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位大神知道鋼琴的發展史給解答下,謝啦謝啦…
最討厭回答這類問題 不過還是把資料復制給你 慢慢看 不懂的可以問我QQ
鋼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與古希臘的弦什(一弦琴)。將弦什的琴弦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多弦樂器。進而多弦樂器又演變成兩種演奏形式的樂器。一是以手指撥動琴弦發音的多弦樂器。後與鍵盤結合成為撥弦古鋼琴。另一種是以手指撥動琴鍵,裝置於鍵尾的小槌擊弦發音的古鋼琴。這兩種樂器都是現代鋼琴的鼻祖,故統稱之為古鋼琴。
1.撥弦古鋼琴
撥弦古鋼琴——哈普西科德(Harpsichord)在音源與演奏形式這兩大特徵上,都與擊弦古鋼琴有著完全相同的特徵。就是外型上也基本一致,乃至今天我們僅從外型上難以分辨它們是哪一種琴。兩種古鋼琴在外型、音源、演奏特徵上是一致的,但它們演奏所發出的聲音效果則完全不同。這是由於激發琴弦方式的不同使然。撥弦古鋼琴是在鍵盤的尾端裝有撥弦的裝置,其撥弦的撥子是以金屬薄片包裹皮革製成,也有使用禽鳥的羽翎作為撥片,故也稱這種琴為羽管鍵琴。按動音鍵而撥弦,十指可同時並用,彈奏出各聲、復調音樂。這種激發音弦的方式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點。首先,撥弦的方式使其音量、音色難以變化,且不可克服在撥動弦時產生撥動噪音。又由於撥片在琴弦上停留的時間不可能如擊弦弦槌在琴弦停留的時音那樣短促(0.3秒),所以琴弦不能充分振動,聲音較弱而短促。這些缺點決定了它音樂表現力的不足。但其纖細而韻味十足的音色自有其獨特之處,在古代的宮廷室內樂為代表的音樂形式盛行時,這種獨具特色的音質有著無可替代的功能,其能在音樂歷史舞台中風光300來年就證明了這一點。
2.擊弦古鋼琴
擊弦古鋼琴稱為科拉維科德(Clavichord),它無論從音源、演奏形式、激發琴弦的方式都更接近現代鋼琴。但是由於它的結構過於簡單,一沒有三級杠桿的傳動方式;二沒有擊弦後立即脫離琴弦的裝置;三不能快速連續彈奏;四沒有現代鋼琴所具有「軟中硬」的弦槌。以上4個方面正是現代鋼琴擊弦機鍵盤的主要特徵。由於上述原因,擊弦古鋼琴的音量小而纖細,具有一種恬淡的金屬音色,有些像敲擊鋼片琴的聲音特色,聽起來也有其迷人之處。在小范圍的室內樂作品中有著其它樂器所難以替代的聲音效果,乃至在1709年現代鋼琴問世後仍在歐洲樂壇上活躍了100多年。隨著現代鋼琴的不斷完善、社會生活的快節奏而出現的爵士樂、搖滾樂的需要,古鋼琴——似柔弱纖細而又羞澀的貴婦人——也只能歸隱於現代社會舞台的大幕之後了。 自19世紀中、末葉歐洲又興起了復古之風,歐洲各大中城市保存完好的輝煌古建築群落、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美術、音樂……等古典文化藝術長久的生命力使古鋼琴又再著盛裝,走上舞台。這正是我們人類在快速前進的路途之中回首望去所發現的不該丟棄的寶貴財富。於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重新奏響,古鋼琴又翻開了新的篇章。誠然它不佔據現代音樂舞台的主流,但是我們相信,它將為我們的精神生活增添晚霞的壯美。這些古老的文化遺產當然不應被遺棄,因為它不僅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夕陽的壯美,使我們看到人類的先祖們所創造的文化,同時我們也更清醒地看到了現代樂器之豐富,現代樂器之王者——鋼琴,那時,如日中天的輝煌。
編輯本段發展過程
17世紀到18世紀間,撥弦古鋼琴在當時的音樂生活中有著相當顯赫的位置,可以說是它的全盛時代。至18世紀初,歐洲大陸音樂迅速發展,音量弱小的撥弦古鋼琴已不能滿足當時音樂家們的需要,因而逐漸被音量洪大的鋼琴所取代。 鋼琴的發明者是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他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製作師。1709年,他以撥弦古鋼琴為原形,製作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他在鋼琴上採用了以弦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代替了過去撥弦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波動琴弦發音的機械裝置。從而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並能通過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鋼琴出現後的一百年裡,撥弦古鋼琴仍為人們所應用,但更多地是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撥弦發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鋼琴的標志與象徵。 1709年後,克里斯托福里又進一步改革了原來擊弦機的結構,他在這部機械中安裝了一種與現代擊弦機的復震杠桿系統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動杠桿,使擊弦速度比原來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連續彈奏;音域也增加為4組;可以說這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他的這一發明為以後的鋼琴製作師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但遺憾的是,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並沒有得到他的義大利同行們及當時演奏家們的注意,卻在異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德國管風琴師、製作師戈特弗里德.