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商管理專業的來幫忙下
第四章 匯率決定理論
4.1 短期:利率平價理論
利率平價理論確定了在國際資產利息套利(Interest Arbitrage)的均衡條件下匯率和利率的關系。由於遠期匯率無非反映了市場對未來即期匯率的預期,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未拋補的利率平價更具有普遍性。下面的分析我們主要採用未拋補的利率平價理論。
對於未拋補的利率平價等式:
(4.1)
例:(1)美國年利率為0.09,瑞士年利率為0.05,如果預期90天後即期匯率為1瑞士法郎兌換0.505美元,那麼即期匯率為多少?
(2)若美國提高利率為0.11,那麼即期匯率會變成多少?
這表明:提高本國利率使得本幣升值;反之,降低本國利率使得本幣貶值。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個過程。本國利率提高,那麼本國資產的收益率提高,若要保持利率平價成立,則必須外幣資產的以本幣表示的收益率也必須上升,在預期未來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則只有將本幣升值從而能兌換更多的外幣資產來實現。或者,利用外匯的供求模型來解釋,這就是提高本國利率使得外匯市場上本幣的需求增加,從而使得本幣升值。
下面我們使用幾何方法來說明這個問題。對於(4.1)式的右邊,它表示的意義在於「預期外幣資產的以本幣表示的收益率」,簡稱為「外幣收益率」,我們用I表示這個變數。
(4.2)
這表明外幣收益率與即期匯率反方向變化。也就是,本幣越弱,外幣越強,外幣收益率越低。這似乎與我們的直覺相違背。但是,請注意這里的匯率是即期匯率,本幣越弱,表明1單位本幣兌換的外幣資產更少,當然外幣收益率要降低。我們在二維空間上畫出它們的關系。
而本國利率我們一般認為由本國貨幣市場決定,因此在這個模型中是一個外生變數,或者說,本國利率不是匯率的函數;這反映在圖像上,本國利率線是垂直的。
這兩條線的交點確定了利率平價均衡,也確定了均衡的即期匯率。對我們的目的來說,也許明確即期匯率變化的方向比確定即期匯率的大小更為重要。下面我們來看哪些因素可以使得這兩條線移動,從而影響均衡即期匯率。
Ø 本國提高利率。這使得本幣收益率線右移,本幣升值。
Ø 外國提高利率。這使得外幣收益率線右移,本幣貶值。
Ø 預期本幣貶值。這使得外幣收益率線右移,本幣貶值。圖像也如上。
下面我們來探討本國宏觀經濟情況如何影響即期匯率。根據凱恩斯流動偏好理論,在本國貨幣市場上,本國利率決定於本國貨幣供給與需求。
為了方便,我們將這兩個模型放在一張圖上表示,從而將外匯市場和本國貨幣市場的情況綜合考慮。我們將利率決定模型順時針旋轉90度,這樣將利率坐標與匯率決定模型的收益率坐標重合。
通過這個圖,我們可以更宏觀的看到即期匯率如何決定。
Ø 本國增加名義貨幣供給。這使得利率下降,本幣貶值。
Ø 本國實際國民收入增加。這使得實際貨幣需求增加,利率上升,本幣升值。
思考:(1)外國提高名義貨幣供給如何影響即期匯率?
(2)外國實際收入增加如何影響即期匯率?
Ø 預期未來本幣貶值。這使得外幣收益率線右移,但不影響本國貨幣需求和供給,因此本國利率不變,這只有本幣即期貶值以使得外幣收益率不變,從而保持國際利息套利市場均衡。
思考:預期本幣升值如何影響即期匯率?
