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定義分別是什麼
經典性條件反射是建立原無關的信息聯系並由此產生原不會產生的反應。
經典性條件反射是指一個原來並不能引起某種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於它總是伴隨某個能引起該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現,如此多次重復之後,這個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該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稱這種反射為條件反射或條件作用。後人稱之為經典性條件反射或經典性條件作用。
而操作性條件反射所談到的是行為後果對於原有行為模式、習慣的影響。
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動物的某種反應的後果能滿足其某種需要,則以後它的這種反應出現的幾率就會提高。
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有機體在後天生活過程中經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反射形式。
(1)白鼠按壓杠桿負強化物擴展閱讀
條件反射理論是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核心內容,指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
後天形成,有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兩種形式。非條件反射是條件反射形成的基礎。
條件反射在解剖生理學上又稱前饋控制系統。
兩樣本來沒有任何聯系的東西,因為長期一起出現,以後,當其中一樣東西出現的時候,便無可避免地聯想到另外一樣東西。
Ⅱ 激勵強化理論的強化分類
強化作用離不開強化物。所謂強化物(reinforcer)不一定是實物,也可以是行為、表情等等。只要在某種行為之後,這種行為本身或者由它帶來的後果可以刺激該行為的再次出現,就屬於強化物。強化物在塑造人們的行為上有著極大作用。 一般來說,強化有兩種:正強化和負強化。通過某種強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的行為發生概率增大,行為者受到這種強化物的激勵,其積極性會得到提高,這就是正強化。反過來,通過某種強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的行為發生概率減小,行為者受到這種強化物的激勵,其積極性會消退甚至喪失,這就是負強化。由此出發,斯金納把強化物分為兩種:正強化物(positive reinforcers)和負強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s)。 對正強化物的效用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個層面是某一行為如果會帶來行為者的愉快和滿足,如給予食物、金錢、贊譽和關愛等,行為者就會傾向於重復該行為;另一個層面是某一行為如果能減少和消除行為者的不快和厭惡,如減少雜訊、嚴寒、酷熱、電擊和責罵等,行為者也會傾向於重復該行為。 與此類似,對負強化物的效用照樣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懲罰性強化物和消退性強化物。懲罰性強化物是指會給行為者帶來不快的東西,能使行為者的行為傾向減弱;消退性強化物是指減少或取消令行為者愉快的東西,也能使行為者傾向於終止或避免重復該行為。 對正強化物與負強化物的區分,不能想當然,而要以其效果確定。比如,限制一個孩子獲得某種玩具的慾望,其效果很可能是極大地激發了這個孩子獲得這種玩具的行為。現實中某些東西,越禁止反而越流行,實際上這種禁止就起著正強化作用。而不恰當地對某種行為進行言過其實的贊揚,很有可能引起反感而削弱這種行為,贊揚起的是負強化作用。有時候官方樹立的先進模範反而收不到正面效果,就是這種機制。一個部下過於明顯地逢迎上司,有可能會引起這個上司的反感。這些,都是值得激勵研究注意的。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表面上截然相反的強化物,其強化作用卻高度一致。如果對賭博進行強化分析,就不難發現,不論是輸是贏,都會起到強烈的正強化作用。贏了,會刺激賭徒繼續;輸了,還會刺激賭徒繼續。所以,單靠賭博本身的輸贏,很難消退賭博行為。公司經營中,有些人偏愛投機方式,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投機方式不論後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會產生類似賭博的正強化效應。 從強化物效用的大小和重要程度來講,還可以進一步將強化物劃分為初級強化物和條件強化物。初級強化物對有機體來說,往往是無條件的,它能滿足人和動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溫暖、性等。條件強化物需要通過初級強化物才能產生作用。任何一個中性刺激物,如果與初級強化物反復聯合,它就能使自身獲得強化物性質。它是初級強化物的附屬品。例如金錢,對小孩它不是強化物,但當小孩知道錢能換糖時,它就能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強化效果。在這個例子中,糖果就是初級強化物,而金錢則是條件強化物,金錢的強化作用是由於與糖果的結合才獲得的。作為管理者應該注意,初級強化物是最基本的,然而條件強化物是最常用的。二者的匹配和結合方式值得進行深入探討。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強化物與行為之間的關系是非理性的,斯金納把這種強化行為稱為「迷信」(superstition),也稱為「非相倚強化」。