西爾伯曼,在1730年根據一份繪制極不準確的義大利鋼琴草圖,借鑒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製造出德國第一架鋼琴。他把這架琴送到音樂大師巴赫那裡鑒定,巴赫卻不屑一顧,只是說道:「觸鍵太重,高音音色太弱。」,但他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採用了巴赫的建議之後,於1747年又加以革新。同年,巴赫在波茨坦進宮晉見腓特烈大帝時彈奏了西爾曼的新型 鋼琴。 西爾曼對鋼琴改革的主要貢獻在於對鋼琴制音器的運用。他利用手動音拴使全部制音器離弦,以使鋼琴的音響效果更豐富並具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對於我們今天的演奏家來說,這種性能在現在鋼琴中是用腳迅速而敏捷地控制著,很難想像當時是用手來操作的。 鋼琴雖誕生在義大利,卻在德奧和英國得以發展成長。至18世紀中葉,人們對鋼琴的製作工藝實行革新,以使其演奏性能日益完善。這一時期,西爾伯曼及其子弟在鋼琴的變革中起著主導作用。 西爾伯曼的名徒被稱為「十二弟子」,他們分別製造出兩種不同風格的鋼琴,即「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和「英國式擊弦機鋼琴」。他們具有不同的機械性能和不同的音響效果,由此形成兩大不同的鋼琴製作流派。這兩種流派,也對當時的音樂家們產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影響。 「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的鍵盤觸感較輕,能夠彈出快速的音符,音色變化細微,在與管弦樂隊協奏時,音色對比清晰。這正符合莫扎特溫文爾雅又富有歌唱性的快板的音樂需要。 約翰內斯.楚姆佩是西爾伯曼的名徒之一,他於1760年來到英國,成為著名鋼琴製作師;他的產品被稱為「英國式擊弦機鋼琴」。這種鋼琴觸鍵感覺較重,但聲音渾厚深沉,正適合於克萊門蒂那堅實有力的音樂風格。 莫扎特和克萊門蒂當時是名聲同噪的鋼琴演奏家,由於他們演奏風格的不同,他們分別使用結構各異的維也納式和英國式鋼琴。1789年1月,莫扎特和克萊門蒂在維也納奧國國王的王宮里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鋼琴演奏比賽,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這次比賽對提高鋼琴在諸樂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鋼琴在它誕生的頭一個世紀中經歷多次改良。雖然開始它被形容為是鍋爐工製造出的粗陋機械,少有優雅之色,在表現細膩的情感上遜於撥弦古鋼琴和擊弦古鋼琴;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音樂由巴羅克風格向古典主義演變,聲音尖銳、古板、缺乏生機的撥弦古鋼琴被音響豐富、細膩、洪亮的鋼琴所替代。到18世紀後期鋼琴已登上「樂器之王」的寶座。 3.現代鋼琴 現代鋼琴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為直立式鋼琴(upright piano),一為三角平台式(grand piano)。直立式里有標准尺寸及小號直立琴,三角平台琴則有許多尺寸,從最小到演奏會使用的大型平台鋼琴。早期鋼琴中還有一種長的四方形樣式及直立起來的三角形鋼琴。鋼琴基本上有八十五至八十八個琴鍵,鋼琴有二至三個踏板,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在右,叫強音踏板,促使所有斷音裝置被解除,令任何弦被擊時能自由地震動,直到踏板被解放;在左邊的叫柔音踏板,是一個能造出柔和的聲音的踏板。 4 自動鋼琴 自動鋼琴最初形式(出現在19世紀末)是在普通鋼琴前加用一部可移動的「演奏器」(player),外形極似一架小型足踏簧風琴,有一排65-88個「木手指」置於普通鋼琴鍵盤上方。演奏器用打孔紙卷(打孔位置與鋼琴譜相符)操縱;用足踏風箱鼓風,風通過紙卷緩緩轉動的紙卷上的孔位,驅動機械連動相應的「木手指」擊琴鍵奏出音樂。此後又有設計將外附的演奏器直接裝置於鋼琴內部,並可控制速度、力度、踏板等。自動鋼琴在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曾廣為流行於家庭娛樂,有過兩年內生產50萬台的紀錄;至30年代由於無線電及唱機的興起,才漸被淘汰。但因為紙卷打孔在數量上不受人手十指的局限,鋼琴上的音數和音域都可盡量發揮運用,故自動鋼琴仍受現代作曲家的青睞。拉赫瑪尼諾夫、德彪西、馬勒、格什溫、施
特勞斯都曾為這一樂器寫作樂曲,製成紙帶,供演奏使用。 現代自動鋼琴(出現在本世紀80年代) 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用集成電路和CPU控制鋼琴自動演奏裝置成為可能。用此基本原理投入鋼琴自動演奏器的世界知名企業有美國的PIANODISC、日本的YAMAHA以及美國的QRS公司。其原理是利用計算機MIDI信號原理,把鋼琴鍵盤的速度和力度信號以及記譜法轉換成特定讓自動鋼琴CPU能識別的信號,驅動40V電力信號,讓安裝在鍵盤底端的動力部分推動鋼琴的榔頭發出聲音。隨著采樣率的進一步提高,鋼琴演奏的表現力大大豐富。在推動自動鋼琴中國本土化的進程中,上海泛音鋼琴技術中心、北京樂器研究所等企業,為自動鋼琴的本土研發、技術引進做出了努力。
Ⅱ 關於鋼琴的!!!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的的混亂。"我們想,這句話用於描述我國目前鋼琴考級的現狀,也是非常合適的。當初舉辦考級的目的很明確,是要普及和推廣鋼琴教育,讓更多的人接受音樂的熏陶,並通過級別的鑒定,促進學習者提高演奏水平,從而達到提高全民族音樂素質的目的。十多年以來,鋼琴考級在制度的制定、級別的設置、曲目的選擇、評判的准則等等各方面,都在日臻詳盡和規范,唯有開設考級之初的目的卻離我們越來越遙遠和模糊了。是為了發展熱愛的事業?是為了提高自身修養?是為了更容易出名、賺錢?是為升學可以加分?都是,又都不是!
