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杠桿教案初中

杠桿教案初中

發布時間:2022-01-02 01:45:54

Ⅰ 怎樣實現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怎樣實現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教學質量是教育的生命。」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繫到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引起了課堂教學的變革,但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變化,教學方式如何改進,其最終目的都必須指向教學的高效性,對語文課堂高效性的研究,成了廣大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
(二)、問題的提出
新教材實施至今,發現我們常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不少問題:
(1)三維目標割裂,不明確,不符合學生實際。
(2)教學內容單薄,結構鬆散,零敲碎打,置語文內容的整體性於不顧。
(3)過分注重朗讀與感悟,弱化語文的「工具性」,訓練不扎實,不到位。
(4)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花里胡哨,卻只留於形式。
(5)過分張揚語文的「人文性」,東拉西扯,與其他學科的內容過度整合,非語文的東西「越俎代庖」,削弱了學科特點。
我想這些正是造成當下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不太高的主因。因此,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之時,研究、掌握課堂教學高效性的策略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也是我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三)、課題界定
所謂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針對當前語文課堂中出現的「少、慢、差、廢」現狀提出來的,指在准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與特點,在課程目標的引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更加科學、高效的實施程序,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准備等,引導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的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無進步或發展(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是教學有沒高效益的唯一指標。
(四)、研究的價值
進行此課題的研究意在創設一個高效的教學系統,通過一系列合理、科學的操作程序與實施策略,讓基礎的教學資源——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的碰撞產生最大化的教學效益。
1、有助於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學校作為一種組織,如何改善過程績效,提高組織效能,實現組織目標,是學校最關心和重視的。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而眾多研究結論表明,學校高效性依賴於教學的高效性,學校要想成為優秀學校,首先必須做到教學高效。
2、通過對課堂教學高效性的研究,讓老師了解目前教學中出現低效能、低產出的現狀,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提高老師對高效課堂教學必要性的認識,提升教師的理念。
3、本課題研究針對我校語文課堂教學高效性的現狀,具體探討教師應該掌握和運用的高效教學策略,探索高效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指導,為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4、通過組織、實施高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五)、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教學過程中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進行追蹤研究,掌握個案動態發展,提出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對於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提出更高、更難的要求。對於基礎不好的學生就要採取措施,由淺入難,慢慢引導,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個案研究,及時了解整個班級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情況,不斷總結和評價教育措施的實施經驗與效果。
除此之外,還有比較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六)、研究目標
使教師能准確把握教材中「三維」目標的切入點,設計高質、高效的教學方法與實施程序,在尊重學生、尊重文本的情況下,合理地開發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通過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採用學生最易於接受、理解的教學方式,激勵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參與,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教學的高效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七)、研究內容
1、高效教學准備策略研究
(1)高效解讀教材的基本策略
准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教師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根據教材特點,准確把握文本內涵,最大限度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基礎的教學資源——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的碰撞產生最大化的教學效益。
(2)高效教學目標的制定策略
教學目標是判斷教學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據。因此,目標設計是高效設計的核心。課題組將重點研究科學的、適切的教學目標的制定策略。
2、高效教學實施策略研究
通過一課不同教法教、寫教學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討方式啟發思考,比照促動,著力研究課堂教學行為的高效性。課題組重點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高效提問
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教與學互動、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如何根據教學內容、目的、要求設計問題,凸顯教學重點,攻克教學難點是課題組研究的重要內容。
(2)高效訓練
根據教材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等設計練習,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語言積累、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科學、快捷地學會運用規范的語言表情達意。
二、研究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分三個階段:(時間:2008.6——2010.10)
(一)准備階段(2008年6月——2009年8月)
1、資料文獻的准備,信息收集。
2、課題目標的構建與課題內容的確立。
3、制定課題實驗方案,落實人員分工。
(二)操作階段(2009年9月——2010年6月)
1、學習並吸取名師的寶貴經驗,以此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2、立足課堂,認真實踐。通過集體備課討論、研討課、經驗交流座談會、質量分析等形式,探尋一系列合理、科學的課堂操作程序與實施策略,撰寫階段性總結報告。
(三)總結階段(2010年7月——2010年10月)
1、 整理和歸納課題研究成果。
2、 撰寫研究報告。
三、課題研究的具體措施
1、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題組。在我們語文課題組中有一名區一級名師,一名語文課組長,還有從事一線的語文教學多年,並且具有豐富經驗的語文教師。
2、加強學習,轉變觀念,確立高效教學的理念,促進教師教學法行為的轉變。
四、研究經驗與成果
(一)、高效的課堂教學的設計經驗
1、高效的教學目標設計
課程與教學目標是一定教育價值觀在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具體化,它是教學的起點,對於教師在開發課程與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對課堂教學起到統率和整合的作用。
我們對教學目標作如下理解和設計:
教學目標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位;教學目標的維度努力做到:把握教學效益的底線,體現「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重視過程性目標設計,使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有機融合;依據課程標准這個上位目標,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把握教學內容的適切性來確定教學目標。
要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系,確定目標的重點;要分析具體的學生、內容與可得到的資源,挖掘內容或資源對學生發展的意義與價值。要清楚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之間的關系。
