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優缺點
聯系匯率制度的弱點也是很明顯的。分析如下:
首先,港幣的發行是以100%的美元現鈔為儲備金的,而現鈔只是最狹義的貨幣(M0)。現鈔之外,加上各種存款,共同構成廣義貨幣(M3)。香港流通中的現鈔為820多億港幣,香港的廣義貨幣(M3)為28000億港幣左右(1997年三季度數字),其中有16000多億港幣存款(約占廣義貨幣的60%)和相當於11000多億港幣的外幣存款(主要是美元存款,占廣義貨幣的40%)。所以,香港雖然有超過7000億港幣的外匯儲備,但是,如果有某種強大的外來沖擊使公眾信心動搖,從而有相當比例的港幣存款要擠兌美元的話,香港就有可能發生信用危機。
第二,聯系匯率制度使香港貨幣當局喪失了調整經濟的靈活性。在貨幣政策方面,由於實行聯系匯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年4月以來的香港貨幣當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喪失了運用貨幣政策調整經濟的能力。譬如,90年代以來,香港經濟有過熱現象,貨幣當局應適當調高利率,使經濟降溫,健康發展。但是,因為港幣與美元是固定匯率,套利行為迫使香港貨幣當局無法調高利率。港幣的利率只能大體等於美元利率。所以,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聯系匯率制度的薄弱環節就會變得明顯起來,也就容易成為投機者進攻的對象。第三,且不談港幣利率高對香港經濟的抽緊作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對港幣的影響也有兩重性。一般說來,港幣利率高有利於穩定港幣。但是仔細想一想,港幣與美元是固定匯率,港幣為什麼能比美元利率高?回答是,港幣的風險高,公眾認為聯系匯率有可能失守,港幣與美元的利差是對港幣的風險補償。如果注重於對港幣匯率的分析,不妨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利差:假設港幣與美元利率相同,而港幣匯率偏高(港幣貶值),即,在浮動匯率的條件下理解聯系匯率(固定匯率)下港幣利率偏高的問題——對真實浮動匯率的壓力被轉移到利率上去了。這樣算來,港幣與美元的利差越大,說明港幣的匯率風險越高,聯系匯率制下的港幣所面臨的累積的貶值壓力越大。所以提高港幣利率一方面對港幣有穩定作用(攬存港幣),另一方面也是一個關於港幣風險累積程度的預警指標(Indicator)。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利差過大,港幣利率偏高不但不能穩定港幣,反而會動搖公眾對港幣的信心。
㈡ 什麼叫聯動匯率
一種貨幣與另一種貨幣或與另幾種貨幣保持一定的比例,與另外的貨幣之間形成了聯合浮動的匯率制度安排:
上面的只是個定義。不用看那個。
比如香港,香港就是實行的聯動匯率,實行的和美元掛鉤的聯動匯率機制,
根據香港現行的聯系匯率制度,美元兌港元區間在7.75-7.85港元間,一旦港元觸及7.75港元,金管局會於持牌銀行買進美元,釋出港元,令銀行體系水位上升、利率下滑,減少熱錢對於港元資產的興趣。反之,當觸及7.85港元的弱方保證時,金管局則是會買進港元、賣出美元,推升港元匯率。此令強弱雙向的兌換保證能以聯系匯率7.80港元為中心點對稱地運作。
㈢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鞏固基礎
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雨和考驗,聯系匯率制度日趨完善。為鞏固聯系匯率制度使其可以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並抵禦外界沖擊,金管局在1987年開始陸續推行了多項貨幣改革措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次是:1998年9月推出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七項技術性措施,以及2005年5月推出的聯系匯率制度的三項優化措施。
1998年正值亞洲金融危機,香港金融市場承受了巨大的投機壓力,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飆升,市場上廣泛流傳人民幣將貶值及聯系匯率不保的消息。金管局於 1998年9月及時推出了七項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技術性措施:其中兩項主要的措施是:提供總結余的弱方兌換保證,即金管局保證在港元轉弱至指定水平時,可以按固定匯率把港元兌換為美元;另一項是調整貼現窗機制,貼現窗指銀行向金管局買出證券,以借出金管局隔夜港元的機制,過程中雙方協定將由銀行按照協定價格及日期回購該證券。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利率過度波動及由此造成的不利影響。
