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人民幣貶值應對去杠桿

人民幣貶值應對去杠桿

發布時間:2022-01-13 21:37:45

❶ 那麼人民幣對外貶值會導致財政赤字么

金融界美股訊: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貨幣向來都是中性的,不要因為是人民幣,它就會保護你,不要因為是美元,它就會傷害你,他們同時是在這個世界價值體系的不同的衡量尺度。
此次人民幣從上月初加入SDR後,開始貶值,大約持續貶值了一個半月,而最近幾天貶值幅度更大,這當然是由於11月外匯儲備再次大幅下跌,以及上周五央行宣布脫鉤美元,掛鉤一籃子貨幣所致。
從目前情勢看,人民幣貶值大概率還剛剛開始,隨著最近兩天美聯儲宣布加息後,人民幣還會繼續貶值。這是由於既然人民幣脫鉤了美元,美元必然要上漲,人民幣掛鉤了一籃子貨幣,而其他貨幣都要相對美元下跌,因此人民幣必然下跌。
其實對於中國政府而言,人民幣下跌已經是既成事實,也是最近幾年早應該預測到的,現在的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應對。
一個國家本幣下跌後,簡單講,一般採取兩類措施,一個是緊縮,一個是擴張。
緊縮的目的是去杠桿、壓縮經濟的水分、歸還債務,貨幣收縮,以使經濟體內的利率上升,從而抬高人民幣的幣值,比如有些國家曾經實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或者提高利率的方式,來穩定資金預期,吸引或者滯留資金不流出,以此穩定幣值,經濟內部鳳凰涅槃,從而萌發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再次重生。
這個方式的最大的缺點是,緊縮的貨幣環境和財政環境可能會讓經濟窒息而死,如果經濟在緊縮和去杠桿中不能再生或者新生,就會進一步惡化,資金進一步流出,本幣匯率進一步貶值,進入惡性循環,另外,這種方式風險很大,需要政府的控制力非常強大。
另一個應對舉措是擴張,比如財政上擴張,財政赤字擴大,並且進行貨幣進一步放鬆,比如進一步降息和進一步降低存款准備金率。
比如,今年以來,央行就採取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已經數次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但是政府在財政赤字上幾乎是寸步未動.
盡管一直在提加大財政刺激力度,但是由於經濟下滑,稅收增長緩慢,並且存在嚴重的收入和支出不對等,財政方面的刺激力度一直不夠,比如對中小企業的減稅政策遲遲未動,再比如財政赤字率基本是緊緊守住了。
不過隨著經濟的進一步下滑,決策層意見開始出現分歧,比如,在上月的一次論壇上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就提出,3%的赤字率紅線和60%的負債率紅線,是不是一個絕對科學的標准?是否可以調整?這些觀念的僵化並不利於改革,要在實踐中調整,形成有指導意義的經濟學理論。
今年中國赤字率為2.3%,而2014年底中國負債率低於40%。而3%赤字率紅線和60%的負債率紅線來源於1991年簽訂的《歐洲聯盟條約》,這一條約根據歐元區穩定和增長協議,確定了區內各國都必須將赤字率(財政赤字與GDP的比率)控制在3%以下,並且把降低財政赤字作為目標。
同時,各成員國必須將債務率(年末債務余額與當年GDP的比率)的佔比保持在60%以下。以上數據其實沒有算上地方政府的債務,如果算上地方政府債務,以上數據已經非常可觀,而由於中國的體制,以及今年進行債務置換的處置方式,地方政府的債務最終還是要由中央政府來背的。
我們先不論目前國際通行的財政赤足率和負債率紅線是否科學,但是有一點是必須要強調的,財政一定要有紀律,紀律是什麼?就是定下的規則一定要堅守,哪怕付出代價,因為你如果不守紀律,你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或者全盤皆輸。
在人民幣進入貶值通道的情況下,財政紀律尤為重要,試想,在目前赤足率如此小的情況下,人民幣還存在持續貶值的壓力,如果你還要將赤字率提高,並且還把負債率紅線提高,那結果是不言自明的。
事實上,一般而言,當一個國家的本幣進入貶值,而且外債本身就很重,自身的經濟處於困境,財政收入入不敷出的時候,大多都選擇了寬松。
尤其是在財政方面的寬松,因為政府沒錢還債,進口能力變差,有些國家還伴隨嚴重的通貨膨脹,怎麼辦呢,肯定是印鈔票或者借債,擴大財政赤字,這種做法非常方便,看起來成本最低,但本質上往往是飲鴆止渴,因為這必將導致本幣匯率的進一步下滑,進口能力的進一步減弱,償債能力的疲軟以及可能通脹更加惡化,這是一條不歸路。
有些國家或者經濟體實行本幣貶值,但是沒有出現通脹或者經濟進一步惡化,比如日本和歐盟,歐盟已經採用QE政策已經好幾年,通脹沒有起來,但是它堅守了赤字率。而日本2010年實行安倍經濟學以前,其赤字率是6.6%,經過3年的安倍經濟學的提振,據估算日本的財政赤字率到了今年應該減半到3.3%。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貨幣發生危機,基本原因都是財政無紀律,政府大肆舉債,或者濫發鈔票,而且這也是當一個國家的本幣發生貶值時,大多數政府的應對辦法,但是這往往帶來更加嚴重的通脹和進一步的本幣貶值壓力。
印鈔票本質上是政府對居民的征稅,而財政赤字率則是向國民借債,印鈔票的好處是成本由居民承受,不用歸還,但結果一定是通脹。而擴大赤字率則是政府必須到期歸還,歸還不了只有借新債還舊債,最終還是不得不印鈔票。
最終回到題我們的現實問題,在人民幣貶值預期加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候,我們是否堅守赤字率和債務率紅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❷ 人民幣貶值不斷,如何應對