一位學生家長就很明確和坦率地自己的女兒說:"我讓你學鋼琴,就是為了考重點中學能加幾十分,不然我讓你學來幹嘛!"話雖說得很露骨,可能會令人不齒,但這卻代表了時下一種非常普遍的想法,只是別人會含蓄些表達罷了。眾所周知,許多知名大學、重點中學都有為特長生加分開綠燈的制度,鋼琴通過某個級別的考試,就可以相應加多少分。說是全面發展也好,說是投機取巧也好,這些制度的確很誘人,吸引和刺激了大批學生投入到學習鋼琴的行列,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許多在望子成龍的父母的強迫下學習鋼琴的學生。
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或他們的父母)對學習鋼琴持這樣的觀點,相比那些枯燥、寂寞、深奧、復雜的文、理科,學鋼琴似乎更容易成材、成名(其中的艱辛他們暫時是看不到的),只要參加一、兩次比賽,能獲個獎,便能功成名就了;即便不成名,學好了鋼琴,賺錢也會比其他文、理科學生快得多、多得多。要達到這個目的,通過考級當然就是必要途徑了。持這種觀點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數。
在教學方面,培養學生考級,讓學生取得一些成就感,其最終目的是要通過考級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不少教師卻喧賓奪主,將考級視為提高自己知名度的途徑,他們一味地拔高學生的程度,以證明自己的教學實力,另一方面,因此而獲得的經濟效益則不言而喻了,但這種做法使得浮誇風在鋼琴教學中甚為普遍,其最大受害者,只能是那些學生了。
鋼琴藝術畢竟是純凈、聖潔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出人頭地,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出類拔萃,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懷著這樣功利性的目的去教和學習鋼琴,就會顯得動機不純了。以這樣的目的來學習鋼琴,能掌握鋼琴的內涵嗎?能感受音樂的真諦嗎?我們深表懷疑。據我們所知,歐美等發達國家並無考級,但他們音樂教育仍然十分普及和廣泛,人們的藝術修養也很深厚,這很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鋼琴來發展自己的事業,但切不可本末倒置。當然這絕不是一、兩個人或一部分人的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包括制度的制定、輿論的導向、教育的方法、以及媒體的宣傳等方面,都要為之作出努力。
但願有一天,我們不再是為了某種功利的目的而學習鋼琴,讓我們的手指下流出純真而感人的音樂直指人心,讓我們在琴鍵上用執著而熱烈的激情燃燒生命。
方法之質疑--考級能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
既然要考級,那麼每一個級別的證書都應該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有力地證明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但實際情況並不盡然。我們一直以來都對考級的方法,或者說是級別的界定上存有一些質疑。再具體一點說,就是對目前考級曲目的劃分,我們有不同的看法。是否高級別的學生就一定比低級別的學生水平高,而低級別的學生就一定比高級別的學生水平低呢?
我們認為,根據現行的考級方法,是很難證明這一點的。考級中的各個級別都規定有相應的曲目,但是將這些曲目界定為不同級別的標準是什麼呢?僅僅是技巧的難易嗎?而這些曲目的技巧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音樂有著廣闊而深刻的內容,不同的作品有著不同的背景、內涵、風格、情感,演奏方法也就有著千差萬別,是不能簡單的地以演奏技巧的難易來加以區分的,而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又何止千萬,且都各具特色,實在是很難想像能將它們都一一量化成不同的級別。而目前考級所規定的那些有限而狹窄的曲目范圍,能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呢?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四月--松雪草》和門德爾松的《獵歌》,中央音樂學院的考級將前者定為五級,將後者定為九級,相差懸殊;而《高等師范院校鋼琴基礎教程》將二者同時歸於具有相當難度的第四冊,也就是高年級學生演奏的曲目,而在我們個人看來,高師教材的編排似乎更合理。再例如莫扎特的作品,專業人士都知道,莫扎特的作品在大的技巧方面並無太多難處,而要真正彈好,表現出莫扎特音樂獨特的內涵和情感,尤其是那些精緻而細微的處理,卻有著相當大的難度,那又該如何給它定級呢?
另外,由於上文所述的原因,許多學生考級帶有太多的功利性,為了盡快達到高級別,他們一級一級艱苦地過關斬將,甚至拔高跳級。或許他們能如願以償地達到最高級別,但回頭再看他們的學習歷程,他們所彈過的,幾乎僅限於那些考級曲目,而考級曲目之外的作品則極少甚至根本就沒有涉及,因為他們需要的只是級別證書,而不是音樂,這不能不說是考級的一個悲哀。而另外一些學生,或許他通過的級別並不很高,但他卻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彈奏了大量考級曲目以外的作品,而且無論是演奏技巧、風格把握和音樂處理都能做到很到位,而且開拓了較為廣闊的藝術視野。那麼這二者之間的實際水平孰高孰低,又將如何鑒別呢?
