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物理杠桿提綱
1、什麼是杠桿
物理學上定義的杠桿是一根在力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所謂硬棒,就是要求在使用時棒不會變形,至於棒的形狀則並非一定要求是直的,比如滑輪、輪軸等都可看作是杠桿。
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杠桿,如買菜使用的桿秤,實驗室使用的天平。常用的剪刀、鑷子、羊角錘等實際都是杠桿的變形。
2、正確理解力臂的概念
力臂是指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力對支點的轉動效果不僅與力的大小有關,還與支點到作用線的垂直距離有關。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叫動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叫做阻力臂。力的大小相同時,力臂是影響杠桿轉動的物理量。
如圖甲所示,若分別在杠桿的A點和B點作用豎直向上
的力F1和F2,使杠桿緩緩繞O點轉動,當然用力F2較小,因
為F2的力臂較大。
如圖乙中,若先後在杠桿同一點A作用垂直於杠桿的
力F1和斜向下的力F2,使杠桿緩緩繞O轉動,我們發現用力F1較小,原因同樣在於F1的力臂較大。
應用中必須留心力臂的畫法。千萬不要把轉動軸到力作用點的連線誤認為是力臂。
圖乙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若作用點不變,力的方向發生改變,那麼力臂也會隨著改變,F1的力臂是l1,F2的力臂是l2,而且力臂不一定在杠桿上(如l2)。
3、杠桿平衡表示什麼意思:平衡條件是什麼。
當有兩個力或幾個力作用在杠桿上,能使杠桿分別按兩個不同方向(比如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若杠桿保持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時,則我們說杠桿平衡了。根據實驗可確定杠桿平衡的條件是:
即動力與動力臂的乘積等於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
應該注意所謂動力與阻力並無嚴格區別,比如天平測量物體質量時,被測物對底盤的壓力與砝碼對底盤的壓力根本無需分清哪個是動力,哪個是阻力,它們在這里的區別僅在於使杠桿轉動的方向不同而已。
⑵ 初三物理杠桿練習題
這里我教你學習化學方法: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學科,掌握和應用化學科學,對於工農業生產、科技、能源、社會、環境及人類的生活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麼,怎樣才能學好化學呢?
一. 理解雙基,掌握化學用語
所謂「雙基」即指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好化學的基礎。它們一般都是用簡明精煉的詞句表達出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嚴密性和邏輯性。學習時不要只局限於熟記,要善於抓住其中的關鍵「字」、「詞」,准確無誤地去理解。如催化劑概念的關鍵詞為「能改變」、「反應前後」「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質量守恆定律重點理解「參加反應」、「質量總和」、「相等」,抓住「三個守恆」(元素、原子、質量)。對雙基不僅要正確理解,更重要的是應用。所謂「化學用語」是指化學科學在交流、描述及表達物質變化過程中常用到的一些化學術語,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要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
二. 立足結構,了解物質性質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物質的組成和結構決定了物質的性質,而物質的性質又制約了物質的存在方式、製法和用途。因此在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時,應抓住其結構來了解物質性質。如學習氧氣時,須思考:氧氣是由許多氧分子組成的,而一個氧分子又是由二個氧原子構成的,氧原子最外層6個電子,易得電子,所以氧氣的化學性質較活潑,許多物質在常溫、點燃或加熱時均能與氧氣發生化學變化且放出大量的熱。在學習了許多物質後,要善於將相關物質構建成知識網路,使知識條理化,以便於牢固掌握。
三. 重視實驗,培養動手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有關化學性質,進行物質的分離與提純、鑒別與鑒定等定性定量分析時,一般都要以實驗為手段加以驗證或探究完成而得出結論,因此要學好化學必須重視實驗。從簡單的常用儀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的訓練到復雜實驗的設計都要認真操作、大膽試驗。在設計實驗時要做到科學合理,即裝置簡單、操作方便、程序合理、現象明顯。對老師在課堂上的演示實驗要細心觀察積極思考,掌握實驗的原理、步驟、現象和要領,課本中安排的學生實驗和家庭實驗是培養動手能力的最好機會,要積極參與認真去做。
四. 注重學法,提高學習效果
初三化學是啟蒙化學,基礎知識點多而雜,隨著知識的積累,有些學生會因學習方法不當而導致化學成績下滑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學好化學必須注重學法,提高學習效果。常見的有效學法有:
(1)對偶知識對比記。如化合與分解、氧化與還原等。
(2)物質性質網路記。如對含碳元素的相關物質可構建碳鏈知識網路系統記憶。
(3)類似知識歸類記。如H2和CO的性質,H2和CO2的制備裝置等。
(4)化學用語分散記。如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價、化學式及化學方程式等按知識階梯分散到各章節記憶。
(5)交叉知識切點記。如物化知識切入點為密度、壓強、浮力、重力、杠桿原理、電學等;生化知識切入點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赤潮現象等。
