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杠桿投資是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來抄就是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投資者必須仔細分析投資項目中的收益預期,還有可能遭遇的風險.
② 杠桿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債務,是你欠人家多少錢
經濟學杠桿並不單單是債務的問題,事實上在現代經濟領域,杠桿的存在是必要的,良性的、合理的杠桿有利於企業和個人的財務經濟發展,比如一個超市,自有資金1萬元,可以進100件貨物,銷售後獲利2000元,如果超市在確保銷量的情況下,向銀行借貸1萬元,利息1000元,進貨200件,銷售後可獲利4000元,扣除利息為3000元,多出了1000元利潤,在同一時間段內,通過杠桿資金增加進出貨量,獲取更多的收益,而出借方獲得利息收入,消費者則可以更快的購買到需求的商品,三方都獲得了自己的利益,這就是良性杠桿的好處
然而,同一個例子,如果超市並沒有超過100件商品的銷路而盲目借貸並增加進貨,借貸1萬元,進了200件貨物,但依然只賣出100件,獲利2000元,而需要支付1000元利息和1萬元本金,則超市方最終只剩下100件貨物和1000元資金,這種情況下,超市的流動性被大幅降低,庫存嚴重擠壓,最終只能靠降價處理,而降價會引發之前原價購買者的不滿,對超市信任感下降,最終超市可能虧本甚至失去客戶而倒閉,這就是盲目擴張杠桿的害處
經濟學里,杠桿是一種很重要的工具,合理的杠桿有利於經濟發展,利益獲取和商品服務流通,畢竟錢只是一種交易媒介和工具,如果把錢存起來而不用來使用,實際上和廢紙無異,也可以說就是一個數字(比如葛朗台),賺錢和消費是經濟流通、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而人要改善生活,也需要不斷購買商品、信息、服務等,市場的商品和貨幣供求是需要平衡的,但過於平衡會導致二者相互制約,比如貨幣不足,就會減緩商品的流通,而商品的不足,則會導致通貨膨脹,因此,適當的加杠桿,可以為市場注入更多的資金以盤活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可以帶來更多的收益,間接地反饋給資本領域,可以說雙贏
如今的去杠桿,是基於各種市場尤其是金融、地產行業杠桿過高,上面我也說了,杠桿是把雙刃劍,良性的杠桿有助於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而惡性的、過高的杠桿,則可能導致市場泡沫、系統性風險、生活被債務壓垮等問題,一般來說,杠桿的放量比例不應超過自有資產的比例,比如上面那家超市,自有資金1萬元,那麼杠桿應當控制在1萬元以內,這樣可以防止因貨物過度擠壓導致的系統性風險,就算積壓了一半貨物,但超市還是可以償還債務,繼續經營,但如果超市盲目放杠桿,比如借貸5萬元進貨並期待更高利潤,這個杠桿比例就達到500%,遠遠超過超市的承受能力,一旦發生貨物積壓,超市顯然無力還債,而其持有的商品並不是資本投資者所需要的,超市只能宣布破產清算,貨物會被低價拋售,而資本方顯然收不回全部本息,因此資本方會被超市綁在一條戰船上,繼續提供資金支持讓超市借新還舊,不能讓超市破產,結果雪球越滾越大,一旦破裂,後果嚴重
③ 美國的杠桿債券牛市是怎樣崩盤的
高收益債在70-80年代的盛行也催生了資產泡沫。80年代末,關於高收益債的負面新聞開始鵲起,高收益債市場受到情緒、監管、信貸緊縮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其市場承受了巨大的拋壓,另外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並且經濟也同時出現減速現象,這也成為泡沫破滅的重要原因,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並且債券違約率也迅速攀升。整個80年代,高收益債的平均違約率僅僅不到4%,到了1991年,高收益債的違約率躥升至11%左右的空前高位。
在90年代垃圾債泡沫崩塌之前,儲貸機構的風險已經開始發酵。早在1984年,就因之前的高利率和放寬存戶利率的政策使儲貸機構出現了一系列破產事件,尤其是田納西州和加州,由於這兩個州對儲貸行業監管比較松,且當地的經濟都存在比較嚴重的泡沫,因此當時的儲貸機構的資產端本身就醞釀著比較大的風險。
而到了1986年,聯邦儲貸機構存款保險公司為當時54家破產的儲貸機構的存戶提供了約160億美元的賠償,但尚有相當一部分儲戶得不到賠付,並且隨著經濟狀況的進一步惡化,行業中的半數機構已經陷入危機。
隨著垃圾債的違約率的爬升和垃圾債危機的出現,90年代初儲貸機構的危機也一並達到了頂峰,當時新成立的清算信託公司分別在1989年和1990年賠付儲貸機構的家數高達318和213家。
1990年,高收益債券的平均交易價格只有面值的66%。大幅折價導致高收益債券市場發行量降到了10年來最低,10年來首次出現負回報。在經濟景氣階段,垃圾債的高收益很容易讓人忘記它的「垃圾」本質,但是一旦經濟減速,垃圾債的違約情況就會急劇上升。在這場危機的倒逼下,美國政府為此付出了1660億美元的救助,1800餘家儲貸機構破產,數百人入獄。美國的1981-1990年最終被形容為「貪婪的十年」。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造成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
④ 為什麼杠桿比例越高,資產價值一縮水就容易破產
比例越高,代表企業短期內需要償還的負債就越多,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資金壓力也越大,一旦企業資金供應不足,就可能出現企業破產倒閉的情況。短期負債也叫流動負債,是指將在1年(含1年)或者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應付股利、應交稅金、其它暫收應付款項、預提費用和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等。
⑤ 杠桿資金什麼意思,盈虧怎麼算
比如,你有1萬,但你想要5萬炒股,別人借你4萬,這就是1:4,你本金+別人的=5萬!你的資版金量大權了,也就增加了你的盈虧風險!盈了,大家都高興,虧了,那也只能是虧你的本金,到一定點位,你不加倉,就會給你平倉!虧的也是你的本金!
