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currentaccount匯率

currentaccount匯率

發布時間:2022-01-11 00:45:42

『壹』 匯率方面的英文參考文獻 最少來3個 謝謝 !~!!!

Exchange rate
In finance, the exchange rates (also known as the foreign-exchange rate, forex rate or FX rate) between two currencies specifies how much one currency is worth in terms of the other. For example an exchange rate of 102 Japanese yen (JPY, ¥) to the United States dollar (USD, $) means that JPY 102 is worth the same as USD 1.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s one of the largest markets in the world. By some estimates, about 2 trillion USD worth of currency changes hands every day.

The spot exchange rate refers to the current exchange rate. The forward exchange rate refers to an exchange rate that is quoted and traded today but for delivery and payment on a specific future date.

Quotations
An exchange rate quotation is given by stating the number of units of "term currency" or "price currency" that can be bought in terms of 1 unit currency (also called base currency). For example, in a quotation that says the EURUSD exchange rate is 1.3 (1.3 USD per EUR), the term currency is USD and the base currency is EUR.

There is a market convention that determines which is the base currency and which is the term currency. In most parts of the world, the order is:
EUR - GBP - AUD - USD - *** (where *** is any other currency).
Thus if you are doing a conversion from EUR into AUD, EUR is the base currency, AUD is the term currency and the exchange rate tells you how many Australian dollars you would pay or receive for 1 euro. Cyprus and Malta which were quoted as the base to the USD and *** were recently removed from this list when they joined the euro. In some areas of Europe and in the non-professional market in the UK, EUR and GBP are reversed so that GBP is quoted as the base currency to the euro.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ich is the base currency where both currencies are not listed (i.e. both are ***), market convention is to use the base currency which gives an exchange rate greater than 1.000. This avoids rounding issues and exchange rates being quoted to more than 4 decimal places. There are some exceptions to this rule e.g. the Japanese often quote their currency as the base to other currencies.

Quotes using a country's home currency as the price currency (e.g., EUR 1.00 = $1.45 in the US) are known as direct quotation or price quotation (from that country's perspective) ([1]) and are used by most countries.

Quotes using a country's home currency as the unit currency (e.g., £0.4762 = $1.00 in the US) are known as indirect quotation or quantity quotation and are used in British newspapers and are also common 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the eurozone.

direct quotation: 1 foreign currency unit = x home currency units
indirect quotation: 1 home currency unit = x foreign currency units
Note that, using direct quotation, if the home currency is strengthening (i.e., appreciating, or becoming more valuable) then the exchange rate number decreases. Conversely if the foreign currency is strengthening, the exchange rate number increases and the home currency is depreciating.

When looking at a currency pair such as EURUSD, the first component (EUR in this case) will be called the base currency. The second is called the term currency. For example : EURUSD = 1.33866, means EUR is the base and USD the term, so 1 EUR = 1.33866 USD.

Currency pairs are often incorrectly quoted with a "/" (forward slash). In fact if the slash is inserted, the order of the currencies should be reversed. This gives the exchange rate. e.g. if EUR1 is worth USD1.35, euro is the base currency and dollar is the term currency so the exchange rate is stated EURUSD or USD/EUR. To get the exchange rate divide the USD amount by the euro amount e.g. 1.35/1.00 = 1.35

Market convention from the early 1980s to 2006 was that most currency pairs were quoted to 4 decimal places for spot transactions and up to 6 decimal places for forward outrights or swaps. (The fourth decimal place is usually referred to as a "pip.") An exception to this was exchange rates with a value of less than 1.000 which were usually quoted to 5 or 6 decimal places. Although there is no fixed rule, exchange rates with a value greater than around 20 were usually quoted to 3 decimal places and currencies with a value greater than 80 were quoted to 2 decimal places. Currencies over 5000 were usually quoted with no decimal places (e.g. the former Turkish Lira). e.g. (GBPOMR : 0.765432 - EURUSD : 1.3386 - GBPBEF : 58.234 - EURJPY : 165.29). In other words, quotes are given with 5 digits. Where rates are below 1, quotes frequently include 5 decimal places.

In 2006 Barclays Capital broke with convention by offering spot exchange rates with 5 or 6 decimal places. The contraction of spread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id and offer rates) arguably necessitated finer pricing and gave the banks the ability to try and win transaction on multibank trading platforms where all banks may otherwise have been quoting the same price. A number of other banks have now followed this.

Free or pegged
Main article: Exchange rate regime
If a currency is free-floating, its exchange rate is allowed to vary against that of other currencies and is determined by the market forces of supply and demand. Exchange rates for such currencies are likely to change almost constantly as quoted on financial markets, mainly by banks, around the world. A movable or adjustable peg system is a system of fixed exchange rates, but with a provision for the devaluation of a currency. For example, between 1994 and 2005, the Chinese yuan renminbi (RMB) was pegged to the United States dollar at RMB 8.2768 to $1. China was not the only country to do this; 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until 1966,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ll maintained fixed exchange rates with the US dollar based on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2]

Nominal and real exchange rates
The nominal exchange rate e is the price in domestic currency of one unit of a foreign currency.
The real exchange rate (RER) is defined as , where P is the domestic price level and P * the foreign price level. P and P * must have the same arbitrary value in some chosen base year. Hence in the base year, RER = e.
The RER is only a theoretical ideal. In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foreign currencies and price level values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Correspondingly, the model calculations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complex. Furthermore, the model is based o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which implies a constant RER. The empirical determination of a constant RER value could never be realised, e to limitations on data collection. PPP would imply that the RER is the rate at which an organization can trade goods and services of one economy (e.g. country) for those of another. For example, if the price of a good increases 10% in the UK, and the Japanese currency simultaneously appreciates 10% against the UK currency, then the price of the good remains constant for someone in Japan. The people in the UK, however, would still have to deal with the 10% increase in domestic prices. It is also worth mentioning that government-enacted tariffs can affect the actual rate of exchange, helping to rece price pressures. PPP appears to hold only in the long term (3–5 years) when prices eventually correct towards parity.