五. 及時反饋,精練習題
學完每一章節要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檢查學習上的薄弱環節,適當選做一些經典習題,但必須克服盲目做題而陷入題海。在做題時不要只就題論題,要盡量拓展思維。如在做計算題時,注意精選一些與日常生活相聯系、與探究性學習相結合的好題。在解法上盡量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或尋求一解多題規律,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六. 拓展知識,閱讀課外讀物
為了拓展知識視野、歸納知識內容、提高解題技巧和掌握解題方法,訂一份質量高、導向性准、實用性強的同步輔導材料很有必要。如《中學生理化報》設有學法指導、知識歸納、概念辨析、解題技巧、章節訓練、競賽輔導、趣味化學、生活化學及科技動態等欄目,是教與學的良師益友,值得一讀
物理:
一)三個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關於基本概念,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速率.它有兩個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如在勻速圓周運動中),而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指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關於基本規律,比如說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有兩個經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義式,適用於任何情況,後者是導出式,只適用於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情況.再說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說研究中學問題是常採用的整體法和隔離法,就是一個典型的相輔形成的方法.最後再談一個問題,屬於三個基本之外的問題.就是我們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總結出一些簡練易記實用的推論或論斷,對幫助解題和學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降低";"同一根繩上張力相等";"加速度為零時速度最大";"洛侖茲力不做功"等等.
(二)獨立做題.要獨立地(指不依賴他人),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理化不經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慢一些,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過程.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物理過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題的隱患.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圖,要動用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幾何關系. 畫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精確地掌握物理過程.有了圖就能作狀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狀態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間斷的,而動態分析是活的,連續的.
(四)上課.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走思或盡量少走思.不要自以為是,要虛心向老師學習.不要以為老師講得簡單而放棄聽講,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當成是復習,鞏固.盡量與老師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則就等於是完全自學了.入門以後,有了一定的基礎,則允許有自己一定的活動空間,也就是說允許有一些自己的東西,學得越多,自己的東西越多.
(五)筆記本.上課以聽講為主,還要有一個筆記本,有些東西要記下來.知識結構,好的解題方法,好的例題,聽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記下來.課後還要整理筆記,一方面是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還要對筆記作好補充.筆記本不只是記上課老師講的,還要作一些讀書摘記,自己在作業中發現的好題,好的解法也要記在筆記本上,就是同學們常說的"好題本".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筆記本要進行編號,以後要經學看,要能做到愛不釋手,終生保存.
(六)學習資料.學習資料要保存好,作好分類工作,還要作好記號.學習資料的分類包括練習題,試卷,實驗報告等等.作記號是指,比方說對練習題吧,一般題不作記號,好題,有價值的題,易錯的題,分別作不同的記號,以備今後閱讀,作記號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七)時間.時間是寶貴的,沒有了時間就什麼也來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時間,而利用時間是一門非常高超的藝術.比方說,可以利用"回憶"的學習方法以節省時間,睡覺前,等車時,走在路上等這些時間,我們可以把當天講的課一節一節地回憶,這樣重復地再學一次,能達到強化的目的.物理題有的比較難,有的題可能是在散步時想到它的解法的.學習物理的人腦子里會經常有幾道做不出來的題貯存著,念念不忘,不知何時會有所突破,找到問題的答案.