我們認為,在音階、琶音、和弦、練習曲等基本訓練上,當然可以、也必須循序漸進,逐級上升,以嚴格考核各級別考生的的基本功,而在樂曲的選擇上,則應更具包容性和靈活性,可考慮給考生相對自由和廣闊的空間,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充分的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水平。更重要的是,應該以某種適當的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對考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評估,使考級成績能更公平和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這樣,那張考級證書的含金量才會更高,更具說服力。
標准之質疑--是"獨尊儒術",還是百花齊放?
這可能是一個很敏感,很具爭議性的問題,但我們還是要斗膽提出來,因為近幾年某些地方的鋼琴考級在評判標准上的唯一性和刻板性,實在讓我們越來越多地想起舊時的八股科舉考試。自古以來,就存在有許多不同的鋼琴學派,正是這些不同學派、不同風格各具特色的百花齊放,爭奇斗艷,才使得鋼琴藝術異彩分呈,魅力無窮。但為什麼在我們的鋼琴考級中卻感受不到這一點呢?一些地方的考級評委把自己的方法視為正統,將其定為唯一標准,否定其他的演奏風格,排斥演奏風格的多樣化,所有考生都必須遵循他的標准彈奏,否則就不合格。這已絕不是個別現象。我們歸納一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片面強調手指。無論彈什麼樂曲,都過度強調手指的主動性和音色的顆粒感。我們認為,鋼琴雖屬敲擊樂器,但其真正魅力並不在於敲擊,而在於在演奏中使聽眾產生對音的連續的想像;我們也不否認手指在鋼琴演奏中的作用是首位的,它是鋼琴演奏的主要載體;但手指畢竟不是全部,必要時也應充分運用手腕或手臂力量,可使音色更為柔和、圓潤、通透,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音樂的流線感和連貫性,這種效果是光靠手指的獨立敲擊所不可能達到的。我們認為,在音階、琶音等基本功方面,可以強調手指的訓練以加強基本功,但彈奏具體作品時,則應該根據音樂表現的要求,例如"小步舞曲"等很典雅的具有古典氣質的作品,或"夜曲"等很深情的飽含抒情情緒的作品,適當地運用手腕和手臂,彈奏出音樂的內在張力,以增強音樂的美感。然而這一切都被一些考級評委排除在外了。
2、盲目追求速度。為了達到鍛煉手指的目的,無論演奏什麼作品,都一律以快為准,以快為本,完全不理會作品的內涵對速度的要求。如中央音樂學院考級的七級曲目--門德爾松《無詞歌》(Op38.No2.),其譜面速度標記為"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這個"不太快"是一個很有彈性的表述,不應斷章取義地將其就視作"快板",而實際上這是一首頗為抒情的作品,其音樂情緒還略帶悲傷(該作品有一標題為"失去的歡樂"),如以中速偏快的速度演奏似乎更符合音樂的要求。我們認為,快速地彈奏固然是技巧高超的表現,但光是快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關鍵是要能快能慢,快慢自如,無論快慢都能很好地駕馭音樂的表現,這才能體現出演奏者的真正實力,是一位合格的鋼琴演奏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我們發現,許多學生由於一味地快速彈奏,最終反而慢不下來了,一慢下來便無法控制,無所適從,這能說是全面而扎實地掌握了鋼琴演奏技巧了嗎?
3、漠視音樂表現。由於上述原因,一些考官在考試時,只注重考生的技術,而不注重考生對音樂的表現,致使許多考生的演奏幾乎成了"砸琴"般的炫技,演奏出的音樂卻是生硬且粗糙,毫無音樂的美感。更可悲的是,許多考生彈完一首作品,對該作品的作曲家、所屬時代、風格內涵等相關知識毫不知曉,只是按要求將樂譜上的音符准確無誤的敲出來而已,把學生培養成演奏機器,將鮮活生動的音樂變成呆板僵化的音符,這難道就是我們考級的初衷嗎?另外,作為二度創作的演奏者,所謂音樂表現也是見仁見智的,不應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確的標准(當然,一個時代和流派的大體風格是要把握住的),而應鼓勵考生演奏出個人的理解和個性。
而遺憾的是,由於一些考官對於演奏標準的絕對化和權威化,使得許多教師和考生為了順利過關,只好放棄自己原有的風格和個性,而投其所好,這樣的考級與科舉考試有何分別?不客氣地說,這是對學生藝術靈性的粗暴扼殺,是對藝術多樣風格的無理干涉,無論是對考生的音樂素質的培養,還是對他們學習經歷的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常此下去,也將影響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
以上提出的對鋼琴考級的一些質疑,僅僅是我們作為一名基層的普通鋼琴教師和音樂工作者,對考級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做出的個人的思考和見解,絕非對考級的全盤否定。我們提出這些問題,是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識和重視,並希望能夠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進一步完善和促進考級,從而推動我國的鋼琴事業的穩步健康發展。至於我們的觀點是否正確,也歡迎同行們共同商榷和指導。
Ⅲ 鋼琴的問題
鋼琴的發明
現代鋼琴的發明者是義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他原是一位羽管鍵琴製造者,有著豐富的造琴經驗,在總結了羽管鍵琴的優缺點後,於1709年,在羽管鍵琴上安裝了用槌擊弦的鍵盤機械,奠定了現代鋼琴的基礎。由於這一改進,彌補了古鋼琴和羽管鍵琴幾乎無法調節音量的缺點,這種鋼琴在演奏時,隨著對鍵子敲擊力的變化來改變音量的大小,音量也比古鋼琴和羽管鍵琴大得多。
鋼琴的發展歷程
18世紀初,鋼琴已經盛行於歐洲,但它還在不斷的改進中
1766年 約翰.宗帕在倫敦發明一台方形鋼琴
