,更是構成應有盡有的裝飾色彩的畫廊。
㈡ 傳統藝術的主要分類
我國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並且輝煌。
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園林、建築、雕塑、工藝美術、傳統美食等等,都有幾千年的積累,都有偉大的創造,都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大餐」。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
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在中國,繪畫的真實性在12世紀宋朝時已發展到高峰,尤以郭熙的《早春圖》為寫實主義的巔峰,以後就開始轉向主觀情趣的抒發,自王維被盛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後,文人畫悠久的傳統便延續至今。又自北宋後,中國繪畫漸
趨注重筆墨情趣的形式主義,舉例而言文徵明的畫即意不在山水的描繪而是藉由山水來堆砌各種運筆的手法。到15世紀的明朝末年,清朝初期時,畫家已經開始向表現自我方向轉化,不注重客觀世界的描繪,而是,八大山人、揚州八怪、任伯年、吳昌碩等都有很強的自我風格,而不再計較再現自然的真實性。 現代畫家如齊白石、張大千等更體現出大家風范,他們畫的不一定真實,但任何人也模仿不出他們畫的精髓!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采、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國樂、新音樂、中國音樂、中國傳統音樂的內涵和外延各不相同。
中國傳統音樂可分五類
中國傳統音樂簡介:我們在許多民樂CD中都可看到「國樂」二字,這「國樂」指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在近代又有所發展的屬於「國粹」的音樂,可見「國樂」的創作時間指的是古代;
「新音樂」指的是那些學習過西方音樂的人所寫的音樂,如學堂樂歌,可見新音樂的創作時間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音樂」則不僅指古代傳承下來的音樂,也指中國人按西方理論創作和改編的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期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
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㈢ 民間美術的色彩特點是什麼
民間美術的色彩特點:
1、程序化
民間美術不僅僅是民間世代相傳的藝術習俗,還是民間沿襲的一種永恆的信念,在傳承中形成了一種具有慣性的民族觀念性的心理特徵。色彩作為民間美術靈魂與觀感的基礎形式,擔負展現思想、信仰與美感的責任。
色彩承載的思想與信仰在歷史發展與演變中,逐步形成了民族藝術特有的模型,固定了一個民族的審美標准與情節,並沉澱在民族的心理意識中,這其中最原始的核心觀念,是不會被時代變遷或文明盛衰所改變。
即便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民間藝術的宗教與神性淡化,其所具有的民族化的審美標準是不會改變的。這種標準是在悠久的歷史生活中由無數民眾經過不斷的審美探索形成的。
與此同時,這些審美標准也運用其自身的美學認知和藝術經典規范民間後世的藝術追求與探索,不斷浸染和啟迪著後來的民間藝術的創新與發展,由此形成了永恆美學規律與經典美學特徵的色彩使用法則。藝術是一種有規律的哲學,民間藝術也不例外,這很早就被哲學界所認可。
民間美術通過對色彩的不斷感悟,在長期的經驗積累和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了色彩真正的賦色訣竅。經驗的總結和賦色訣竅的出現使得民間美術的色彩發展在相對恆定中不斷提升與進步,也呈現出類型化和程序化的審美特徵。這種程序化的賦色法則通用於所有的民間藝術作品。
只有以時空的視角去審視民間美術的色彩,這樣才能解析民間美術創新的程序化的賦色法則。才能讓程序化的美學特徵在無限時空中擁有的持久生命力。