2、高效的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教師應該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充分發掘學科教育價值,針對目標和綜合學生實際情況對選用的教材內容作出適當處理,包括增刪、換序、整合、新編等,從文本處、課堂內外結合處、在課堂現場對話中尋求「生長點」。
教學內容往往通過問題來呈現。提高問題設計能力,是該項研究的重點。我們提出「主問題設計」的概念,用精、少、實、活的問題激活課堂,精練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直指教學目標,達到高效目的。
主問題的界定:就是從教學內容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探究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
主問題的特點:具有吸引學生參與的牽引力;在教學過程方面具有形成一個教學板塊的支撐力;在課堂活動方面具有讓學生共同參與、廣泛交流的凝聚力。
主問題的設計:依據各學科特點和學生學習起點具體設計。
為使課堂教學設計更為高效,我們在每次的課題研究課前,都要求執教者進行說課,說完課後,聽者依據教學目標,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執教者進一步加以修改。每一次的評課,我們都能努力以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來檢測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課題組曾開展了「語文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高效性」的專題研究,大家達成了共識:
1、解讀文本,整合優化教學目標。
教師必須深入研究並高效把握課程標准,明確課程目標,並能根據學年(學期)目標—單元(主題)目標—課時目標的層級關系,准確確定課時目標的定位。我們處理課時教學目標,就要根據文本特點,確定好工具性目標,以避免各個年段語言學習目標不明確、無區別的目標泛化現象,在理解感悟中習得閱讀方法,受到情感熏陶,提高學習能力,提升人文素養。
准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課的前提。確定一篇文章的教學設計前,可以從普通讀者欣賞性的閱讀、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三個角度,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涵。最大程度發掘了文本的人文價值,體現了「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理念。
2、以學定教,突出主要目標。
課堂時空有限,高效教學要關注教學效益,就必然要關注教學時間安排的合理性。如果教學內容取捨不當,教學實施中非語文活動太多,就會沖擊了語文訓練,也是造成教學效益低下,難以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因素。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根據教材所要達成的目標和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師自己本身的實際情況,根據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明確、集中、適切課堂的課時教學目標。學生已經理解的不教,學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須要教的才教。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探求未知。
3、教學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
教師圍繞教學目標要整體設計每堂課的教學過程,以確保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教師在設計一堂課的教學過程時應注意教學過程設計不易太繁瑣,教學板塊應清晰明了,各教學板塊之間應有機聯系,力求整體體現各項學習任務。教師要從班級容量、教學時間、學生基礎的實際出發,深入思考各種學習方式的可行性和產生的效應,以此來准確掌握和適度調控課堂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方法、節奏等。堅持「三講三不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整體考慮聽、說、讀、寫各項學習任務的綜合訓練,才能將教學的各環節設計效益最大化,從而使整堂課的教學過程設計變得高效。
(二)、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高效性研究經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高效性的秘方。
1、要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語文教學活動是認知活動,同時也受人的情感因素的調節,語文教學過程總是始終伴隨著情感活動,脫離情感活動的語文教學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都應有機滲透情感交流。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語文教學是作者、編者、教師和學生四者溝通感情的過程。教師的真情實感,對誘發和深化學生的內心體驗,起著重要的導向和催化作用。這是由情感的感染特點所決定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給給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 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教師的語言要做到親切生動、幽默風趣、富有節奏。教學語言的運用固然重要,眼神、手勢、動作等體態語的配合也不可忽視。美國一個心理學家曾總結出如下的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2、要給學生一個對話的、開放的課堂 。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高效對話是以師生平等為基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徵,以問題為核心,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的對話進行教學的學習活動過程。它是新課程的熱點與亮點問題,在改善教學方式上發揮著特殊作用,從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民主高效對話平台的搭建。
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對話,是師生、生生基於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傾聽或感悟而進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學習的教學方式。可見,對話教學的前提是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離開了個體的平等,離開民主的教學氛圍,就不能實現真正的對話教學,對話教學就會被異化為一種教訓與被教訓、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因此,實現高效對話教學的策略之一就是營造寬松民主平等的、充滿愛心的課堂氛圍。
(2)恰當的高效對話話題的設置。
話題確立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能否被調動起來,進而影響話題能否廣泛而深入地開展下去。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設計的話題必須讓每個同學有話說而不是部分同學動起來。
(3)給予充裕的高效對話時間。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此審視閱讀教學,最首要的就是要讓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對話,搜集處理信息,建松意義。惟有如此,學生才能進行高效的課堂對話。要保證充裕的讀書時間,要給予充裕的思考時間,要提供充裕的對話時間。
(4)尊重多元的高效對話結果。
對話理論認為,對話和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條件的,閱讀成為思維碰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氣質和生活經驗都不一樣,即使閱讀同一文本,也會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體會,形成各自不同的見解,進而產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個性化理解。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這樣,課堂對話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5)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在區開展五段式教學研究過程中,我校全體語文教師以「追求高效」為主題,在講座、上課、辯課、點評等環節進行了一次展示,受到了好評。而後,圍繞課題,街道教研員郭真權老師對我校全體語文教師進行了一次專題講座。兩次的活動,既是課題組組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展示,更是一次學習與交流的機會。