1770年 約翰.安德烈亞斯.斯坦完成了「威尼斯」大三角琴
1771年 阿梅里卡斯.巴克爾製造出一台英國大三角琴
1775年 約翰.貝倫德特在費城製造出一台鋼琴
1780年 瑞士的舒迪創造了制音踏板,從而提高了音樂的和弦連接能力,增強了共鳴效果,同時也使得音樂獲得清晰的頓音效果
1784—1786年 莫扎特創作出鋼琴奏名曲第1425
1794年 約翰.布羅德伍德在倫敦製造出5組半的大三角琴
1800年 霍金斯和馬勒最小的豎式鋼琴出現
1809年 法國人埃拉爾改進了鋼琴機械,可以使小縋迅速地重復擊弦,在這樣的鋼琴上就能彈奏比較復雜的樂曲了,這種結構形成至今還使用於三角琴上
1821年 伊拉爾德以「復奏 性能」的機械裝置、現代鋼琴機械裝置原理獲得專利
1826年,美國工程師霍金斯採用了軸釘、軸架和攀帶改進了擊弦機構。在這一時期內還有不少製造者對鋼琴的支撐結構、弦列的安排以及小追材料等進行了改進。
1850年,支撐結構、弦列的交叉和排列和復震式擊弦機三要素相結合,從此確立可現代鋼琴最理想的基本形式.從那時開始到現在的100多年,鋼琴的內部結構幾乎沒有作過多少改動.
1853年 斯坦威、貝歇斯坦、布呂特內爾鋼琴廠建立李斯特創作出B小調奏鳴曲。
1859年 小亨利.斯坦威為三角琴設計出交叉琴弦,取得專利。
1890年代----1913年 機械自動鋼琴開始發展。
1919年 美國製造商生產的機械自動鋼琴數量超過一般鋼琴。
約1960年 哈羅德.羅德斯發展電子鋼琴。
1970年代---1980年代 電子鍵盤樂器在美國和日本問世。
1990年 用可塑性材料的新方法製造鋼琴外殼,實驗性機械裝置設計,立式琴有了新形象。
Ⅳ 鋼琴擊弦機不是一套杠桿系統對嗎
這個要也問一下修理鋼琴的人他們清楚的。
Ⅳ 鋼琴的構造和原理是什麼
鋼琴的構造:鋼琴由88個琴鍵(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弦音板組成。
鋼琴的原理:鋼琴的前身是撥弦古鋼琴,也稱作羽管琴鍵。它與鋼琴的內部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在琴體內部裝有音板和許多拉緊並列的琴弦。不同的是鋼琴的弦槌擊弦發音,撥弦古鋼琴用羽管制的撥子撥弦發音。
此外,還有一種與它們同一血統的鍵盤樂器—擊弦古鋼琴,它同樣是一種裝有擊弦裝置的樂器,用銅制的形槌擊弦發音;它的應用范圍不如撥弦古鋼琴廣泛,主要用在當時的貴族家庭中演奏。
(5)復震杠桿系統鋼琴擴展閱讀:
鋼琴的發明者是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他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製作師。1709年,他以撥弦古鋼琴為原形,製作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他在鋼琴上採用了以弦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代替了過去撥弦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波動琴弦發音的機械裝置。
從而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並能通過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鋼琴出現後的一百年裡,撥弦古鋼琴仍為人們所應用,但更多地是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撥弦發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鋼琴的標志與象徵。
1709年後,克里斯托福里又進一步改革了原來擊弦機的結構,他在這部機械中安裝了一種與現代擊弦機的復震杠桿系統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動杠桿,使擊弦速度比原來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連續彈奏;音域也增加為4組;可以說這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
他的這一發明為以後的鋼琴製作事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但遺憾的是,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並沒有得到他的義大利同行們及當時演奏家們的注意,卻在異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Ⅵ 鋼琴的總音域是
鋼琴音域范圍從A2(27.5Hz)至
C5(4186Hz)。
相關介紹
鋼琴音域是七個完全音組和兩個不完全音組;完全音組是大字一組、大字組、小字組、小字一組、小字二組、小字三組、小字四組,不完全音組是大字二組和小字五組,大字二組有A2、bB2和B2三個音,小字五組只有c5一個音。
鋼琴是除了管風琴以外音域最廣的樂器。鋼琴普遍用於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
(6)復震杠桿系統鋼琴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709年後,克里斯托福里又進一步改革了原來擊弦機的結構,他在這部機械中安裝了一種與現代擊弦機的復震杠桿系統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動杠桿,使擊弦速度比原來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連續彈奏;音域也增加為4組;可以說這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
鋼琴的音域寬廣,現代鋼琴一般為88鍵,可達7個多八度,音量宏大,音色變化豐富,可以表達各種不同的音樂情緒,或剛或柔,或急或緩均可恰到好處。鋼琴的發展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精神生活不斷發展的狀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鋼琴