人民幣不斷貶值,相信你的銀行客戶經理也不斷的在灌輸人民幣貶值,需要配置些海外的資產,海外投資也需要納入資產配置的組合中呢,那人民幣貶值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這里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比如一一媽我去年手頭有些錢,在2015年3月的時候,到銀行把100萬人民幣換成了美元,到今天把美元換回人民幣,在沒有做其他理財或者投資的情況下,我已經穩穩地賺到了5萬左右的人民幣啦,年化收益接近5%,這就是貶值帶給我們的最直接的影響。

看下圖,從去年以來,人民幣就一直在不斷貶值中,現在1美元=6.7612人民幣

那怎麼來在人民幣不斷貶值的趨勢中,來防控這部分的風險呢,今天來梳理一下應對方法。

一、直接換部分dollar美元

二、用人民幣購買QDII基金

三、購置香港保險

一、直接換部分美元,學術稱之為換匯

出國旅行的時候,我們多少都需要去銀行用人民幣換一些外國人的錢,這就是換匯的動作,他可以抵抗人民幣貶值嗎,小范圍內的還是沒問題的。

就如同我上面舉例那樣,當然啦,一一媽沒那麼多錢換成美元,還指著人民幣在國內賺一年10%的收益了,雖然貶值,目前主要需求在國內,所以土豪們可以換一些

不過土豪們這個有多少不能滿足全部需求,一是因為有額度限制,每人每年就5萬美金的上限。換完後,如果幹存吧,美元的定期存款利率才0.75%,如果買債券類低風險的產品吧,收益區間也就在2-3%上下。

一一媽媽建議,外幣理財呢目前可以咨詢國內的外資銀行,花旗,匯豐都ok,客戶經理也可以給到一些專業的建議,不過吧,整體呢,建議佔比不要過大,畢竟我們還是在國內生活,不過呢,未來兩到三年,有孩子海外留學的計劃,可以考慮趁早換匯,可以省下一些錢。

二、用人民幣購買QDII基金

先科普一下,QDII是什麼,QDII 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的英文縮寫,具體來說,它是國內的投資機構比如銀行或者基金公司到海外投資股票、債券、公募基金、貴金屬、金融衍生品等。購買了QDII基金,等於間接投資了海外市場。

QDII呢,操作比較方便,直接用人民幣買,不用你跑銀行把錢換成美金,二呢,他由專業基金經理操作,投資海外的市場,比如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啦,新興市場,還可以投資海外的高收益債券,另外海外的房產也可以,這就是房地產基金,下次專門在寫一篇介紹一下,也蘊藏了很多驚喜喲