2003年底到2005年期間,由於美元疲弱,同時市場估計人民幣升值及香港經濟強勁復甦,大量資金流入香港。雖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港元利息均低於同期美元利息,仍無明顯的資金流出。為了加強利率調節功能,金管局於2005年推出三項優化聯系匯率制度運作的措施,包括:推出1美元兌換7.75港元的強方兌換保證,即金管局保證在港元轉強至指定水平時,可以按固定的匯率把美元兌換為港元;將弱方兌換保證的匯率定為7.85港元;金管局可在兌換范圍內(即 7.75~7.85之間)進行符合貨幣發行局原則的市場操作。
㈣ 請說一下聯系匯率,市場匯率,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之前的關系和特點
固定匯率是一國貨幣管理機構(一般是央行)制定匯率在很小范圍內波動,如:人民幣,
浮動匯率一國貨幣管理當局不規定匯率波動的上下限,匯率隨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自由波動。又分清潔浮動和骯臟浮動,清潔是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價格,骯臟指的是貨幣管理當局採取力不大的干預形式,買入或者賣出貨幣,如:歐元,美元都是浮動匯率。
如果本幣盯住基本外幣,匯率隨其浮動,則被稱為聯系匯率或盯住的匯率制度。 如:港元盯住美元匯率,跟隨著美元波動。
市場匯率就是由市場供求決定匯率。
聯系匯率和浮動匯率都是算是市場供求決定匯率,一般發達國家都採用浮動匯率,如;美歐日,前提是需要市場經濟制度比較完善,經濟結構較為合理,貨幣政策穩定,特點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固定匯率的特點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㈤ 與美元採用聯系匯率的有哪些貨幣
香港自1983年起實施聯系匯率制度,港元以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美元掛鉤,並透過嚴謹及穩健的貨幣發行局制度來實施。在規范化的貨幣發行局制度下,總結餘會因應資金流入及流出港元而增加或減少。金管局提供港元匯率強於及弱於聯系匯率7.80港元兌1美元的水平的雙向兌換
保證。金管局承諾在7.75港元兌1美元的水平向持牌銀行買入美元(強方兌換保證[於每美元兌7.75港元的匯率水平時,金管局保證可以按聯系匯率把美元兌換為港元]),以及在7.85港元兌1美元的水平向持牌銀行出售美元(弱方兌換保證[指金管局保證在港元轉弱至特定水平時,可以向金管局按聯系匯率把港元兌換為美元])。在7.75至7.85的兌換范圍內,金管局可選擇進行符合貨幣發行局制度運作原則的市場操作。這些市場操作的目的是為確保貨幣及外匯市場暢順運作。
聯匯制度的運作
香港的聯匯制度屬於貨幣發行局制度。在這個制度下,貨幣基礎的流量與存量均得到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這即是說,貨幣基礎的任何變動都必須有外匯儲備按固定匯率計算的相應變動完全配合。在香港,貨幣基礎的組成部分包括:
‧ 負債證明書,用以支持發鈔銀行發行的紙幣
‧ 政府發行的流通紙幣及硬幣
‧ 總結餘,即銀行在金管局開設的結算戶口結餘總額
‧ 外匯票據及債券,是由金管局代表政府發行。
香港的紙幣大部分由3家發鈔銀行發行。法例規定發鈔銀行發鈔時,須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並記入外匯的帳目,以購買負債證明書,作為所發行紙幣的支持。因此,港元得到外匯持有的美元提供十足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紙幣時,金管局會贖
回負債證明書,銀行則自外匯收回等值美元。至於由政府經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及硬幣,則由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金管局與代理銀行之間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以美元結算。
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的運作機制,唯一會令總結餘出現變動的情況,就是金管局因資金流入或流出港元作出相應行動。在2005年5月18日,金管局推出強方兌換保證,承諾會在7.75港元對1美