(八)向別人學習.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向同學們學習,向周圍的人學習,看人家是怎樣學習的,經常與他們進行"學術上"的交流,互教互學,共同提高,千萬不能自以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訴別人,這樣別人有了好方法也會告訴你.在學習方面要有幾個好朋友.
(九)知識結構.要重視知識結構,要系統地掌握好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把零散的知識系統起來.大到整個物理的知識結構,小到力學的知識結構,甚至具體到章,如靜力學的知識結構等等.
(十)數學.物理的計算要依靠數學,對學物理來說數學太重要了.沒有數學這個計算工具物理學是步難行的.大學里物理系的數學課與物理課是並重的.要學好數學,利用好數學這個強有力的工具.
(十一)體育活動.健康的身體是學習好的保證,旺盛的精力是學習高效率的保證.要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要會一種,二種鍛煉身體的方法,要終生參加體育活動,不能間斷,僅由興趣出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搞體育活動,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好處.要自覺地有意識地去鍛煉身體.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能以減少睡覺的時間去增加學習的時間,這種辦法不可取.不能以透支健康為代價去換取一點好成績,不能動不動就講所謂"沖刺","拼搏",學習也要講究規律性,也就是說總是努力,不搞突擊.
⑶ 初三杠桿的知識點
第十二章《力和機械》復習提綱
一、彈力
1、彈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失去力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叫彈性。
2、塑性:在受力時發生形變,失去力時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塑性。
3、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受到的力叫彈力,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
二、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計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質量為1kg 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
⑶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牆是否豎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假如失去重力將會出現的現象:(只要求寫出兩種生活中可能發生的)
① 拋出去的物體不會下落;② 水不會由高處向低處流③ 大氣不會產生壓強;
三、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類: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有時起阻力作用,有時起動力作用。
4、靜摩擦力大小應通過受力分析,結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條件(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6、滑動摩擦力:
⑴測量原理:二力平衡條件
⑵測量方法:把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使木塊勻速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就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⑶ 結論: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該研究採用了控制變數法。由前兩結論可概括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實驗還可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大小、運動速度大小等無關。
7、應用:
⑴理論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為滑動。
⑵理論上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
練習:火箭將飛船送入太空,從能量轉化的角度來看,是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太空飛船在太空中遨遊,它 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斷依據是:飛船的運動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飛船實驗室中能使用的儀器是 B (A 密度計、B溫度計、C水銀氣壓計、D天平)。
四、杠桿
1、 定義: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說明:①杠桿可直可曲,形狀任意。
②有些情況下,可將杠桿實際轉一下,來幫助確定支點。如:魚桿、鐵鍬。
2、 五要素——組成杠桿示意圖。
①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用字母O 表示。
②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說明 動力、阻力都是杠桿的受力,所以作用點在杠桿上。
動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們使杠桿的轉動的方向相反
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2表示。
畫力臂方法:一找支點、二畫線、三連距離、四標簽
⑴ 找支點O;⑵ 畫力的作用線(虛線);⑶ 畫力臂(虛線,過支點垂直力的作用線作垂線);⑷ 標力臂(大括弧)。
3、 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① 杠桿平衡是指: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
② 實驗前:應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從杠桿上量出力臂。