3、要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感」是人類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機能;「悟」、「覺」也,吾心曰悟,「悟」乃人心對宇宙奧秘的探索,也是對人生哲理,生命意義的方向體驗。「感悟」,首先從感官接觸認識對象開始,通過神經的傳遞,到達大腦的相應區域,與先前記憶中的相似信息組塊相互激活,相互聯系,形成感知或感覺,進而通過不斷的相似運動、相似組合等達到心領神會、融會貫通,最終形成或重構出新的記憶組塊。由感而知、由覺而悟、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層層遞進,永無止境的認識過程。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實現「感悟」。人的智能和素養,正是在不斷感悟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的,這就使得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培養。而我們在課堂上重視學生的感悟,也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具體地體現。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作為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相信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欣賞每一個學生的「悟得」。無論是初讀整體感知,還是精讀品味語言,教師都要讓學生盡情讀書,邊讀邊思,入景生情,情動辭發,而後讓其暢談所感所悟。學生的感悟雖然有深有淺,或多或少,但只要是真實的感受,教師都要加以保護。「酸甜苦辣都有營養,成功失敗都是收獲。」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標准去簡單評判,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賞」的心態,讓學生享受有所悟的樂趣。這樣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將會更濃。
我們還就不同課時、不同題材的課堂教學的策略與方法開展了研究,如:「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的研究」,我們要求教師要注重「課前預習 課中求實 課後延伸」。 預習是訓練閱讀最重要的階段。預習的最大優點就是直接提高學習效率。這個過程的高效實施,使得第一課時所需要的諸多內容得到了預熱,緩減了第一課時的壓力。課堂上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要實實在在地體現了堅實求實的語文教學方式。學習的過程是連續的,知識的掌握也需要反復地接受。第一課時的結束絕對不意味著40分鍾的徹底終結。在第一課時的教學即將結束之時,老師要給予了學生不間斷的學習,有利於提高第一課時教學的實效性,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做好鋪墊。
我們還進行了「童話題材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的研究」、「古詩教學方法與策略的研究」等等。每次的研究與探討,讓教師們達成了共識,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三)、教師調控課堂高效性研究經驗。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關繫到能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問題,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在教學時追求的理想和方向。如果簡單的說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行為就是要減少無效行為特別是要減少負效行為。具體的說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去做。
1、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注重自己的角色轉換。
2、教師要保持陽光的心態和飽滿的熱情。
3、了解你的學生,也就是要了解「學情」。
4、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教學都應該「目中有人」。
5、去掉教學中不必要的形式,使語文教學「倡簡、務本、求實、有度」
6、圍繞教學目標,細致地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我們提出了「語文課堂調控四法」
1.情感調控
包括教師的情感調控和學生的情感調控兩個方面。教師不僅要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感因素,做好自身的情感控制,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密切注意學生的情感。課堂上學生的不良情感往往通過眼神、動作等反映出來,教師應善於察顏觀色,及時給以調控,以免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
2.時間調控
包括時間程序控制、講課速度控制、課堂始終控制等幾個方面。課堂教學的時間程序控制,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師的教學風格靈活掌握;課堂教學速度的控制要適當,避免過快或過慢,語速變化要隨著內存抑揚頓挫,娓娓動聽,講到重要字句時,語速要相對拉長一些;課堂教學的始終控制應注意:上課開始時,不要急於講內容,要稍微停頓一下,以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排除課問帶來的干擾;講課結束時,要力戒拖堂。
3.內容調控
包括講練控制、疏密度控制。教師既要在盡可能短的單位時間內,給學生盡可能多的高效信息,又要給學生留下消化、吸收、融會貫通的時間;課堂教學內容的隨意性要有度。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有這樣的體會,對預先安排好的教學內容,教學時做些適當的引申或增刪,往往能增加課堂教學的創造性。但增刪、引申要有一定限度,否則,就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影響教學質量。
4.組織調控
就是組織教學,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既要注意有形的問題,如有的學生上課搗亂、做小動作等;也要注意無形問題,如有的學生上課開小差、胡思亂想等。這些問題,都給教學帶來消極影響,教師應當及時以評價語加以激勵與引導,使課堂教學既生動活潑,又秩序井然。
(四)、教學反思的高效性研究經驗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從每天的教學行為中發現自身的教學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如何進行高效的反思?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反思的意義,反思就是對過去教學經歷的再認識,其中包含對「失」的反省,也包含對「得」的歸納。
1.高效反思需「思之有的」
反思的目的是解決教學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以提高教師自身業務能力。
教學反思不是簡單地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教師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的理性思考。通過反思,教師可以發現新問題,並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與解決辦法,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高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教學反思,「思」之要有物。這里的「物」,特指教學實踐的過程。經歷教學實踐後,教師總會產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一思:特色是什麼?二思:「精彩」在哪裡?精彩的教學片段依附於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三思:「偶得」有哪些? 四思:「缺失」在何處? 五思:「效果」如何?
3.高效反思需「思之有據」
教學反思有價值還需要思之有「據」。這里的「據」是優質教育的要求。教學反思的目的是改進教學、實現自我發展,實現優質教育。優質教育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優質教育來源於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教師豐富的實踐性知識。可以為教學反思提供「據」的主要的來源可以包括三個方面:
一據:新課程理念。二據:學生發展。三據:教學效果。
高效的反思需要思之有「的」、思之有「物」、思之有「據」。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五)主要成果。
課題的研究,大大轉變了我校基地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大家更新思想,踴躍使用「高效性」這種先進而科學的教學方法,使課堂一改過去呆板、沉悶的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只是巧妙地引導,便能使學生輕松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真正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教得輕鬆了,學生也學得輕鬆了。教學氛圍更加民主,教學效果更加顯著。研究中,教師的教學水平大大提高,鍛煉出了一些高素質的教師,這些教師在街道、學校上公開課、教研課多了,一些教師在各級賽課上獲獎,這些獲獎課具有鮮明的「高效」特徵。我校有兩位語文教師參加區以上基本功大賽,榮獲一、二等獎,黃昌忠老師在區評課比賽中獲得三等獎。課題組老師積極撰寫的論文,有兩篇發表於省級刊物上,有六篇論文在區以上論文評比中獲獎。
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我校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各級開展的各項語文學科競賽中,我校學生都能取得滿意成績,其中一名同學參加市作文競賽,榮獲三等獎,區現場作文有5人次獲一等獎,有二十五名學生的作文發表在《多彩校園》、《寶安日報》和《寶安教育》上。
五、研究思考與打算。
自本課題實施以來,盡管我們課題正常開展了相關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卻始終覺得課題組成員的理論素養不夠,尤其是如何在研究中對調查法、觀察法和實驗法等進行具體操作,往往無從下手,或者做得不夠嚴謹與精確。這些,還有待於專家進行引領。另外,由於課堂教學涉及的面較廣泛,研究的內容很多,時間與水平有限,只能對主要問題作一些比較膚淺的研究與探討。課題研究雖然告一段落,但「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我們永恆的追求,我們還將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Ⅱ 初中化學教案_有沒有初中化學學習指導之類的