元的匯率水平從持牌銀行買入美元,並宣布將現行弱方兌換保證的匯率水平由7.80港元移至7.85港元,讓強弱雙向的兌換保證能以聯系匯率7.80港元為中心點對稱地運作。在強方及弱方兌換保證水平所設定的兌換范圍內,金管局可選擇進行符合貨幣發行局制度運作原則的市場操作,藉
此促進貨幣及外匯市場的暢順運作。推出買入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能消除港元匯率可轉強程度的不明朗情況,令資金更快地因應港元與美元的息差而流入或流出港元。在貨幣發行局制度下,資金流入或流出會令利率而非匯率出現調整。若銀行向貨幣發行局出售與本地貨幣掛漖的外幣(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換取本地貨幣(即資金流入),貨幣基礎便會增加。若銀行向貨幣發行局買入外幣(即資金流出),貨幣基礎便會收縮。貨幣基礎擴張或收縮,會分別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這種貨幣狀況的轉變,會自動抵銷原來資金流入或流出的影響,而匯率則一直保持穩定。這是一個完全自動的機制。
為了減少利率過度波動,金管局會透過貼現窗提供流動資金。銀行可利用外匯票據及債券及其他合資格證券作抵押品訂立回購協議,透過貼現窗向金管局借取隔夜流動資金。貼現窗的基本利率—即計算回購協議適用的貼現率的基礎利率—是按預先公布的公式釐定,該公式以美國
聯邦目標利率與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為依據。3由於外匯票據及債券有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所以這個過程所產生的港元流動資金亦自動得到外匯儲備支持,完全符合貨幣發行局制度的運作原則。
資料來源: 金管局網站
㈥ 聯系匯率存在的必要性在哪裡
聯系匯率是指通過將貨幣匯率固定於與另一個國家相同的匯率而穩定貨幣。香港有三家發鈔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它們每發行7.8港幣必須向香港的金融管理局交納1美元,以此來保證港幣背後有美元作為支撐,維持匯率穩定。香港作為開放性非常大的港灣性城市,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因其獨特地位在全球化的貿易、金融、投資中需要一個穩定的匯率機制來承擔「交易基準」的功能,而所謂聯系匯率就是在一個區間內自由浮動,如果匯率跌破7.8就說明出現金融風險,政府需要干預和調節,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成為世界資本的中轉站,這必將成為每一輪國際炒家的靶場,搶灘香港也成為了國際貨幣戰的重中之重,但是作為節點也只有降低交易費用才能吸引大量投資,繼續繁榮。聯系匯率的意義在於穩定幣值且降低交易費,雖然實惠但是就像國際大海中的小舢板,金融海嘯來臨將會隨風飄搖變得異常飄忽不定且脆弱異常,因為一旦決定採取聯匯制必將無法行使最終貸款人的作用,即不能通過貨幣寬松政策大幅度提高流動性,而組成銀行體系的是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這時商業銀行將變得孤立無援無法獲得中央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救援,這就是把刀交給了聯匯制貨幣發行機構,對於香港也就是美元,這時候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當美元對港幣發起沖擊你已經交出了你手裡牌,必將損失本幣發行、本幣需求增長、本幣存量利息的鑄幣稅收入,每一次聯匯保衛戰都是腥風血雨。每一次全球經濟到了這種地步都要干一仗,只要一打起來經濟就活了一半,打死幾個國家剩下的全活了,獲得大蛋糕獎勵的將會獲得未來國際騰飛buff,國民衣食無憂buff,快速崛起buff,國聯話語權buff,但是現在核威懾在那兒誰也動不了,所以就打金融戰吧。美元對付人民幣首先就搶灘港幣,打垮港幣周圍亞太小國家全都跟著慫了,這時候對付人民幣就輕松多了,所以要守住人民幣底線就先守住港幣底線,而聯系前一段時間索羅斯那貨說要做空人民幣雖然有過度解讀但是我著實有點懵逼,一個只有30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叫板一個有3.33萬億外匯儲備的大國我感覺有點崩潰,中國現在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那巨大的經濟體量就那幾百億就想砸了中國的飯碗是不是有點少啊,中國的底牌讓中國政府可以有足夠的底氣應對美帝的做空風險,就像人民日報說的對於世界水準而言中國人民的日子還是很好過的。
㈦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利
一、聯系匯率制度簡介
(一)聯系匯率制度的產生
香港的貨幣制度與匯率制度是融為一體的,在發展為貿易和金融中心期間,實行過不同類型的貨幣和匯率制度。