民間美術的色彩賦色法則大多以歌訣、口訣或是順口溜的形式傳承,例如雲錦的配色口訣:兩暈玉白深淺紅,三暈水銀配大紅;又如無錫泥人的上色歌訣:紅得艷,綠要嬌,白需凈,純色如紙映心魂等。
2、地域性
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具有地域性,但與此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在民俗文化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民間美術色彩的地域文化特徵十分顯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形成不同的美術色彩審美和喜好的關鍵因素。
中國國土面積寬廣,加之地形豐富,由此導致了各地區的氣候、環境、地形以及產物的差異明顯,生活在北方與生活在南方的人民的生活習慣與文化差異是巨大的,由此也造成了民間美術色彩存在很大差異,這表現在民間美術色彩具有一定的地域劃分。
下面通過不同地域年畫的分析,來探視民間美術色彩的地域性。年畫是我國民間最流行的美術形式之一,我國不同地域所粘貼的年畫,在色彩構成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
例如四川綿竹地區的年畫,具有造型簡單、色彩填充明度高,用色艷麗,亮度高以及顏色之間的鮮對比鮮明的特點,這樣更加能夠達到吸引目光的效果,起到凸顯過年歡樂明快氣氛的作用。
又如興起於明代的山東楊家埠水版年畫,運用古老的手工操作方式製作而成,年畫的題材十分豐富,特別是在色彩的運用上,主要以原色來搭配,利用粗放的色彩載體線展現出淳樸的造型風格。
其中經典的楊家埠門神年畫,將大紅色、黃色和青色作為原色使用,這樣的賦色法則,將北方年畫以及此地區的年畫風格和色彩運用風格展現淋漓盡致。
相對於北方年畫的風格,南方年畫具有很大的差別,首先是構圖比北方飽滿,色彩也不像北方那樣單一,呈現出多且雜的特點,特別喜歡運用紫紅色來展現年的喜氣,題材以地方生活和民間故事為主。例如桃花塢的木版年畫,主要體現江南水鄉的美術色彩運用特點。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同為年畫,不同的地區所展現出來的美術色彩是十分多樣的,具有濃重的地域特徵,簡言之,民間美術色彩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美學特徵,這種特徵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民間美術色彩的多樣化發展。
3、象徵性
從色彩學的角度來說,不同的色彩代表著不同的符號意義,簡單說,就是我們通常談及的冷色系和暖色系帶來的感覺。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同樣也有象徵性,是將色彩看作一種符號,藉以表達觀念或事物。我國民間的美術色彩不僅只是感知與表現元素,而且還具有觀念與象徵的作用。
例如西藏地區的藏戲面具,其色彩豐富多樣,不同的色彩面具代表著人物不同的社會地位,紅色是權力的象徵,用於位高權重的角色的面具設計;白色代表善良,多用於老者面具;綠色具有生命特點,被用於母親的面具設計;藍色是天空的顏色,所以天神的面具用藍色。
又如陝西地區的社火臉譜,其色彩的運用同樣具有象徵意義,還形成了一定的用色口訣:紅色忠勇白為奸,黑為剛直青勇敢;黃色猛烈草莽藍,綠是俠野粉老年;金銀二色色澤亮,專畫妖魔鬼神判。這一口訣充分展現了臉譜的用色象徵性。
綜上所述可知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具有明顯的象徵性美學特徵,也正因為這一特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4、裝飾性
中國民間美術色綵帶有典型的東方文化特徵,中國民間美術賦色不僅考慮視覺效果,更注重情感與精神的融入。中國民間美術色彩雖然不是一種藝術行為,但卻表現了中國民間布衣的心願所向的一種與商業和功利無關的追求。
它是一種純手工的、依據人民意願的個性創造,它是一種不與機械復制相同,並且獨具個性化的色彩展現。