4.2 長期:購買力平價理論
引例:Karl Pribram在上個世紀50年代做了一個實驗,他給黑猩猩一些藍色的塑料片和紅色的塑料片,並將它們加以訓練,使它們懂得用紅片可以換2根香蕉,藍片可以換1根香蕉。那麼,一隻紅片可以換多少藍片呢?如果黑猩猩能像經濟學家Gustav Cassel 那樣思考,它們就知道一隻紅片可以換得二隻藍片。經濟學家Gustav Cassel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最先提出了購買力平價理論。
4.2.1 一價定律
匯率是兩種貨幣或者以該貨幣標價資產的兌換率,那麼同一種商品在兩個國家的標價,有何關系呢?例如,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換8.11元人民幣,那麼在美國售價10萬美元的汽車,在中國就應該售價81.1萬人民幣,否則會出現兩個市場的套利。
更准確的說,一價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 意義在於:在沒有運輸費用和官方貿易壁壘的自由競爭市場上,同樣的商品在不同國家出售,按同一貨幣計量的價格應該是相等的。
這里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不存在運輸費用或者貿易壁壘,這種商品我們稱貿易品(tradable goods)。例如,汽車、電腦、農產品、服裝、礦泉水等商品,我們大致可以看作貿易品。
但是,運輸費用和貿易壁壘總是存在的。例如,一輛汽車在美國售價10萬美元,在中國售價82萬美元,如果不存在運輸費用或貿易壁壘,則必定有套利者把汽車從美國運到中國出售。但如果每輛汽車存在1萬美元的運輸費用或者從量關稅,則這兩個價格也是可能同時存在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商品的運輸費用可能非常大,以至於任何形式的貿易都是無利可圖的,這種商品我們稱非貿易品(nontradable goods)。非貿易品一般是服務部門或第三產業產品。例如,房地產的運輸費用幾乎是無窮大的,再大的差價也許都無法促使南昌與香港房地產之間的交易。再例如理發,美國價格為10美元,中國為1美元,有套利之可能,但相對來說,交通成本過於巨大。而且,服裝或礦泉水等可以利用運輸的規模經濟,但理發則不可能利用這種規模經濟,很難找到同時有理發需求的人一起裝運到價格稍低的地方去理發。
我們現在用一個公式來表達上面的理論分析。如果設中國某商品的價格為,而美國該商品的價格為,為匯率。那麼,一價定律意義在於:
(4.3)
4.2.2 絕對購買力平價
我們現在探討兩國價格水平與匯率之間的關系。我們先作如下假設:
Ø 所有商品都是貿易品,也即一價定律對所有商品成立;
Ø 兩國商品種類全部相同,且都是貿易品;
Ø 兩國物價水平指數的計算中,所採用各種商品的權數相同。
則本國價格水平,外國價格水平。其中,為第種商品在計算物價水平指數時的權數。
因為一價定律對任何一種商品都成立,那麼必有
(4.4)
這個式子的含義是:不同國家的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量時是相等的。
我們把上式變換成
(4.5)
這表明了兩國間匯率是由本國價格水平與外國價格水平之商決定。
這種匯率決定理論我們稱之為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更准確的說,(4.5)式中的理論為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ly purchasing power parity),以與下一小節之相對購買力平價區別。
購買力平價理論親切易懂,貼近生活經驗,甚至Dornbusch 與Krugman(1976)在一篇論文中提到:「Under the skin of any international economist lies a deep-seated belief in some variant of the PPP theory of the exchange rate」。
由於種種原因,現實中兩國貨幣的匯率很可能偏離其價格水平之比。當匯率高於價格水平之比時,該國匯率水平比均衡水平要高,也即該國低估了其匯率(undervaluation);當該國匯率低於價格水平之比,該國高估了其匯率(overvaluation)。
4.2.3 相對購買力平價
有的經濟學者認為絕對購買力平價過於武斷,但是兩期內匯率的相對變化與價格水平的相對變化卻有一定關系。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一價定律並不能完全成立,同時各國一般價格水平的計算中商品及其相應權數都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各國的一般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算時並不完全相等,而是存在著一定的偏離。由於交易成本以及物價水平的計算方法都是比較固定的,因此這種偏離也時固定的。我們假設購買力平價以下面的方式成立:
(4.6)
其中,為偏離系數,當它等於1時,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求對數,得到
微分,得到
若把變數的變動率以加點符號表示,那麼
(4.7)
這表明:兩國匯率的變化等於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差。如果本國通漲率超過外國,則本幣貶值;如果外國通漲率超過本國,則本幣升值。
我們稱這種匯率決定理論為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在這里,兩國價格水平的相對變化以及匯率的相對變動是我們考慮的目標。
推論:如果兩國貨幣為固定匯率,那麼兩國通貨膨脹率應相等。
思考:俄羅斯的年通漲率為100%,瑞士僅為5%。請問根據相對購買力平價,瑞士法郎對俄羅斯盧布的匯率將如何變化?
