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財務管理所謂的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到底想表達什麼呢
經營杠桿是指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導致利潤變動率大於銷售變動率的一種經濟現象,它反映了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營業杠桿系數越大,經營活動引起收益的變化也越大;收益波動的幅度大,說明收益的質量低。因而會導致債務人和投資者對自身收益的要求會提高。
財務杠桿則是由於負債融資引起的。較高的財務杠桿意味著企業利用債務融資的可能性降低,這可能使企業無法維持原有的增長率,從而損害了收益的穩定性;同時較高的財務杠桿也意味著融資成本增加,收益質量下降。故較高的財務杠桿同樣會降低收益質量,債務人和投資者會要求更高的回報率,導致資本成本上升。
② 求一篇關於財務杠桿效應理論的文獻綜述
財務杠桿的文獻綜述
米勒的「MM理論」,在財務理論界引起較大反響,在於它與傳統財務理論的大相徑庭。早期的「MM理論」(「無關論」)包括如下三個重要結論:
1、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和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如果不考慮公司所得稅和破產風險,且資本市場充分發育並有效運行,則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資本總成本和公司價值無關,或者說,公司資本結構的變動,不會影響公司加權平均的資金總成本,也不會影響到公司的市場價值,這是因為,盡管負債資金成本低,但隨著負債比率的上升,投資者會要求較高的收益率,因而公司的股權資金成本也會上升,也就是說,由於負債增加所降低的資金成本,會由於股權資金成本的上升所抵銷,更多的負債無助於降低資金總成本。
2、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對股票上市公司而言,在完善的資本市場條件下,資本向高收益公司自由地流動,最終會使不同資本結構的公司價值相等。例如A公司沒有負債時,財務風險較低,投資收益率也較高,而B公司負債較多,財務風險較大,股價也較低,那麼其股東可能出售其股票,轉而購買A公司的股票,以追求較高的投資回報,這種追求高收益的資本流動短期內看會造成A公司股價上漲、B公司股票下跌,但從長期來看,當投資者發現以較高的股價投資A公司的收益還不及投資B公司的收益時,情況卻會相反,從而導致A公司股票價值下跌而B公司股票價格上升。因此,「MM理論」認為,若以股票市價總值來衡量公司價值,那麼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
3、如果籌資決策與投資決策分離,那麼公司的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公司價值完全由公司資產的獲利能力或投資組合決定,股息與保留盈餘之間的分配比例不影響公司價值,因為股息支付雖能暫時提高股票市價,但公司必須為此而擴大籌資,這樣會使企業資金成本提高和財務風險上升,從而引起公司股價下跌,兩者將會相互抵銷。因此,米勒認為,股息政策僅能反映目前收入與未來期望收入的關系,其本身並不能決定股票市價或公司價值,這一論斷與傳統財務理論也是大相徑庭的。
「MM理論」的前提是完善的資本市場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不考慮公司所得稅,然而現實中不存在完善的資本市場,且還有許多阻礙資本流動的因素,尤其是所得稅對各個公司而言都是存在的,因此,米勒等人後來又對「MM理論」進行了一定的修正,他們認為:考慮所得稅因素後,盡管股權資金成本會隨負債比率的提高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卻會慢於負債比率的提高,因此,修正後的「MM理論」認為,在考慮所得稅後,公司使用的負債越高,其加權平均成本就越低,公司收益乃至價值就越高,這就是修正後的「MM理論」,又稱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公司價值的相關論(簡稱「相關論」)。
按照修正後的「MM理論」,公司的最佳資本結構是100%的負債,但這種情形在現代社會顯然不合理,因此,後來有些學者引入市場均衡理論和代理成本、財務桔據成本(因償債能力不足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損失)等因素,對「MM理論」進一步加以完善。首先是斯蒂格利茲(Stiglitz)等人將市場均衡理論(Market Equilibrium)引入資本結構研究,他們認為,提高公司負債比率,會使公司財務風險上升,破產風險加大,從而迫使公司不選擇最大負債率(100%)的籌資方案而選擇次優籌資方案;另一方面,隨著公司負債比率的上升,債權人因承受更大的風險而要求更高的利率回報,從而導致負債成本上升,籌資難度加大,這樣也會限制公司過度負債。在此之後,又有一些學者將代理成本、財務拮據成本等理論引入資本結構研究,結論是:當公司負債比率達到某一界限之前(如50%),舉債的減稅收益將大大超過股權資金成本上升的損失,隨著負債比率的升高,舉債的減稅收益與股權資金成本的增加將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超過此點後,財務桔據成本和代理成本會上升,在達到另一個峰值時(如80%),舉債減稅的邊際收益正好被負債提高的損失(包括股本成本、財務桔據成本、代理成本的提高)所抵銷,超過此峰值後,負債提高的損失將超過舉債的減稅收益。因此,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相關,但也不是負債越高越好,從而使資本結構理論更趨完善。