如大膽的運用大紅、大綠等色彩的陽泉面花,這樣看似隨意和無規則的色彩,卻能運用其感性十足的特點,表達出明亮、歡樂的心境,這樣的用色略顯犀利,搭配的巧妙,使得色彩宛如天成,展現出一種和諧、淳樸的色彩美。
民間美術色彩具有取材隨意的特性,自然的物品隨手拈來,這樣自然的動作形成了質朴的美術作品,運用泥巴、草、花葉等為載體製作出來的美術毫無矯揉造作的意味。材料合理的搭配,使得色彩之美淋漓盡致,這樣的隨意搭配,也造就了民間美術的粗獷的裝飾性美學特徵。
這一隨意的、自然的創作理念融集了民間的美術智慧,將中國民間美術裝飾性美學特徵推向了極高的藝術品質。
5、我國有56個民族組成,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很大,所以也產生了不同的民間藝術樣式,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有年畫,有泥塑,剪紙,服飾等等。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化,題材廣泛。並以期熱烈,質朴自由的特徵顯示其魅力。
中國民間美術色彩是賦色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所展現的程序性、地域性、象徵性以及裝飾性,為中國美術色彩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賦色道路,也是民間美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的基礎與保障。
㈣ 中國有哪些傳統藝術
中國的傳統藝術:
1、繪畫。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
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2、書法。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3、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4、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
5、園林。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就稱為園林。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築。
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受到傳統「禮樂」文化影響很深。通過地形、山水、建築群、花木等作為載體襯托出人類主體的精神文化。
㈤ 藝術中,顏色搭配有哪些規律
在藝術當中色彩搭配,是具有一定規律和方法的,搭配適宜才能讓作品,發揮出藝術美感和價值。
1、同一色調配色:在色彩搭配原理與技巧中,同一種色調的顏色的純度都具有共同性,不同的色調會產生不同的色彩效果,將純色調全部放在一起;
2、類似色調配色:類似色調配色是色調圖中,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色調搭配在一起的稱為類似色調,
類似色調的特徵在色調與色調之間的微妙差異,因為都是差不多相同的色調;
3、對照色配色:對照色調配色是指,相隔較遠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顏色搭配在一起的配色,
根據色彩的差異,能造成鮮明的視覺對比效果,因此能產生一種對比的調和感,在選擇配色時,會因為橫向或縱向的明度和純度上有所差異;
4、明度配色:明度的變化可以改變事物的立體感和遠近感,例如希臘的雕刻藝術就是通過光影的作用產生了許多黑白灰的相互關系,形成了成就感,
傳統畫也會使用無彩色的明度搭配,有彩色的物體也會收到光影的影響產生明暗效果。
㈥ 設計色彩與傳統色彩的區別
一、范圍不同
設計色彩主要內容包括設計色彩的形成、設計色彩的視知覺與心理、設計色彩的對比與調和、設計色彩寫生、視覺傳達設計的色彩表現、環境設計中的色彩表現、人物形象設計中的色彩表現等共7個項目22個任務。