Ⅶ 鋼琴是通過手指彈奏琴鍵引起的嗎
鋼琴是通過手指彈奏琴鍵引起琴槌敲擊琴弦而發音的鍵盤樂器。
由88個琴鍵(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弦音板組成。義大利人巴托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hristofori),(1655-1731)在1709年發明了鋼琴。
鋼琴音域范圍從A2(27.5Hz)至 C5(4186Hz),幾乎囊括了音樂體系中的全部音樂,是除了管風琴以外音域最廣的樂器。鋼琴普遍用於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
(7)復震杠桿系統鋼琴擴展閱讀:
鋼琴的發明者是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他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製作師。1709年,他以撥弦古鋼琴為原形,製作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
他在鋼琴上採用了以弦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代替了過去撥弦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撥動琴弦發音的機械裝置,從而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並能通過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
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鋼琴出現後的一百年裡,撥弦古鋼琴仍為人們所應用,但更多的是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撥弦發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鋼琴的標志與象徵。
1709年後,克里斯托福里又進一步改革了原來擊弦機的結構,他在這部機械中安裝了一種與現代擊弦機的復震杠桿系統近乎完全一致的啟動杠桿,使擊弦速度比原來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連續彈奏,音域也增加為4組,可以說這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
他的這一發明為以後的鋼琴製作師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但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並沒有得到他的義大利同行們及當時演奏家們的注意,卻在異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Ⅷ 鋼琴的由來
鋼琴已有2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它只是一部可以改變 力度的鍵盤樂器
(這對於大鍵琴來說是很難表現)。
它與更早的擊弦鍵琴在機械裝置方面的主要不同點在於鋼琴的琴槌擊弦後被彈回,
這就使得各種力度對比成
為可能,並因此而獲得Pianoforte(意思是能發出弱音Piano和強音Forte的)之名。
由於這件樂器既能發出弱音,又能發出強音,能掌握小錘敲擊琴弦的力度。
才有了這樣一個形象的名字。
但是後來,西班牙語卻採用不正確的縮寫字piano(即今譯鋼琴),
將表示強音的「forte」略去,只保留表示
弱音的「piano」,而沿用至今。
而保留至今的全名則用來稱呼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期的古鋼琴(德國人稱
之為Hammerklavier)。
鋼琴雖誕生在義大利,卻在德奧和英國得以發展成長。
鋼琴是在17世紀末1709年由製作家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夫里(Bartolomeo Cristofori)
所發明的鍵盤樂器,
並取名為(gravicembelo colpiano e forte),
他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製作師。
1709年,他以撥弦古鋼琴為原形,
製作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他在鋼琴上採用了
以弦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
代替了過去撥弦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波動琴弦發音的機械裝置。
從此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
並能通過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
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鋼琴出現後的一百年裡,撥弦古鋼琴仍為人們所應用,
但大多是為演奏特定作品時而使用。
故以弦槌代替撥弦發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
亦是鋼琴的代表象徵。
1709年後,克里斯托福里又進一步改革了原來擊弦機的結構,
他在這部機械中安裝了一種與現代擊弦機的復震杠桿系統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動杠桿,
使擊弦速度比原來加快了10倍,而且
可以快速連續彈奏;音域也增加為4組;可以說這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
他的這一發明為以後的鋼琴制師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