1.銀本位時期。英國在1841年開始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當時中國採用復本位貨幣制度分兩個層面實施:紅銅、青銅或鑄鐵錢幣-制錢用於小額交易;銀錠用於大額商業交易、交稅及儲存財富。此外,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銀元也成為國際貿易活動的主要交易媒介。香港是貿易中心,銀元被普遍採用,早期的港英殖民地政府曾經試圖推廣英鎊作為香港的官方貨幣,但由於英鎊並不普及而且供應短缺,無法以英鎊收稅,,港英政府遂於1863年宣布當時的國際貨幣-銀元為香港的法定貨幣,並於1866年開始發行香港本身的銀元,直到1935年,香港的貨幣制度都是銀本位。
2.與英鎊掛鉤時期。1935年11月,由於美國及其它地方銀價飆升,後來由於全球白銀危機,港英政府放棄銀本位制度,並於1935年11月9日宣布港元為香港本地貨幣,與英鎊的固定匯率為1港元兌1先令3便士即16港元兌1英鎊的匯率與英鎊掛鉤。根據1935年頒布的《貨幣條例》,銀行須向外匯基金交出用於支持該銀行發行紙幣的所有白銀,以換取負債證明書,外匯基金則把受到的白銀投資於英鎊資產,這些負債證明書成為發鈔銀行發行紙幣的法定支持。實際上,這種安排就是貨幣發行局制度。發鈔銀行日後若增發紙幣,必須以英鎊購買負債證明書。
3.浮動匯率時期。1972年6月,英國政府決定讓英鎊自由浮動。其後,港元一度與美元掛鉤,由1972年6月開始,發鈔銀行可以港元購買負債證明書。1974年11月,由於美元弱勢,港元改為自由浮動。雖然浮動匯率制度實施後的最初兩年運做很順利,但自1977年開始,由於貨幣及信貸過度增長,導致貿易逆差擴大,通貨膨脹高企,港元匯率持續下降,加上投機炒賣的活動 出現了少有的搶購商品風潮,令港元貶值的情況進一步惡化。港英政府遂在1983年10月15日公布穩定港元的新匯率政策,即按7.8港元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
(二)聯系匯率的運作
1.貨幣發行局制度。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屬於貨幣發行局制度,在這個制度下,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必須有充足的外匯儲備支持,透過嚴謹和穩健的貨幣發行局制度得以實施。
香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發行局,紙幣大部分由3家發鈔銀行即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香港)發行。法例規定發鈔銀行發鈔時,需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並記入外匯基金的帳目,以購買負債證明書,作為所發鈔紙幣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紙幣時,金管局會贖回負債證明書,銀行則自外匯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經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和硬幣,則由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金管局與代理銀行之間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以美元結算。
在貨幣發行局制度下,資金流入或流出會令利率而非匯率出現調整。若銀行向貨幣發行當局出售與本地貨幣掛鉤的外幣(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換取本地貨幣(即資金流入),基礎貨幣便會增加,若銀行向貨幣發行當局購入外幣(即資金流出),基礎貨幣舊會收縮。基礎貨幣擴張或收縮,會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會自動抵消原來資金流入或流出的影響,而匯率一直保持不變。這是一個完全自動的機制。為了減少利率過度波動,金管局會通過貼現窗提供流動資金。
2.金管局。金管局是香港政府架構內負責貨幣及銀行體系穩定的機構,於1993年4月1日合並外匯基金管理局與銀行業監理處而成立,由於香港沒有中央銀行,金管局行使中央銀行功能。
金管局的最高領導為金融管理專員(總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委任,金融管理員依據《外匯基金條理》、《銀行業條例》、《存款保障計劃條例》、《結算及交收系統條例》及其它有關條例及法規行使職能和權力。在金融管理專員所獲轉授或賦予的法定權力下,金管局的日常運作高度自主。