More recent approaches in modelling the RER employ a set of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such as relative proctivity and the real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

Bilateral vs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Bilateral exchange rate involves a currency pair, while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is weighted average of a basket of foreign currencies, and it can be viewed as an overall measure of the country's external competitiveness. A 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NEER) is weighted with trade weights. a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REER) adjust NEER by appropriate foreign price level and deflates by the home country price level. Compared to NEER, a GDP weighted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might be more appropriate considering the global investment phenomenon.

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See also: Interest rate parity#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UIRP) states that an appreciation or depreciation of one currency against another currency might be neutralized by a change in the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 If US interest rates exceed Japanese interest rates then the US dollar should depreciate against the Japanese yen by an amount that prevents arbitrage. The future exchange rate is reflected into the forward exchange rate stated today. In our example, the forward exchange rate of the dollar is said to be at a discount because it buys fewer Japanese yen in the forward rate than it does in the spot rate. The yen is said to be at a premium.

UIRP showed no proof of working after 1990s. Contrary to the theory, currencies with high interest rates characteristically appreciated rather than depreciated on the reward of the containment of inflation and a higher-yielding currency.

Balance of payments model
This model holds that a foreign exchange rate must be at its equilibrium level - the rate which proces a stable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A nation with a trade deficit will experience rection in it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which ultimately lowers (depreciates) the value of its currency. The cheaper currency renders the nation's goods (exports) more affordable in the global market place while making imports more expensive. After an intermediate period, imports are forced down and exports rise, thus stabilizing the trade balance and the currency towards equilibrium.

Like PPP,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model focuses largely on tradable goods and services, ignoring the increasing role of global capital flows. In other words, money is not only chasing goods and services, but to a larger extent, financial assets such as stocks and bonds. Their flows go into the capital account item of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thus, balancing the deficit in the current account. The increase in capital flows has given rise to the asset market model.

Asset market model
See also: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The explosion in trading of financial assets (stocks and bonds) has reshaped the way analysts and traders look at currencies. Economic variables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inflation and proctivity are no longer the only drivers of currency movements.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transactions stemming from cross border-trading of financial assets has dwarfed the extent of currency transactions generated from trading in goods and services.

The asset market approach views currencies as asset prices traded in an efficient financial market. Consequently, currencies are increasingly demonstrating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other markets, particularly equities.

Like the stock exchange, money can be made or lost o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by investors and speculators buying and selling at the right times. Currencies can be traded at spot and foreign exchange options markets. The spot market represents current exchange rates, whereas options are derivatives of exchange rates.

Fluctuations in exchange rates
A market based exchange rate will change whenever the values of either of the two component currencies change. A currency will tend to become more valuable whenever demand for it is greater than the available supply. It will become less valuable whenever demand is less than available supply (this does not mean people no longer want money, it just means they prefer holding their wealth in some other form, possibly another currency).

Increased demand for a currency is e to either an increased transaction demand for money, or an increased speculative demand for money. The transaction demand for money is highly correlated to the country's level of business activity, gross domestic proct (GDP), and employment levels. The more people there are unemployed, the less the public as a whole will spend on goods and services. Central banks typically have little difficulty adjusting the available money supply to accommodate changes in the demand for money e to business transactions.

The speculative demand for money is much harder for a central bank to accommodate but they try to do this by adjusting interest rates. An investor may choose to buy a currency if the return (that is the interest rate) is high enough. The higher a country's interest rates, the greater the demand for that currency.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currency speculation can undermine real economic growth, in particular since large currency speculators may deliberately create downward pressure on a currency in order to force that central bank to sell their currency to keep it stable (once this happens, the speculator can buy the currency back from the bank at a lower price, close out their position, and thereby take a profit).

In choosing what type of asset to is officially pegged, synthetic markets have emerged that can behave as if the yuan were floating).

匯率
在經濟學上,匯率定義為兩國貨幣之間兌換的比例。通常會將某一國的貨幣設為基準,以此換算金額價值他國幾元的貨幣。在英文使用方面,有時簡寫為FX,此為外國貨幣Foreign Exchange的簡寫。

通俗的說,是一國貨幣單位兌換他國貨幣單位的比率,也可以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匯率的特性在於它多半是浮動的比率。只要貨幣能夠透過匯率自由交換,依交換量的多寡,就會影響隔天的匯率,因此,有人也以賺匯差營利,今日以較低的比率購進某一外幣,隔日等到較高的比率出現時,再轉手賣出。

所以有時匯率也能看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了解外匯也能看出這個國家的出口貿易狀況。

交叉匯率
所謂交叉匯率是指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價格關系,兩個國家之間的貨幣匯兌是利用各自對美元的匯率套算得出。

舉例來看,若一美元可分別兌換0.8112歐元、109.28日圓,則歐元兌日圓的交叉匯率為134.71(= 109.28/0.8112)。

『貳』 Denominated Current Account是什麼意思

Denominate 表示 標價,表明,為……命名
current account 就是我們銀行常說的 活期存款賬戶

『叄』 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什麼意思

資本項目指任意資本(無論投資國內資本市場還是國外資本市場),可以自由兌換成該國貨幣資本。目前中國實行外匯管制政策允許生產資本兌換,比如IBM要在中國投資建設電腦組裝廠,這筆投資是可以從美元轉換成人民幣來投資的,但是如果IBM想在深圳交易所買入20億美元的長城電腦(中國大陸上市公司)的股票那是不行的,國家外匯管理局不允許這20億美元換成人民幣。這樣限制的結果就是大陸投資者無法直接投資海外市場股票(所以才搞了一個QDII),國外投資者無法直接投資A股市場,和國內債券市場(所以才搞了一個QFII)。