4.2.4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檢驗
此領域中最為著名的檢驗是世界各國巨無霸價格之比較。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在1986年調查了世界上若干國家巨無霸的價格,此後每年都要公布一次,並將其指數化,稱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雖然巨無霸指數只牽涉到一種商品,但是全世界巨無霸都包含相同的商品籃子(兩層全牛肉餡餅,特味沙司……),因此也不失為檢驗購買力平價的一種簡易方法。
以2000年4月份的數據為例,美國平均價格為$2.51,馬來西亞最低,平均價格為$1.19,以色列最高為$3.58。中國排倒數第二,為$1.20。在被調查的國家裡,有23個國家的巨無霸比美國便宜,只有8個國家比美國高。
思考:在2000年4月份,美國的匯率相對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來說是可能高估了還是低估了?
總的來說,對購買力平價的檢驗,經濟學家發現:
一、長期比短期效果更好。這是因為,經濟中許多價格是具有黏性的,需要時間充分調整,所以違反購買力平價的現象比短期比在長期更突出。
例如,同一種汽車,在美國賣1萬美元,在中國賣8萬人民幣,而匯率為¥8/$。如果匯率變為¥10/$,那麼必須中國價格上升或者美國價格降低,才能使得國際套利停止。但是,由於價格黏性,因此短期內購買力平價很可能違背。
二、高速通漲(hyperinflation)期間效果更好。與前面的理由相似,在高速通漲的時候,該國價格調整更加迅速,經常是匯率變動一對一的根據價格變動進行調整。
在高速通漲的時候,一國居民可能更願意以一種幣值更穩定的貨幣(例如美元)為計價單位,但支付還是以本國貨幣。這稱為美元化(dollarization)。
思考:美元化的結果是更支持購買力平價理論還是相反?
例如,墨西哥的一台彩電1200比索,如果匯率為3peso/$,則美元價格為$400。如果比索貶值至6peso/$,墨西哥彩電的價格應該為2400美元。但如果該國以美元標價,那麼價格的調整則更容易。
三、固定匯率比浮動匯率效果更好。在匯率自由浮動的時候,由於價格之外的因素非常容易引起反常的匯率波動,而且可能造成匯率超調。
經濟學家認為,購買力平價失效有以下原因:
Ø 運輸費用、非貿易品和貿易壁壘
Ø 不完全競爭,傾銷
Ø 價格水平計量水平之間的差異
4.2.5實際匯率
在國際貿易中,真正影響凈出口的因素不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貨幣之間的兌換率,即名義匯率,而是兩國商品之間的交換率,或者實際匯率(real exchange rate)。
假設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某種型號的汽車在中國賣12萬元,在美國賣3萬美元,你該買哪國的呢?當然是中國。你的計算方法是,在美國購買該汽車需要花費萬元人民幣,而在中國買只需要花費12萬元人民幣,或者說,一輛美國汽車可以換得二輛中國同種汽車。
定義:實際匯率是用本國商品數量來直接表示的外國商品的相對比率,更確切的說,是一國商品或勞務與另一國的商品或勞務交易的比率。
(4.8)
當實際匯率升高的時候,一單位外國商品可以兌換更多的本國商品,我們說本幣實際貶值,這將增加本國凈出口;當實際匯率降低的時候,一單位外國商品將兌換更少的本國商品,我們說本幣實際升值,這將減少本國凈出口。因此實際匯率是決定一國出口與進口的關鍵決定因素。但是,在短期內兩國價格粘性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認為決定凈出口的僅僅是名義匯率。
當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時,實際匯率為1並保持不變:。當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時,實際匯率也不發生變化:。
當實際匯率不等於1,那麼絕對購買力平價不成立。當實際匯率大於1時,這說明1單位外國商品可以兌換多於1單位的本國商品,或者本幣低估;當實際匯率小於1時,這說明1單位的外國商品可以兌換少於1單位的本國商品,或者本幣高估。
我們經常觀察到,實際匯率常常不等於1,1美元在美國購買力往往小於8.11元人民幣在中國的購買力。甚至在一國之內,也會出現發達地區的消費水平高於落後地區的消費水平的現象。
我們要明確的是,所謂消費水平之間的差異,其實只是服務行業或非貿易品價格之間的差異,至於貿易品的價格,在世界各地可能相差不大。Blassa(1964)和Samuelson(1964)就是從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區分著手來解釋這個問題的。他們注意到,在發達國家(或地區),貿易品的生產率高於落後國家(或地區),但非貿易品的生產率大致相似。這使得在貿易品部門,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工資率高於落後國家(或地區);那麼,兩國(或地區)的非貿易品部門的工人分別要獲得跟貿易品部門同樣的工資率,才能使得勞動力市場均衡。換句話說,在非貿易品部門,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勞動力成本要高於落後國家(或地區),這當然使得其非貿易品價格要更高。
4.2.6 貨幣高估中的企業決策
企業管理者傾向於將工廠的地址選在貨幣低估的國家以利於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競爭力,而在貨幣高估的國家開拓市場以增加收入。
對於貨幣高估的國家,其企業要在其他國家銷售產品,必須降低價格。例如,巨無霸在美國售價$2.51,在中國本應該賣20.36元,但實際上只是10元左右。然而,如果該商品的運輸費用或貿易壁壘不是很高,會出現「出口轉內銷」的尷尬場面。Lanza是加利福尼亞一家護發品生產商,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元強勁的時候,為了最大化利潤,向國外出售的產品大多要打35—40%的折扣,但沒想到這種做法的結果無非是看到這些護發品被運回國內低價銷售。