化學就是一門「記憶+實驗」的課程。所以想學好高中化學,不外乎兩個字「背+做」。
1、背化學方程式。先把方程式分類歸納,是分解反應、化合反應還是置換反應。相同類型的、相同反應條件的或者相類似現象的放一起背。
2、做實驗。用VCM模擬實驗,反復操作,記住步驟、操作要點,多想想,加深理解。
總之,背是理解基礎上的背;做是有目的、有思考的做。

Ⅲ 誰有杠桿的教學視頻,有的請發我郵箱,九年級物理

來http://video..com/v?word=%B8%DC%B8%CB&ct=301989888&rn=20&pn=0&db=0&s=0&oq=%B8%DC&fbl=800&f=3&rsp=2
你可以進自這個網址,有杠桿的教學視頻。

Ⅳ 怎樣引入新課平拋物體的運動最好教案

知識目標

1、認識重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會計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分析各個物體的重心.
2、聯系實際,重力的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的實質(萬有引力).
2、本章的難點是:重心的確定.
二、基本知識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點(重心);方向(豎直向下);大小(G = mg);
2、重心的確定
質量分布均勻的規則幾何形狀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質量的分布有關,還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教法建議

一、有關重力大小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介紹重力時,除了明確指出: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教學中還需要補充實驗測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測力計測得,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幾種測力計,如彈簧測力計、牽引測力計、壓力測力計等等.
另外讓學生區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關重力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介紹重力方向時要明確重垂線的方向為豎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為豎直向下,與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為豎直方向(靜止的水面為水平方向),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說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關於重心和質心的區分的有關內容教師可以參考(4)杠桿教案初中擴展閱讀中的《重心和質心》.

三、有關重心位置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講解如何確定物體重心的位置時,可以講解懸掛法測量均勻薄板的重心.同時讓學生討論理解.對於重心位置的確定,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身邊的物體的重心的確定,如課本的重心的確定,沙漏的重心確定,另外也可以通過數學方法來計算物體的重心,如摺尺的重心的確定.
有些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容的時候,往往將物體的平衡內容(教材在第四章中進行了介紹)也對學生說明,也就是重心的穩度問題,建議在講解時要注意讓學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圖片資料中我們為大家提供了雙圓錐(圓錐上滾)的圖片,老師可以參考使用.

重力

教學方法
提問引導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提問:什麼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麼?
2、提問: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表示力?具體說明?
3、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二、新課教學
(一)重力
通過水會自動由高向低流動、樹葉的飄落等等自然現象提出:
問題:什麼是重力?它是怎樣產生的?
回答: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產生的原因: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
教師總結說明:
1、地球上物體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圍之內,物體都會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問題:同一個物體,在下列情況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樣的?
教師出示幾種不同情況下的物體(水平地面上靜止的物體、斜面上靜止的物體、正在運動的物體等等)讓學生討論重力的方向.
共同討論之後,教師說明並總結: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無論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無論物體運動狀態如何,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質量均勻的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教師出示各種形狀物體的重心).質量不均勻的物體重心,跟形狀、質量分布有關.對於質量分布不均勻、形狀不規則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過懸掛法得到(教師可以演示該實驗,同時讓學生進行討論),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體上(如圖).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測量:重力的測量用彈簧秤.
問題3: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對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師進而提出:我們通常在研究物體受到重力作用,並不提出施力物體地球,相對於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樣,地球也要受到物體對它的吸引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實例講解,要強調物體受到的重力不等於物體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
(二)、讓學生閱讀有關萬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本課知識的理解.
6、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課題1
題目:採用懸掛法求得物體重心位置
內容:採用懸掛法得到某一不規則形狀(質量分布不均勻)薄板的重心位置。寫出實驗報告。

課題2:

題目:用計演算法求解某些物體的重心
內容:參考「探究活動」中所給的「質心與重心的求解」內容,對一些特殊形狀物體的重心進行計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學的杠桿原理分析,寫出專題性小論文。

Ⅳ 我孩子出生在深圳一直在深圳讀書,九月要上初中,很糾結,要不要回戶籍地讀書(那裡的教學決定杠杠的)