除了資本項目還有經常項目。

經常項目(current account)是指本國與外國之間經常發生的並且在整個國際收支總額中佔主要地位的國際收支項目.它分貿易收支、勞務收支和轉移三項。

(1)貿易收支。又稱有形貿易收支,包括進口和出口貿易收支。

(2)勞務收支。又稱無形貿易收支,包括運輸、保險、通訊、旅遊等各種服務收支,以及由於資本輸出入、信貸和投資引起的利息、股息和利潤的收入和支出。

(3)轉移。是指單方面無對等的交易。又稱單方面轉移,包括單方面匯款、年金、贈與和援助等。

人民幣資本項目

一般分為長期資本和短期資本。長期資本是指合同規定償還期超過1年的資本或未定償還期的資本(如公司股本),其主要形式有直接投資、證券投資、政府和銀行的長期借款及企業信貸等。短期資本指即期付款的資本和合同規定借款期為1年或1年以下的資本。 實現國際收支平衡需要避免國際收支的過度逆差或順差,可以維持適當的國際儲備水平和相對穩定的匯率水平。

途徑步驟

貨幣自由兌換是世界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一國實行對外經濟開放必須實行對外貨幣開放,同時,一國貨幣自由兌換又是以一定高度的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國內經濟相對自由為前提的。國內經濟自由程度越高,市場經濟越發達,作為連接世界市場與國內市場橋梁的貨幣自由兌換才具有更為可靠的和扎實的基礎,國家保證的民間通貨兌換權才更有保障,其范圍才更廣闊,更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

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標志著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將促使外資企業進入外貿商業和其他服務領域等重要的產業,從而加強我國與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加快與國際經濟接軌的步伐。

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必須謹慎而積極地推進:

在「有序、積極、穩妥」的開放原則下,首先實現資本項目有條件的可兌換,在此基礎上再實現資本項目的完全可兌換。即使實現了完全可兌換,在必要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實行必要的資本管制。因此,人民幣可兌換的總體戰略是有序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既不應過分超前,也不能錯失良機而滯後。在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情況下,加快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的緊迫性已提到議事日程。根據國際上開放資本項目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成功的經驗,具體可採取「積極穩妥,先易後難,寬入嚴出」的方針。

根據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驗,開放的步驟一般為:先放寬長期資本流動入不敷出的管制,再放寬短期資本流出入管制:先放寬對直接投資的管制,再放寬對間接投資的管制;先放開對證券投資的管制,再放開對銀行信貸的管制;先放開對境外籌資的管制,再放開非居民境內籌資的管制;先放開對金融機構的管制,再放開對非金融機構和居民個人的管制。

我國可採取的步驟為:容易的即不影響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平衡的,可在人民幣經常項目自由兌換後就可放寬,影響經常項目平衡,影響資本頻繁移動的,可先試行取得經驗後再推廣,有的可逐步放寬。在促進資金流入方面,對於外商直接投資可逐漸實行外國直接投資的匯兌自由;可逐步適當放寬外國投資者在我國金融市場上的投資,加大證券資本的流入;逐步放鬆國內企業向境內外資銀行融資的限制。在對待資本流出方面,應放鬆境內居民機構對海外投資;適當允許境內金融機構向非居民融資;謹慎對待非居民金融機構在我國境內籌資。

從國際上貨幣可兌換進程來看,在經常項目實現可兌換後,逐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大體要10年時間。1993年10月,在人民幣匯率並軌前,我國承諾在2000年以前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並已在1996年12月1日提前實現了經常項目可兌換,鑒於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比預定計劃提前完成,因此按此時間推算,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將在2015年左右完成。人民幣實現完全可兌換,走向國際化的時間大體為15—25年,只會提前,不會推後。屆時,人民幣成為國際支付結算手段,減少了對美元等國際貨幣的依賴,使外商更多地通過中國金融機構結算,這必然推動我國金融機構在世界上迅速發展,進一步促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的鑄幣稅和儲備貨幣職能的擴大,將提高人民幣的地位和作用,增強我國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我國在國際經濟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增強。同時,必將對國際經濟金融秩序和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作出積極的重要的貢獻。

學者觀點

郭樹清: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條件有利

2012年5月16日,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際證監會組織第37屆年會上發表演講,郭樹清發表了題為《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演講,就資本市場開放路徑、可兌換實現程度評估、開放路徑利弊,以及前景展望等問題進行了分析。

昨日,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作出樂觀預期。他說,現階段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各方面的條件非常有利」,應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他指出,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對於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階段各方面的條件也非常有利。要按照準確定位、權衡利弊、控制風險、抓住重點、注重實質的思路,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以此推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在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目前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兩項,一是按照名實相符的原則,開正門,「暗翻明」,清理有關的法律文件;二是向國際社會澄清相關原則的適用差異,說明中國大陸與港澳台的特殊緊密聯系,逐項評估資本賬戶真實情況,盡快達成新的共識。人民幣成為完全可兌換貨幣,不僅有利於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勢必會為國際金融體系重建和世界經濟秩序改善做出巨大貢獻。