在斯金納的實驗中,假如把給白鼠餵食的方式改為不是按壓杠桿引發,而是每隔15秒固定送食一次,那麼,白鼠在首次餵食之前的偶然動作就會形成「迷信」。如果白鼠正在作揖,它就會在此後不斷作揖以求得食物;如果白鼠正在嗅通氣孔,它則會不斷嗅通氣孔以求得食物。人類這種情況也十分多見,比如,天旱引發的祈雨行為,某個運動員對某種動作、某種服飾與獲勝之間的看法以及由此而採取的行為等等,都屬於迷信。迷信只有在多次無效的情形下,才會逐漸產生操作性消退。但是,只要有偶然性存在,迷信就不能徹底根除。 要使正負強化能達到各自預期的效果,對強化物的恰當選擇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在使用強化理論之前,首先要弄清是要對行為進行正強化還是進行負強化,然後針對行為者的特點選擇恰當的強化物。在選擇時,並不是強化物的數量越多越好。斯金納認為,由於強化物的數量與對行為的強化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例,真正的強化物也可能被誤用,因此,合理安排強化措施,比單一追求強化物數量更為重要。這里實際上涉及到了強化物的合理配置問題。為此,斯金納設計了「強化表」,對強化物合理安排做出了有益嘗試。對於現實中的管理者來說,更為重要的不是照搬斯金納的強化表,而是參照和借鑒斯金納的思路,根據自己所處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考慮各種特定的環境因素,對強化物的選擇、搭配和使用作出符合理性的科學安排。 此外,強化物效用的大小還與其接受者有關。一種強化能否起到應有的作用,取決於強化物運用是否恰當,而強化物運用是否恰當,又取決於強化物的作用對象接受與否。因此,在選擇強化物時必須考慮到行為者的自身特徵。比如,提升職務一般能夠起到正強化作用,但是,在霍桑實驗中曾經發現,某個女工拒絕了上級提升其職務的安排。理由很簡單,在這個女工看來,提升職務有可能會破壞她同工友們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於這個女工而言,工友之間的人際關系,遠遠要比職務提拔更重要。所以,在多數人身上能起到強化作用的提拔方式,對於這個女工卻不是合適的強化物。當然,這個女工對強化物的認知,並不是心血來潮的怪癖,而是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在她身上的反應。所以,管理中採用強化措施時,要以對員工狀況的科學分析為前提。
Ⅲ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斯金納(B.F.Skinner.1904-1990),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奠基者。他創制了研究動物學習活動的儀器――斯金納箱。195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8年獲美國總統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獎。
斯金納最大的貢獻在於他所提出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該理論起源於他做的一個實驗——迷箱實驗。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小白鼠,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小白鼠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按壓杠桿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小白鼠就能吃到食物。因此他提出了人和動物的學習行為:(R-S)。
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分成兩種:一種是應答性行為(S-R),一種是操作性行為(R-S)而斯金納堅持學生的學習不應該是應答性行為,而應該是操作性行為。根據斯金納的實驗,他提出了強化理論。首先,他把行為分成四個部分,正強化、負強化、懲罰和消退。正強化是給予一個愉快刺激,從而加強行為的反應。例如在實驗中當小白鼠無意中按到杠桿,就會掉下一個食物,多次反復之後小白鼠學會了按杠桿的行為,在實驗中,食物是愉快刺激,通過按杠桿給予愉快刺激,這就是正強化。負強化是撤銷一個厭惡刺激,從而增加行為的反應。例如:在實驗中斯金納進行了加強版的練習,在箱子底部安裝了電擊板,當小白鼠按下杠桿時就會撤銷電擊,因此小白鼠會經常按電擊板從而擺脫電擊的痛苦,從而學會了按壓杠桿,這就是負強化。懲罰是給予一個厭惡刺激,從而減少行為的反應。例如在實驗中,斯金納為了讓小白鼠不再出現按杠桿的行為,只要當小白鼠按杠桿,就會電擊它,因此小白鼠減少了按杠桿的行為。而消退是沒有給予任何刺激,最終的行為反應下降,消退主要是用來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在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提出之後,他提出了程序教學:程序教學,是一種使用程序教材並以個人自學形式進行的教學。其程序教學模式可分經典型直線式程序、優越型衍枝式程序和莫菲爾德程序。但是教師要實施程序教學必須藉助於程序式的教材或者進行機器教學。以上是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下面我們來做一道題鞏固一下:
【單選題】班級里有幾個同學總是養不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當同學們都在認真朗讀時,他們都會在一邊擺弄小東西,或者獨自做其他事情。老師觀察到這種情況之後宣布,如果被老師發現你沒有讀書,就會在下課時取消課間休息時間,抄寫課文的規定段落。而且不和學生討價還價,一旦發現,課下及時進行懲罰,多次之後,這些學生為了逃避課下的段落抄寫,課堂上讀書的自覺性和意識逐漸提高(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