所以總結起來,QDII可以收獲兩部分的收益:一人民幣貶值的收益,二,海外市場的收益,美國加息預期持續不斷,經濟向好,市場其實整體走強的,未來預期還是蠻ok的。

目前市場上可售的QDII基金共105隻,有67隻獲得了正回報,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為7.43%。其中,投資於美股的QDII基金的全部實現正收益(數據來源天天基金)。

一一媽媽總體建議呢,QDII屬於風險波動較大的一類產品,要投資的話,最好聽從專業機構的建議,並且一定要自己有風險承擔能力,還有就是投資不要貪婪,收益達到目標收益比如我15%左右,今年就到此為止,不過好處呢QDII門檻不高,1000元以上均可涉獵,所以想一定程度抵抗人民幣貶值風險的,可以適當參入。

三、購置香港保險

這兩年去香港購置保險的土豪們越來越多了,一方面有一份保值,另一方面,確實可以持有部分的美元。香港保險產品相對與其他海外理財產品而言比較穩妥一點,門檻相對也比較低。相較於內地保險,香港保險本身的保障范圍和收益率其實還是蠻有吸引力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地方,香港投保必須本人去香港購買,不能內地刷單,這是地下保單,不認的哦,另外呢,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2.4日起,中國銀聯國際發布最新指引,銀聯卡境外刷卡交易額度限制為每次交易最高5000沒有,不過可以多次刷卡。

總之呢,一一媽媽建議無論人民幣還會不會下跌,還會跌多少,其實我們不用過於擔憂,咱們要做到的呢,就是別傻傻的把錢攥手上,合理有計劃的安排在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和方式上,未來是屬於你,你的錢還是屬於你,並且相信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喲。


一一媽媽微信公眾號:一一媽媽說理財 oneonemamilife

網路問咖入駐大咖:汪凡

金融狗,兩個熊孩子的媽媽,和寶寶一塊萌翻生活,理財理生活,微信等你和我分享你的心情理財故事

堅持原創的一一媽媽,金牛座,金融狗,若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和微博,公眾號轉載請通過私信聯系作者本人獲得授權

❸ 我們應怎樣應對人民幣貶值呢

不懂金融的人永遠也不明白錢為什麼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少。似乎一隻無形的手。掠走了我們的財富!購買定期利率的投資產品,例如債券基金或貨幣資金。風險與收益都是相對較小,相對平穩。收益率必須大於通脹率,才有保值、升值的可能。投資P2P金融的產品,最好選擇信用高的品牌網站。年收益高於12%需要謹慎,為了防止血本無歸的可能。在高信用網站收益率大於通脹就可以投資,低信用網站可小額投資。做好損失的准備,基本生活費要留下。多數產品聲明:不同於存款,不保證保本,說明會有虧本甚至血本無歸的可能。雖然是低概率。開戶金融衍生品賬戶,如股票、期貨、期權、股指、外匯。沒有1年不要想著會賺到錢,沒時間做的人,最好不要入場。其中的血與淚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明白。可投資藝術品,如最近興起的古董、字畫、百合。沒有金剛鑽不要攬瓷器活,風險與機遇是孿生兄弟。沒有免費的午餐。放高利貸。第一種交給專門放高利貸的人,一個月收取一定利息。第二種過濾小額貸款公司直接與客戶接觸,進行放貸。投資人,給予需要的人。將來有一天他飛黃騰達,你也跟著升,在一個人即將失望時給他希望。最危險的事就是尋求安逸,最安全的事就是主動承擔風險。

❹ 如何應對人民幣貶值。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老百姓怎麼辦

一放一收,老百姓的收入:買泊來品更貴、買國內日用消費品、生活物質,需要更多的鈔票。

❺ 如何應對人民幣貶值

如果您認為現在人民幣已經進入2個階段 如何應對3個階段:(人民幣國內貶值 )就立即用人民幣買入外幣和黃金。黃金買賣您同商業銀行簽訂紙黃金協議就可以買賣了,同股票交易一樣。