這要看你想在哪裡發展了,如果想在深圳,孩子在深圳讀書又不影響今後的考學,你可一直留在深圳。如孩子上學今後受到影響必須在戶籍所在地,那你為了孩子也要轉回戶籍地讀書、況且戶籍地的教學水平也好,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Ⅵ 什麼是「STS」教育幼兒園「STS」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之一是科學的社會化,科學技術幾乎是無所不在地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這需要有一大批了解社會、致力於社會的科學家和技術人才。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科學、技術、社會(以下簡稱STS)教育,將物理知識教學與STS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改革、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市從1994年開始,在省教研室的領導和指導下,開展了「初中物理教學與STS教育相結合」的專題研究和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談談我們兩年來的探索和體會。一、研究和試驗的做法 (一)明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STS教育的目的任務STS教育是本世紀20~3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率先提出的。其基本理論認為:科學是通過它的理論,更是通過它的應用被大多數人所認識,並在社會生活中普及的,學生在學校學習應當力圖使其在對實際問題的研討過程中認識和掌握科學知識,應盡量讓學生在創設的實際情境中去理解、認識科學概念和規律。這一教育理論的基本特點是:重視科學知識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強調基本理論的實用性和社會價值,強調教學內容要現代化、社會化,注重學生從實際問題出發進行學習。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它和自然現象以及生產、生活是緊密相聯的,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以及一些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物理知識。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教學大綱教學目的的第一條明確指出:「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的初步知識及其實際應用,了解物理知識對提高人民生活、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這實際上已明確規定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STS教育的目標,即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要使學生懂得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和應用這些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技術意識、社會意識,使新一代的公民能夠形成關於科學技術與人類福利、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觀,並由他們推動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進步。為了實現這些基本目標,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STS教育的任務顯然比傳統的單純傳授物理知識與技能要廣泛得多、復雜得多。結合初中物理教材和學生實際,我們認為進行STS教育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幾點:l、加強現代物理知識的了解及其價值觀的培養。2.培養學生正確應用知識的能力。3.培養學生科技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4.在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如能源、環境保護等問題)上能正確處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二)合理選擇、組織STS教育的教學內容根據STS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我們認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STS教育的主要內容,應該是物理知識與科學、技術、社會結合緊密的內容。一般根據下列四項原則合理選擇STS的教學內容。1.適度,即要依據初中物理教學大綱、教材來選擇。有些現代科學技術所涉及的知識很深廣,我們在教學中不能一味求全而無取捨,而應選擇與教學內容聯系密切且相適應的某些內容,做到深廣度適當。2.適應,即所選用的」STS教學內容必須與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社會生活相適應,必須符合物理學科的特點,做到學科特點與現代科技相適應。3.適量,即所選用的STS教學內容,必須注重和知識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和教學內容同步。4.實用,即注重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和家鄉建設實際,所選用的教學內容能夠在教學中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根據以上原則,我們認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STS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現代物理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新成果、新成就。如新型電池、超導體、激光、現代航空航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2.與工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如太陽能的綜合利用、浮力與打撈沉船、低溫的獲得及在醫學上的應用。3.與家庭、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如製冷設備、安全用電、改造家庭爐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安裝照明電路、修理各種家用電器、自製各種實驗儀器等。4.一些重大社會問題。如環境保護、能源危機、雜訊污染等。以上這些內容怎樣具體組織到教學實際中去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採用在物理知識教學中滲透STS教育和另編STS教材、開設專門的STS教育活動課相結合的辦法,使初中物理教學和STS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具體做法是:1.注重課堂有機滲透。即教師認真分析研究各章節的知識點,充分挖掘教材中進行STS教育的因素,找出滲透點,合理組織滲透內容,設計滲透方法和途徑,並編寫出「各章節物理知識教學與STS教育相結合的系列表」,供老師在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例如,初中物理第二冊第三章《內能的利用,熱機》STS教育的內容。2.編制STS教材和STS教育活動課教案。為了使學生能更多地接受STS教育,開擴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我們結合教材內容和本地實際,編制了STS教材。例如,我們組織實驗教師和科協的有關專家編寫了《太陽能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製冷技術》、《電子計算機簡介》、《現代通信技術》等,這些教材一般採用科技知識講座和學生課外閱讀兩種授課形式。同時,我們還利用課外科技活動時間,開設專門的STS教育活動課,編寫活動課的教案。如編寫了《照明電路的安裝與故障的排除》等。 (三)努力探索STS教育的教學方法由於實施STS教育是與傳統教育不同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教學方法也應有新的獨特要求,主要強調兩點:1.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與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生活實際,以社會生活為背景學習物理知識。2.強調參與,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生活、生產中去,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主動地學習物理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和對問題的決策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根據STS教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一般採用以下六種教學方法。1.問題探究法。在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提出的一系列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及生活體驗進行探究,最後解決提出的實際問題。例如,在講「大氣壓」時,首先提出問題: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盤為什麼能疏通下水道?帶有掛鉤的塑料吸盤為什麼能掛起很重的衣服?通過這兩個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然後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2.問題討論法。教師提出某一社會問題讓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展開討論,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慣性」後教師提出下列問題: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們可以採用哪些有效措施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尋求最佳解決問題的辦法藝3.現場調查法。要求學生通過到現場實地觀察。調查來增加他們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例如,學生學了安全用電後,要求學生調查家裡和附近違反安全用電的事例以及造成的嚴重後果,並提出解決的辦法。在學了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後,讓學生到附近工廠、農村調查環境污染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在學了雜訊以後,組織學生到木工車間現場體驗、調查雜訊帶來的嚴重後果,並幫助木工師傅提出減少雜訊的有效措施。4.決策模擬法。就某一社會問題讓學生扮演決策者的角色,應用所學的知識提出解決的方案,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個人和社會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了物態變化以後,教師聯系本地蘊藏著有待開發的冶金礦石,要求學生扮演成21世紀的工程師,主持設計個現代化的冶煉廠。同學們從如何選廠址,如何減少各種污染,如何進行廢氣廢物的綜合利用,如何提高工廠的經濟效益等進行了大膽的設計和