米勒教授所提出的資本結構理論盡管有一定的前提和假設條件,但對於開拓人們的視野,推動資本結構理論乃至投資理論的研究,引導人們從動態的角度把握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以及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MM理論」被西方經濟學界稱之為一次「革命性變革」和「整個現代企業資本結構理論的奠基石」。正如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對米勒、夏普(Sharpe)、馬克維茲(MarkowitZ)三人(後兩人亦為財務經濟學家)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的聲明中所說:米勒在財務經濟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對企業財務理論貢獻重大,獲獎乃實至名歸;聲明又說:米勒參與革新企業財務守則,將之從一系列鬆散的規則轉化成可盡量擴大股東價值的守則,影響深遠。米勒生前曾多次到我國香港訪問講學,尤其是在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精彩演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因為如此,香港《情報》在評論米勒逝世的消息時說:「巨星隕落,影響長存」。
③ 經營杠桿論文 怎麼寫
結合股市杠桿談談
④ 會計論文要寫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誰與寫好了的開題報告的文獻綜述啊
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
[摘 要] 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在確保國民經濟適度增長、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教興國、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提出指導與扶持我國的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已成為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財務風險是現代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育不健全的條件下更是不可避免,試著從中小企業資金結構方面入手,利用財務杠桿原理對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進行分析,提出了風險管理過程式控制制措施,建立預警分析指標體系,進行恰當的財務風險決策,提高中小企業的存續能力。
[關鍵詞] 企業財務 風險管理 資金結構 財務杠桿
一、中小企業經營現狀及面臨的財務風險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的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形成了一股中小企業發展熱,中小企業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形勢的發展,中小企業開始從輝煌的神壇上走了下來。由於中國當前獨特的經濟體制和中小企業自身的缺陷,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許多難以克服的經濟和制度問題,而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就是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研究如何對中小企業進行財務風險管理迫在眉睫。
在中國現有正規統計中,2003年不同規模及規模以上企業資金來源結構表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中小企業存在著嚴重的財務問題,總的來說中小企業的流動負債為49.1%,長期負債11.4%,所有者權益39.5%,資產負債率為60.5%,流動負債比率為81.2%,然而在如此高的資產負債率下,企業的資產來源卻是非常有限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非常狹窄。(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覽》1999-2006)
2004年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曾對中國四川三個城市的中小企業的資金結構來源狀況做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小企業集資大部分靠自身積累和銀行貸款,其他諸如商業信用和非正規融資等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對轄區內的浙江、福建兩省的300多家中小企業問卷調查顯示:銀行貸款在企業外部融資中所佔比例高達60%多,且企業規模越大銀行貸款比例越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的企業利用過民間借款。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對轄區內的3省5市128家中小企業的調查顯示:在凈資產來源中,各種借款超過50%,其中銀行借款佔全部借款的94%以上;企業全部債務中銀行借款佔60%,權益性融資僅佔17%。(數據和資料來源於《中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和政策分析》應展宇)