而傳統色彩可以分成兩個大類無彩色系和有彩色系,有彩色系的顏色具有三個基本特性:色相、純度(也稱彩度、飽和度)、明度。在色彩學上也稱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屬性。飽和度為0的顏色為無彩色系。
二、特點不同
設計色彩則是理性的、主觀的、平面的。傳統色彩重在表現自然物象及繪畫者的情感表達,想表現這些內容,就需要了解色彩現象的成因和表現色彩的繪畫技巧。
三、基本特性不同
傳統色彩具有三個基本特性:色相、純度(也稱彩度、飽和度)、明度。注重色彩本身的純凈程度。而設計色彩注重顏色搭配原則對於冷色+冷色,暖色+暖色,冷色+中間色的合理搭配使用,具有較高要求。
四、表現的形式不同
設計色彩主要以表現平面、單純、秩序的形式為主。 傳統色彩多採用單純的顏色,使形象具有審美感染力和表現力,形成畫面效果所具有的秩序感、韻律感、節奏感。
五、強調方向不同
設計色彩以教學實踐與理論講述為線索,配以精美的經典圖片資料和大量有啟發性的學生作品,使讀者能夠形象直觀地理解並掌握設計色彩的內涵、特點以及表現方法。
而傳統色彩注重實踐,強調色相之間的差別對比。當主色相確定後,必須考慮其它色彩與主色相是什麼關系,要表現什麼內容及效果等,這樣才能增強其表現力。
㈦ 傳統文化顏色搭配
中國傳統紋樣帶有較強的文化屬性,設計上既有文化感有比較洋氣,中國傳統色彩源於不適合對自然色彩的認知及東方審美的沉澱,帶有柔美內斂的特性,視覺上會比較舒服高雅,是中國傳統文化繼承的「寶藏」。
紅色的色感溫暖,性格剛烈為外向,是一種對人刺激性很強額顏色,紅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頁容易使人興奮、激動、緊張、沖動。紅色在各種媒體中都有廣泛的利用。紅色與黑色的搭配在傳統搭配中很常見。紅黑搭配色常用於較前衛、時尚、娛樂休閑等要求個性的設計中,紅色通過與灰色、黑色等無彩色搭配使用,可以得到現代且激進的感覺。
黃色是有彩色中最明亮的色,因此給人留下命令、輝煌、燦爛、愉快、柔和的印象。黃色和其他顏色配合很活潑,有溫暖感,具有快樂、希望、智慧和輕快的顏色之一,黃色有著金色的光芒,有希望與成功等象徵意義,黃色也代表著土地,象徵著權利,並且還具有神秘的色彩。
藍色給人以沉穩的感覺,且具有深遠。永恆、沉靜、博大、理智、誠實、寒冷的意象,同時藍色還能夠表現出和平、淡雅、恬靜、可靠等。淡藍色有淡雅、清新、浪漫、高級的特性。女性服裝類設計中。它是最具涼爽,清新特徵的色彩。淡藍色與綠色、墨綠色和白色的搭配在傳統顏色搭配中是比較常見的,它們之間的搭配可以使畫面看起來非常干凈清澈、能體現柔順、淡雅。
㈧ 民間藝術品的色彩搭配規律
民間色彩搭配口訣:紅靠黃,亮晃晃。2.要想精,加點青。3.青間紫,不如死。4.紅要紅得鮮,綠要綠得嬌,白要白得凈。5.青紫不並列,黃白不隨肩。6.紅搭綠,一塊玉。7.紅間黃,喜煞娘。8.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色更新。 9.黃馬紫鞍配,紅馬綠鞍配。
10.黃身紫花,綠眉紅嘴,顯得鮮明。
11.紅離了綠不顯,紫離了黃不顯。
12.光有大紅大綠不算好,黃能托色少不了。
13.艷不俗,淡適宜。
14.色多不繁,色少不散。
15.草綠披粉而和,藤黃加赭而老。
16.一幅畫面好比造一間屋子,總要開幾扇天窗,否則就感覺發悶。
17.紫多發惡紅主新,黃色多了多主淡,綠色多了也不新,上樣三色均可用,唯有紫少畫真新。
18.斷國孝,三藍墨。
19.紅紅綠綠,圖個吉利。
20.文相軟,武相硬。
21.女紅、婦黃、寡青、老褐。
22.頭色不過四,身色勿過三。
㈨ 色彩搭配(自然色、傳統色、繪畫色、民間色)有些什麼色哦
在服裝設計中,服裝色彩的搭配技巧十分重要。
色彩搭配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五種:艷麗色、黑白色、粉彩色、深色和自然色。
艷麗色——顏色群中最鮮艷的一組色彩,表現華麗、熱情及異國情調。
黑白色——這是穿著最基本的單色,表現時尚。
粉彩色——粉彩色明亮輕快,具有活潑感,是一種清爽色調。
深色——深沉的顏色群,為厚重中不失華麗和優雅。
自然色——自然色以褐色為中心,穩重而溫暖的色調。
紅色:紅色鮮艷醒目,各種服裝都能採用,如套裝、運動裝、休閑裝等。紅色與黑色搭配適合任何場合。紅色搭配白色清新活潑。藍色、綠色配紅色最出色;與黃色或紫色搭配則代表熱情。與粉彩色搭配只能用來點綴;與深色搭配則顯得優雅;與自然色搭配則表現柔和。