Ⅶ 誰有初中優秀教師或先進班主任演講稿

關於中學教師應具備法律意識的思考
問題的提出,是近些年來不斷披露出的「未成年人犯罪」、「『園丁』違法犯罪」的案件數量的增加;同時,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核心就是人力資源的競爭;但是我國的諸多問題中,「人力資源素質亟待提高」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從大教育觀的角度看,解決問題的環節不是中學教育一個方面,但對於培養「高素質人才」後續隊伍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角度,中學教師的素質至關重要。
這些問題引發的思考: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政治文明過程中,中學教師應具備什麼樣的法律意識,才能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自己遵紀守法作好表率方面,發揮人民教師應有的作用。本文認為,我國的改革開放、依法治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需要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高素質人才,而「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造就高素質人才」;這是公理性觀點。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條件下,對「高素質人才」定位的諸多條件中,政治法律素質、思想道德品質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要件。而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自身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有一支自身具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先進思想的,而且能把這種思想轉化為教育教學行為的教師隊伍;其中教師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則直接影響著「高素質人才」後續隊伍的現代法治觀念的形成;和依法辦事能力的培養。
從我國政治法律制度建設的進程上看,中學教師至少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法律意識。
一、明確依法獲得教師資格並確定自身的法定地位的意識
改革開放後,我們對教師的法律地位的認識,經歷了模糊到明確的過程;尤其1993年10月31日頒布的《教師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了「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使全社會對教師的合法地位的認識都有了法律根據。
因此,教師自身更要明確,教師資格制度是國家實行的、法定的一種職業資格制度;教師不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幹部」,也不是地方政府「官員」;教師資格是由國家對符合相應教師資格條件、並提出申請的人員,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認定的資格,屬於國家資格性質;教師資格一經取得,在全國范圍內不受地域限制,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只有依法取得教師資格、持有教師資格證書的人,才能被教育行政部門依法批准舉辦的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聘任為教師。這是公民依法獲得從事教師工作的法定權利。但是,教師資格只是公民從事教師工作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換言之,具備教師資格者只有在被學校依法聘任後,方能成為教師。學校應根據崗位需要,從具備教師資格者中擇優聘任。
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以部長令頒布了《<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對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工作中的具體問題作出了補充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的問題是,申請認定教師資格屬於申請者個人的民事行為,不是組織的、行政行為,更與申請人在什麼單位工作沒有關系;非依法律規定,任何教師資格認定機構均無權拒絕受理符合認定條件的中國公民的申請;同時,申請教師資格的公民所在單位無權干涉。實施教師資格制度是教育事業進入法制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同時意味著,教師的行為不再單純是道德規范領域的、「糊口養家」的手段,教師的行為必須受法律的制約。
二、自覺學習、貫徹、理解、講授社會主義現代法治精神的意識
中學教師的工作,處於「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第一線。因此,要想使學生了解「社會主義現代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內容,教師自己就要通過自覺學習,懂得「依法治國」的涵義;明確二十一世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的基本要求與特徵;明確現行憲法(82憲法及三個修正案)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在制度上和對全社會的成員在行為規范上的總體要求;這樣才可能在進一步貫徹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礎上,通過對社會主義現代法治精神的正確理解,講授清楚:「依法治國」的關鍵是治理或制約國家權力;「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權、治吏(官);尤其應避免將「依法治國」僅僅理解為「政府以法治民」,助長權力行使者的專橫與腐敗。應當明確,政府及其官員首先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對象和客體,然後才是「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即「依法治國」第二個層次上的主體;各個政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公民(包括教師和學生)和其他組織(包括學校)也要遵守憲法和法律。
在現代法治精神問題上,中學教師切不可「以其渾渾,使人昭昭」。
三、樹立平等對待學生及其家長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每位教師都應當明確,教師與學生及其家長之間的法律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教師在工作中的教育行為,不是行政管理行為,而是一種特殊的民事義務,相應的與學生及其家長之間的矛盾,若要承擔法律責任,一般情況下,主要是民事責任。因此,教師不要以「管人者」自居。要學會平等對待學生及其家長,要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教學關系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表現在對學生的「尊重」上。就是指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和責任,尊重人的價值,尊重人在自己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一句話,就是把法律所賦與的權利和義務還給學生。
依法「尊重」學生,就是教師應當履行的義務;就是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相互促進的適宜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只有教師首先真正依法「尊重」學生了,才能培養學生「尊重」的意識和能力。
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前提的「尊重」表現在: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尊重知識幾個方面。
自尊是一個人靈魂中偉大的杠桿,更是「人權意識」的前提;不會自尊的人,無法理解「人權」。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會,也才能獲得外界對自己的尊重,也才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教師必須自己懂得並告知學生,自尊應從認識自己開始,從法律上講,就是公民資格始於何時:零歲;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都應依法受到尊重,並且每個人都有捍衛自己人格尊嚴的權利。公民的民事權利無法定理由,不被剝奪。
「尊重他人」強調「平等」。尊重他人,並不是失去自己,是基於平等,依法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實際上是創造一個良好的平等待人、誠實守信、善於助人,不窺探、干涉他人隱私,寬容大度等法治環境的條件。
「尊重社會」強調遵守法律「規則」。人的權利和義務最起碼的體現就是樹立法律意識。遵守法律規則是尊重社會的底線,因為這是法制社會的基準。權利(權力)和義務(責任)意識是尊重社會的根本內容,沒有不承擔責任的權力(無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力的責任(也無無權利的義務)。「尊重自然」強調依法保護和愛護環境,明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總之,中學教師只有首先具備了與其教師資格相應的法律意識,自己首先依法辦事,自己首先學會平等地「尊重」,我國對學生進行的素質教育才能「全面」,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的預防,才能減少一個漏洞;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自身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才能有更符合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條件;逐步實現素質教育制度化、法制化的條件才能更健全。

法,與愛同行

幾百年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和足夠長的杠桿,我能把地球橇動」,那時,他自豪又迷茫。今天,當我面對台下頗有管理業績的眾多校長時,思緒不由飛揚,靈感頓時迸發,突然發現自己在學校這個小小的管理世界中,似乎找到了阿基米德遺失的支點和杠桿,這支點就是法,杠桿就是愛。

自1998年「田永狀告北京科技大學」以來,在全國捲起了一陣「學生狀告母校」的浪潮,在這陣浪潮中,學校多處於不利局面;不但學生告學校,連老師也告起學校來。在我們重慶不是就有老師為教案所有權而與教委對簿公堂的案例嗎?說到這兒,作為一校之長的我們也許會問,這是咋回事?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自家人怎麼會倒打一耙?其實無論是學生告學校,還是老師告學校,我們都應該感到由衷的高興,因為從中我們感受到了師生法制意識的增強、法制素質的提升,更意識到作為一名校長只有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法治社會賦予我們的法制使命,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校。

實現依法治校,關鍵在於師生主體法律意識的提高和法律素質的養成,如何提高與養成呢?一是學法知法,二是守法護法,三是用法維權。在法制課上師生、家長共同學習法律法規已成為我們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每法必學,《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范》、《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章章必讀。每個學期我校都會召開教代會,依據法律法規和學校實際來修改完善本校的規章制度,對師生行為作進一步的規范,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做到人有責,物有位,事有序。如今,工作、生活兩條線上,遵紀守法、照章行事已成為我校師生自覺的行動准則,師生之間、同事之間、生生之間親如家人。教師團結協作,愛生如子,學生活潑可愛、奮發圖強。建校短短幾年,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可喜的成績,創造了一次又一次輝煌。

常言說得好,有規矩才成方圓,有法律的保障才會有和諧的校園,有愛的傳遞才常有動人的維權故事流淌。2002年的九月,當幾百張童真笑臉重歸校園的時候,98級1班的教室卻少了李菲菲同學的身影。李菲菲的父親半年前因病去世,一個月前,母親又因意外車禍而不幸身亡,可憐的小菲菲從此便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別說上學,就連吃飯也成了問題,班主任羅遠瓊老師得知她的遭遇後,馬上組織教師四處找尋。功夫不負有心人,深夜11點多,終於在一個垃圾堆旁找到了滿身污垢已處於半昏迷狀態的小菲兒,並把她帶到了自己家,給她換上干凈衣服,讓她與自己同吃同住,像媽媽一樣給了她一個溫暖的家。在我們學校,像羅遠瓊這樣愛生如子的教師數不勝數,像李菲菲同學這樣因各種原因而面臨失學的孩子也不計其數,因此我向全校師生發出倡議,要求大家奉獻愛心,伸出援助的手,建立「森林愛心基金」,專門支助象李菲菲這樣的學生入學。時至今日,「森林愛心基金」己讓百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茁壯成長。是啊!是同伴的幫助、老師的關愛延續著他們成長的幸福,是學校的支持、政府的關懷維護著他們受教育的權利。