「30多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走過了一條特殊的道路,其主要特點有如下幾個方面:始終把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引進外資有效支持國有企業改組改造;香港等地區成為資本雙向流動的橋梁和屏障;證券市場通過漸進迂迴方式實現了高度開放,等等。這條開放路徑在總體上適應了國際經濟的發展潮流,符合中國國情,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郭樹清說,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具有高度重視「綠地投資」、堅持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有效建立「防火牆」機制、從涉外經濟部門開始、先易後難逐步擴大等優點,使得中國經濟金融保持了健康平穩發展的態勢。但是,我們的不足之處在於資本和金融市場體系發展不平衡,市場運行效率和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如何兼顧安全性與便利性、穩定性與靈活性,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必須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郭樹清說,多年來,中國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工具可兌換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從事實出發進行考察,初步評估結果是:中國資本項目中事實上可兌換的有16個子項,基本可兌換的有17個子項,部分可兌換的有7個子項,沒有完全不可兌換的項目,資本項目開放水平大大高於IMF等相關機構的評估結果。

他強調,資本項目可兌換沒有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標准,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必須根據各自對外資開放的具體路徑和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應當十分審慎地對待所謂「完全自由可兌換」,這個概念所描述的狀態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在任何國家,資本項目可兌換都不意味著完全放棄管控措施。特別是當國家經濟和金融部門受到跨境資本流動沖擊、發生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時,也確需採取必要的臨時性管制措施。這一點,在此次金融危機後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國際金融體系的重構必須將此作為重要的基本原則,同時及早修正過去的錯誤理念。

『肆』 麻煩翻譯這篇文章China's current-account surplus Incredibly Misleading Forecasts

中國的經常帳盈餘
令人難以置信的誤導預測?
怎麼不來預測世界上最敏感的一個數字
葉植物的指南針總是指向北方。國際貨幣基金會developd類似的特徵。在過去的四年裡,在其「世界經濟展望」連續版本,該基金已預測,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將擴大,在未來五年內,或至少保持不變。相反,盈餘持續下降,從10.6%,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2%,去年同期。氣餒,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預測說,中國的順差將上升至6.8%的GDP在2013年和2016年近8%。
在中國的順差下降的部分原因是在其出口下滑的富裕的經濟體深度衰退造成的意外。請問這是否能解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過度?不是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比大多數預測更廣泛的標記。 2009年4月,當預測的9.3%的GDP為2010年的盈餘,五個投資銀行的平均預測為GDP的6%。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能已經過於擔心在中國的國內需求(因而它的進口)的增長持悲觀態度,但更大的問題是它使用的匯率。該基金始終假定實際貿易加權匯率保持不變,因為中國具有較高的通脹率比美國這常常隱含在其名義匯率貶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實際上並沒有詳細說明其預測的人民幣,但是這可以在元計算除以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按美元計算的。)例如,它的最新預測隱含假定人民幣將削弱到一個平均率降至7.04從2013年的6.53美元的兌換率。多數預測假設人民幣兌美元進一步升值。保羅在麥格理凱維有鉛筆在5.8人民幣匯率對美元的2013年,例如,當他預計經常項目順差為GDP的3.6%。
自2007年以來,人民幣的實際貿易加權價值尚未常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是假定,但增加了15-20%,幫助削減中國的順差。一個預測,假定人民幣兌美元穩步貶值似乎是不現實的。然而,通過預測不斷擴大的經常賬戶順差在中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保護主義者誰想要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尊重飼料巴掌。該基金迫切需要新的指南針