綜上所述,我們大致可以勾勒出中小企業財務方面的現狀: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融資渠道狹窄,融資困難的窘境;銀行借款是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融資渠道,但是銀行很少提供長期信貸;同時中小企業普遍缺乏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不僅僅益性資金來源非常有限且很難獲得長期債務支持;同時中小企業又普遍存在著偏高的資產負債率,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小企業存在著嚴重債務風險。
二、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造成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體制的外部環境原因也有中小企業自身結構和經營者的內部原因,從而產生非系統性風險和系統風險兩大類別。
(一)外部原因
外部風險影響到所有被作一個資本價值載體的價值形態,如實物資產、貨幣資產、債權資產直至作為總資產代表的企業本身。它們都是通過風險理財過程中無法迴避的財務風險,由於系統風險沒有有效方法消除,所以也稱「不可分散風險」。在中國當前的金融體系中大商業銀行多數瞄準於大城市的大客戶,而小的銀行或信貸機構也緊盯大市場而忽視了中小企業市場。而且中國的證券市場和金融體系均不完善與成熟,更加增加了企業融資的難度。
(二)內部原因
1.在現實中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通常會考慮以下四點:
(1)中小企業的經營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企業存續的變數大,容易受經營環境的影響,容易破產倒閉,導致貸款風險大;(2)中小企業一般規模較小、資產少且流動性差,負債能力有限;(3)中小企業的資本需求一次量少但頻率高,導致融資復雜性加大,融資成本及代價高;(4)信息透明度極低,進而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這幾個因素導致中小企業籌資成本高。
2.中小企業的內部原因更多的是因為企業的決策不當所引起的,比如企業籌資規模不當,資金來源結構不當,籌資方式和時間選擇不當,信用交易策略不當,造成資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同時企業的投資缺乏可行性,主觀臆斷嚴重,導致企業籌資成本高的同時,浪費了大量資金,更是加劇了企業的風險。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中缺乏優秀的財務管理人才,財務混亂,更是企業的一大威脅。
三、企業財務風險理論分析
企業要擺脫這種由內部原因所引起的財務風險就必須重視企業的資金結構和財務杠桿作用。企業資金結構是指企業的資金來源中權益資金與負債資金的比例。企業的負債資金利用投資收益率和負債利息率的差可以產生杠桿作用。在現代企業中負債經營是常見的和必要的。利用好負債及其所帶來的杠桿作用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一)財務杠桿及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杠桿是企業制定資金結構時對債務籌資的利用。在現實中只要企業的投資收益率大於負債利率,企業投資中的負債部分所取得的利潤比同期的利息多,在支付利息後還有節余,使得資本收益由於負債經營而絕對值增加,從而使得權益率大於投資收益率,並且產權比率(負債資金/權益資本)越高,財務杠桿利益越大,為企業帶來的收益就越多,同時還可以提高企業的權益資金收益率,所以財務杠桿利益的實質便是由於企業投資收益率大於負債利率,有負債所得到的一部分利潤轉化給了權益資金,從而使得權益資金的收益率上升。若是投資收益率等於或是小於負債利率,那麼負債所產生的利潤只能或者不足彌補負債所需要的信息,甚至利用權益資金所取得的利潤都不足以彌補利息,從而不得不減少權益資本來補償,這便是財務杠桿損失的本質所在。
負債的財務杠桿作用通常是用財務杠桿系數來衡量的,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權益資本變動相對於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其理論公式為:
財務杠桿系數=權益資本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通過數學變形後公式可變為: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率負債比率×利息率)
根據這兩個公式計算的財務杠桿系數,後者揭示負債比率,息稅前利潤以及負債利息率之間的關系,由此三者綜合決定財務杠桿系數,前者可以反映出主權資本中收益率變動相當於稅前利潤的變動倍數,由於負債利息是企業在稅前支付的,所以企業利用負債資金不僅能提高權益資金收益率,而且能使權益益資金收益率低於息稅前利潤率。
(二)財務風險因素分析
企業財務風險是企業在使用負債資金而產生的在未來收益不確定的情況下由主權資金承擔的由負債資金利息所引起的利率支付和償債風險。財務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與財務杠桿系數的高低。一般情況下,財務杠桿系數越大,主權資金收益率對息稅前利潤的彈性就越大,而風險就會越大;反之財務風險就越小。所以企業在進行負債經營時為了控制和規避風險就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息稅前利率。在上述兩個公式中可知,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息稅前利潤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小,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大。也就說當投資項目的稅前利潤率越高企業獲得的報酬或說投資收益就越多,於是企業在進行負債經營投資項目時,必須從實際出發,深入了解投資項目,並客觀預期利潤以確定最佳的投資方案。