Lanza並不是唯一的。在80年代中期,美國商人從國外進口商品在國內出售,形成了所謂的灰色市場(Gray Markets)。例如,本來設計好在歐洲銷售的汽車,很多商人轉運到美國銷售;當然,這需要一些轉換成本(conversion costs),因為要將歐洲標准改裝成美國標准。Duracell是美國一家電池生產商,它在比利時有一家分廠,但很多人將那家廠商生產的電池也運到美國來銷售,Duracell認為這侵犯了自己的商標權,並向法院提出訴訟,但最終敗訴。
4.3 長期:貨幣分析法
匯率的貨幣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 to exchange rates),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以及70年代,由Robert Mundell以及Harry Johnson發展而來。貨幣分析法是宏觀經濟學中貨幣主義在國際經濟學中的延伸,其主要觀點在於:在長期,匯率的變動僅僅是貨幣變化的反映。
4.3.1貨幣需求:劍橋方程
19世紀的英國劍橋學派認為,貨幣需求與財富的名義值成比例,財富又與國民收入成正比,所以貨幣需求就同名義國民收入成比例。
(4.9)
其中,表示名義國民收入中願意以貨幣形式擁有的比例,它也是貨幣流通速度的倒數。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將利率加進了分析,但Friedman為首的貨幣主義者則認為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並不大。因此,在這里我們忽略掉對利率的分析。另外,貨幣主義者認為貨幣需求函數也是比較穩定的。
例如,若billion,,那麼貨幣需求為million。
4.3.2 匯率如何決定?
如果各國貨幣市場都均衡,則必有兩國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
如果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那麼
(4.10)
假設國內商品價格為彈性,那麼,如果本國增加貨幣供給,則國內商品價格也必然增加相同幅度,本國貨幣貶值同樣幅度。同時,PPP始終成立,實際匯率穩定。
另外,我們還得知,本國實際收入增加,將使得本幣升值。這個結論與利率平價理論的結論相一致。
4.3.3貨幣供給增加
下面我們來看本國貨幣供給一次性永久(once and for all)增加對本國價格水平、利率、匯率的影響。用貨幣分析法,我們不難得出如下結論:
為了更微觀的看到外匯市場上相應的情況,我們還可以使用利率平價理論中的外匯-貨幣市場均衡圖來展示這一過程。在長期內,貨幣需求穩定,雖然名義貨幣供給增加,但是由於價格彈性,實際貨幣供給不變,本國利率不會發生變化。但是,貨幣供給增加帶來的通貨膨脹,使得外匯市場投資者預期本幣貶值,結果使得預期的外幣收益率增加,在本幣收益率(本國利率不變)的條件下,只有讓本幣即期貶值以滿足國際利息套利均衡條件。
4.3.4 匯率超調模型
貨幣分析法的一個重要假設為價格彈性,大多數經濟學家,尤其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並不滿意這個假設。他們認為,在長期,貨幣分析法的結論是成立的;但在短期,由於價格並非彈性而是粘性,所以這樣的分析並不完整。這些經濟學家把注意力轉向了匯率調整的過程,這其實是開創了匯率動態學。Rudiger Dornbusch(1976)是這個領域的開創者。
更正式的,我們先作如下假設:
Ø 價格長期彈性,但短期粘性;
Ø 理性預期:投資者能准確預期到長期均衡的匯率。
Ø 未拋補的利率平價成立。
假設在初始狀態,本國利率與外國利率相等,都等於0.05,而本幣與外幣匯率為1,預期匯率也為1,這必然滿足未拋補利率平價條件。
現在本國將名義貨幣供給增加一倍,在長期內,本國利率不變,本幣將貶值,匯率為2。在理性預期的假設下,市場投資者將匯率預期調整到2。
但是,在短期內,本國利率將下降,假設下降到0.03,這時外匯市場還要滿足未拋補的利率平價條件:
必然可以推出,即期匯率立刻調整到長期匯率之上。
我們把上面的模型稱為匯率超調模型(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 model)。一般的,我們把匯率超調模型稱為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而把傳統貨幣分析法稱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與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相比較,我們也畫出該國名義貨幣存量、價格水平、利率、匯率的隨時間變化的關系。
⑵ 解釋匯率決定的哪一種理論更有說服力,如何看待不同的匯率理論
匯率決定理論很多,主要的理論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學說、資產市場學說。它們分別從貨幣因素、宏觀基本面因素、實際市場因素、存量因素和流量因素等不同的角度對匯率的決定和變動進行了研究。這些理論都有優點,但也都有不足。一種理論只能針對匯率決定的某一方面進行深入詳盡的闡述。同一種理論在不同時期的解釋能力也是不同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全能的匯率決定理論。但是已有的匯率決定理論是相互補充、相互替代的,它們一起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匯率決定理論體系。