但遺憾的是,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並沒有得到他
的義大利同行們及當時演奏家們的注意,卻在異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最早的鋼琴具有從鍵盤伸展的許多弦,如直大鍵琴和現代平台鋼琴等類型,
或(就方形鋼琴而言)與琴鍵成直角,如擊弦鍵琴。
鋼琴的前身是撥弦古鋼琴,也稱作羽管琴鍵。它與鋼琴的內部原理大致相同,
都是在琴體內部裝有音板和許多拉緊並列的琴弦。不同的是鋼琴的弦槌擊弦發音,
撥弦古鋼琴用羽管制的撥子撥弦發音。此外,還有
一種與它們同一血統的鍵盤樂器----擊弦古鋼琴,
它同樣是一種裝有擊弦裝置的樂器,用銅制的 形槌擊弦
發音;它的應用范圍不如撥弦古鋼琴廣泛,主要用在當時的貴族家庭中演奏。
德國管風琴師、製作師戈特弗里德.西爾伯曼,
在1730年根據一份繪制極不準確的義大利鋼琴草圖,
借鑒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製造出德國第一架鋼琴。
他把這架琴送到音樂大師巴赫那裡鑒定,巴赫卻
不屑一顧,只是說道:「觸鍵太重,高音音色太弱。」,
但他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採用了巴赫的建議之後,於1747年又加以革新。
同年,巴赫在波茨坦進宮晉見腓特烈大帝時彈奏了西爾伯曼的新型鋼琴。
西爾伯曼對鋼琴改革的主要貢獻在於對鋼琴制音器的運用。\r
他利用手動音拴使全部制音器離弦,
以使鋼琴的音響效果更豐富並具有一種神秘的色彩。
對於我們今天的演奏家來說,這種性能在現在
鋼琴中是用腳迅速而敏捷地控制著,很難想像當時是用手來操作的。
至18世紀中葉,人們對鋼琴的製作工藝實行革新,以使其演奏性能日益完善。
這一時期,西爾伯曼及其子弟在鋼琴的變革中據有著主導帶領的作用。
西爾伯曼的名徒被稱為「十二弟子」,他們分別製造出
兩種不同風格的鋼琴,即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和英國式擊弦機鋼琴。
他們具有不同的機械性能和不同的音響效果,由此形成兩大不同的鋼琴製作流派。
這兩種流派,也對當時的音樂家們產生了具有歷史
意義的影響。
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的鍵盤觸感較輕,能夠彈出快速的音符,音色變化細微,
在與管弦樂隊協奏時,音色對比清晰。
這正符合莫扎特溫文爾雅又富有歌唱性的快板的音樂需要。
約翰內斯.楚姆佩是西爾伯曼的名徒之一,他於1760年來到英國,
成為著名鋼琴製作師;他的產品被稱為英國式擊弦機鋼琴。
這種鋼琴觸鍵感覺較重,但聲音渾厚深沉,正適合於
克萊門蒂那堅實有力的音樂風格。
在19世紀中,直立式鋼琴得到發展,
藉以滿足人們對聲音響亮、全音域、並能放置於小屋中的要求。
現代鋼琴裝有兩個踏板控制的機械裝置,左踏板使聲音變輕,
另一踏板則使聲音在鍵釋放後仍能延續。
某些現代平台鋼琴還有第三個中間踏板,
表演者用以保持某些音符而減弱其他音符。
在現代鋼琴中除最低音區是一個音一根弦外,
其餘的都改為兩弦或三弦為一個同音弦組。
這主要是考慮到流行音樂的現代要求,
為此鋼琴經常被調音成為略帶同度音和感覺得出的變音,
以便得到鮮明鄉土音樂的音色。
鋼琴的發明,最初頗不為人們重視,
因為對它復雜的機械結構的必要性了解不多。
巴哈(Johnn Sebastian Bach)曾擁有過一架鋼琴,
但他卻沒有使用它,而寧可彈奏大鍵琴。
此外,在十八世紀中期,
巴瓦拉.德.布拉甘薩王後也擁有三架鋼琴,也置之不用,而改用大鍵琴,
其緣由是他不喜歡鋼琴的音色。
第一個推廣鋼琴作曲家兼演奏家是巴哈。1762年前後,
他在倫敦的某些音樂會公開演奏了鋼琴;
而自那時起,在他的創作生涯中,
也有一段重要時期是用來譜寫一些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
後來,莫札特也跟著仿效了他的作法,巴哈將鋼琴樂器引進樂壇之時結識他的。
在以後的歲月裏,由於像席爾貝曼(Silbermann)
等一批鋼琴製作家和作曲家們的努力,而使這種樂器得以改進逐步趨於完善。
作曲家們在創作鋼琴曲時,又不知不覺地採用了同樣的藝術創作手段,
以達到大鍵琴的音響效果....
可是這些手段,對於鋼琴曲的創作來說是不必要的
(如此冗長的震音、重復的敲擊的和弦等)。
海頓,特別是莫札特,始終關注於鋼琴的革新,
同時也比其同時代的音樂家們更適應此一新樂器的風韻。
(如果倫敦的布洛伍德(Broadwood))和演奏藝術家們
(如克萊曼悌(Muzio Clementi)或費爾特(John Field))的努力,
也推廣流傳到其他的一些國家。鋼琴逐漸地擴大了他的音域和影響力。
後來艾拉爾(Ssbastien Erard)引進了一種叫作(雙向滑動double escapamiento)
的結構後,更加快的鋼琴在運鍵上的速度...即移動的小錘立刻回到原位,
也加強的同一鍵子持續跳動的力度。
17世紀到18世紀間,撥弦古鋼琴在當時的音樂生活中有著相當顯赫的位置,
可以說是它的全盛時代。至18世紀初,歐洲大陸音樂迅速發展,
音量弱小的撥弦古鋼琴已不能滿足當時音樂家們的需要,因而
逐漸被音量洪大的鋼琴所取代。
19世紀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鋼琴製造家,
其中有布羅德伍德(J.Broadwood,1732-1814)、
埃拉爾(S.Erard,1752-1831)、貝希施坦(K.Bechstein,1826-1900)、
布呂特納(J.R.Bluthner,1824-1910)和史坦威(H.E.Steinway,1797-1871)。
他們在許多方面改進了鋼琴,增加音量和連續演奏的能力,
擴展了音域,並改善了鋼琴的機械裝置(尤其是在快速發音方面)。
莫扎特和克萊門蒂當時是名聲同噪的鋼琴演奏家,由於他們演奏風格的不同,
他們分別使用結構各異的維也納式和英國式鋼琴。1789年1月,
莫扎特和克萊門蒂在維也納奧國國王的王宮里舉行了世界上第一
次鋼琴演奏比賽,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
這次比賽對提高鋼琴在諸樂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法國,新鋼琴的偉大推廣者,有李斯特及其支持者艾德拉等人
(他們在上層社會推廣這種樂器)和蕭邦--偉大作曲家和