③ 結論:杠桿的平衡條件(或杠桿原理)是: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寫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寫成:F1 / F2=l2 / l1
解題指導:分析解決有關杠桿平衡條件問題,必須要畫出杠桿示意圖;弄清受力與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後根據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確定如何使用平衡條件解決有關問題。(如:杠桿轉動時施加的動力如何變化,沿什麼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決杠桿平衡時動力最小問題:此類問題中阻力×阻力臂為一定值,要使動力最小,必須使動力臂最大,要使動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桿上找一點,使這點到支點的距離最遠;②動力方向應該是過該點且和該連線垂直的方向。
4、應用:
名稱 結 構
特 征 特 點 應用舉例
省力
杠桿 動力臂
大於
阻力臂 省力、
費距離 撬棒、鍘刀、動滑輪、輪軸、羊角錘、鋼絲鉗、手推車、花枝剪刀
費力
杠桿 動力臂
小於
阻力臂 費力、
省距離 縫紉機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發剪刀、釣魚桿
等臂
杠桿 動力臂等於阻力臂 不省力
不費力 天平,定滑輪
說明:應根據實際來選擇杠桿,當需要較大的力才能解決問題時,應選擇省力杠桿,當為了使用方便,省距離時,應選費力杠桿。
五、滑輪
1、 定滑輪:
①定義:中間的軸固定不動的滑輪。
②實質: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杠桿
③特點: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④對理想的定滑輪(不計輪軸間摩擦)F=G
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F(或速度vF) = 重物移動
的距離SG(或速度vG)
2、 動滑輪:
①定義:和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可上下移動,
也可左右移動)
②實質:動滑輪的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桿。
③特點: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動滑輪(不計軸間摩擦和動滑輪重力)則:F= 1 2G只忽略輪軸間的摩擦則 拉力F= 1 2(G物+G動)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F(或vF)=2倍的重物移動的距離SG(或vG)
3、 滑輪組
①定義:定滑輪、動滑輪組合成滑輪組。
②特點: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輪組(不計輪軸間的摩擦和動滑輪的重力)拉力F= 1 n G 。只忽略輪軸間的摩擦,則拉力F= 1 n (G物+G動) 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F(或vF)=n倍的重物移動的距離SG(或vG)
④組裝滑輪組方法:首先根據公式n=(G物+G動) / F求出繩子的股數。然後根據「奇動偶定」的原則。結合題目的具體要求組裝滑輪。
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機械知識點
第一節 彈力 彈簧測力計
一、彈力
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彈力。
1、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原來的形狀的特性叫彈性。(如輕壓直尺它發生形變,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把橡皮筋拉長,鬆手後,橡皮筋又恢復原狀;壓縮彈簧,鬆手後,彈簧也能恢復原狀等等)
2、物體形變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的特性叫塑性。(如橡皮泥用力捏後鬆手它不能恢復原狀;面團用力握後鬆手它也不能恢復原狀)
3、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如書放於桌面,書和桌子都發生了彈性形變,只不過這種形變數很小,我們不易觀察,那麼書和桌子之間就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彈力,我們平常稱它們為壓力和支持力。)我們平時說的壓力、支持力、拉力、彈力、張力等等都是由於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這些力實質上都是彈力。
4、彈力產生於直接接觸的物體之間,並以物體產生彈性形變為先決條件,不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是不會發生彈力作用的。
二、彈簧測力計
1、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
彈簧測力計只有在彈性形變范圍內,它的伸長量才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如果超出彈性形變范圍,它就要損壞。
2、使用方法
(1)使用前觀察:指針是否指零刻線、量程、分度值。
(2)使用時注意
①不要超過它的量程。
②拉動時要避免與外殼摩擦,以免影響測量的准確程度(盡量保證彈簧測力計內彈簧伸長的方向與所測得力在同一條直線上,即可避免上述摩擦)。
③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板表面垂直。
第二節 重力
一、重力的概念
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大到天體之間,小到灰塵之間,以及地球與它附近的物體之間都存在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正是萬有引力把地球和其他行星束縛在太陽系中,圍繞太陽運轉。
我們把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符號為G,單位為N。
1、地球附近的一切物體,無論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通常叫做重量。
2、由於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球吸引物體的同時,其他物體對地球也有吸引作用,而重力特指地球對其他物體的吸引力。
3、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受力者是物體。