『伍』 財經日歷中哪些數據變動對外匯匯率影響大,要舉例說明

(1) 美元走勢
美元雖然沒有黃金那樣的穩定,但是它比黃金的流動性要好得多。因此,美元被認為是第一類的錢,黃金是第二類。當國際政局緊張不明朗時,人們都會因預期金價會上漲而購入黃金。但是最多的人保留在自己手中的貨幣其實時美元。假如國家在戰亂時期需要從它國購買武器或者其它用品,也會沽空手中的黃金,來換取美元。因此,在政局不穩定時期美元未必會升,還要看美元的走勢。簡單的說,美元強黃金就弱;黃金強美元就弱。通常投資人士才儲蓄保本時,取黃金就會舍美元,取美元就會舍黃金。黃金雖然本身不是法定貨幣,但始終有其價值,不會貶值成廢鐵。若美元走勢強勁,投資美元升值機會大,人們自然會追逐美元。相反,當美元在外匯市場上越弱時,黃金價格就會越強。
(2)戰亂及政局震盪時期
戰爭和政局震盪時期,經濟的發展會收到很大的限制。任何當地的貨幣,都由於可能會由於通貨膨脹而貶值。這時,黃金的重要性就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了。由於黃金具有公認的特性,為國際公認的交易媒介,在這種時刻,人們都會把目標投向黃金。對黃金的搶購,也必然會造成金價的上升。但是也有其他的因素共同的制約。比如,在89至92年間,世界上出現了許多的政治動盪和零星戰亂,但金價卻沒有因此而上升。原因就是當時人人持有美金,舍棄黃金。故投資者不可機械的套用戰亂因素來預測金價,還要考慮美元等其它因素。
(3)世界金融危機
假如出現了世界級銀行的倒閉,金價會有什麼反應呢?
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因為危機的出現。人們自然都會保留金錢在自己的手上,銀行會出現大量的擠兌或破產倒閉。情況就像前不久的阿根廷經濟危機一樣,全國的人民都要從銀行兌換美元,而國家為了保留最後的投資機會,禁止了美元的兌換,從而發生了不斷的騷亂,全國陷入了恐慌之中。當美國等西方大國的金融體系出現了不穩定的現象時,世界資金便會投向黃金,黃金需求增加,金價即會上漲。黃金在這時就發揮了資金避難所的功能。唯有在金融體系穩定的情況下,投資人士對黃金的信心就會大打折扣,將黃金沽出造成金價下跌。
(4)通貨膨脹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貨幣的購買能力,是基於物價指數而決定的。當一國的物價穩定時,其貨幣的購買能力就越穩定。相反,通貨率越高,貨幣的購買力就越弱,這種貨幣就愈缺乏吸引力。如果美國和世界主要地區的物價指數保持平穩,持有現金也不會貶值,又有利息收入,必然成為投資者的首選。
相反,如果通漲劇烈,持有現金根本沒有保障,收取利息也趕不上物價的暴升。人們就會采購黃金,因為此時黃金的理論價格會隨通漲而上升。西方主要國家的通漲越高,以黃金作保值的要求也就越大,世界金價亦會越高。其中,美國的通漲率最容易左右黃金的變動。而一些較小國家,如智力、烏拉圭等,每年的通漲最高能達到400倍,卻對金價毫無影響。
(5)石油價格
黃金本身是通漲之下的保值品,與美國通漲形影不離。石油價格上漲意味著通漲會隨之而來,金價也會隨之上漲。
(6)本地利率
投資黃金不會獲得利息,其投資的獲利全憑價格上升。在利率偏低時,衡量之下,投資黃金會有一定的益處;但是利率升高時,收取利息會更加吸引人,無利息黃金的投資價值就會下降,既然黃金投資的機會成本較大,那就不如放在銀行收取利息更加穩定可靠。特別是美國的利息升高時,美元會被大量的吸納,金價勢必受挫。
利率與黃金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本國利息較高,就要考慮一下喪失利息收入去買黃金是否值得。
(7)經濟狀況
經濟欣欣向榮,人們生活無憂,自然會增強人們投資的慾望,民間購買黃金進行保值或裝飾的能力會大為增加,金價也會得到一定的支持。相反之下,民不聊生,經濟蕭條時期,人們連吃飯穿衣的基本保障都不能滿足,又哪裡會有對黃金投資的興致呢?金價必然會下跌。經濟狀況也是構成黃金價格波動的一個因素。
(8)黃金供需關系
金價是基於供求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如果黃金的產量大幅增加,金價會受到影響而回落。但如果出現礦工長時間的罷工等原因使產量停止增加,金價就會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升值。此外,新採金技術的應用、新礦的發現,均令黃金的供給增加,表現在價格上當然會令金價下跌。一個地方也可能出現投資黃金的風習,例如在日本出現的黃金投資熱潮,需大為增加,同時也導致了價格的節節攀升。
對於黃金走勢的基本分析有許多方面,當我們在利用這些因素是,就應當考慮到它們各自作用的強度到底有多大。找到每個因素的主次地位和影響時間段,來進行最佳的投資決策。
黃金的基本分析在時間段上分為短期(通常是三個月)因素,和長期因素。我們對於其影響作用要分別對待。

財經日歷中:
1.日本短觀報告

日本政府每季會對近一萬家企業作未來產業趨勢調查,調查企業對短期經濟前景的信心,以及對現時與未來經濟狀況與公司盈利前景的看法。負數結果表示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的公司多於感到樂觀的公司,而正數則表示對經濟前景感到樂觀的公司多於感到悲觀的公司。

根據歷史顯示,日本政府每季公布的企業短觀報告數據極具代表性,能准確的預測日本未來的經濟走勢,因此與股市和日元匯率波動有相當的聯動性。

2.美聯儲系統註解

美聯儲(The Fed)是根據1913年美國國會的一項法案設立的。在美聯儲成立之前,美國經濟所需要的資金和信貸活動都由一個分散化的銀行系統來承擔。

每月,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都將召開貨幣政策會議,對各聯儲銀行收集來的消息和其他相關經濟信息進行分析,並對當前和未來的經濟形勢作出評估,隨即決定採用什麼方式來配合經濟的增長或延緩經濟的下滑,包括利率水平的決定。

由於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美聯儲對國內和國際經濟的看法和政策都顯得非常重要,對外匯市場常常有較大的影響。

3.消費者信貸余額

消費者信貸余額(Consumer Credit),包括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將於兩個月及兩個月以上償還的家庭貸款。

在西方國家,貸款消費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在購買大宗商品,比如房屋、汽車,或是購買大宗服務,比如接受大學教育等情況下,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民眾數量會相當多,從而形成消費者信貸余額。

通常來講,如果消費者信貸余額不出現大幅波動的話,外匯市場對該數據的反應並不強烈。同時,我們不能孤立的解讀消費者信貸余額,要結合其他數據綜合考察

4.汽車銷售

汽車銷售(Auto Sales)是消費者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能很好地反映出消費者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通常,汽車銷售情況是我們了解一個國家經濟循環強弱情況的第一手資料,早於其他個人消費數據的公布。因此,汽車銷售為隨後公布的零售額和個人消費支出提供了很好的預示作用,汽車銷售額佔零售額的25%和整個消費總額的8%。另外,汽車銷售還可以作為預示經濟衰退和復甦的早期信號。

汽車銷售額如果上升,一般預示著該國經濟的轉好和消費者消費意願的增強,對該國貨幣利好,同時可能伴隨著該國利率的上升,刺激該國貨幣匯率上揚。

5.IFO經濟景氣指數

IFO經濟景氣指數(IFO Business Climate Index)是由德國IFO研究機構所編制,為觀察德國經濟狀況的重要領先指標。IFO是德國經濟信息研究所注冊協會的英文縮寫,1949年成立於慕尼黑,是一家公益性的、獨立的經濟研究所,被稱為德國政府智庫之一。

