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匯率自由化在我國實施的對策分析
匯率市場化是指市場機制在人民幣匯率的形成過程里發揮基礎性作用,地參照國際貨幣市場的供求情況,依據市場供求靈活確定人民幣與各種外幣的比價。匯率市場化將使進出口地反映我國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使我國外部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配合以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制度,將增加居民的投資選擇,大幅減少國家層面的金融風險。
㈡ 什麼叫做貿易自由化和貨幣自由化
所謂貿易自由化就是各成員方通過多邊貿易談判,降低和約束關稅,取消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擴大本國市場准入度。實現上述目標的途徑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進行貿易自由化。自由貿易政策允許貨物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國際價值規律作用下,可以刺激競爭,鼓勵發展,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世界性的分工和貿易發展,擴大市場;同時使消費者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
㈢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什麼不能自由化
中國是外匯管制國家。
任何一個國家多多少少都存在管制自己貨幣匯率的行為,例如最近的日本,安倍政府多次干預匯市。
美聯儲也多次關於美元走勢,所以人民幣也不可能完全自由化,目前中國已經在人民幣自由化上作了很多,完全自由化是不可能的。
㈣ 什麼是匯率市場化
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在利率市場化的前提下,將匯率浮動權交給市場,由市場自行決定匯率的過程,但央行有一定的浮動匯率管理制度
㈤ 什麼是匯率自由化
匯率自由化 指的是在浮動匯率制度下 分為
1 自由浮動(自由浮動) 2 管理浮動(骯臟浮動)
前者是指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不加任何干預,完全聽任外匯供求關系影響匯率的變動即完全實現匯率自由化,不過這只是理想的狀態 ,現實中不存在的,
㈥ 匯率市場化的什麼是匯率市場化
如果說利率市場化是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在國內資金市場上的必然反應,匯率市場化則是我國主動參與國際范圍內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新中國成立後先是學習蘇聯採用了依靠要素投入,首先是資本要素(投資)驅動經濟的粗放增長模式,改革開放後是模仿日本的出口導向型模式,採取「出口導向」的國家對外經濟政策,用出口需求彌補由要素驅動造成的消費和內需不足,總體上是以投資和出口驅動的粗放增長方式。
要素價格的嚴重扭曲鼓勵高資源投入、低經濟效率項目的擴張。要素價格定得過低;為了支持出口導向的政策,本幣的匯率由進口替代時的本幣高估轉為低估。如果說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以偏離市場供求的匯率政策支持特定的經濟發展目標還可以理解的話,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這種政策無論如何已經難以為繼。國際金融危機更是使我國的出口導向政策既不可能(需求限制),也缺乏吸引力(外匯儲備縮水)。
實際上我國的匯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開始。2012年央行把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浮動幅度由5‰擴大至1%,並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已經累計升值超過30%,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率由2007年峰值的10%降至目前的不到3%的水平。
㈦ 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是一個什麼概念
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意思是能自由兌換成其他貨幣。
相關介紹:
可兌換貨幣在對外貿易和非貿易經濟往來中用作國際結算支付手段的貨幣。可兌換貨幣的發行國通常對其貨幣用於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支付不採取限制性或歧視性措施,不實行多重差別匯率制。
在其他國家的要求下,有義務隨時以對方可以接受的貨幣或黃金換回對方經常項目往來中所結存的本國貨幣。
(7)匯率自由化概念擴展閱讀
可兌換貨幣的發行國通常對其貨幣用於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支付不採取限制性或歧視性措施,不實行多重差別匯率制,並且在其他國家的要求下,有義務隨時以對方可以接受的貨幣或黃金換回對方經常項目往來中所結存的本國貨幣。
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一般都可以自由兌換。金本位制崩潰以後,由於出現國際收支危機,許多國家對本國貨幣的兌換加以限制。
可兌換貨幣的核心問題是貨幣兌換權。貨幣兌換權是無限制的。貨幣兌換權是國家有關法律保證的權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可兌換貨幣
㈧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什麼不能自由化
中國是外匯管制國家。
任何一個國家多多少少都存在管制自己貨幣匯率的行為。
例如最近的日本,安倍政府多次干預匯市。
美聯儲也多次關於美元走勢。,
所以人民幣也不可能完全自由化,目前中國已經在人民幣自由化上作了很多,完全自由化是不可能的。
你可以看下外匯基礎知識欄目,裡面對很多貨幣都有趣聞。
㈨ 論文 匯率自由化和利率自由化有什麼關系
發在郵箱了
㈩ 什麼是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亦稱金融深化。美國學者蕭(E.S.Shaw)在《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中倡導的一種理論。
發展中國家要想使經濟得到發展,就應重視金融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發揮金融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放棄他們所奉行的「金融壓制」政策,實行「金融深化」或「金融自由化」。
這就要求國家放棄對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過分的行政干預,放開利率和匯率,讓其充分反映資金和外匯的實際供求情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
如此,整個金融體系特別是銀行體系便能大量吸收儲蓄存款,並以適當的放款利率來滿足經濟各部門對資金的需求。
這樣,金融體系本身可以得到擴展,並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金融自由化能夠擴大金融中介作用,降低國家對外債和外援的依賴,匯率由市場決定會使黑市活動消失。金融管制放鬆後,民間金融機構也能合理發展,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之間會出現良性循環的局面。
(10)匯率自由化概念擴展閱讀:
在我國金融改革進程中,金融進行更加自由化地推進一直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回顧五年前,「十二五」規劃對此的闡述是: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從表面看來,「十三五」規劃對利率和匯率市場化著墨不如「十二五」規劃多,但這並不意味著其重要性的下降。實際上,在經歷了上個五年相關基礎制度的建設之後,金融改革在「十三五」期間將步入更為關鍵和充滿挑戰的五年攻堅期。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可以看到,「十二五」規劃所提及的金融自由化方面的改革在這一年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從利率市場化看,經過此前多輪、漸次放開之後,央行在10月23日宣布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在名義上已經擺脫行政限制;從匯率市場化來看,央行今年8月推進了人民幣中間價市場化定價,被業內稱為「二次匯改」。
可以預期的是,在「十三五」期間,金融自由化將會在前期制度改革基礎上,進一步在內涵和實質上進行推進。以利率市場化為例,雖然存款利率上限已經放開,但是市場並未完全擺脫對央行基準存貸款利率的依賴。
下一步,推進SHIBOR、短期回購利率、國債收益率、基礎利率等市場利率作為產品定價的基礎將成為改革重中之重。央行要建立健全與市場相適應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從這個角度看,真正的利率市場化應該說才剛剛起步。
同樣的,匯率市場化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在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境內外市場的聯通,讓人民幣匯率的浮動更能體現市場的意志,也將是未來五年改革的重大課題。
在《建議》關於推進匯率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表述之後,專門談及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無疑,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自由化本質上能夠推進金融資源在不同的主體中進行更有效的市場化配置。
金融朝著更加自由化的目標進一步推進可發揮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釋放改革紅利,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這種紅利的釋放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由於金融自由化程度不夠,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價格會出現扭曲,不能體現市場真實供需,因此金融資源不能以最合適的價格流入到它最該流入的領域。而以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能夠校正這種扭曲,更好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
二是以利率市場化改革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能夠進一步解決央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梗阻問題,能夠讓未來的政策利率更加有效地影響各種存貸款利率和債券收益率,從而更有效地發揮貨幣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為企業減負。
三是以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也能夠最大程度消除境內外市場的價格差,企業融資的便利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