【答案】B。
Ⅳ 心理學上第一個以動物為被試開展研究的是誰
心理學研究的 原則分以人為被試還是以動物為被試。前者是知情同意、退出自由與保密、保護被試、。後者是3R原則:rection減少使用動物被試、replacement盡量使用其他來替代動物被試、refinement盡可能人道使動物無痛苦。心理學研究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即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測驗法。 一、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地觀察記錄並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方法。 運用觀察法時,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方式: 1、參與觀察者: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 2、非參與觀察者: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現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 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行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 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 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利科學地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 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 觀察法的缺點是觀察者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 二、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最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象,然後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律性的結果。 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數: 1、自變數: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 2、因變數: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數,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 3、控制變數:實驗變數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數。 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內在關系。 實驗法有兩種,即自然實驗法和實驗室實驗法。 三、調查法survey method 就某一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來分析、推測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 實施時雖然是以個人為對象,但其目的是藉助許多個人的反映來分析和推測社會群體的整體心理趨向。 調查法又分為問卷法和訪談法。 四、測驗法metric method 用標准化量表對個體心理特徵進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用來確定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的存在水平。 測驗法是個體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應用范圍很廣。 上述四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獨自的優點,但同時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人的心理千變萬化,心理活動非常復雜,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不能僅憑某一種方法,應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選用多種方法,使之互相補充。
Ⅳ 普雷馬克原理的心理依據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納(B·F·SKinner,1938)曾在特製的實驗箱內研究了白鼠的學習。箱內裝有一個杠桿,杠桿與傳遞食物的機械裝置相聯,只要杠桿一被壓動,一顆食丸便滾進食盤。白鼠被放進箱內,自由活動,當它踏上杠桿時,有食丸放出,於是便吃食物。它一旦再按壓杠桿,食丸又滾出,反復幾次,白鼠就學會了按壓杠桿來取得食物的條件反射。斯金納將這種條件反射命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以區別於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或應答性條件反射)。由操作性條件反射所構成的行為叫操作行為。操作行為的形成過程叫操作學習。斯金納認為強化是操作性行為形成的重要手段並進一步提出操作學習的基本規律即: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呈現一個強化刺激,則這個操作的強度(反應發生的概率)就增加。在白鼠的學習實驗里,食物是一種強化物,它總是伴隨著白鼠按壓杠桿的行為反應之後出現,並使白鼠按壓杠桿的行為不斷被增強。可見,強化總是伴隨著反應之後而出現,強化與反應之間的這種依隨關系被稱之為強化的依隨性。