製作家浦雷爾(Ignaz Pleyel)之子卡米萊(Camille)的好友。在德國,
史坦威(Steinweg)的鋼琴曾名噪音一時,後來傳到美國,
卻被譯為Steinway--他的金屬框架和響亮的音色引人們的注意。
在1850至1860年期間,以及以後的的時間內,鋼琴業已趨成熟,
它可以演奏任何樂曲。鋼琴的演奏技巧,又是多方面的。
在鋼琴將近三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國還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演奏流派,
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西班牙最大的鋼琴流派的代表人物,
是葛拉納多斯(Ennque Granados);
這是流派至今還在巴塞隆那的法蘭克馬歇爾音樂學院中,
繼續發展擴大。
鋼琴誕生的頭一個世紀中....曾經歷許多次改良。
雖然剛開始它被形容為是鍋爐工製造出的粗陋機械,
少有優雅之色,在表現細膩的情感上遜於撥弦古鋼琴和擊弦古鋼琴許多;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
音樂開始由巴洛克風格向古典主義演變,
聲音尖銳、古板、缺乏生機的撥弦古鋼琴,被音域豐富寬廣;
音色細膩、洪亮的鋼琴所替代。一直到18世紀末期,
鋼琴到19世紀鋼琴樂器終於傲居群雄登上「樂器之王」的寶座.
Ⅸ 鋼琴的來歷,以及背景。
1698年,義大利管風琴製作師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托福里為佛羅倫薩的貴族菲迪南德·梅迪契製作了一架與羽管鍵琴的外形和結構相似的鋼琴。1709年,克里斯托福里又製作了一架能同時演奏弱音和強音的鋼琴,從此開始了鋼琴藝術的歷史紀元。在義大利語中,「鋼琴」就是指能同時發出強音和弱音的羽管鍵琴。後來,克里斯托福里將閑暇時間完全投入在鋼琴的革命性發明中,從1709年到1732年逝世為止,他一共做出了25架鋼琴。
著社會文明的發展,鋼琴在上流社會越來越受歡迎,新的鋼琴品牌應運而生。19世紀後半葉,美國的亨利·斯坦威成為令人矚目的鋼琴製造商。工業革命推動了機械製造業的發展,鋼琴製作技術又有了新的改進。19世紀中期,德國的鋼琴製造業發展迅速,一些歷史悠久的鋼琴品牌也在積極地進行技術革新,他們製作的鋼琴佔領了歐洲大大小小的音樂廳。直到1914年,美國的斯坦威鋼琴進入歐洲市場之後,才結束了德國鋼琴的壟斷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製造的鋼琴以優良的質量聞名於世,英國人則擅長製作用於教學的鋼琴,法國的埃拉爾和普萊耶爾兩大品牌製造商則主要生產用於演出的鋼琴。在那個時代,樂器製造商們不遺餘力地改進製作技術,為鋼琴注入了更豐富的音色。
20世紀是一個分水嶺,在進入20世紀的同時,鋼琴進入了現代化階段。與眾多的音樂家相比,一位法國的音樂家在20世紀初創立了一套新的作曲體系,他就是克勞德·德彪西。德彪西不僅是一流的鋼琴演奏家,同時又是傑出的鋼琴作曲家。他在音樂創作中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把鋼琴當作一種可以製造豐富的色彩和獨特的音響效果的調色板,激進的和聲語言是他為20世紀音樂創作帶來的最大禮物。
答題不易,麻煩點下右上角【滿意】以茲鼓勵,謝謝!!
Ⅹ 最早的鋼琴製造於
第一架鋼琴的製造者
鋼琴的發明者是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meo Cristofori),他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製作師。1709年,他以撥弦古鋼琴為原形,製作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他在鋼琴上採用了以弦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代替了過去撥弦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波動琴弦發音的機械裝置。從而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並能通過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鋼琴出現後的一百年裡,撥弦古鋼琴仍為人們所應用,但更多地是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撥弦發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鋼琴的標志與象徵。 1709年後,克里斯托福里又進一步改革了原來擊弦機的結構,他在這部機械中安裝了一種與現代擊弦機的復震杠桿系統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動杠桿,使擊弦速度比原來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連續彈奏;音域也增加為4組;可以說這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他的這一發明為以後的鋼琴製作事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 德國管風琴師、製作師戈特弗里德.西爾伯曼,在1730年根據一份繪制極不準確的義大利鋼琴草圖,借鑒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製造出德國第一架鋼琴。他把這架琴送到音樂大師巴赫那裡鑒定,巴赫卻不屑一顧,只是說道:「觸鍵太重,高音音色太弱。」,但他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採用了巴赫的建議之後,於1747年又加以革新。同年,巴赫在波茨坦進宮晉見腓特烈大帝時彈奏了西爾曼的新型 鋼琴。 西爾曼對鋼琴改革的主要貢獻在於對鋼琴制音器的運用。他利用手動音拴使全部制音器離弦,以使鋼琴的音響效果更豐富並具有一種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