2.負債處息率。在上述兩個公式中可知,息稅前利潤和負債比率一定的情況下,負債利息北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小,即負責利息越低,主權資本收益比會相應的提高。這是因為在稅前利潤和債得利率一定的情況下企業由負債資金和主權資金抽獲得的利潤是固定的,負債利率越低企業支付的利息越少,相應的企業的利潤就越多。
3.資本結構。負債比率和總資本的比率也是影響財務杠桿利益和財務風險的因素之一。在稅前利潤率和負債利息率一定的情況下,負債比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小。但負債比率對主權資本收益率的不同於負債利息率也不同於稅前利潤率的影響,他對主權資本收益率的影響表現為正反兩個反面。在稅前利潤率大於負債利息率時表現為正影響,反之為負影響。
四、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措施
怎樣處理中小企業面臨的風險難題,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呼之欲出。對中小企業的風險管理可依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對企業的資金結構和融資政策進行調整,建立風險管理體制;另一方面加強企業的人員素質,提升其決策能力。
(一)建立風險管理體制
1.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引起財務風險。
2.根據生產經營情況合理預測資金需求量,然後通過對資金成本的計算分析,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資金結構,充分利用杠桿作用,多方面籌資,拓寬籌資渠道,多樣籌資方式,分散籌資風險。
3.注重投資決策問題,投資決策是企業經營決策之一,直接影響資金結構,必須做好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預期投資收益率和負債利息率。
4.建立風險基金保障制度,保障經營中資金結構的平穩,提高企業應變力和短期償債力。
5.建立資金使用效益監督制度。
6.建立財務預防機制,正確把握企業負債經營的度。企業進行負債經營決策時,應首先考慮企業的規模及償債能力,警惕財務杠桿的負面作用、防範財務風險和關注拮據成本,注重財務杠桿和經營杠桿的聯合使用。
(二)加大對企業財務和經營人員的培訓和完善財務體系
1.提高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
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認為只要管好用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風險意識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
2.加大監督力度
企業對風險信號如產品積壓、質量下降、應收賬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據其形成原因及過程,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對財務風險通常採用迴避風險、控制風險、接受風險和分散風險等策略。
3.完善財務體系
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其中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濟效率、發展潛力等指標最具有代表性。資產獲利能力指標有總資產報酬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資本的獲利水平,反映企業運用資產的獲利水平;後者反映每耗費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潤,該指標越高,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償債能力指標有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如果流動比率過高,會使流動資金喪失再投資機會,一般生產性企業最佳為2左右;資產負債率一般為40%60%,在投資報酬率大於借款利率時,借款越多,利潤越多,同時財務風險越大。資產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二指標是企業財務評價的兩大部分。經濟效率的高低直接體現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資產運營能力的指標有應收賬款周轉率以及產銷平衡率。
五、結束語
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較晚,還年輕,在發展的道路上難免遇到困難,但是本文認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應注重實際,加強風險意識,主分利用財務杠桿作用,調節資金結構,不斷積累,加強籌資、投資、資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風險管理,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2006年度注冊會計師統一考試指定輔導教材《財力成本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