與強化的依隨性密切相關的一個現象由普雷馬克(D·Premack,1965)提出,叫做普雷馬克原理,即一個經常出現的或較喜愛的活動可以作為強化物去強化一個較少出現的或較不喜歡的活動。普雷馬克原理也被叫做「奶奶的規則」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後你就可以吃甜點。」
Ⅵ 負強化和懲罰的區別
負強化和懲罰的區別?負強化和懲罰的區別
1 操作與未操作:負強化是去掉一個刺激,懲罰是給予一個刺激。
2 刺激的性質:負強化是去掉的往往是好的刺激(能使行為發生率增加的刺激),懲罰給予的是壞的刺激(能使行為發生率減少的刺激)。
相同點:都能使減少不好的行為的發生率。
拼音:fù miàn qiáng huà ;chéng fá
造句:
負面強化
1、只喜歡聽員工匯報公司的正面消息,而不願意聽公司的負面情況。這是一種微妙的心理,一方面老闆不願意也不相信自己的企業會運作不佳,另一方面又害怕真的出事。最終的結果是人人報喜不報憂,中干會上歌舞昇平,企業根基漸漸糜爛。
2、沒有敵人能比自己的貪婪,憎恨,妒忌,沮喪,恐懼等負面情緒更能傷害自己的。
3、這個世上,勝者生,而敗者亡,在世事的勝負面前,生與死不過是必然的因果。
4、有時候,負面情緒會突然排山倒海地洶涌而至,似乎要把你湮沒,千萬不要試圖阻擋這些情緒,這樣反而會讓你備受煎熬。正確的做法是,坦然接受這些情緒所攜帶的能量,利用它來強化求生的決心。貝爾·格里爾斯
5、如果你發現你內心的對話偏向負面發展,你會有能力改變對話的主題,將它導向正面。
懲罰
一、他打碎了玻璃還向媽媽撒謊,受到了加倍的懲罰。
二、你不要到處惹事生非,否則會受到懲罰。
三、他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應該受到懲罰。
四、愛撒謊的小明受到了爸爸嚴厲的懲罰。
五、歪曲事實的人終將受到事實的懲罰。
Ⅶ 激勵強化理論的條件反射
斯金納的操作性反射是針對人的行為的控制而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的行為總有它產生的原因,通過發現和分析這些原因,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影響行為的所有變數和原因,才能形成對行為的有效控制。他認為,任何行為的因果鏈都包括三個環節:①從外部對有機體進行的操作,如剝奪飲食;②內部狀態,如飢餓;③行為,如覓食。斯金納認為,當時的心理學試圖從內部狀態即心理感受上尋找行為原因,但是,這種內部狀態是無法用科學加以測量和驗證的,而內部狀態依賴於外部操作,所以,科學的心理學應該避開無法測度的第二環節,直接建立起第一環節和第三環節之間的函數關系。從這種科學思維出發,斯金納強調人的行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行為取決於環境所給予的強化,人們完全可以通過改變環境和運用各種強化手段來改造和控制人的行為。正是在這種科學信念上,斯金納繼承了華生的觀點。華生曾經提出,心理學要徹底摒棄意識、意志之類詞彙,放棄一切對內在心理的猜測,而只對可測量的外顯行為進行研究。盡管華生由於「不愛江山愛美人」,因婚變而離開了學界。但斯金納繼承了他的衣缽,並用「斯金納箱」進行的白鼠實驗,證實了行為可以由外界因素加以塑造。 所謂「斯金納箱」,是一個高約1尺的長方形箱子。它一面是單向玻璃,用來觀察動物而不驚擾它。箱內有照明小燈,並有一根連接著食物台的杠桿或踏板,當動物按壓杠桿時,它可以得到食物。裡面的記錄裝置可以把動物的按壓反應記錄下來。在實驗中,要求排除一切外來刺激,讓動物自由活動。 斯金納箱的實驗,與巴甫洛夫有著明顯不同,它可以全面顯示出動物的學習行為(斯金納自己很少使用「學習」這一詞彙,因為他反感這一詞彙含有的內在性,通常他只用「強化」來表達人們常說的「學習」)。白鼠在箱子內自由活動,會偶然發現按壓杠桿能得到食物,於是,白鼠就可能調正或改變自己的行為。它會再次按壓杠桿,試圖獲得更多的食物。有意思的是,如果調整強化物的提供方式,白鼠的行為也會產生「聰明」的變化。比如,如果按壓杠桿後必須間隔1分鍾才再次供給食物,那麼,白鼠在多次重復後,會把自己的行為調整為間隔1分鍾左右才再次按壓杠桿。如果每按壓10次才掉下來一次食物,那麼,白鼠也會逐步摸索,形成10次按壓後停下來去取食物的行為慣性。由此可以說明,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或內心的追求,而是反應的改變。顯然,斯金納已經超越了巴甫洛夫的應答式條件反射,進而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所謂操作性條件反射,不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是由主體行為觸發的。只要出現相應的條件,即強化物和行為之間形成了明顯的相倚關系,那麼,相應的行為就會出現。斯金納認為,某人之所以產生某一行為,是由於想得到過去同類行為所產生的某種結果,而不能說是由於想得到該行為將要產生的結果。這話聽著拗口,但不這樣說就弄不清兩種條件反射的差別。歸根到底,操作性行為最明顯的特徵是自發的,而不是誘發的。 那麼,這種操作性行為能否得到維持,維持的時間長短,就成為激勵重要內容。斯金納認為,這取決於行為結果。想要一種行為長久維持下去,就必須給這個行為予以強化。換句話說,就是要使行為者感覺到這個行為是與一定的強化物相聯系的。如果自己想要得到這種強化物,或者通過這種強化物來獲得別的東西,從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就必須做出這種行為。反之,則要避免這種行為。可見,只有把行為與一定的強化聯系起來,才能達到預定的目的。