固定匯率制下匯率理論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把匯率調整融入到政策優化分析的框架中進行研究。浮動匯率制下匯率理論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將現代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應用到匯率決定理論研究中,如將預期、不完全信息、博弈論、有效市場理論、GARCH模型、行為金融學及微觀市場結構理論等引入到匯率決定理論研究中。
國際借貸學說
國際借貸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現和盛行於金本位制時期。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4世紀,1961年,英國學者G.I.Goschen較為完整地提出。該學說認為:匯率是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而外匯供求又源於國際借貸。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兩種。前者指借貸關系已形成,但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後者指已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只有流動借貸的變化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這一理論的缺陷是沒有說清楚哪些因素是具體影響到外匯的供求。
2. 購買力平價學說
購買力平價學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6世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金本位制崩潰,各國貨幣發行擺脫羈絆,導致物價飛漲,匯率出現劇烈波動。1922年,瑞典學者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後的貨幣和外匯》一書,系統地闡述了購買力平價學說。該學說認為,兩種貨幣間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匯率的變動也取決於兩國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假定,A國的物價水平為PA,B國的物價水平為PB,e為A國貨幣的匯率(直接標價法),則依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e = PA / PB。
3.利率平價學說
利率平價學說(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1923年由凱恩斯系統地闡述。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的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與兩國的利率有密切的聯系。該理論的主要出發點,就是者於國內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應該與按即期匯率折成外匯在國外並按遠期匯率買回本國貨幣所得到的短期收益相等。一旦出現由於兩國利率之差引起的收益的差異,者就會進行套利活動,其結果是使遠期匯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匯率相比,利率低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下跌,而利率高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上升。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的差價約等於兩國間的利率差。利率平價學說可分為套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4.國際收支學說
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體系實行期間,各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這一期間的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是從國際收支均衡的角度來闡述匯率的調節,即確定適當的匯率水平。這些理論統稱為國際收支學說。它的早期形式就是國際借貸學說。這一期間,有影響的匯率理論主要有局部均衡分析的彈性論、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論、內外均衡分析的門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及注重貨幣因素在匯率決定中重要作用的貨幣論。
5. 資產市場說
1973年,布雷登森林體系解體,固定匯率制度崩潰,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匯率決定理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資本市場說在2O世紀7O年代中後期成為了匯率理論的主流。與傳統的理論相比,匯率的資本市場說更強調了資本流動在匯率決定理論的作用,匯率被看作為資產的價格,由資產的供求決定。
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兩者可完全替代。而資產組合分析法假定兩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貨幣分析法內部,依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⑶ 供求關系在匯率決定理論中的體現