[2] 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2006年中小企業發展情況和2007年工作要點[J],
[3] 陳四清。財務管理[M].湖南: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5
[4] 李天民。現代管理會計學[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9
[5] 薛小榮。財務管理的杠桿作用[J].陝西工商學院學報,2005,(3),35-39
[6]應展宇。中小企業融資現狀與政策分析[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8
[7]吳少平,李小燕。談財務危機預警分析指標的確定標准[J].金融科學,2000.1
[8]顧曉安。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的構建[J].財經論叢,2000,7
⑤ 簡述經營杠桿、財務杠桿、總杠桿之間的關系
財務杠桿系數制DFL=EBIT/ [ EBIT- I - D/(1-r)]
其中:EBIT—— 息稅前利潤 I——利息 D——優先股股息 r——所得稅稅率
經營杠桿系數DOL=(EBIT+F)/EBIT
其中:EBIT——息稅前利潤 F——總固定成本
總杠桿系數DTL = DFL* DOL = (EBIT+F)/ [ EBIT- I - D/(1-r)]
其中:EBIT—— 息稅前利潤 F——總固定成本 I——利息 D——優先股股息 r——所得稅稅率
註:EBIT = 銷售額S - 變動成本總額VC - 總固定成本F
⑥ 經營杠桿
談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對企業收益的影響
--------------------------------------------------------------------------------
企業一定時期成本支出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收益的實現。同時,企業成本結構的變動,也會對其收益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須重視分析成本變動對收益的影響。筆者試從企業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的角度,談談對企業收益的影響。
一、經營杠桿對企業收益的影響
企業的成本按其特徵可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兩部分。在相關范圍內,企業產銷量的變動不會改變其固定成本總額,但它會使企業單位產品所分攤的固定成本發生升降,從而提高或降低企業收益的實現。
假設甲、乙兩企業有關數據如下(表一):
項目 甲企業 乙企業
產品銷量 10000件 10000件
單位售價 50元 50元
單位變動成本 30元 20元
固定成本總額 100000元 200000元
稅前收益 100000元 100000元
由表一可知,盡管甲、乙兩企業成本結構不同,但是其實現的稅前收益是相同的。由此看來,似乎成本結構對企業收益沒有影響,然而,若甲、乙兩企業的銷量變動,對收益的影響卻大不一樣。
如甲、乙兩企業銷量分別增長10%,其他條件不變,其銷量變動對收益的影響結果如下(表二):
項目 甲企業 乙企業
產品銷量 11000件 11000件
單位售價 50元 50元
單位變動成本 30元 20元
固定成本總額 100000元 200000元
稅前收益 120000元 130000元
顯然,銷售量增加的幅度一樣,而企業收益增加的幅度不一樣,這種效益變動幅度大於銷售變動幅度的現象,正是經營杠桿作用的結果。
一般情況下,高固定成本、低變動成本結構的企業,相對於低固定成本、高變動成本結構的企業,其經營杠桿功能強(如上例乙企業),經營風險也較大。反之,其經營杠桿功能弱,經營風險也較小。企業的經營杠桿可用經營杠桿率表示。
經營杠桿率(DOL)=收益變動率÷銷售變動率
或 =邊際貢獻總額÷稅前收益
根據表一資料,甲乙兩企業經營杠桿率分別為:
甲企業:DOL=(50-30)×10000÷100000=2(倍)
乙企業:DOL=(50-20)×10000÷100000=3(倍)
甲企業收益增長是其產品銷量增長的2倍,也就是說,銷量若增長10%,其收益將增長20%(10%×2);同理,乙企業的收益增長為其產品銷量的3倍(即收益增長30%)。
一般而言,企業經營杠桿率,隨著銷量的增加和收益的增加而逐漸降低,越接近於損益均衡點,經營杠桿率越高,當企業收益趨於零時,經營杠桿率表現為無窮大。必須指出的是,經營杠桿的影響是雙向的,若企業的銷量下降時,其收益也是以銷量下降的若干倍數降低的。因此,根據經營杠桿的特點,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它來控制、調節其經營活動。
由經營杠桿率的上述公式可進一步推導得:
經營杠桿率=(稅前收益+固定成本總額)÷稅前收益=1+固定成本總額÷稅前收益
從該公式計算的結果可知,企業只要存在固定成本,經營杠桿率總是大於1,並且經營杠桿率隨著固定成本總額的變動呈同方向變動。即在企業收益一定的情況下,固定成本的比重愈大,經營杠桿愈高;反之,經營杠桿率則愈低。所以,若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能對固定成本支出加以合理控制,不僅能提供等額的收益,而且還可以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另一方面,還可將經營杠桿率公式作如下調整:
經營杠桿率=邊際貢獻總額÷稅前收益=單位邊際貢獻×銷量÷(單位邊際貢獻×銷量—固定成本總額)
可見,經營杠桿率隨著產品銷量的變動而呈反方向變動,即銷量上升,經營杠桿率會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也降低;反之,銷量下降,會導致經營杠桿率上升,從而增大企業經營風險。所以,企業應充分利用其現有生產能力擴大銷售,這樣,既可以增加企業收益,又可以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二、財務杠桿對企業收益的影響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舉債是不可避免的,若企業大量舉債,不能到期還本付息的可能性會較大,將導致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急劇上升,對企業收益的實現產生不利影響。而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主要來自於財務杠桿的高低。
所謂財務杠桿,是企業每股收益對營業凈利的敏感程度,或者說是企業負債對普通股股東收益的影響程度。財務杠桿的功能可以用財務杠桿率表示。
財務杠桿率=納稅付息前收益÷(納稅付息前收益—利息費用—優行先股股利)
財務杠桿率反映了企業納稅付息前收益與普通股股東分配利潤的關系。在收益不變的情況下,企業舉債比例愈大,負債利息愈多,其財務杠桿率愈高。因此,財務杠桿率又反映了企業的資本結構和財務風險。
假定甲、乙兩企業有關財務資料如下(表三):
項目 甲企業 乙企業
資本結構 股本100萬元(5萬股) 股本50萬元(2萬股)
負債50萬元(年利率8%)
納稅付息前收益 10萬元 10萬元
利息(年利率8%) - 4萬元
稅前收益 10萬元 6萬元
所得稅(33%) 3.3萬元 1.98萬元
稅後利潤 6.7萬元 4.02萬元
每股收益 1.34元 2.01元
財務杠桿率 1 1.67
註:甲、乙兩企業股本均為普通股。
從表三可知,由於甲、乙兩企業的資本結構不同,財務杠桿對股東收益的影響也不同。乙企業的財務杠桿率高於甲企業,所以,導致乙企業普通股股東的每股收益大於甲企業(即2.01元>1.34元)。從股東的角度講,只要投資報酬率大於負債利率,企業的財務杠桿就能為普通股股東增加收益,舉債是有利的。因此,企業管理人員沒有理由拒絕運用財務杠桿。另一方面,財務杠桿率越高,對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影響越大,表明企業財務風險越高。所以,企業運用財務杠桿時,必須把股東可能取得的較高收益與其可能承擔的財務風險進行權衡、比較,盡量減少財務杠桿給企業收益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復合杠桿對企業收益的影響
復合杠桿,是經營杠桿作用與財務杠桿作用對企業收益的綜合影響。如前所述,經營杠桿是指固定成本對企業收益(EBIT)變動的影響,財務杠桿是指企業負債對普通股每股收益(EPS)變動的影響。經營杠桿決定著企業的收益,而財務杠桿決定著企業收益如何以每股收益的形式分配給股東。從時間上看,經營杠桿的作用在前,財務杠桿的作用在後。
企業復合杠桿的作用可用復合杠桿率表示,其計算方式有兩種:
1、復合杠桿率(DCL)=經營杠桿率(DOL)×財務杠桿率(DFL)
2、復合杠桿率=(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利息—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率)〕
假定將甲、乙兩企業有關資料整理如下(表四):
項目 甲企業 乙企業
1.銷售收入 500000元 500000元
2.減:變動成本總額 300000元 200000元
3.固定成本總額 100000元 200000元
4.納稅付息前利潤 100000元 100000元
5.減:利息 - 40000元
6.稅前利潤 100000元 60000元
7.減:所得稅(33%) 33000元 19800元
8.稅後利潤 67000元 40200元
9.每股收益 1.34元 2.01元
10.經營杠桿率〔(1-2)÷4〕 2 3
11.財務杠桿率(4/6) 1 1.67
12.復合杠桿率〔10×11或 2 5
(1-2)/6〕
根據表四資料,甲企業的復合杠桿率為2;乙企業的復合杠桿率為5.若甲、乙兩企業價格與成本水平不變,銷售收入均增加10%,則對企業收益的影響為:
甲企業的稅前凈利、稅後凈利將增加20%(10%×2),分別為120000元和80400元;
乙企業的稅前凈利、稅後凈利將增加50%(10%×5),分別為90000元和60300元。
反之,若甲、乙兩企業的銷售收入均降低20%,則對企業收益的影響為:
甲企業的稅前凈利將降低40%(20%×2),為60000元;稅後凈利也降低40%,為40200元。乙企業的稅前凈利將下降100%(20%×5)而為零。
企業為了向股東提供理想的收益,必須合理地匹配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尋求適當的復合杠桿,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實現企業收益最優化。一般情況下,高經營杠桿率與高財務杠桿率的配置是不明智的,因為它們會對企業收益產生劇烈影響,從而導致企業經營活動風險增大。所以,企業應將高經營杠桿率與低財務杠桿率配合,即企業進行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時,其資金籌集來源可主要採取增發普通股股票方式,並視情況少量舉債;或將低經營杠桿率與高財務杠桿率配合,即在企業較少地擴大投資的條件下,可適當增加負債籌資規模。這樣,通過調整投資規模、改變籌資結構等來選擇適合企業的復合杠桿,盡量減少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對企業收益的影響。
以供參考!
PS;你懸賞太低了,呵呵!