❻ 評論:去杠桿對匯率仍有信心 人民幣貶值不值

6月6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即期匯價連續兩日雙雙調升,其中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收漲59個基點,連續三日上漲,擺脫了上周人民幣連續下跌的趨勢。一時間市場意見擺脫上周灰色論調,又開始集中認為人民幣有望繼續延續穩定,甚至有意見提出人民幣應該成為避險貨幣。
近兩年來,人民幣幣值變動一直是市場的關注點。相對來說,海外投機者看法搖擺比較快,從2014到2017年上半年看空到2017年下半年看多,再到現在相對中性。總結下來,主要有三個角度,金融體系崩潰論,貨幣超發論與海外分散投資論。崩潰論主要發自於對中國杠桿水平的擔憂,超發論拿M2說事兒,而海外投資論基於中國居民金融資產的自發性全球配置敘述。
短期來看,因為巨大的外匯儲備與並未全面開放的資本賬戶,人民幣幣值依然處於可控水平,但這顯然不是大家最關心的。筆者試圖從三個角度分析下,中長期來看人民幣的走勢可能也並不似上面三種論點所預期的弱勢,相對每個論點都可以找到反例。筆者將這三個角度歸納為人民幣(RMB)的利率(Rates)貨幣(Money)與信仰(Belief)。對應上述三個論點,可以理解為利率對應配置,貨幣對應超發,信仰對應崩潰。
中國利率配置的優勢
首先談利率(Rate)。影響匯率的因素很多,但不管業界還是學界,利率一直被認為具有重要的影響。可比利率水平上,近兩年中國比美國高很多。這裡面不僅有美國QE遺留下來的因素,也有中國為了去杠桿所執行的中性從緊貨幣政策的影響。
銀行層面,中國三個月SHIBOR為4.35%而美國三個月LIBOR比中國要足足低兩個百分點,只有2.31%。市場另外一個擔心是美聯儲持續加息的影響。按現在的dot plot,聯儲利率會在3.375%見頂然後會下降,加上常態的libor-ois價差25bp,三個月LIBOR利率的頂點也不過3.625%,依然遠遠低於中國的SHIBOR或者AAA級NCD的利率水平。零售端,美國貨幣基金利率在1.8%左右,而中國的貨幣基金利率持續維持在4%附近。另外一個可比利率是美國10年聯邦機構債的3.2%與國開債的4.45%(因稅收差異國債不直接可比),利率相差1.25個百分點,中國債券依然具有明顯優勢。
人民幣的利率優勢不僅反映在名義利率差,同時也反映在實際利率差上。截至4月,美國CPI與核心CPI分別為2.5%與2.1%,而中國的對應數字僅為1.8%與2.0%。因此,人民幣的實際利率優勢比名義利率還要高上0.1到0.7個百分點。
利率吸引力之外,中國債券與其他國家的債券相關性也非常低,利率變化13周滾動相關性過去5年的時間里基本在-0.5到0.5之間震盪。而其他國家的債券相關性如此之高,有些機構去年甚至放棄了分散投資而專注於少數幾個發達市場。同樣的,中國股票與其他國家的股票相關性也非常低。金融學原理告訴我們,金融唯一的免費午餐就是風險分散。因為中國債券股票與其他國家相關性低,因為外資在中國債券股票市場佔比低,隨著中國資產規模的壯大(中國債券市場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規模),隨著中國資產逐步進入各種指數,外資對中國的資產配置會有相當大的增長。放眼望去,外資在開放的債券市場,如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尼,佔比都在25%以上,最高甚至到70%。即使是日本歐元區這種零利率負利率的國家,外資佔比也接近總市場的10%到20%,拋去日歐央行所持,外資佔比更高。所以,中期的視角來觀測,外資流入中國光是債券市場至少是萬億美元規模之上。此類配置型流入會對沖中國的配置型流出,對人民幣形成支撐。
高M2並未導致通脹
第二個角度,貨幣(Money)。市場上流行的觀點是,中國的M2如此巨大,按現匯價格,中國可以買下全世界,所以人民幣必須貶值才行。這種說法雖然貌似有理,但更多是情緒化宣洩。同樣的論述曾經應用到日本,但日本經濟停止增長近30年,日元雖然大幅波動,但並沒有趨勢性貶值。
從中國台灣的角度來看,特別關注M2也沒有道理。事實上,很多熱衷於炒作中國M2/GDP比例2以上的人並不了解中國台灣的M2/GDP比例在2010年左右達到了2,現在已經上升到2.4。中國台灣的M2存量規模接近世界第十大經濟體的加拿大的GDP規模,介於俄羅斯與澳大利亞之間。同期美元對新台幣基本在29到33之間波動,一個多月前還曾回到了29。
貨幣貶值與否,相當程度上決定於新創貨幣是否帶來足夠的產出。一個簡單的貨幣超發度量可以定義為M2增速——名義GDP增速。中國貨幣超發通常在正的2%,但去年是負數,年底8.1%的M2增速對應11%的名義GDP。按此指標,去年中國的貨幣超發速度遠遠低於美國,於是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也許並不完全出人預料。今年以來,美國的M2增速在下滑,名義GDP在回升,而中國的M2增速穩定,但名義GDP增速略有下滑,所以美元的回升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中國,貨幣發行帶來的另一個擔憂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實際物價很高,出國對比覺得比發達國家都高。具體到某個特定產品上,這很有可能,比如說豪車,豪包,豪表。但這些觀察都有明顯的選擇誤差。這些偏差分為兩類,一是稅收效應,奢侈品中國的關稅高。二是購買效應,出國旅遊與媒體具有話語權的以高收入群體為主,而此類人群容易為高端品牌支付溢價。