4、我們身邊的物體,質量比太陽、行星、月球小得多,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非常小,小到我們不能察覺,比起地球對它的重力來說,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
(1)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其關系為 或 ,g=9.8N/kg。
(2)重力的大小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
注意: (或 )中的g為重力與質量的比例常數,數值為9.8N/kg,意思是在地面附近質量為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
在粗略計算時g可取10N/kg。
利用 計算時,要注意式中各量的單位,m的單位是kg,g的單位是N/kg,G的單位是N。
2、重力的方向
由於重力作用的效果是將物體拉向地面,因此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利用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一特性,可以製成重垂線來檢查牆壁是否豎直,也可以在水平儀上懸掛一個重垂線,檢查物體表面是否水平。
3、重力的作用點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
(1)重心的位置
物體的重心位置與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對於材料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例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棒的中點,均勻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2)重力與質量的區別和聯系
重力雖與質量有關,但它與質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它們的區別是本質上的,絕不可混為乙談,它們的聯系則僅在數值上。下面的表格有較為全面的歸納。
重力 質量
符號(名稱字母) G m
定 義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物體含有物質的多少
區
別 特 點 ①有大小、方向、作用點三要素
②同一物體在地球上不同的位置所受重力是不同的(同一物體在高緯度地區和低海拔地區受到的重力較大,在低緯度和高海拔地區受到的重力較小)
③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①只有大小
②同一物體質量部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的改變而改變(為一定值)
③沒有方向
單 位 N kg
測量工具 彈簧測力計 天平
聯 系 (g=9.8N/kg)
第三節 摩擦力
一、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2、產生的條件:(1)兩個物體要相互接觸;(2)兩物體要發生相對運動;(3)兩物體之間要有正壓力。
3、作用效果: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4、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5、施力物體:是相互接觸的物體。
6、摩擦的種類:滑動摩擦、滾動摩擦等。
(1)滑動摩擦是指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是指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
(2)滾動摩擦是比較復雜的物理現象,不能稱作滾動摩擦力。
(3)在壓力相同的情況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4)還有一種摩擦叫靜摩擦。兩個相互接觸哦物體,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對運動趨勢而又保持相對靜止時,在接觸面間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如推桌子卻沒推動,這時在桌子與地面間就產生了靜摩擦,它阻礙了桌子與地面間的相對運動趨勢,其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由於物體仍保持靜止狀態,所以靜摩擦力總與外力平衡,當外力逐漸增大時(但物體仍沒有運動起來),靜摩擦力也隨之增大。當外力增大到某一程度物體運動起來後,在接觸面間產生的就不再是靜摩擦力。
二、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
1、跟壓力大小有關: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2、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注意:這里採用的研究方法叫控制變數法。這種方法在今後的學習中經常採用。
本實驗的測量原理是:二力平衡條件。如圖所示,
物體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
運動,拉力F和摩擦力F′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
即F′=F,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可知道摩擦力的大小。
三、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使接觸面粗糙、增大壓力。例如在汽車輪胎上刻上花紋,以防打滑;啤酒瓶頸握在手中時,如果要下滑,我們只有握得更緊就不會再滑。這兩種方法前者就是使接觸面粗糙,後者則是增大壓力。
2、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得光滑些;用滾動代替滑動;使相互接觸的表面分開(如加潤滑油和用壓縮空氣或電磁場使摩擦面脫離接觸)。
第四節 杠桿
一、杠桿
1、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1)「硬棒」不一定是棒,泛指有一定長度的,在外力作用下不變形的物體。
(2)杠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任何形狀的。
2、杠桿的七要素
(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用字母「O」表示。它可能在棒的某一端,也可能在棒的中間,在杠桿轉動時,支點是相對固定的。
(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用「F1」表示。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F2」表示。
(4)動力作用點:動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