橙色:橙色表現大膽,是出色的點綴色,跟紅色相比較,橙色較難搭配。如表現時尚,最合適的則是黑色,與白色搭配表現健康活潑。與深色或自然色相搭配則表現自然。
黃色:所有顏色中,純度最高的就是黃色。在艷麗色中可以跟任何顏色搭配都適宜。配黑色、白色和灰色,則時尚莊重。與藍色搭配,適合夏天的清爽配色。配紅色系顯得熱情。如搭配粉色,則藍色最好。與自然色本配,表現穩重。
綠色:綠色配白色清爽健康,配黑色有神秘感。配灰色較為冷峻,與紅色搭配搶眼,配粉彩色以對比色較好。在褐色系中以搭配膚色為最高雅。
青色:青色與白色十分相配,是亮麗的組合。與黑色搭配則光芒耀眼,配黃色富有夏天氣息。和粉彩色搭配感覺爽快。
黑白灰:黑白灰是相當的普遍,實用性高。白色和黑色能與任何顏色搭配,白色配淡雅的粉彩色,黑色配較深的顏色,尤其要謹慎。灰色配粉彩色相稱,和自然色搭配則需要注意明度,以表現柔和感。
粉紅:粉紅色系柔和甜美,是粉彩色中最有代表性的顏色,搭配方法不同,表現不一。粉紅色是永遠美麗的顏色,既有浪漫的少女情懷,又有成熟女性的風韻。黑、白、灰三色能使粉紅色更加生動。和艷麗色搭配要注意,除藍色系外均需要技巧。和粉彩色是同色調容易搭配,和深藍色是基本搭配,既柔和又輕松。
淺黃:黃色能給人活潑開朗的印象,明亮的黃色系容易與其他顏色搭配。特別是淺黃色,因明度對比清晰,整體視覺清爽。和藍色系很搭配,與自然色的是間色搭配最為自然。
天藍:天藍色略帶有紫色的顏色,柔和富有早春氣息,令人感到生命的跳動。天藍色最適合配白色,表現年輕,配黑色則表現典雅。可配任何粉彩色。和艷麗色搭配是應慎選顏色。雖可配黃色系,但其他艷麗色只適合作點綴。而深色則不宜太出色。搭配自然色時,天藍色適用於作點綴。
葡萄色:此色適合秋天的顏色,代表古典與優雅。葡萄色所能搭配的顏色較少,只適合於搭配單色或膚色。艷麗色只能用冷色作點綴。粉彩色除了淡色以外,也適宜於冷色。而深色中,可搭配綠色或藍色。
深褐色:深褐色不僅適合於秋天,也適合春夏穿著,屬於中間色。可搭配黑、白、灰三色,比較引人注意,搭配其他的顏色較和諧。和艷麗色、粉彩色及深色等各色調均可搭配,成為多姿多彩的配色。搭配自然色時,最好加上第三色。其中以搭配帶灰的粉彩色,最能表現深褐色的特點。
墨綠色:墨綠色能夠把秋天表現得淋漓盡致,搭配黑、白、灰三色能夠使這三色更鮮明。和艷麗色、粉彩色及深色都可以搭配,特別是搭配深色看起來典雅。而各色調中的暖色系,由於華麗可作點綴,也可搭配自然色的膚色、茶褐色與紅褐色等。
深藍色:深藍色因明亮不同而會改變印象,但配色原則不變。深藍色屬於藍色系,所以適合搭配白色。和灰色是傳統的配色法。而黑色,除非經過刻意修飾,否則應盡量避免。也可搭配對比的艷麗色、粉彩色、深色。自然色以膚色搭配最佳。
膚色:膚色是自然色,種類繁多,包括有偏黃的、偏紅的及偏藍的,但中間色的性質全都相同。膚色服裝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著,常用為基本色。准備一件同顏色的裙子外套,能穿出各種變化。
卡其色:卡其色是自然色中的代表色,夏天穿的棉質長褲或裙子最常用這種顏色,適於輕松的裝扮。因偏黃色而不夠清晰,較適合用在下裝。和艷麗色或深色都可以搭配。
橄欖綠:橄欖綠是基本的的自然色,能夠搭配任何顏色。從夏天的棉質至冬天的羊毛料子均適合採用。橄欖綠還可以表現季節感,用在秋天的套裝上,同顯得成熟穩重。
㈩ 對比分析: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藝術,你更喜歡哪一種
1、中國和西方的傳統藝術有許多重大的差異,它們主要是由中西民族在倫理觀念、傳統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
2、西方文化起源於埃及、希臘,而偉大於文藝復興時代。東方文化,以印度及中國為代表。中國的藝術,自印度之佛教輸入後,產生一種新的傾向,這種傾向實可代表東方藝術。
西方藝術是士以摹仿自然為中心,結果傾於寫實一方面。
東方藝術,是以描寫想像為主,結果傾於寫意一方面。藝術之構成,是由人類情緒上之沖動,而需要一 種相當的形式以表現之。
前一種尋求表現的形式在自身之外,後一種尋求表現的形式在自身之內,方法之不同而表現在外部之形式,因趨於相異;因相異而各有所長 短,東西藝術之所以應溝通而調和便是這個緣故。
打字不易,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