兩個觀察點說明中國的整體物價雖然比以前上升了很多,但依然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第一個觀察點是IMF、世行甚至CIA按PPP計算的中國GDP都遠高於名義匯率計算的GDP;第二個觀察點是最近UBS的一個報告,給77個全球大城市的物價與收入排名。物價方面,中國最貴的兩個城市,北京與上海僅僅排在45到50之間,落在了後半段。
去杠桿對匯率仍然有信心
最後一點,信仰(Belief)。中國近些年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杠桿問題。這方面,經濟體杠桿速度增長過快確實帶來了更高的風險。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防範風險被列為三大攻堅戰之首。但是,中國的杠桿水平是否一定必然會對匯率帶來威脅,這點是值得商榷的。
日本,如此高的負債率,國際市場上有個風吹草動,大家第一想到的是買日元,看日元升值。
所以,這里的核心不是中國的絕對負債率高低,而是中國到底是個傳統的新興市場國家,還是一個跟美國一樣「例外」的大國經濟。按新興市場國家經驗,如此高負債率的國家最後都崩潰了。但按照發達國家經驗,很多經濟可以在高負債水平下穩定一個相當穩定的匯率。
這里澄清一個常見的錯誤概念,正如我們看股票除了看PE,更要看PEG一樣,看一個國家,我們除了看其負債水平,更要看其增長水平。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中國的負債率與發達國家處於同等水平,但其名義增長至少為發達國家的2倍,那麼為什麼不是發達國家先出危機而一定要是中國呢?匯率是比誰更好同時也是比誰更爛,比爛的話,很多發達國家更不樂觀,其債務率遠高於新興市場,但增長率卻低很多。
過去很多年國際投資者豪賭做空人民幣失敗的一個核心原因並不一定完全是因為中國政府的干預,而是其屢試不爽的模型出了問題。傳統的新興市場危機演化路徑是資產價格下跌帶來資本外逃帶來本幣貶值帶來通脹上升帶來加息帶來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的閉環。這個閉環應用在中國有兩處鏈接被打斷,一是資本外逃(法理上,中國的資本賬戶依然沒有開放),二是匯率貶值並不必然地帶來通脹,給了中央銀行支持經濟恢復信心的空間。
還有一個層面是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含金量。傳統的經濟發展演化路徑是第一到第二到第三產業,前兩個佔比越低,經濟就越發達。但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國家在反思這個問題,美國與各國最近的貿易爭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國希望製造業回歸的舉措。如果把製造業作為一個經濟韌性的度量指標,那中國自加入WTO後的演化是驚人的。中國製造業附加值全球佔比從2001年的7%不到上升到了2015年的近30%,幾乎等於美國日本與德國的總和。全產業鏈結構,也使得中國可以更有效地抵禦沖擊。
製造業是中國匯率穩定的基礎
最近的貿易爭端還可以提供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人民幣的估值。自2005年人民幣升值以來,中國出口產品佔全球貿易份額一直在上升。直到今天,中國出口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產品沒有競爭力,而是貿易壁壘。很多企業抱怨人民幣升值導致利潤缺失,但同時他們所面臨的競爭對手經常不是鄰國而是鄰居。鄰國與鄰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需要低匯率保持國家的競爭力,後者不用,只需要時間調整。
關注未來,全球對美國的「信」及對中國的「不信」也可能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第一層面可能來自赤字。事實上,今年幾乎所有的賣方經濟學家都開始拿美國的雙赤字說事,順差逆差這個事實很難用來短期交易,很多分析師今天可能希望他們並沒講過美元弱的故事。但這個問題會一直存在:一個雙赤字的貨幣其支撐或底氣從哪裡來?答案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答案也可以反過來:有則信無則不信。反過來這個角度,中國是「有」的國家,一個製造業佔比如此之高的國家生產出足夠多的產品提供了讓其他人持有其本幣的「有」的基礎。一個進口量最大的面對眾多出口方的中國,也許不一定有原油定價權但有一定的買方貨幣選擇權不足為奇。這里順便提一下上海的人民幣原油期貨交易。短短的兩個月,上海原油期貨持倉量已接近紐約或者倫敦原油期貨持倉量的2%,而其交易量已經達到了後兩者的15%~20%。未來幾年內,部分原油貿易的人民幣化可能會讓市場從「不信「到」信「,進而影響到美元與人民幣的供需格局。
匯率水平一直是個多維度的難題,預測匯率跟預測很多金融產品的價格一樣,通常結果是讓人失望的。筆者的目的不是預測,而是想提供一個分析角度,討論下為什麼人民幣貶值並不像近幾年很多分析所講的與很多人預期的那麼必然。其實,貶值甚至不值得期待,就像人們不該期待其所持物產貶值而是應該把辦公樓或者住宅裝修得更有吸引力。天下國家,本同一理。