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說: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我膚淺地認為:作為一名校長,最大的魅力也在於愛,愛黨的事業,愛自己的學校,愛學校的師生。同時還必須懂法,做學法的先鋒,守法的典範,護法的使者。即用「法」來約束行為,用愛來感染師生。因此,在我的管理辭典中從來就沒有「人治」而只有「法治」,從來就沒有強硬的管制而只有真誠的溝通。

「以人為本」創建和諧校園是我奮斗的目標,我深深的知道,要實現這一目標,不但要有團結拼搏、謙虛謹慎的領導班子,合理完善的規章制度,還要有一支愛崗敬業、師德高尚的教師團隊,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要有法制教育的堅實奠基,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依法治校」之路。只要法在心中,行在法中,以愛為橋梁,用心溝通,讓法,與愛同行,我堅信:

我們的校園一定會更加溫馨和諧;

我們的師生一定會更加團結向上;

我們的事業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法治的理想

中國哲學裡面有八個字「理所固然,勢無必至」,法治的理想要在學校全面實現,還要面對很多問題。而唯有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因為在光滑的冰面上無法前進,要前進,還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來吧。

依法治校的內在阻力是法治主體的法治觀念不強。這學期學校處分了一位老師,這是位男老師,他班上一個成績很好的女生和隔壁班上一個成績很差的男生早戀了,他可以說是氣不打一處來。隔壁班的班主任約請了男生的家長到校,三方共同解決這個問題。誰知道男生態度蠻橫,死不認錯,我們這位男老師一時火冒三丈,按捺不住,當著男生的家長和班主任的面,一個耳光就飛過去了。學校按照有關規定,對這位老師給予行政警告處分,扣除當月獎金和期末質量獎,向被打學生道歉。重點在學校宣布處分決定之後,老師們議論紛紛,很多人覺得被打學生成績差,還早戀,還和成績好的女生早戀,還死不認錯,打了這種學生處分大可不必這么重嘛,更不該向他道歉。老師們的這種微妙心理充分反映了道德觀念和情感因素在與法治觀念的較量中佔了上風,傳統的人治的意識超過了現代的法治的意識,因為傳統觀念是「禮法結合,以禮統法。德刑並用,以德為主」。在擁有幾千年人治傳統的國度全面實施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執法必嚴還不是問題的全部,根深蒂固的傳統人治觀念也許才是法治的內在阻力。

依法治校的外在制約是法治大環境並未完全成熟。姑且不說學校自主辦學權和校長評價問題,單說人事制度問題。教師「鐵飯碗」一天不打破,學校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就無法真正形成。雖然我所在的學校是重點中學,但每個年級都有幾個薄弱教師,班主任不願和他搭班,學生不喜歡他講課,家長還長期投訴他,學校的教師培訓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人事制度改革又還沒有進行到學校可以自行和教師解聘的地步,所以教不好書怎麼辦,去當圖書管理員、去當生活老師、去坐辦公室。這些事,說起來像笑話,仔細想想,是校長們的一塊心病。學校有一位初中化學老教師正常教學搞得不好,家教搞得很紅火,家教成了主業,工作倒成了副業。學校勸告、教育、警告都無效,怎麼辦?學校想了一個高招,讓她去教高中文科班,因為高中文科班高考不考化學,沒學生請家教,這叫斷她的財路。在法治大環境不夠成熟的情況下,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法治大環境走向成熟的過渡期,學校如何因校制宜、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依法治校的必要條件是學校領導班子帶頭遵守規章制度,這一點我校有深刻體會。近幾年搞校本教學研究,給老師們布置了很多任務,比如每學期必須聽評課二十節並作認真反思,有些老師有抵觸情緒,說有時間聽課的叫沒時間聽課的人聽課,有時間反思的人叫沒時間反思的人反思。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對校本教學研究制度作了一個小小的補充:校長帶頭每學期至少聽二十節課並作全面反思。從此,校長和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只要不外出開會,每天早上七點五十准時進教室聽第一節課,半期和期末分別作一次學校課堂教學全面反思。由於校長帶頭執行制度,學校聽評課蔚然成風,第一學期下來,兩位校長分別聽了七十多節課,而在他們帶動下,全校總聽評課量達兩千節以上。這件小事折射出一種一種基本的法治精神,那就是春秋時名相管仲說的「上不行法,則民不從」。更進一步說,掌握資源分配和政策制定權力的領導如何進行有效的權力自律,是依法治校無法迴避的問題。

全面依法治校理想的實現,也許最需要的就是時間,因為主體法治觀念的強化、法治大環境的成熟、權力自我制約機制的建立都需要時間。前進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追求的目標也不會近在咫尺,此時此刻,我想起兩句詩歌,一是古代詩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是當代詩人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願用這兩句詩歌,與各位共勉。

依法治校 構建和諧校園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朋友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依法治校 構建和諧校園》。

前不久,我在電視上看到:一所曾經辦學質量較高、社會信譽度較好的學校,因為違規收費而被取消了「文明單位」的稱號。摘牌的那天,天空正飄著細雨,望著畫面上老師們淚眼朦朧的雙眼,望著那位為教育事業奮斗多年,如今卻受到處分的老校長,我的心隨著天空飄著的紛紛細雨一點一點地往下沉。作為同仁,我很同情這位校長,因為他並不是牟取私利、中飽私囊,但作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為這件事感到遺憾,因為這種違規收費是以犧牲學生的利益為代價,與國家法律法規背道而馳。法不容情啊!法治的力量讓我們的心靈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憾。

中國有句老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規矩是什麼呢?這規矩就是規章制度,這規矩就是法律、法規。依法治國,已成為今天中國的治國方略。

靠法治,我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步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逐步納入依法治理的軌道。

治國如此,治校更是這樣。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依法治教已成黨和政府管理教育的基本方針,而依法治校作為依法治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成為今天學校管理的必然選擇。