這種聯系就是強化與反應之間的相倚性聯系。 對行為的強化是通過強化物來起作用的,要選擇適當的強化物就需要辨明哪種事物能對行為產生有效的作用。如果某種東西在使用前和使用後能夠觀察到反應頻率的變化,這種東西就具有強化作用。人的行為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的強化激勵來暗示或明示這種行為是否正確,那麼行為者就沒有評判標准。當某種強化物在行為者行為發生後給予相應的激勵刺激,那麼行為者就會認識到自己行為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進而決定是否需要維持下去。偶然一次的激勵,不能形成相倚性聯系。只有行為結果出現後能得到持續(或遞增或遞減或隨機或間隔,隨機和間隔也是持續的表現方式)的強化,如此反復,行為就會與強化物形成緊密的相倚性聯系。這種聯系的強弱會影響以後行為維持的程度和時間的長短。相倚性聯系越強,則行為維持的程度越強,時間越長;相倚性聯系越弱,則行為維持的程度越弱,時間越短。
Ⅷ 幼兒心理學書中的強化物是什麼意思,求解答
你可以了解一下陽性強化治療法。 陽性強化法或稱正性強化法,應用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強調行為的改變是依據行為後果而定的,其目的在於矯正不良行為,訓練與建立某種良好行為。即運用正性強化原則,每當兒童出現所期望的心理與目標行為,或者在一種符合要求的良好行為之後,採取獎勵辦法,立刻強化,以增強此種行為出現的頻率,故又稱獎勵強化法。 正強化法是行為矯正中最基本的方法,又稱陽性強化法或積極強化法。簡單的說,當孩子某一行為不出現(也既正常行為出現)時,立即給予「獎賞」,以建立正常行為。比如,矯正功能性遺尿。白天,當孩子出現尿意時,鼓勵他暫時不排尿,每次控製成功後,均給予獎賞。每日延長2-3分鍾,直至出現尿意後能控制45分鍾。一般需經三個月治療。 在矯正中,家長要用好獎賞品(也稱「強化物」)強化物一般分五類: ①消費性強化物:如糖果、飲料等一次性消費物品。 ②活動性強化物:如看電視、過生日、郊遊等活動。 ③操作性強化物:如塗顏色、跳繩、游戲等。 ④擁有性強化物:指在一段時間內孩子擁有享受的東西(如穿自己喜歡的衣服、有屬於自己的小紅旗、玩具等「私有財產」)。 ⑤社會性強化物:指孩子喜歡接受的語言刺激或身體刺激(如贊揚、點頭、微笑)。 操作要領: 在進行正強化矯正時,家長要選擇孩子喜歡、需求的強化物。「獎賞」時要立即兌現,要說明出現了哪一種「行為」後得到的獎勵。強化物的數量不宜多。當達到期望的行為時,應逐步取消物質獎勵,以贊揚、微笑代替。
Ⅸ 斯金納的條件反射是
一、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理論
1.斯金納的經典實驗:迷箱實驗
斯金納是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他的理論也是建立在動物學習實驗的基礎之上的。斯金納改進了桑代克的貓開籠取食實驗,創建了「斯金納箱」。在斯金納箱內裝上一個操縱桿,操縱桿與另一提供食丸的裝置連接。飢餓的白鼠經過幾次嘗試,會不斷按壓杠桿,直到吃飽為止。這時我們可以說,白鼠學會了按壓杠桿以取得食物的反應。
斯金納認為:學習實質上是一種反應概率上的變化,而強化是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
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種: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應答性行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經典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操作性行為則不與任何特定刺激相聯系,是有機體自發作出的隨意反應,是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操作性行為主要受強化規律的制約。
(1)強化
強化有正強化(實施獎勵)與負強化(撤銷懲罰)之分。
正強化:給予一個愉快刺激,從而增強其行為出現的概率。
負強化:擺脫一個厭惡刺激,從而增強其行為出現的概率。
(3)消退
有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後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麼,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便降低,稱為消退。
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於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減少不良行為、消除壞習慣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師要求學生應用業余時間完成額外的數學和閱讀作業。幾周後發現只做數學作業,沒有完成閱讀任務。於是老師改變了規則,只讓學生在業余時間閱讀,其結果是,學生很快就少做數學而多看語文了。這里,教師應用消退取消對完成數學作業的強化。
(4)懲罰
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體罰、譴責等),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稱作懲罰。
懲罰與負強化有所不同,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而懲罰則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懲罰的運用必須慎重,懲罰一種不良行為應與強化一種良好行為結合起來,方能取得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