❼ 人民幣貶值對貨幣供給量和現行貨幣政策將產生什麼影響跪謝!!!

人民幣貶值的原因在於外匯市場上存在人民幣供大於求的狀況,也就是說很多人用人民幣來購買外幣,所以人民幣就貶值了。而外幣是在央行存著,所以也就是說人民幣大量迴流央行,這也就意味著基礎貨幣減少了,從而導致貨幣供給量以倍數減少。
而對於貨幣政策的選擇,這個就比較難說了。因為,不同的角度會導致不同的政策選擇。
如果是站在央行想要穩定人民幣幣值的角度出發,那麼其將選擇一種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從而使得國內需求減少(根據凱恩斯模型),也就在四部門模型下,進口減少,也就是使得外幣需求下降。而且,由於貨幣緊縮,使得國內通脹率大為下降,在人民幣名義匯率已貶值的情況下,實際匯率可能貶值更多,從而會進一步導致進口減少並促進出口增加(假定一般國家均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順差或者逆差大幅降低,也就自然穩定幣值了。
不過,就現實而言,一般國家(出口導向型國家)都希望自己的貨幣出現一定幅度的貶值,這有利於擴大出口而拉動GDP增長,因而央行可能不會做出貨幣政策反應,甚至進一步採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以抵消之前所述的貨幣供給減少而導致的國內總需求的減少的負面效應,從而保證經濟增長得以持續。
綜述:前者是以國際貿易平衡為目標所制定的貨幣政策,後者是以促進經濟增長為目標的貨幣政策。

閱讀全文

與人民幣貶值應對去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韋中股票 瀏覽:11
第一套朝鮮幣價格 瀏覽:448
今日烏魯木齊鋼坯價格 瀏覽:559
信託投資房地產限制 瀏覽:674
銀行定期理財產品收費 瀏覽:335
10的後置傭金 瀏覽:788
少兒平安福保險傭金是每年返嗎 瀏覽:294
期貨交易36記 瀏覽:39
抖音傭金幾個點 瀏覽:498
usdjpy求雙向匯率 瀏覽:1
杠桿租賃方式設計的當事人有 瀏覽:781
東莞2019年融資租賃補貼 瀏覽:781
期貨客戶群 瀏覽:456
內蒙古經濟金融發展有限公司 瀏覽:523
金融公司招培訓專員靠譜嗎 瀏覽:210
全國現貨交易所有哪些 瀏覽:182
申萬期貨交易平台 瀏覽:587
非金融服務利息可以開票嗎 瀏覽:803
互聯網理財恆昌財富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734
鼎豐集團做什麼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