古人說:「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我認為依法治校,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在管理的過程中靠制度說話。我們學校在制度產生時,「誰說了也不算」,每一項制度必須經過教代會的審議表決,在制度執行時,更是「誰說了也不算」,一切按規章辦事。有人對校長不理解:「你這個校長,工資、獎金、職稱都說了不算,你還有什麼權力呀!」我們卻認為這恰恰是從「人治」到「法治」的進步,我們清楚的看到,正是因為職評小組成員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堅持了公正、公平、公開,評職稱的時候,再也沒有原來那種吵吵鬧鬧甚至哭天抹淚的現象了;正是因為《獎金分配方案》的通過與實施,那些工作懶散,想吃大鍋飯的人變得勤快、能幹了;正是因為《規范教師從教行為的若干規定》的施行,學校里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杜絕了,違規濫定資料的現象沒有了,有償家教的現象少了,正是因為收費項目的公開,辦公室接到的投訴電話少了,正是因為百名教師訪貧濟困活動的開展,那些因為家庭貧困意欲輟學的孩子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校園,完成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正是因為校務公開讓教師明白還校長清白,校長在管理中更加的理直氣壯了。

全國勞動模範、重慶市骨幹校長、我們校級班子的領頭人物王校長常常說:「民主和法治是管理的法寶,也是挖掘每一個人潛能的最好辦法。只有堅持民主與法治,才能建設一個和諧的校園,才會使學校發展獲得持久的動力。」

是啊,多年來,學校不斷制定、完善並嚴格執行著各種管理的規章制度,同時也努力為教師創造條件,使教職員工能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心情舒暢、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制度協調和平衡了學校的各種利益關系,執行起來暢通無阻,從而使依法治校內化為全校師生員工自覺行動,形成了議政充分民主,行政雷厲風行,監政及時到位的依法治校局面。

如果說我們學校被評為市級模範職工之家和民主管理示範學校算得上精彩的話,如果說我們學校因為擁有學生的真摯情義和社會的廣泛贊譽而算得上精彩的話,我想,這精彩應該來自依法治校,因為依法治校我們更培養出了一支師德高尚、治學嚴謹,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隊伍,營造了良好的校園環境,共同譜寫了一曲和諧校園之歌。

楊柳隨春發新綠,法治春風遍神州。我們欣喜的看到,教育正走向法治的健康軌道,那塊「文明牌」的摘下,不正表明了我們依法治校的決心嗎?我們相信依法治校將深深地熔鑄在我們教育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內化為教育人的自覺意識,成為蘊藉於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成為彌漫於萬物之中的和煦春風,吹遍大地,它將激勵我們教育管理者不懈地努力與追求,構建和諧的校園,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Ⅷ 詳解,人教版初中物理所有的公式!!(熱心求解)

初中物理公式一覽表
【力 學 部 分】
1、速度:符號:v 單位:m/s (米每秒)
公式:v = s/t
2、重力:符號:G 單位:N
公式:G = mg
3、密度:符號:ρ 單位:Kg/m3
公式:ρ= m/V
4、壓強:符號:P 單位:Pa
公式: P = F/S
5、液體壓強:符號:P 單位: Pa
公式: P = ρgh
6、浮力: (1)F浮=F』-F (壓力差)
(2)F浮=G-F (視重力)
(3)F浮=G (漂浮、懸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 = F2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輪:F=G/n
10、實際滑輪:F=(G+G動)/ n (豎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體舉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機 (直接用手所做的功等於機械所做的功) 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這就是功的原理。
14、實際機械:W總=W有+W額外
15、機械效率: η=W有/W總
16、滑輪組效率: (1)η=G/ nF(豎直方向)
(2)η=G/(G+G動) (豎直方向不計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 機械效率最後用百分數表示即% )
【熱 學 部 分】
1、吸熱: Q吸=Cm(t-t0)=CmΔt
2、放熱: Q放=Cm(t0-t)=CmΔt
3、熱值: q=Q/m 熱量 Q燃料= m q
4、爐子和熱機的效率: η=W有/Q燃料
5、熱平衡方程: Q放=Q吸
6、熱力學溫度: T=t+273K
【電 學 部 分】
1、電流強度: I=Q電量/t
2、電阻: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3、歐姆定律:I=U/R U=IR R=U/I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適公式)
(2)Q=UIt=Pt=UQ電量=U2t/R (純電阻公式)
5、串聯電路: (1)電流:I=I1=I2
(2)電壓:U=U1+U2
(3)電阻:R=R1+R2
(4)U1/U2=R1/R2 (分壓公式)
(5)P1/P2=R1/R2
6、並聯電路: (1)電流:I=I1+I2
(2)電壓:U=U1=U2
(3)電阻:1/R=1/R1+1/R2 或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電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電功: (1)W=UIt=Pt=UQ (普適公式)
(2)W=I2Rt=U2t/R (純電阻公式)
9、電功率:(1)P=W/t=UI (普適公式)
(2)P=I2R=U2/R (純電阻公式)
10、電磁波: c =λf ( f = c/λ λ= c/f ) 其中 c =3.0×108m/s

閱讀全文

與杠桿教案初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託資管稅 瀏覽:968
信託銀行的日語 瀏覽:223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宣傳活動 瀏覽:555
理財中屬於基金公司的 瀏覽:830
適合新手的基金理財 瀏覽:770
paypal付美元匯率 瀏覽:548
平安鑫誠理財有限公司 瀏覽:274
期貨計算題視頻百度雲 瀏覽:881
大陸去香港做外匯 瀏覽:756
中小企業電子商務融資困境 瀏覽:64
河南環境能源交易所 瀏覽:246
哥爾股份股票 瀏覽:336
反收購和融資手段 瀏覽:240
天津交易所現貨鉑金手續費 瀏覽:500
2014年全國融資擔保行業 瀏覽:58
葡幣對港幣幣匯率計算 瀏覽:678
通常股票講的杠桿是什麼 瀏覽:116
同花順我的持倉在哪裡 瀏覽:103
下列關於交易性金融資產說法不正確的是 瀏覽:218
初學者適合買什麼理財產品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