IFO經濟景氣指數的編制,是對包括製造業、建築業及零售業等各產業部門每個月均進行調查,每次調查所涵蓋的企業家數在7000家以上,依企業評估目前的處境狀況,以及短期內企業的計劃及對未來半年的看法而編制出的指數。

由於IFO經濟景氣指數為每月公布訊息,並且調查了企業對未來的看法,而且涵蓋的部門范圍廣,因此在經濟走勢預測上的參考性較高。

6.ISM指數

ISM指數是由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公布的重要數據,對反映美國經濟繁榮度及美元走勢均有重要影響。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the 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ISM)是全球最大、最權威的采購管理、供應管理、物流管理等領域的專業組織。該組織立於1915年,其前身是美國采購管理協會,目前擁有會員45000多名、179個分會,是全美最受尊崇的專業團體之一。

ISM指數分為製造業指數和非製造業指數兩項。

ISM供應管理協會製造業指數由一系列分項指數組成,其中以采購經理人指數最具有代表性。該指數是反映製造業在生產、訂單、價格、雇員、交貨等各方面綜合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通常以50為臨界點,高於50被認為是製造業處於擴張狀態,低於50則意味著製造業的萎縮,影響經濟增長的步伐。

ISM供應管理協會非製造業指數反映的是美國非製造業商業活動的繁榮程度,當其數值連續位於50以上水平時,表明非製造業活動擴張,價格上升,往往預示著整體經濟正處於一個擴張狀態;反之,當其數值連續位於50以下水平時,往往預示著整體經濟正處於一個收縮狀態。

7.采購經理人指數(PMI)

采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是衡量製造業在生產、新訂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員、訂單交貨、新出口訂單和進口等八個范圍的狀況。

采購經理人指數是以百分比來表示,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即當指數高於50%時,被解釋為經濟擴張的訊號。當指數低於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時,則有經濟蕭條的憂慮。它是領先指標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附屬指針,市場較為看重美國采購經理人指數,它是美國製造業的體檢表,在全美采購經理人指數公布前,還會公布芝加哥采購經理人指數,這是全美采購經理人指數的一部分,市場往往會就芝加哥采購經理人的表現來對全國采購經理人指數做出預期。

除了對整體指數的關注外,采購經理人指數中的支付物價指數及收取物價指數也被視為物價指標的一種,而其中的就業指數更常被用來預測失業率及非農業就業人口的表現。

8.平均時薪

平均小時薪金(Average Hourly Earnings)是用平均每小時和每周收入衡量私人非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的工資和薪水水平。

每小時收入數據反映了每小時基礎工資率的變化,並反映了加班的獎金增長情況,平均小時薪金可能較早地反映出行業工資和薪水成本變化趨勢與僱用成本指數相輔相成,共同為衡量總勞動成本提供參考。

該指標存在著一定的易變性和局限性,但仍然是一個月中關於通貨膨脹的頭條消息,外匯市場主要關注每月和各年隨季節調整的平均每小時和每周工資的變化情況。一般而言,如果預計平均小時薪金能引起利率的上漲,那麼每小時工資的迅速上漲對該國貨幣而言將形成利好刺激,反之亦然。在美國,該指標由聯邦儲備委員會進行監控。

9、產能利用率

產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也叫設備利用率,是工業總產出對生產設備的比率,簡單的理解,就是實際生產能力到底有多少在運轉發揮生產作用。

統計該數據時,涵蓋的范圍包括製造業、礦業、公用事業、耐久商品、非耐久商品、基本金屬工業、汽車業及汽油等八個項目。代表上述產業的產能利用程度。

當產能利用率超過95%以上,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全部,通貨膨脹的壓力將隨產能無法應付而急速升高,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升高情況下,對一國貨幣是利多。反之如果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表示設備閑置過多,經濟有衰退的現象,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降低情況下,對該國貨幣是利空。市場一般最為重視美國的產能利用數據。

在美國,一般每月中旬公布前一個月的數據。

10.耐用品訂單

耐用品訂單(Durable Good Orders)代表未來一個月內,對不易耗損的物品訂購數量,該數據反應了製造業活動情況,就定義而言,訂單泛指有意購買、而預期馬上交運或在未來交運的商品交易。

該統計數據包括,對汽車、飛機等重工業產品和製造業資本用品,其它諸如電器等物品訂購情況的統計。

由於該統計數據包括了國防部門用品及運輸部門用品,這些用品均為高價產品,這兩個部門數據變化對整體數據有很大的影響,故市場也較注重扣除國防部門用品及運輸部門用品後數據的變化情況。總體而言,若該數據增長,則表示製造業情況有所改善,利好該國貨幣。反之若降低,則表示製造業出現萎縮,對該國貨幣利空。市場一般最為重視美國耐用品訂單指數。

在美國,一般在每月下旬公布前一個月數據。

11.生產者物價指數

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PPI,主要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況,與消費者物價指數一樣,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對於外匯市場而言,市場更加關注的是最終產品PPI的月度變化情況。由於食品價格因季節變化加大,而能源價格也經常出現意外波動,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體商品的價格變化情況,一般將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變化剔除,從而形成「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進一步觀察通貨膨脹率變化趨勢。

在美國,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的資料搜集由美國勞工局負責,他們以問卷的方式向各大生產廠商搜集資料,搜集的基準月是每個月包含13日在內該星期的2300種商品的報價,再加權換算成百進位形態,為方便比較,基期定為1967年。

一般而言,當生產者物價指數增幅很大而且持續加速上升時,該國央行相應的反應是採取加息對策阻止通貨膨脹快速上漲,則該國貨幣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