⑥ 索尼的破產與財務杠桿和經營杠桿有什麼關系
索尼沒破產,你這個問題憋著吧
⑦ 杠桿炒股賠了的話是不是要自己掏本金
你好,正規的配資公司為了保障平台和用戶的資金安全,都會設置平倉線和強平線的,如果虧到最後保證金還有剩餘的話,一般平台公司都會退回用戶個人賬戶中的。
⑧ 降杠桿去債務會不會引發房產公司倒閉潮
今年提出了「去杠桿」政策,是很必要的也是及時的,因為此前2017年萬達房產就陷入債務危機不得不出售旗下酒店業務償還債務,而恆大房產2017年也先後3次融資1300億元,用於償還1129億永續債。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碧桂園又出事了,據某媒體報道,為了提高盈利率,碧桂園個別樓盤偷工減料,質量嚴重不合格,更重要的是碧桂園債務壓力巨大,截止2017年末,碧桂園合計擁有資產10496.69億元,負債9330.57億元,總負債89%,這才是最可怕的,此時碧桂園還能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嗎?恐怕自己的家都保不住了?毫無疑問不止碧桂園,很多房企債務壓力都很大,不然年初國開行的一個政策讓很多棚戶區改造停滯也不會出現,這都是因為房產企業過多的債務壓力,但是無論如何是必須降杠桿,去債務的這是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為何這樣說呢?
毫無疑問,高杠桿,高債務說明房企是依靠銀行貸款進行經營活動的,也就是俗話說的「借雞生蛋,」可是房產商就是單純借的國家的雞嗎?我想不是,因為銀行很多貸款都是老百姓的存款,如今很多銀行進行商業改制,也就是說是存在倒閉風險的,而銀行相當部分貸款都是借貸給和房地產相關聯的企業,如果企業還是這樣持續「借雞生蛋,」不知危機,老百姓的錢袋子就危險了。那麼去杠桿,去債務會不會引發房地產商倒閉呢?
我想是會的,因為很多房產商如今都是空殼公司,就是基本停止了房產開發,也有一些企業企業本身風險承擔能力就過低,一旦遇上資金流受阻很容易陷入困境。但是還是有必要繼續去杠桿,去債務,俗話說「長痛不如短痛,」我們不能一直靠房地產維系經濟發展,這是不正常的,那麼到底多少債務比例比較合理呢?
在我看來,考慮到通貨膨脹,資產貶值以及房產短期效應,還是有必要讓房產商把債務壓制在50%以下的,債務壓力小,ZF有時就可以做出相應的扶持政策,也有能力扶持。
⑨ 為什麼企業的負債被稱做財務杠桿
負債經營的兩面性表明其給企業帶來巨大潛在利益的同時也會增加提高風險程度,因此,企業應內當容認識到負債經營對企業的影響是雙重的,有利也有弊,企業要想通過負債經營來實現較高收益應當在潛在利益和風險之間做出適當的權衡。避免負債過多或過少,以免增加財務風險或因資金緊張面臨破產的窘境。舉債投資是負債經營的一個重要工具,企業要想通過舉債投資獲得高收益,就要合理運用,嚴格遵循借貸的兩大基本原則:一是保證期望報酬率高於貸款利率,二是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保證企業有足夠的資金償還本金和利息,為了做到這兩點就要深入分析財務杠桿的內涵和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所謂杠桿,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驚人效果,正如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經典描述:「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這句話深刻的描述了杠桿的核心作用,即以小搏大。如果將這句話來描述財務杠桿的作用,可以說:「借給我足夠的金錢,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財富。」雖然這樣的描述有點誇張,但是卻生動的刻畫了負債經營這一財務杠桿的潛在作用。企業在負債經營的過程中,普通股每股的收益變動率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當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時就表現為財務杠桿的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