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米來提和藍銀草太過分了,我都沒想借,他就強制下款了,現在都不知該怎麼辦
這兩個平台都屬於強制下款的非法平台,年化率都遠遠高過國家的標准,是不合法的。
非法放貸,還有各種騷擾,他們都是犯罪的行為。
被強制了 首先不要盲目的想退回本金,這種平台根本不可能協商,如果讓你退回本金 他們相當於來回匯款玩,那他們圖什麼?
如果有人主動聯系你,說是平台的人可以幫你協商,那肯定是騙子。這種平台沒有客服 只有催收 。
你只要主席的分析他們的性質,就能夠最終很好的解決。
另外 那些所謂可以防爆通訊錄的都是假的,用自己的思維好好想一想,不要交智商稅。
我是去年6月份被套路的,後來也很好的處理掉了。
B. 求日本戰國時代 商業發展的資料
能源礦藏
原油和鐵礦石的生產極少。地下資源相當匱乏(但是各種礦產在日本都有發現,有「能源博物館之稱」)。不過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玻璃和一些建築材料的原料如圭石等儲藏豐富,被大量開采。過去大量生產金、銀、銅和煤炭。在戰國時期曾是世界上的主要黃金產地。現在仍有大量煤炭礦藏,但質量較低,沒有開采。仍有一些金、銀的富礦,但因開采成本高而開采甚少
宋日貿易指宋朝(主要為南宋)與日本之間的貿易活動。主要發生於宋朝(西元十至十三世紀),即日本的平安時代中期至鐮倉時代中期。是遣唐使停止(西元九世紀末)以來重新開始的中日往來。
當時的貿易參加者也包括高麗。日本的主要貿易據點包括越前國敦賀(在今福井縣)和鐮倉時代眾多宋人居住的國際都市博多(在今福岡縣)。
歷史
宋朝成立後不久為振興貿易在各地設置市舶司,與高麗、日本、東南亞和南亞等發展貿易。日本則在大宰府監督下進行貿易,建有鴻臚館(接待、交易的機關)。但中日間並無正式的外交貿易,僅限於私人貿易,宋商多行至博多與越前敦賀作交易。
越前守平忠盛得到肥前國神崎庄的領地後獨自進行交易,將外來的貨品進獻給院(執政的太上皇),獲得近臣的地位。平氏政權成立後,平氏輸出其控制下的伊勢出產的銀。賓士之亂前的1158年,平氏首領平清盛在博多築建首個人工港,大力發展貿易,並驅逐寺院與神社等勢力,掌握了瀨戶內海的航路。平家與皇族參拜嚴島神社的航路也成了日宋間貿易的航路。1173年,擴建福原的外港大輪田泊(今神戶港),三月,與宋朝建立正式國交,施行振興貿易的國策。不過,宋錢(宋朝鑄造的銅錢)的大量流入也導致了物價飛漲,引發了一定的社會不安定。
平氏政權滅亡之後的鐮倉時代,中日之間無正式國交,但鐮倉幕府認可民間貿易,甚至也向博多派遣商船。直至南宋末期,一直有貿易往來。武士階層信仰的禪宗受掌權的北條得宗家保護,民間的僧人可乘貿易船渡日。
日本方面亦有渡來宋朝(始於北宋)的商人、僧侶。中國方面主要據點為明州(寧波)。
南宋滅亡後元日之間也有貿易往來,但相關史料匱乏,原因可能是中國商人難以居於日本。
[編輯] 貿易品
輸入日本的貨物有宋錢、陶瓷、絹織品、書籍與文房四寶、香料與葯品、繪畫等美術品等。日本輸出的貨物有銅、硫磺等礦物、西部所產的木材、日本刀等工藝品等。輸入日本的宋錢對日本的貨幣使用起了推動作用,而佛經的輸入對鐮倉時期的佛教變革(凈土思想的普及與禪宗的傳入等)有一定影響。
明日貿易,又稱日明貿易,是明朝(中國)與日本(室町時代)間實行的貿易活動。因使用稱為「勘合符」的許可證,又稱「勘合貿易」。同時期的貿易活動有中國與東南亞間的南海貿易與日本與李氏朝鮮間的日朝貿易等。
歷史
西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遣使節要求日本取締倭寇(前期倭寇)並推薦日本朝貢。當時日本南北朝對立,朝廷分裂為足利氏支持的位於京都的北朝與位於今奈良的吉野朝廷(南朝)。在九州北部活動的南朝方面的懷良親王向明朝朝貢,被冊封為「日本國王」。
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満派遣今川貞世(了俊)領兵前往九州,驅逐了南朝勢力,開始試圖與明朝建立聯系。但1380年發生胡惟庸案,明廷懷疑胡惟庸私通日本,故此時明朝與日本未正式建立關系。1392年,足利義満統合南北朝,1399年消滅獨自進行貿易的大內義弘(應永之亂)。1401年義滿接受博多商人肥富的獻策,派遣肥富和僧人祖阿為使節前往明朝。次年明使節帶來了封義滿為「日本國王臣源」的國書。但明使滯留日本期間,明朝發生政變,永樂帝即位,故再次發送國書,明朝與日本正式建立國交。
義滿死後,第四代將軍足利義持與前任管領(幕府中央行政官)斯波義將等不滿於朝貢的形式,1411年暫時停止了貿易。第六代軍足利義教時重開。應仁之亂以後,貿易由堺(今大阪)的細川氏、兵庫的大內氏等大名及博多、堺等地有勢力的商人所掌控。
1523年的寧波之亂後,大內氏控制九州北部和中國地方(本州西部)。1536年大內義隆再次開始派出遣明船。1551年義隆被家臣陶晴賢所滅(大寧寺之變)之後,繼位的大內義長與兄大友義鎮於1556-1557年向明朝派遣使者要求重開貿易,然而明朝方面將義長視為篡奪者而拒絕之。1557年義長又為毛利元就所滅,大內氏完全滅亡,故貿易重開的希望斷絕,東亞以倭寇(後期倭寇)為主的走私貿易開始盛行。
[編輯] 形式
明日貿易形式上是室町幕府將軍受明朝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並對其朝貢。1401至1549年間共實行十九次。1404年之後向日本頒發貿易許可證「勘合符」以區別於倭寇,貿易僅限於以此確認的正式遣明使船(勘合船)。1432年的宣德條約規定了交易次數。博多與堺等地有勢力的商人一同搭乘遣明船,與得到明朝官方許可的商人作私人貿易。。
勘合貿易實行之後倭寇活動趨於平靜。輸入日本的織品與書畫等對室町時代的北山文化和東山文化等產生了影響。
[編輯] 貿易品
明由日輸入:硫黃、銅等礦物、扇子、刀劍、漆器和屏風等
日由明輸入:明錢(永樂通寶)、生絲、織品和書籍等
此時代的貿易中,日本的銅以高價輸出至明朝。原因一方面是中國歷史上發生的慢性的銅的缺乏,另一方面是日本的銅混雜有較多的銀,當時的日本無提取技術而明朝擁有,故而銅以介於銅與銀之間的價格進行交易。
C. 米來運轉的五常大米真的是用黑土種植的嗎
對呀,他絕對是萬年黑土種植的。現在很多人都會買它用來當做禮品送人,我覺得也是很有面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