12.經常帳

貿易經常帳(Current Account)為一國收支表上的主要項目,內容記載一個國家與外國包括因為商品、勞務進出口、投資所得、其它商品與勞務所得以及其他因素所產生的資金流出與流入的狀況。

如果其餘額是正數(順差),表示本國的凈國外財富或凈國外投資增加。如果是負數(逆差),表示本國的凈國外財富或投資減少。

通常來講,一國經常帳逆差擴大,該國幣值將貶值,順差擴大,該國貨幣將升值。

在西方國家,通常每月或每季都會公布經常帳數據,但一個月的貿易數據對市場的參考作用並不大,每個季度經過調整的經常帳才較為重要。

在7、80年代,經常帳赤字曾經對外匯市場有著較大的影響,目前這種影響力已經有所消退,但對於美國,經常帳赤字仍然對美元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13.財政赤字

財政,也就是一國政府的收支狀況。一國政府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總會制定一個當年的財政預算方案,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贏余,支出大於收入,為財政赤字。

一國之所以會出現財政赤字,有許多原因。有的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而降低稅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則因為政府管理不當,引起大量的逃稅或過分浪費。當一個國家財政赤字累積過高時,就好像一間公司背負的債務過多一樣,對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對於該國貨幣亦屬長期的利空,且日後為了要解決財政赤字只有靠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收,這兩項措施,對於經濟或社會的穩定都有不良的影響。一國財政赤字若加大,該國貨幣會下跌,反之,若財政赤字縮小,表示該國經濟良好,該國貨幣會上揚。

在美國,財政部一般在每月的第17個政府工作日會公布上個月聯邦政府預算執行情況。美國政府一向以財政赤字而聞名,前總統柯林頓時代赤字轉為贏余,但小布希上台後,適逢經濟衰退,又對外連續用兵,導致再次出現高額赤字。

14.新屋開工及營建許可

建築類指標在各國公布的數據體系中一般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因為房地產業對於現代化經濟體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一國經濟景氣與否也往往會在建築類指標上反映出來。

在美國,新屋開工通常在每月的16號至19號間公布。

通常來講,新屋開工與營建許可的增加,理論上對於該國貨幣來說是利好因素,將推動該國貨幣走強,新屋開工與營建許可的下降或低於預期,將對該國貨幣形成壓力。

15.消費者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針。

許多經濟學家為了分析的目的而將部分指標排斥在外,主要是將容易波動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剔除出去。這被稱為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是討論通貨膨脹時最常提及的物價指數之一。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太多,有通貨膨脹的壓力,此時中央銀行可能會通過調高利率來加以控制,對一國貨幣來說是利多。由於與生活相關的產品多為最終產品,其價格只漲不跌,因此,消費者物價指數也未能完全反應價格變動的實情,還要再結合其他數據才能通盤考察通貨膨脹。

不過,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的因素的時候,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並不被市場歡迎。

在美國,目前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以1982年至1984年的平均物價水準為基期,涵蓋了房屋支出、食品、交通、醫療、成衣、娛樂、其它等七大類,364種項目的物價來決定各種支出的權數,通常在每月的第三個星期公布。

16.零售銷售

零售銷售(Retail Sale),其實是零售銷售數額的統計匯總,包括所有主要從事零售業務的商店以現金或信用形式銷售的商品價值總額。服務業所發生的費用不包括在零售銷售中。

零售數據對於判定一國的經濟現狀和前景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因為零售銷售直接反映出消費者支出的增減變化。在西方發達國家,消費者支出通常佔到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像美國、英國等國,這一比例可以佔到三分之二。

一國零售銷售的提升,代表該國消費支出的增加,經濟情況好轉,利率可能會被調高,對該國貨幣有利,反之如果零售銷售下降,則代表景氣趨緩或不佳,利率可能調降,對該國貨幣偏向利空。

在美國,通常在每月11-14日公布前一個月的零售銷售數據。

17.領先指標

領先指數(Leading Indicator),也叫領先指標或先行指標,是預測未來經濟發展情況的最重要的經濟指標之一,是各種引導經濟循環的經濟變數的加權平均數。

領先指數通常每月公布一次,各國公布時間不盡一致。假如領先指數連續三個月下降,則預示經濟即將進入衰退期;若連續三個月上升,則表示經濟即將繁榮或持續擴張。通常領先指標有6至9個月的領先時間,在美國,一般認為領先指標可以在經濟衰退前11個月預測經濟下滑,而在經濟擴張前3個月可預測經濟復甦。二戰後,領先指數已經被成功的用來預測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榮枯拐點。

通常來講,外匯市場會對領先指數的劇烈波動做出強烈反應,領先指數的猛增將推動該國貨幣走強,領先指數的猛跌將促使該國貨幣走軟。

當前對外匯市場影響最大的當屬美國的領先指數,由美國商務部公布,時間大體在每月的最後一個工作日。其他國家比如日本、瑞士、加拿大、德國等也會公布領先指數,德國的ZEW經濟景氣指數和IFO經濟景氣指數也包含一定領先指數的意味。

18.GDP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英文名稱Gross Domestic Proct,通常縮寫為GDP。該指標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也就是說,日本公司在美國投資的工廠所創造的價值,也將計入美國的GDP。它涉及的是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動。