3.外匯基金。香港貨幣制度和匯率制度是融為一體的,貨幣制度的核心是穩定港元的匯率,而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是外匯基金,外匯基金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管理和支配的,用以控制港幣發行,調節和穩定港元匯率的政府基金。
最初是港英政府於1935年廢除銀本位制時根據《貨幣條例》設立的。根據該條例,發鈔銀行需將庫存的白銀、銀元及有價證券上繳外匯基金,換取外匯基金開出的負債證明書,才能發行港元紙幣,這種貨幣制度是以100%英鎊為准備金的英鎊匯兌本位制。1974年港元與英鎊脫鉤自由浮動後,發鈔銀行該為記帳方式換取負債證明書而發行港幣,港幣發行時往往沒有充足的外匯准備。1983年聯系匯率制度建立之後,外匯基金為了維持港元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承諾無限量地買賣港元現鈔,成為了港元的實質性發行機構,發鈔銀行實際上只是扮演外匯基金代理人的角色。
根據《外匯基金條例》,財政司司長授權金管局管理外匯基金,財政司司長掌握外匯基金的控制權,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就外匯基金的投資政策和策略向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外匯基金分為兩個不同的組合來管理,分別為支持組合及投資組合。支持組合為貨幣提供支持,投資組合則保障資產的價值及長期購買力。外匯基金僱傭全球外聘基金經理負責管理外匯基金約三分之一的總資產及所有股票組合。
4.外匯基金的運作機制包括「六項來源」、「四種用途」:「六項來源」是港元發行准備金、硬幣發行准備金、撥入的財政儲備、銀行體系結算余額、外匯基金票據發行額、投資利潤滾存。「四種用途」是調節港元匯價,充當最後貸款人,挽救金融市場,進行投資活動。
二、聯系匯率制度的鞏固
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雨和考驗,聯系匯率制度日趨完善。為鞏固聯系匯率制度使其可以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並抵禦外界沖擊,金管局在1987年開始陸續推行了多項貨幣改革措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次是:1998年9月推出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七項技術性措施,以及2005年5月推出的聯系匯率制度的三項優化措施。
1998年正值亞洲金融危機,香港金融市場承受了巨大的投機壓力,銀行同業拆借利息飆升,市場上廣泛流傳人民幣將貶值及聯系匯率不保的消息。金管局於1998年9月及時推出了七項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技術性措施:其中兩項主要的措施是:提供總結余的弱方兌換保證,即金管局保證在港元轉弱至指定水平時,可以按固定匯率把港元兌換為美元;另一項是調整貼現窗機制,貼現窗指銀行向金管局買出證券,以借出金管局隔夜港元的機制,過程中雙方協定將由銀行按照協定價格及日期回購該證券。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利率過度波動及由此造成的不利影響。
2003年底到2005年期間,由於美元疲弱,同時市場估計人民幣升值及香港經濟強勁復甦,大量資金流入香港。雖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港元利息均低於同期美元利息,仍無明顯的資金流出。為了加強利率調節功能,金管局於2005年推出三項優化聯系匯率制度運作的措施,包括:推出1美元兌換7.75港元的強方兌換保證,即金管局保證在港元轉強至指定水平時,可以按固定的匯率把美元兌換為港元;將弱方兌換保證的匯率定為7.85港元;金管局可在兌換范圍內(即7.75~7.85之間)進行符合貨幣發行局原則的市場操作。
三、聯系匯率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香港屬於小規模高度開放的外向型經濟體,商品及服務貿易總額約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三倍,其中外資和外貿在經濟中佔有極大比重,經濟的增長往往受到各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實踐表明,聯系匯率制度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當初「政治應急」的作用,而發展成為使香港能夠有效地承受來自外部的金融震盪和政治沖擊的經濟手段。