(5)阻力作用點:阻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
(6)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用「l1」表示。
(7)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用「l2 」表示。
注意:無論動力還是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桿上的力,但這兩個力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一般情況下,把人施加給杠桿的力或使杠桿按照人的意願轉動的力叫做動力,而把阻礙杠桿按照需要方向轉動的力叫阻力。
力臂是點到線的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力的作用線通過支點的,其力臂為零,對杠桿的轉動不起作用。
3、杠桿示意圖的畫法:(1)根據題意先確定
支點O;(2)確定動力和阻力並用虛線將其作用線
延長;(3)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並用l1和
l2分別表示動力臂和阻力臂。如圖所示,以翹棒為例。
第一步:先確定支點,即杠桿繞著哪一點轉動,用字母「O」表示。如圖甲所示。
第二步:確定動力和阻力。人的願望是將石頭翹起,則人應向下用力,畫出此力即為動力用「F1」表示。這個力F1作用效果是使杠桿逆時針轉動。而阻力的作用效果恰好與動力作用效果相反,在阻力的作用下杠桿應朝著順時針方向轉動,則阻力是石頭施加給杠桿的,方向向下,用「F2」表示如圖乙所示。
第三步: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將力的作用線正向或反向延長,由支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並標明相應的「l1」「l2」, 「l1」「l2」分別表示動力臂和阻力臂,如圖丙所示。
二、杠桿的平衡條件
1、杠桿的平衡:當杠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時,我們就說杠桿平衡了。
2、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
(1)首先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圖所示,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臂l1和l2恰好重合,這樣就可以由杠桿上的刻度直接讀出力臂食物大小了,而圖甲杠桿在傾斜位置平衡,讀力臂的數值就沒有乙方便。由此,只有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我們才能夠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因此本實驗要求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實驗過程中絕不能再調節螺母。因為實驗過程中再調節平衡螺母,就會破壞原有的平衡。
3、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杠桿如果在相等時間內能轉過相等的角度,即勻速轉動時,也叫做杠桿的平衡,這屬於「動平衡」。而杠桿靜止不動的平衡則屬於「靜平衡」。
三、杠桿的應用
1、省力杠桿:動力臂l1>阻力臂l2,則平衡時F1<F2,這種杠桿使用時可省力(即用較小的動力就可以克服較大的阻力),但卻費了距離(即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大於阻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並且比不使用杠桿,力直接作用在物體上移動的距離大)。
2、費力杠桿:動力臂l1<阻力臂l2,則平衡時F1>F2,這種杠桿叫做費力杠桿。使用費力杠桿時雖然費了力(動力大於阻力),但卻省距離(可使動力作用點比阻力作用點少移動距離)。
3、等臂杠桿:動力臂l1=阻力臂l2,則平衡時F1=F2,這種杠桿叫做等臂杠桿。使用這種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即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
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時不存在的。
第五節 其他簡單機械
一、滑輪
1、滑輪定義:周邊有槽,中心有一轉動的輪子叫滑輪。如右圖所示。
因為滑輪可以連續旋轉,因此可看作是能夠連續旋轉的杠桿,仍可
以用杠桿的平衡條件來分析。
根據使用情況不同,滑輪可分為定滑輪和動滑輪。
2、定滑輪
(1)定義:工作時,中間的軸固定不動的滑輪叫定滑輪。如下左圖所示。
(2)實質:是個等臂杠桿。(如下中圖所示)
軸心O點固定不動為支點,其動力臂和阻力臂都等於圓的半徑r,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因為重物勻速上升可知,則,不省力。
(3)特點:不省力,但可改變力的方向。 S=h
所謂「改變力的方向」是指我們施加某一方向的力(圖中F1方向向下)能得到一個與該力方向不同的力(圖中得到使重物G上升的力)。
(4)動力移動的距離與重物移動的距離相等。(如上右圖所示)
對於定滑輪來說,無論朝哪個方向用力,定滑輪都是一個等臂杠桿,所用拉力都等於物體的重力G。(不計繩重和摩擦)
3、動滑輪
(1)定義:工作時,軸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如下左圖所示)
(2)實質:是個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如上中圖所示)
圖中O可看作是一個能運動的支點,其動力臂l1=2r ,阻力臂l2=r,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即F1
⑷ (2014哈爾濱模擬)復習課上同學們再現「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杠桿上每一小格距離為L.(
(1)組裝好器材後,實驗前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實驗表格及數據記錄如圖所示:
實驗次數 | 動力(N) | 動力臂(m) | 阻力(N) | 阻力臂(m) |
1 | 2mg | 3L | mg | 6L |
2 | ||||
3 |
1 |
2 |
⑸ 如何在ppt中做出杠桿原理的動畫
最好使用flash製作出swf 或 gif格式的動畫,再插入到需要的ppt中就可以了。
可以到網路文庫裡面搜索內「優質課件設計容培訓 powerpoint平台」具體可以看這個優質課件培訓ppt裡面應該有你需要了解的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