匯率決定理論(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分析匯率受什麼因素決定和影響。匯率決定理論隨經濟形勢和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為一國貨幣局制定匯率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資產市場說又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和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⑷ 匯率決定理論的借貸學說
國際借貸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現和盛行於金本位制時期。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4世紀,1861年,英國學者G.I.Goschen較為完整地提出。該學說認為:匯率是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而外匯供求又源於國際借貸。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兩種。前者指借貸關系已形成,但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後者指已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只有流動借貸的變化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這一理論的缺陷是沒有說清楚哪些因素是具體影響到外匯的供求。
⑸ 簡述匯率決定說及其內容有哪些
美國貨幣主義學派提出,其特點是強調貨幣市場在匯率決定中的做用,認為匯率是兩國貨幣的相對價格,而不是兩國產品的相對價格。匯率由貨幣市場的貨幣存量來決定,當貨幣存量供求達到均衡的時候,匯率就達到均衡。該理論認為,匯率應該是浮動的而非固定的,因為固定匯率將會使得控制貨幣總量成為不可能,而後者可以自動影響到國際收支,進而影響到匯率。20世紀70年代之後,運用貨幣主義理論的分析方法,逐漸形成了匯率決定資產市場論,主要包括國際貨幣主義匯率模型(價格柔性模型)、匯率超調模型(價格粘性模型)及金融資產組合理論等。
⑹ 急求!匯率決定基本理論四個內容
(一)國際借貸說
國際借貸說,也稱外匯供求論,由英國經濟學家葛遜(G•L•Goschen)於1861年在其出版的《外匯理論》(The 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一書中提出的。這一理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較為流行。
該理論認為,外匯和其他商品一樣,價格的變動取決於市場的供求,即將外匯匯率看作是外匯的價格,其波動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而外匯的供求又是由國際收支所引致的國際債權債務關系,即國際借貸決定的。國際借貸的差額是決定匯率變動的基礎。如果一國的債權大於債務,國際市場上對該國貨幣供不應求,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反之則下降。在國際借貸中,只有那些已經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即流動借貸,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關系。對於那些雖然形成了借貸關系但沒有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也叫固定借貸,並不會馬上對外匯市場的供求產生影響。一般認為該理論只能解釋短期匯率的變動,但無法解釋長期匯率的決定。
(二)購買力平價說
購買力平價說(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稱PPP理論,起源較早,後來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在《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書中加以系統闡述,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
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三)匯兌心理說
匯兌心理說是國際借貸說與購買力平價說的結合,由法國學者阿夫達里昂(A•Aftalion)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提出的外匯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們需要外匯是因為要購買商品與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慾望(具有效用)。效用是外匯的價值基礎,真正的價值在於其邊際效用。而這又是人們主觀心理決定的。人們主觀上對外匯的評價不同,造成了外匯供求的變化,導致匯率的變動。它說明了客觀事實影響主觀評價,而主觀評價又反過來影響客觀事實。如外匯供給增加,邊際效用下降,心理評價降低,匯率就會下跌。這種主觀評價下外匯供求均衡時形成的匯率,就是外匯市場上的實際匯率。該學說的基礎是主觀效用論,主要解釋了短期匯率的形成,但是不能說明長期匯率的決定基礎。
(四)利率平價說
利率平價說,又稱遠期匯率論或利率裁定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M•Keynes)於1923年提出,後由其他的經濟學家如愛因齊格(Einzig)等發展而形成。