對香港而言,由於其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的特點,決定了其經濟對外有著強烈的依附性,本地經濟的增長往往受到各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種情況下,維持聯系匯率制度非常重要,香港能受惠於美國大致穩定的貨幣環境及其具有高度公信力的貨幣政策,可以有效地減少國際貿易和經濟生活中的外匯風險,有利於各類長期貿易和合同的締結以及國際資本的積聚。在這種情況下,用港元釘住美元,穩定匯率,減少了國際貿易和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匯風險,有利於各類長期貿易及經濟合同的締結及國際資本的匯集,從而給香港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和機會。這些也可以說是導致聯系匯率制度得以產生並持續下來的內在根源。
但聯系匯率制度也有對香港的不利影響。首先,在聯系匯率制度下,貨幣管理當局不能推行獨立的貨幣政策,運用匯率變化作為經濟調節機制,與實施自由浮動匯率制度的情況比較,香港面臨競爭對手的貨幣大幅貶值或出口市場經濟衰退等情況時,香港的產品面臨競爭力下降的局面;還有就是香港要跟隨美國的貨幣政策,但由於香港與美國的經濟周期卻可能不一致,香港的利率水平可能會不大適應本地的宏觀經濟形式,港元利率短暫偏離美元利率,產生利率差,而利率差波動有時可能會影響貨幣穩定,甚至被投機者操控以圖利;港元在貨幣上繼續與美元掛鉤,同時香港經濟和金融市場卻受內地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香港現行貨幣政策愈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不協調性,像熱錢湧入,息口差距擴大正是這種不協調性的集中表現。
聯系匯率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減少了因投機而引起的匯率波動,減少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使個人、企業、政府都有穩定的預期,從而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還可以束縛著政府,使其理財小心謹慎。在80年代中英談判前後和90年代香港回歸過程中,聯系匯率制度就起了積極的穩定作用。
聯系匯率制度的弱點也是很明顯的。分析如下:
首先,港幣的發行是以100%的美元現鈔為儲備金的,而現鈔只是最狹義的貨幣(M0)。現鈔之外,加上各種存款,共同構成廣義貨幣(M3)。目前,香港流通中的現鈔為820多億港幣,香港的廣義貨幣(M3)為28000億港幣左右(1997年三季度數字),其中有16000多億港幣存款(約占廣義貨幣的60%)和相當於11000多億港幣的外幣存款(主要是美元存款,占廣義貨幣的40%)。 所以,香港雖然有超過7000億港幣的外匯儲備,但是,如果有某種強大的外來沖擊使公眾信心動搖,從而有相當比例的港幣存款要擠兌美元的話,香港就有可能發生信用危機。
第二,聯系匯率制度使香港貨幣當局喪失了調整經濟的靈活性。在貨幣政策方面, 由於實行聯系匯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年4月以來的香港貨幣當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喪失了運用貨幣政策調整經濟的能力。譬如,90年代以來,香港經濟有過熱現象,貨幣當局應適當調高利率,使經濟降溫,健康發展。但是,因為港幣與美元是固定匯率,套利行為迫使香港貨幣當局無法調高利率。港幣的利率只能大體等於美元利率。所以,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聯系匯率制度的薄弱環節就會變得明顯起來,也就容易成為投機者進攻的對象。
第三,且不談港幣利率高對香港經濟的抽緊作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對港幣的影響也有兩重性。一般說來,港幣利率高有利於穩定港幣。但是仔細想一想,港幣與美元是固定匯率,港幣為什麼能比美元利率高?回答是,港幣的風險高,公眾認為聯系匯率有可能失守,港幣與美元的利差是對港幣的風險補償。如果注重於對港幣匯率的分析,不妨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利差:假設港幣與美元利率相同,而港幣匯率偏高(港幣貶值),即,在浮動匯率的條件下理解聯系匯率(固定匯率)下港幣利率偏高的問題——對真實浮動匯率的壓力被轉移到利率上去了。這樣算來,港幣與美元的利差越大,說明港幣的匯率風險越高,聯系匯率制下的港幣所面臨的累積的貶值壓力越大。所以提高港幣利率一方面對港幣有穩定作用(攬存港幣),另一方面也是一個關於港幣風險累積程度的預警指標(Indicator)。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利差過大,港幣利率偏高不但不能穩定港幣,反而會動搖公眾對港幣的信心。