⑦ 什麼是經營杠杠對經營杠桿應該怎樣定量
您杠桿就是指根據公司運行的規模來確定公司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根據公司的經營狀態來確定的
⑧ 何為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有何作用
經營杠桿復又稱營業杠桿制或營運杠桿,而財務杠桿是籌資管理中一個工具。
經營杠桿是用來衡量經營風險的大小;而財務杠桿的作用是負債和優先股籌資在提高企業所有者收益中所起的作用,是以企業的投資利潤與負債利息率的對比關系為基礎的。
⑨ 財務管理中經營杠桿、財務杠桿、綜合杠桿是什麼
經營杠桿是由於企業經營成本中固定成本地存在而導致稅前利潤率大於營內業收入變容動率的現象;
財務杠桿是由於企業債務資本中固定費用的存在而導致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
綜合杠桿是指營業杠桿和財務杠桿的綜合。
綜合杠桿系數(DTL)=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銷售量變動率
=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債務利息-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稅率)
非股份制企業綜合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債務利息
(9)經營杠桿文獻綜述擴展閱讀:
有些財務學者認為財務杠桿是指在企業的資金總額中,由於使用利率固定的債務資金而對企業主權資金收益產生的重大影響。與第二種觀點對比,這種定義也側重於負債經營的結果,但其將負債經營的客體局限於利率固定的債務資金,筆者認為其定義的客體范圍是狹隘的。筆者將在後文中論述到,企業在事實上是可以選擇一部分利率可浮動的債務資金,從而達到轉移財務風險的目的的。
⑩ 經營杠桿的主要內容
經營杠桿營業杠桿利益(BenefitonOperatingLeverage)是指在擴大銷售額(營業額)的條件下,由於經營成本中固定成本相對降低,所帶來增長程度更快的經營利潤。在一定產銷規模內,由於固定成本並不隨銷售量(營業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隨著銷售量(營業量)的增加,單位銷量所負擔的固定成本會相對減少,從而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收益。
例:XYZ公司在營業總額為2400-3000萬元以內,固定成本總額為800萬元,變動成本率為60%。公司1998-2000年的營業總額分別為2400萬元,2600萬元和3000萬元。
現以下表測算其營業杠桿利益。
表:XYZ公司營業杠桿利益測算表 單位:萬元 年份 營業額 營業額增長率 變動成本 固定成本 營業利潤 利潤增長率 1998 2400 1440 800 160 1999 2600 8% 1560 800 240 50% 2000 3000 15% 1800 800 400 67% XYZ公司在營業總額為2400-3000萬元的范圍內,固定成本總額每年都是800萬元即保持不變,隨著營業總額的增長,息稅前利潤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在例7—18中,XYZ公司1999年與1998年相比,營業總額的增長率為8%,同期息稅前利潤的增長率為50%;2000年與1999年相比,營業總額的增長率為15%,同期息稅前利潤的增長率為67%。由此可知,由於XYZ公司有效地利用了營業杠桿,獲得了較高的營業杠桿利益,即息稅前利潤的增長幅度高於營業總額的增長幅度。 營業風險(BusinessRisk)也稱經營風險,是指與企業經營相關的風險,尤其是指利用營業杠桿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的風險。
影響營業風險的因素,主要有:產品需求的變動、產品售價的變動、單位產品變動成本的變動、營業杠桿變動等。營業杠桿對營業風險的影響最為綜合,企業欲取得營業杠桿利益,就需承擔由此引起的營業風險,需要在營業杠桿利益與風險之間作出權衡。
例:假定XYZ公司1998—2000年的營業總額分別為3000萬元,2600萬元和2400萬元,每年的固定成本都是800萬元,變動成本率為60%。
下面以表7-11測算其營業風險。
表:XYZ公司營業風險測算表 單位:萬元 年份 營業額 營業額降低率 變動成本 固定成本 營業利潤 利潤降低率 1998 3000 1800 800 400 1999 2600 13% 1560 800 240 40% 2000 2400 8% 1440 800 160 33% XYZ公司,在營業總額為2400-3000萬元的范圍內,固定成本總額每年都是800萬元即保持不變,而隨著營業總額的下降,息稅前利潤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例如,XYZ公司1999年與1998年相比,營業總額的降低率為13%,同期息稅前利潤的降低率為40%;2000年與1999年相比,營業總額的降低率為8%,同期息稅前利潤的降低率為33%。由此可知,由於XYZ公司沒有有效地利用了營業杠桿,從而導致了營業風險,即息稅前利潤的降低幅度高於營業總額的降低幅度。 營業杠桿系數(DegreeofOperatingLeverage,DOL),也稱營業杠桿程度,是息稅前利潤的變動率相當於銷售額(營業額)變動率的倍數。
它反映著營業杠桿的作用程度。為了反映營業杠桿的作用程度,估計營業杠桿利益的大小,評價營業風險的高低,需要測算營業杠桿系數。