從經濟學來講,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

當然,作為普通的投資者,我們沒有必要去過多的探究GDP的經濟學意義,我們所要關注的是GDP對外匯市場的影響。

GDP增長速度越快,表明該國經濟發展越快,增速越慢,該國經濟發展越慢,若GDP陷入負增長,則該國毫無疑問的陷入經濟衰退。

一般的來講,若GDP維持較快的增速,將對該國貨幣會帶來支撐,反之對該國貨幣起利空作用。這里的增長速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假設A、B兩國GDP的增速分別為1.5%和0.5%,盡管增速都不夠快,但若這種速度維持一段時間,A國貨幣的走勢將會好於B國貨幣。這里僅考慮的是GDP因素,實際的外匯走勢還要綜合其他因素來看,但GDP是最重要的經濟數據之一,對外匯市場有著較大的影響。

西方國家GDP的公布通常分為每月公布和每季公布,其中又以每季公布的GDP數據最為重要,投資者應考察該季度GDP與前一季度及去年同期數據相比的結果,增速提高,或高於預期,均可視為利好。

19.非農業就業數字

非農業就業數字(Non-Farm Payroll)為失業率數字其中的一個項目,這項目主要統計從事農業生產以外的職業變化情況,其中包括教師,服務行業,消費性行業等等。美國公布這項數據的時間和失業數字相同,同於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發表。

當社會經濟蓬勃時,消費自然隨之而增加。導致服務性行業的職位也就增多,因此這些數據是觀察社會經濟蓬勃程度的一項指標。財經日歷中要注意所有關於美國的數據,如美國CPI高,就說明通脹高,對黃金利好。

『陸』 Current Account 是什麼意思嘛

current
account

['kʌrənt
ə'kaʊnt]

['kərrənt
ə'kaʊnt]
活期存款帳戶
例句
i
should
like
to
open
a
current
account.
我想開一個活期存款帳戶。
i'd
like
to
open
a
current
account
with
you.
我想在你們這兒開一個活期存款帳戶。

『柒』 美金折人民幣按當日到帳匯率計算 譯成英文(在線等)

The exchange rate of USD into RMB in compliance with the rate of payment day

『捌』 current balance是什麼意思

current balance

英 [ˈkʌrənt ˈbæləns] 美 [ˈkɚrənt ˈbæləns]

[釋義]經常賬余額,經常項目差額;

[網路]經常項目差額; 電流平衡; 電流秤;

[例句]The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has high significantly impact on
antimping ca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ather than that of exchange rate.

在發展中國家中,匯率對反傾銷立案數量影響的顯著性較低,而經常項目差額對反傾銷立案數量影響的顯著性較高。

『玖』 誰來解釋下current account,capital account啊

回答:current account 流動性帳戶,capital account 固定性帳戶,資產科目借方記增 負債和所有者權利類科目貸方記增。
補充資料:
1、資本項目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是與 經常項目並列的兩個主要項目之一,用於統計資本國際收支的項目,主要包括資本和儲備兩項內容。
2、資本,主要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前者是指一國的公司、企業或個人在另一國設立企業,直接進行生產或 商業活動。企業的所有權集中在單一的外國投資者或投資者集團手中。國際收支平衡表資本項目中的直接投資既包括外國在本國的直接投資,也包括本國在外國的直接投資。證券投資是在長期債券和公司股票上的投資,如一國公司、企業和個人對另一個國家的長期國債、 公司債券、票據、股票和 期權等貨幣市場工具和金融創新工具的購買。許多國家常把外國一個投資者或投資者集團在有投票權的股份中所佔比例達10-25%以上的,作為直接投資。此外,資本項目還包括一些未列入上述兩種投資內的其他資本交易活動,如 貿易信貸、貸款、貨幣及存款等。其中 信貸的 本金部分記入資本項目,而利息則記入經常項目。
3、儲備項目,實際是一國用以平衡國際收支或對本國貨幣對 外匯 匯率進行干預的手段,儲備項目主要包括貨幣黃金(即一國官方持有的作為貨幣資金使用的黃金)、 外匯儲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 特別提款權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在基金組織的 儲備頭寸、外匯,如貨幣、 存款、可轉讓、貼現的證券及其他債權等。

經常賬戶是指反映一國與他國之間的實際資產的流動,與該國的國民收入賬戶有密切聯系,也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包括貨物(goods)、服務(services)、收入(income)和經常轉移(current transfer)四個項目。經常賬戶外匯收入具體包括出口或先支後收轉口貨物及其他交易行為收入的外匯;海關監管下境內經營免稅商品收入的外匯等。經常賬戶外匯支出具體包括貿易進口支付;進口項下的尾數等,資本項目,反映的是本國和外國之間以貨幣表示的債權債務在國際間的變動,換言之,就是一國為了某種經濟目的在國際經濟交易中發生的資本跨國界的收支項目。資本項目包括居民和非居民間資產或金融資產的轉移。

閱讀全文

與currentaccount匯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資產公司進行非金融債權收購 瀏覽:492
深圳捷信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天眼查 瀏覽:34
分期樂樂花卡金融機構上線 瀏覽:36
嘉實基金的理財產品怎麼樣 瀏覽:609
現在民生信託值得去嗎 瀏覽:65
10000寮國兌換人民幣匯率 瀏覽:278
你家的理財年收益率是多少 瀏覽:707
可以融資開一個奶茶店嗎 瀏覽:811
借殼會和再融資相沖嗎 瀏覽:288
如何快速融資30萬 瀏覽:804
大學生創業貸款電腦 瀏覽:467
p2p理財和基金哪個好 瀏覽:286
光大銀行保險理財產品有哪些 瀏覽:286
投資理財教程 瀏覽:995
黃韋中股票 瀏覽:11
第一套朝鮮幣價格 瀏覽:448
今日烏魯木齊鋼坯價格 瀏覽:559
信託投資房地產限制 瀏覽:674
銀行定期理財產品收費 瀏覽:335
10的後置傭金 瀏覽: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