該理論認為,在兩國間利率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資金將從低利率國流向高利率國去獲取較高的收益。但是投資者在比較金融資產的收益率的時候,不僅考慮兩種資產利率提供的收益率,還要考慮兩種資產由於匯率變動所造成的收益變動。套利者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往往將套利業務與掉期業務同時進行。即投資者將資金調往高利國獲取利差的同時,賣出遠期高利率國貨幣,買進遠期低利率國貨幣。結果造成遠期外匯市場上高利率貨幣貼水,而低利率貨幣遠期升水。隨著這種套利活動的不斷進行,遠期價差就會不斷擴大,直到兩種資產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這時遠期匯差正好等於兩國利差,利率平價成立。利率平價說在描述匯率與利率之間的關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視了外匯管制、交易成本、投機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按照利率平價去預測遠期匯率往往與實際情況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⑺ 匯率決定的國際借貸說的缺陷
由於匯率的不穩定導致信貸成本不穩定,因此通常國際信貸使用SDR 國際貨幣提款權
也就是說匯率是兩個貨幣的比值,基準出現兩個就是最大的缺陷
⑻ 國際借貸說的最主要理論
國際借貸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金本位制盛行的基礎上,用以說明外匯匯率變動的最主要理論。其理論的主要依據來源於古典經濟學派特別是重商主義有關國際貿易及外匯方面的論述。國際借貸說又稱為外匯供求說,是由英國經濟學家戈森於1861年在其所著的《外匯理論》一書中正式提出來的。
⑼ 古典匯率決定論包括
古典匯率決定理論
(一)鑄幣平價說
金鑄幣流通時期,由於兩種金鑄幣都由金鑄成,所以兩種鑄幣的匯率由兩種鑄幣的含金量決定,這個比值叫做鑄幣平價或者金平價。同時外匯供求也會使匯率離開鑄幣平價而波動,另外金鑄幣的結算和運輸也會產生一定的費用,所以黃金輸送點也會制約匯率的波動幅度。因為,如果匯率的波動過大,以致超過運送和熔鑄貴金屬可能節省的費用,那麼就不會再去購買外匯。所以匯率波動的范圍不超過:鑄幣平價+/-輸送黃金相關的費用。
(二)國際借貸說(國際收支說)
金本位制時期流行,也稱為國際收支說,認為外匯匯率變動由外匯供求對比變動所引起,而外匯供求狀況又取決於由國際間商品進出口和資本流動所引起的債權債務關系。在國際債權債務關系中,主要是一定時期之內需要及時支付的流動債權債務影響該時期的外匯供求狀況。當一國的流動債權(外匯應收)多於流動負債(外匯應付)時,外匯的供給大於需求,因而外匯匯率下降;當一國流動負債(外匯應付)多於流動債權(外匯應收)時,外匯的需求大於供給,外匯匯率上升。
這一學說探討了國際收支對匯率變動的影響,但是未觸及匯率決定的基礎,也沒有分析影響匯率變動的其他一些重要因素。
(三)一價定律(可視為購買力平價說的假設條件)
1.含義:在無貿易摩擦和完全競爭的情況下,若以同一種共同貨幣標價,在不同市場上銷售的相同商品擁有相同的銷售價格。
2.導致以上結果的機理是:在完全競爭和無貿易摩擦的條件下,套利行為會使得兩個國家的同類商品價格趨同。
3.結論:若一價定律成立,則匯率必然等於該商品以另種貨幣表示的價格之比。
(四)購買力平價說
1.理論背景:它是一種有很長歷史且影響深遠的匯率理論,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是一價定律在開放經濟下的擴展,瑞典學者卡塞爾於1922年對其進行了系統闡述。
2.假定:位於不同國家的同種商品是同質的;商品的價格能夠靈活地進行調整,不存在價格黏性;交易成本為零。
3.核心思想:兩種貨幣的匯率應由兩國貨幣購買力決定。而貨幣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所以,匯率實際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決定。這個比被稱為購買力平價。可以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兩種。(五)利率平價說
1.理論背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1920年前後凱恩斯等人完整闡述;
2.理論特點(與購買力平價相比較):
(1)短期內的匯率決定;購買力平價是中長期的匯率決定。
(2)從金融市場中資金供求角度,即從資產價格水平(利率)的角度來分析匯率;購買力評價是從貨幣數量決定的貨幣購買力角度,也就是是從實物經濟的商品價格水平角度來分析匯率。
3.基本內容
利率平價理論由凱恩斯提出,該理論表明,遠期匯率的基本決定因素是貨幣短期存款利率之間的差額;與國內本幣資產不同,投資於國外資產時,其回報不僅取決於本身的利率或者資產價格,還取決於匯率波動。在資本流動和資產完全可替代的條件下,如果國內資產的預期回報率高於外國資產,則國內外投資者都只願意持有國內資產,而不願意持有外國資產;反之則反。要讓投資者無差異地同時選擇持有國內資產和外國資產,需要滿足一個條件,即兩種資產的相對預期回報率必須等於0。(六)匯兌心理說
該學說是從人的主觀心理角度對匯率進行分析。它是法國學派提出的,代表人物是艾爾弗雷德·阿夫塔里昂(Alfred Aftalion)。他以法國情況為背景,提出在經濟混亂的情況下,匯價變動與外匯收支、購買力平價的變動並不一致;此時,決定匯率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們的心理判斷及預測。每個人對外幣有不同的主觀平價,而影響主觀平價的因素包括對國際收支、政府收支、資本流動、外匯管制措施等多方面的預測評價。
匯兌心理說突破了匯率由外匯收支和購買力平價決定的論述,並引入了人們心理因素的作用。特別是在經濟不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心理預期確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不過,這一學說過分強調主觀心理因素,但實際上,人們的心理預期離不開特定的客觀環境,並不是完全捉摸不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