四、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未來
聯系匯率制度制度自1983年實施以來,港元匯率經歷了1987年全球股災、1990年波斯灣戰爭、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5年墨西哥貨幣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非典」風波仍能保持穩定,主要原因是香港經濟具有的幾個特點:
1.香港的經濟結構靈活性,能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2.香港金融體系健全、資金充裕、交投活躍、效率高,而且金融基礎設施先進,金融監管標准高,能有效應付因實施聯系匯率制度而可能出現的利率波動情況。
3.香港奉行審慎的理財政策,稅制簡單且稅率低,公共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0%,特區政府的外債極少,積累了龐大的財政贏余,並以平衡預算為中期目標,匯率制度不會因為要支持政府赤字而受到不利影響。
4.香港官方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為聯系匯率提供充分支持,這些儲備由外匯基金管理,2005年9月底達到1,228億美元,達到本地貨幣基礎的3倍以上。
沒有任何一種匯率制度會在任何時候都能適應任何經濟體系,一個經濟體不管推行何種匯率制度,都必須適應與其整體的宏觀經濟政策。每當香港的出現財政和經濟問題時,人們對聯系匯率的討論就越熱烈,並建議推行其它匯率制度,包括與另一種貨幣如歐元或人民幣掛鉤、與一籃子貨幣掛鉤、港元自由浮動、港元美元化等。在目前香港經濟剛剛開始復甦,宏觀經濟形式持續向好的情況下,不論採用任何一種新的匯率制度,勢必會引起香港貨幣和經濟結構的劇烈震盪,嚴重打擊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觸發大量資金流出,影響香港經濟的長期發展。所以,聯系匯率制度制度是香港貨幣制度的最佳選擇,聯系匯率制度必將持續運作下去。
㈧ 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是怎麼一回事
聯系匯率制度是一種貨幣發行局制度(又稱貨幣局制度)。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的規定,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須得到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換言之,貨幣基礎的任何變動必須與外匯儲備的相應變動一致。
它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首要貨幣政策目標,在聯系匯率制度的架構內,通過穩健的外匯基金管理、貨幣操作及其他適當的措施,維持匯率穩定。聯系匯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龐大的官方儲備、穩健可靠的銀行體系、審慎的理財哲學,以及靈活的經濟結構。
(8)聯系匯率弱方擴展閱讀:
優點缺陷
一、優點:
穩定了幣值,降低了市場的交易費用。
二、缺陷:
1、聯系匯率制被認為在金融危機到來時非常脆弱,例如:阿根廷在經濟危機的持續動盪中放棄了聯系匯率制,大幅下調了官方匯率,並引進了雙重匯率制。
2、中央銀行採用聯系匯率制,無法發揮最終貸款人的作用,不能通過放寬貨幣政策提供流動性,也不能直接融資來支援陷入問題的商業銀行,實際上把貨幣政策的決策權讓給了所聯系貨幣的管理當局。
3、聯系美元的情況下,經濟美元化,中央銀行損失本幣發行、本幣需求增長和本幣存量利息這三項鑄幣稅收入。
㈨ 聯系匯率具體意義是什麼
聯系匯率制(英語:Linked exchange rate)是固定匯率制的一種,即將本幣與某特定外幣的匯率固定下來,並嚴格按照既定兌換比例,使貨幣發行量隨外匯存儲量聯動的貨幣制度。如果所聯系的貨幣是美元,也可稱作「美元化制度(dollarization)」。
特點:對本幣匯率穩定的更強承諾和更小的逆轉可能
優點:穩定了幣值,降低了市場的交易費用
缺陷:聯系匯率制被認為在金融危機到來時非常脆弱,例如:阿根廷在經濟危機的持續動盪中放棄了聯系匯率制,大幅下調了官方匯率,並引進了雙重匯率制。
中央銀行採用聯系匯率制,無法發揮最終貸款人的作用,不能通過放寬貨幣政策提供流動性,也不能直接融資來支援陷入問題的商業銀行,實際上把貨幣政策的決策權讓給了所聯系貨幣的管理當局。
聯系美元的情況下,經濟美元化,中央銀行損失本幣發行、本幣需求增長和本幣存量利息這三項鑄幣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